湘西原生态苗歌艺术特点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反映了苗族民间文化的内涵,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下面从苗族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歌词三个方面,来解读其中的民间知识。
一、节奏苗族音乐的节奏鲜明、明快,常常伴随着跳跃、荡秋千等身体动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苗族人民将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和活动纳入到他们的音乐之中,如打磨米、磨豆腐等,这些都成为了苗族音乐的节奏元素。
苗族人民将打磨米的过程加入到音乐中,形成了“打磨米步子”,这种节奏明快,跳跃有力,能够表达苗族人民劳动的欢乐和充实感。
而磨豆腐节奏的韵律则较为柔和,盘旋的曲调带着轻盈的步伐,表达了苗族人民对于平凡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祝愿。
二、旋律苗族音乐的旋律多以明快、欢快的形式呈现,很多歌曲都带有反复、回旋的特点。
例如,苗族经典歌曲《欢乐的苗家年》旋律明快,高亢激情,反复的“眾里尋她千百度,狐狸樓上做青儿”的歌词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在苗族音乐中,还常常用到模仿自然声音、动物叫声等元素,如蚂蚁爬行、鸟儿啼鸣等,这些元素都对苗族人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体现了苗族音乐对于自然界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歌词苗族音乐的歌词通常来自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这些故事和传说常常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例如,在苗族歌曲《美丽的芦笙》中,歌词讲述了芦笙与草原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苗族音乐的歌词也经常包含对于生命、爱情、家庭、友情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苗族歌曲《相思的苗家》中,歌词表达了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悟,描绘了苗家人民之间真挚、纯粹的情感,并且唤起了人们对于归家、团圆、幸福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总之,苗族音乐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知识,这些知识反映了苗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内涵,而苗族音乐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点。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引入湘西苗族民歌,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湘西苗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声韵特点,对学生的声乐技巧提高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学习和演唱湘西苗族民歌,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嗓音的稳定性和音准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湘西苗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富有舞蹈性,有的充满悲壮感,有的充满喜庆气氛,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乐的表现技巧,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音乐素养。
将湘西苗族民歌纳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音乐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不仅体现了湘西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声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研究背景和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高校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声乐曲目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更多元化和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素材。
湘西苗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可以为声乐教学提供新鲜的音乐资源和学习内容。
通过研究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湘西苗族音乐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
研究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可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和创新,为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音乐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特征及历史传承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特征及历史传承湖南苗族婚嫁歌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婚嫁习俗和情感表达方式。
这些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和传承流传的历史,成为苗族人民婚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人民重视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婚嫁仪式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婚嫁歌曲作为婚礼仪式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音乐表演,更是社群认同和心灵交流的体现。
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特征独具一格,常见的音乐形式包括山歌、竹马歌、啭傩歌等。
这些歌曲通常由男女合唱,旋律婉转动听,节奏欢快明快。
苗族文化尊崇自然,因此婚嫁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中常常融入山水、花草、禽鸟等自然元素,表达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族婚嫁歌曲的歌词以情感表达为主,歌颂爱情和婚姻的美好。
歌曲中表达了对新婚夫妻的祝福,对父母和家族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这些歌词真挚动人,情感深沉,让人们在婚嫁仪式上感受到浓浓的家庭温暖和彼此之间的深深的爱意。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的历史传承源远流长,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
它们在苗族婚嫁仪式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苗族人民代代相传。
婚嫁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和传承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口头传承,有的是通过手抄本和书籍传承下来。
无论是怎样的传承方式,这些婚嫁歌曲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人民婚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苗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化。
然而,苗族人民对于婚嫁歌曲的传承和保护依然非常重视。
各地的苗族音乐团体和文化组织积极举办苗族婚嫁歌曲的比赛和演出,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苗族的音乐传统。
同时,政府也加大对苗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苗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是苗族文化中的瑰宝,代表了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音乐才华。
它们以独特的音乐特征和历史传承,凝聚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作者:宋彦斌来源:《艺海》2018年第08期〔摘要〕苗族情歌是湘西苗民们互诉衷肠、表达爱意的重要载体,也是湘西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苗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情歌优美抒情,唱词规整而有韵律,运用了固定的程式结构和自由多样的节奏;其唱腔质朴自然、情真意切,并使用了滑音、拖腔、甩腔等润腔手法,展现了淳朴的民族品格,形成了湘西风格鲜明的音乐形态特征。
〔关键词〕湘西苗族;情歌;音乐形态湘西苗族主要集中在保靖、古丈、吉首等县。
自古苗族就有着“苗族有歌千千万,情歌就是小姻缘”的美传,情歌是湘西苗族独特求偶方式“以歌为媒”的体现。
在苗族“赶边边场”习俗,以及“三月三”马兰节、“四月八”跳花节、“七月七”苗族情歌节等重大节日,苗民们都会唱情歌、打苗鼓、吹木叶。
情歌已然成为苗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苗民的爱情观、审美观,并以真挚的情感为主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特征,精彩纷呈,意境深远。
一、湘西苗族情歌音乐形态的整体特征从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本体来看,其音乐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在的区域文化生态关系紧密。
湘西苗族情歌所流行的地区山高林密,风景旖旎。
这些自然生态不仅成为歌唱的内容,而且对情歌优美抒情、亲切自然、朴质含蓄的音乐风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情歌中的“青山绿水正月十五约妹连”等唱句就是从自然环境中衍生出来的。
当然,这种自然环境作为文化的表层现象也造成了不同地域苗族支系的情歌风格差异,形成了适合山林田野间演唱、高亢的“高腔”,和适合苗寨内演唱、婉转悠扬的“平腔”。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还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湘西苗族情歌运用方言演唱,苗语有八个声调,较之普通话更为丰富,声母多,韵母少,形成了其特有的音韵特点。
苗语发音靠前,音色轻盈、脆亮,声调多样,从而使得演唱的声腔婉转,润腔丰富,形成了情歌婉转、柔美的唱腔特征。
另外,湘西苗区自由婚恋的文化传统和固定的婚俗形态使得情歌演唱的对象、演唱的场所、演唱的形式、演唱的内容都具备了一定的规范,成为湘西苗族典型的音乐文化,为情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
苗族山歌

湘西苗族山歌内容丰富,涉及到的题材十 分广泛,歌词带有即兴性。 要有苗族来源、农业劳作、山林狩猎、洞谷名 胜、死亡丧葬、服饰首饰、婚姻嫁娶、傩巫鬼 神等等。因唱山歌大多在乡间野外。不受劳作 时间限制,随意性很强,山歌内容可随场景和 思维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如我们常听到的《挑 逗歌》、《唱朋友》、《唱山水》等山歌,都 是歌手随意演唱的。
苗歌与服饰对比研究
讨论:
谢 谢!
再 见 !
很久以来,苗族青年皆为自由恋爱,父母一 般不干涉。苗族男女恋爱多在赶场或喜庆节日相 会又称为“赶边边场”。苗族青年在恋爱中,喜 欢结成小群体,以能歌善言者为群体之首。群体 经常性活动是练唱情歌,学讲情话。因为一旦 “幽会”对输了歌,就会遭对方“冷眼”。每逢 赶集或重大节日,他们就来到场中或场边游弋, 一旦相中理想的异性,男方就千方百计打探对方 何寨何姓氏(苗族有同姓不婚,姨姨不婚的族规), 待散场后便追赶在女群体后用挑逗性的歌声进行 试探,若女方有好答歌则尾随直至约好相会日期。
为了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双方群体不断通 过在墟场院和节日中相会,尽力用歌声倾吐对 对方爱慕之情并借此将自己的知识、才能、技 术和品格充分表达出来。充分交往之后群体逐 渐转化为一对对的恋人,对对情侣在月光下轻 歌抒情,在绿树丛中依偎亲热· · · · · · 通过密切交 往,造就新婚家庭的雏形。 湖南湘西苗族的山歌是湘西苗族人民在劳 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 曲,是湘西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在湘西苗族山歌中,所反映的湘西苗族人民审 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及湘西苗族山歌 本身具有的曲式、节奏、旋律、音调、和声等 因素,足以证明湘西苗族山歌风味独特、色调 鲜明、旋律直畅。
湘西苗族山歌格律严密,歌词结构复杂, 有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 句体和多句体,平时常用的多为二句体和 四句体的乐段结构,一般七言为一句,两 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一首苗族山歌 歌词讲究韵脚,一般要押“双韵”,有时 为了适应演唱的即兴性,加上“奥、依、 呜哇奥”等衬词作为起腔、加腔和绞腔。 起腔是山歌开始的乐节,加腔是中间陪衬 乐节,绞腔是山歌结尾的乐节。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湘西苗歌是苗语极为生动的部分,是苗族人民用以表达思想感情重要的语言方式,是苗族人民伦理、叙事、抒情的重要表达方式。
苗族人民一段悲痛的经历、一次深刻的记忆、一个美好的祝愿、一个理想的追求、一个新颖的向往……往往都通过苗歌来表现表达,苗歌集苗语语法、修辞、逻辑思维一体,是苗族语言词汇的海洋。
湘西苗歌主要流传于花垣、泸溪、吉首、古丈、保靖等湘西地区及湘西周边的贵州、湖北、重庆等苗语地区,湘西苗歌集山歌、傩歌、哭嫁歌、故事歌、椎牛鼓舞歌、拦门歌、扛仙歌、跳香歌等八种为一体,歌词多为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
有时,根据需要可发展到六句以至数十句。
演唱时,声部此起彼伏,高、低声部先后进入,韵润巧妙运用,曲调朴实,线条流畅。
以韵和润的技巧为核心的湘西苗歌是湘西苗语地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它有利于人们之间交流感情、思想、文化,它情绪开朗、朗朗上口,在湘西苗族人中得以长时间流传。
一、韵是湘西苗歌编词的重要核心湘西苗歌在编词形式上,也有严格的“规范”,一般以七言句为准,每首苗歌的歌词最短不能少于四句;唱词要讲究押韵,当地俗称一押三、二押四,即一、三两句押韵,二、四两句押韵,以此类推,要一个韵脚押到底,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不算是真正的好苗歌。
如:七言四句的苗歌,唱词是:苗语用汉字写:忙拢最汝啊崩哩,几念拢度高乖拢。
尼重哩哩绸闪给,到达同器巴哩兄。
汉语翻译是:今天到齐一堂人,高兴上级领导来光临。
个个眯着眼睛笑,只因为党的关怀暖心灵。
湘西苗歌在编词上强调“新颖通俗礼貌”。
每编一首歌词,人们常常要从劳动生活中去提炼、精心构思,有时还采用“赋、比、兴”等一系列表现手法,使之达到通俗易懂且新颖有礼节的目的。
如教育小孩要爱劳动有礼貌的七言四句苗歌《几忙勾莎弄陪埋》,歌词是:“啊里歹穷扑吾腊,几长几绸几斗排;几哩几批陪能卡,几忙勾莎弄陪埋。
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冯悦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摘要:在湘西地区聚居了很多民族,经过历史的发展,该区域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歌文化,其中苗族民歌作为典型代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引入,湘西苗族民歌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传统的演唱以及表演风格也存在失传的风险。
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湘西苗族民歌特点以及演唱风格,旨在更好的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特点;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8-014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8.069一、前言苗族地处湘西,其民歌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源自大自然动物的声音,逐渐演变为现代苗歌唱法。
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诸多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众多少数民族歌曲被湮没,很少人会唱少数民族歌曲,而少数民族歌曲的表演更是少之又少。
事实上,湘西苗歌所体现的独特演唱以及表演,与往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存在明显区别,同时,山寨唱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其唱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音乐演唱和表演技巧,可以有效地传承湘西苗族独特的文化。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分析(一)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湘西苗歌的叫法体现了民族特色,按照苗语习惯,苗歌称为“萨”,主要指的就是用于古代祭祀活动的歌曲,经过历史演变,最终演变为多种形式。
在演唱腔调方面,主要划分为“韶吾”和“韶萨”[1],“韶吾”是利用高腔演唱,在旋律上要更加激进,演唱比较自由,所以,演唱的歌曲也多为高亢激烈,让人兴奋。
而“韶萨”属于平缓型,不会出现较大的旋律变化,一般情况下,是叙述一些故事,所以,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往往会增加即兴演唱部分,速度上可以结合演唱随时调整快慢,非常灵活,充分体现了湘西苗族所特有的地方特色。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

小 的“ 水车” 白天 忙 于农 事 , 没 有 时间 来 陪伴你 们 这些 来 自远 方 的客 人 , 只好 用 晚 上 的时 间 唱苗歌来 陪伴 , 请 多 多包 涵 。意思 是 教育 孩 子们 , 我 们 苗家 陪伴 客人 应 该用 唱苗歌 , 苗歌 陪 客是 苗家 的传 统 习惯 , 是 对 客人 的 厚礼 , 你们 要继 承 下去 , 发扬 光 大 。
的海 洋 。
区, 湘西 苗 歌集 山歌 、 傩歌 、 哭嫁歌 、 故事 歌 、 椎 牛鼓 舞 歌 、 拦 门歌 、 扛仙 歌 、 跳 香歌 等八 种 为 一体 , 歌 词 多为七
言 一句 , 两 句组 成一 联 , 两 联 为 一 首 。有 时 , 根 据 需 要 可 发 展 到 六 旬 以 至 数 十 句 。演 唱 时 , 声 部此起 彼伏 , 高、 低声 部 先后 进 人 , 韵 润巧 妙运 用 , 曲调朴 实 , 线 条 流 畅 。 以 韵 和 润 的技 巧 为 核 心 的 湘 西 苗 歌 是 湘 西 苗 语 地 区
5 9
c 》z 0N 0芝0口 》r 《 麓 钵 太 韪
曲式 结构 较 为完整 , 其 格 式 主 要 分 为 四句 一 组 , 每句 五 言或 七言 。此外 , 还 有冷 歌 、 热歌 之 别 , 冷歌 指 预先 造就
个个眯 着 眼 睛笑 , 只 因为党 的关 怀暖 心灵 。 湘西 苗 歌在 编 词上 强 调 “ 新 颖 通 俗礼 貌 ” 。每编 一首 歌 词 , 人 们 常 常要从 劳 动 生活 中去提 炼 、 精心构思 , 有 时 还采 用 “ 赋、 比、 兴” 等 一 系列 表现 手 法 , 使 之 达 到通 俗 易懂 且新 颖 有礼 节 的 目的。如 教育 小孩 要 爱 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