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收入比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行指标。

合集下载

ID359-房价收入比概念的解析和应用研究

ID359-房价收入比概念的解析和应用研究

房价收入比概念的解析和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房地产学院陈兰青摘要:房价收入比是通过研究住房价格与居民收入之间的比值,从而反映居民在当前的收入水平下,对当前房价承受能力的指标,同时也是判断居民对房价承受能力的依据。

由于国内与国际在确定房价收入比的各项指标及其释义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力求通过对现行国际国内房价收入比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释义,对比并指出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并分析中国房价收入比的变化以及这一指标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房价收入比国内房价应用房价收入比是国际上用来衡量居民购房难易程度和住房消费水平的通用指标,是评估特定时期,特定地点一定居住单元内居民住房购买力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测定住宅市场运行健康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者也经常用房价收入比作为衡量房地产市场是否健康发展的指标,但是不同的学者对房价收入比的提法与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来系统、全面的剖析一下房价收入比的概念与应用价值。

一、房价收入比的释义及计算一般认为,房价收入比有两层意义,微观上来看,房价收入比是研究居民在当前的收入水平下,对当前的房价的承受能力的指标;宏观上来看,通过对房价收入比数值在各个时期的纵向比较,判断居民收入对房价承受能力的变化状况。

根据联合国对房价收入比的定义Housing price-to-income ratio Ratio of the median free-market price of a dwelling unit and the median annual household income.1即居住单元的中等自由市场价格与中等家庭年收入之比。

由于实际情况差异和统计数据的局限,我国相关机构和学者引入这一概念时,对房价收入比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

1.房价收入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平均房价与每户居民的平均收入之比。

22.房价收入比是一个地区(国家)某一时期上市销售的某一类型商品住房的单套平均房价与居民的有效购买力之间的比值3房价收入比=住房单套平均价格/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1-恩格尔系数) *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房价收入比应是一个地区(国家)某一时期上市销售的某一类型商品住房的单套平价房价与对应收入档次居民家庭相同时期户均每年收入中可用于购房支出的比值4 4.房价收入比为商品住房的平均每平方米售价与人均月收入的比值。

什么是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如何计算?

什么是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如何计算?

什么是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如何计算?导读:本文介绍在房屋买房,房价的一些知识事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房价收入比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合理的房价收入比的取值范围为4-6,国际上通用的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方式,是以住宅套价的中值,除以家庭年收入的中值。

房天下为大家整理了房价收入比的概念方式与计算方式,希望为您提供帮助。

所谓房价收入比(HousingPrice-to-Income Ratio),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

以北京为例:2009年一套4环以内普通两居室新房80平米,按疯狂涨价后单价2万5千元计算,平均200万左右;若以工作五年的中产阶级家庭为单位买房,假设夫妇月工资为2000元,则家庭月收入达到4000元,年收入为4.8万元。

这样房价收入比则为40,比美国的10倍大了30倍,严重偏离合理的房价收入比。

一般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的取值范围为4-6,若计算出的房价收入比高于这一范围,则认为其房价偏高,房地产可能存在泡沫,高出越多,则存在泡沫的可能性越大,泡沫也就越大。

国际上通用的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方式,是以住宅套价的中值,除以家庭年收入的中值。

家庭年收入则是指全部家庭成员的年度税前收入,通常包括夫妇二人。

家庭年收入同样取中值。

在发达国家,统计家庭年收入只要看纳税记录就很清楚,但在中国情况要复杂得多........按照国际惯例,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如考虑住房贷款因素,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于30%。

我国各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是不平衡的,中小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多在六倍以上,属于房价过高的范畴,据调查,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6倍,其中北京、沈阳、贵阳、南京、广州、大连和西安的比率都超过了20甚至更高。

房价收入比是一个有严格内涵的概念,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其到底是什么情况下的房价收入比。

在西方,房价收入比有新建住宅的(新房交易)、也有旧有住宅的(二手房交易),所选取的房价是中位数价格,家庭收入是中位数收入。

房价收入比与政策的调整方向

房价收入比与政策的调整方向
为2 .%。 0 4
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个通行指标。
从 国际比较来看 。我 国不同收入群体
3 . 我国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房价 的房价收入比差距也是较大的,而且低收
房价 收 入 比的社 会差 距
收入比的差距在加速扩大。2 0年 ,最低 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也是较 高的。 00 我国房价收入 比的总体水平不高 ,也
户的房价 收入从2 0年 的6 7 00 . 上升 ̄2o 国家 经济 实力 、住房市 场 、居 民收入水 通过提高家庭收入来显著提高购房能力。 6 o5
年的7 5 、 ,增幅为 1.% ;低收入户的房 平 、消费结构、居住 习俗 以及每年上市住 因此 ,基本居住权 的保障、购房能力社会 7 62 价收入 ̄)2 o 年的1. 上升 ̄2o 年的 房的构成等诸 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不同 差距的调节需要政府住房政策发挥作用。 LL oo , 08 1 o5
1. ,增幅为1.%。而最低收入户的房 国家 、不 同时期拥 有 的相 关 因素很 不一 这里的住房政策 ,是指政府满足不 同层次 47 4 6 2 价收入 比上升速度更快 ,从20 年的1. 样 ,因此 ,房价收入 比的国家差别很大 , 00 46 7
上升到2 0 年的2. ,增幅高达5 .%。 o5 29 6 3 7 并没有所谓的国际惯例。 住房需求的政策 ,它不同于产业政策 ,也 不同于行业管理政策。
维普资讯
Pr f c h n s re e a e of e I du t is t
l界 沿 l 前 业
房价收入比是指家庭住房总价 ( 即一 降幅 为1 %。最高 收入 户的房价收入从 价收入比是较低的 ,而且与国际平均水平 . 7 次性购房总价 ) 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 , 2 0 年的2 5 00 . 下降 ̄2 o 年的24 ,降幅 接近。 9 o5 .5

房地产行业需求预测分析指标

房地产行业需求预测分析指标

房地产行业需求预测分析指标一、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是衡量居民购房负担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居民购买住房的能力。

房价收入比越高,说明居民购房负担越重,可能会抑制市场需求。

一般来说,房价收入比在56之间是比较合理的范围。

二、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对房地产市场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我国,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购房需求将主要来自于年轻人和老年人。

年轻人的购房需求主要受就业情况、收入水平和婚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老年人的购房需求则主要受退休金水平和生活品质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三、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就业率上升都会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

宏观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等因素也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是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将涌入城市,从而带动住房需求的增加。

城市化进程还将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加快,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

五、房地产政策房地产政策是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的直接因素。

政府通过调整土地供应、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可以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而影响房价和市场需求。

六、房地产企业竞争格局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格局也会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房地产企业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七、消费者心理消费者心理是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对房价走势的预期、对住房需求的追求以及对房地产投资的看法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一、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是衡量居民购房负担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居民购买住房的能力。

当我看到房价收入比越高,我心中不禁感叹,居民购房负担越重,可能会抑制市场需求。

一般来说,房价收入比在56之间是比较合理的范围。

这个指标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与人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中国房价收入比实证研究及发展改进

中国房价收入比实证研究及发展改进
的界定 及其 作用 和合理 性等 问题 上达 成共识 。本文
将 国内学者 对房价 收入 比 的研 究 成果 进 行 梳 理 , 并
提 出笔 者对 房价 收入 比在 中 国实 际运 用 的构想 。
基 于 中 国住 房 市场 的特 殊 国情 , 内学 者很 难 国
根 据 国际标 准来 研 究 国 内 的房 价 收入 比。 因此 , 国
房地 产业 迅速得 以发展 。但 由于商 品房开 发 中所产
l 中国 房 价 收 入 比的 不 同界 定
房 价 收入 比是 由 国外 引 入 中 国 的一 项 综 合 指
生 的巨大 利润 和 目前 中国城 镇住 房保 障体 系 的不完
善 , 得近 年来房 价持 续攀 高 , 价 收入 比明显 不符 使 房 合 国际 3— 6倍 的标准 , 远远 超 出城市 居 民经济 承受 能力 , 特别 是 中低 收入 居 民购 房 十 分 困难 。 而住 房 是人 民最 根本 的需 求之 一 , 房 问题 关 系 到 人 民群 住 众根本 利 益 , 将是 一项 长期 而艰 巨 的任务 , 高房 价 问 题不 能得 到有效解 决 必将严 重影 响 中 国经 济发 展 和 社会 和谐 。 目前 , 于 房价 上 涨 速 度 大 于居 民 可支 对 配 收入 的增 长速 度 , 以及房 地产 行业 是否存 在 泡沫 , 学术 界和 实务界展 开 了激 烈 的 争论 , 争论 的焦 点 而 主要 集 中在 房 价 是 否 超 过 了居 民 的购 买 力 和 承 受 力, 即房价 收人 比的计算 结 果研究 。 房价 收入 比这 个 指 标 是 从 西 方 国家 引 进 的 , 用 来衡量 住宅 市场价 格 和 居 民住 房 消 费承 受 能 力 , 也 是政府 制订 住房政 策 的重要 依据 之一 。但 是 由于在

论当前我国的房价收入比

论当前我国的房价收入比

第31卷第4期2009年7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na l o f Xi a ng ta n No r m a lU n i ve rs ity(So c i a l Sc i ence Ed iti o n)Vo l.31No.4J u l.2009论当前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周 艳(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摘 要:通过一系列数据,计算了我国近年来的房价收入比,并指出了其变动趋势,发现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在经历了上涨后,正在逐步回落,说明我国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在不断增强。

因而,要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除了尽可能的压低房价外,还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房价;居民收入;房价收入比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9)04-0106-02 一 问题的提出日前,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要解决好住房保障问题,使每个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都得到满足,首先就要对居民住房的可支付能力有一个科学的判断依据。

房价是房地产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然而房价上涨或下降的态势,并不能充分说明这样的房价是高还是低。

另外,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也决定了各地区的收入水平差异较大,房价也有很大差别,不能一概而论。

判断房价高还是低的方法,国际上通常使用房价收入比这个指标。

房价收入比不仅是预测住房需求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对于分析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评判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和居民的购房能力,甚至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房价收入比是衡量房地产市场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二 房价收入比的界定方法目前房价收入比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于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方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计算过程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

根据联合国居住中心区的定义,房价收入比是指居住单元的中等自由市场价格除以中等家庭年收入,这个比例很不好计算,因为“中等”这个区间很不好定义。

房价上涨过快,如何应对?

房价上涨过快,如何应对?
注 的一 个 社会 热 点 问题 。
20-- 0 00- 06年 , 省 每 套 住 房 平 均 2 我 价 格增 长 2 3倍 ,年 均增 长 1. % ; . 6 7 9 最 4 低 收 入 户 家 庭 总 收 入 年 均 增 长 91% , . 6 比 每 套 住 房 平 均 价 格 增 速 低 63 百 . 3个 分 点 ;中等收 入 户 家庭 总 收入 年 均增 长 1. 比每 套住 房 平均 价 格 增 速低 5 9 8 1 %, . 6 个 百分 点 ;高 收 入户 家 庭 总 收入 年 均增 长 1. % , 3 7 比每套 住 房 平 均 价 格增 速低 8 3 2 百分 点 ;最 高 收 入户 家庭 总 收入 . 个 6
是 最 低 收 入 户 的 房 价 收 入 比很
高 , 高 收入 户 的房 价收 入 比很 低 。0 6 最 20
3堑 { 28 2 o 参 o  ̄/强 o
维普资讯
社会关注
付能力下降 ,由于低收入户家庭收入增 速一直很低 ,导致房 价收入 比很高 , 与 中、收入家庭的差距会继续扩大。因
二 是 最 高收 入 户 和最低 收 入 户 的 房
价 收入 比差 距很 大 ,并 且 差距 在 不 断扩
大 。20 年二 者 的 差距 达 1. , 06 8 最低 收 12 入 户 的 房 价 收 入 比是 最 高 收 入 户 的 68 . 倍 ;0 0 最 低 收 入 户 的 房 价 收 入 比是 20 年 最 高 收入 户 的房 价 收入 比的 46 倍 。 . 9 三 是 不 同收 入层 次 的 房价 收 入 比呈 不 断上 升 趋 势 。 中 , 其 最低 收 入 户 的房价 收 入 比 从 20 00年 的 8 4上 升 到 20 . 3 06 年 的 1. , 幅达 6 . %。中等 收入 户 3 6增 8 61 9 的 房 价 收 入 比从 20 年 的 3 3 升 到 00 . 上 6 20 年 的 5 3增 幅达 4 . % 。最 高 收 06 . , 2 48 0 入 户 的 房 价 收 入 比从 20 0 0年 的 1 8 . 上 7 升 到 2 0 年 的 2 4增 幅达 1.1 06 . , 0 4 %。 6 通 过分 析 可知 ,我 省房 价 收入 比 的

房价与泡沫经济:徐滇庆再论房价-第三章

房价与泡沫经济:徐滇庆再论房价-第三章

第三章房价收入比与居民购房能力2007年7月我说深圳的房价不高,惹得一些人暴跳如雷,一片骂声。

我说,房价高低应当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

从时间和空间来看,深圳的房价还要涨。

如果房价还要涨,到明年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现在的房价就不算高。

其实,在讨论房价的时候还有一个参照系,居民的购房能力。

如果房价之高超出了居民的购房能力,长此以往,新建的住宅卖不出去,这样的房地产市场失去了可持续性,房价肯定会降下来。

有人说,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00元,现在深圳一平方米住宅均价超过20000元,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要200多万元,我就是不吃不喝还要干700个月才凑得齐买房的钱,这样的房价还合理吗?在北京,情况也未必乐观,在二手房市场上,2007年1月的均价是每平方米8113元,如果买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要73万元,需要年收入6万元的家庭不吃不喝积蓄12年。

人们都知道,房地产商卖房子的时候是不会跟他们商量的,只要有人来买,能卖多高就卖多高。

有些人对此火冒三丈,一骂政府无能,没有照顾老百姓的利益,二骂房地产商为富不仁。

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有必要从宏观角度来把握目前房地产市场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第二,关注群众呼声,探索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困难。

我们首先研究一下中国的房价收入比的变化情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商品房销售总额和销售面积,可以计算出每平方米住房的平均价格。

每套住房平均价格应当等于每平方米住房平均价格乘以人均住房面积,再乘以每户人口。

每户居民全部年收入应当等于城镇居民每人全部年收入乘以每户人口。

房价收入比应当等于每套住房平均价格除以平均每户居民全部年收入。

房价到底有没有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房价飞涨,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了许多耸人听闻的传言。

在有关房地产的会议上,有的学者说,由于老百姓买不起住房,房价必然要大滑坡。

有的人甚至说,老百姓再也买不起房子了。

倘若果真如此,那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很快衰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三林: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及政策启示房价收入比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行指标。

2005年,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只有6.77,并不是很高,而且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

但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很大,2005年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是22.69,而最高收入户只有2.45,前者是后者的9.3倍,大大超过国际同等差距。

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要求我国政府应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住房政策,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

2006年国内有研究者计算出2004年我国房价收入比只有6.67,低于2000年的水平,并得出了“我国房价收入比依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一结论。

但为什么大多数人的感受与上述结论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太大,用简单平均数远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居民购房能力的差距。

本文根据城镇居民收入分组资料,分别计算出了2000~2005年最低收入户到最高收入户共七个组的房价收入比。

结果表明,我国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这也意味着,我国政府有必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住房政策。

一、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变动特点1.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房价收入比是指家庭住房总价(即一次性购房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行指标。

在国外,有新建住宅(新房交易)的房价收入比,也有旧有住宅的(二手房交易)的房价收入比,所选取的房价都是中位数价格或平均数价格,家庭收入也都是中位数收入或平均收入。

一个国家的平均房价收入比通常用家庭年平均总收入与一套房屋的平均价格之比来计算,即:房价收入比=每户住房总价÷每户家庭年总收入。

其中,每户住房总价和每户家庭年总收入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每户住房总价=人均住房面积*每户家庭平均人口数*单位面积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每户家庭年总收入=每户家庭平均人口数*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

由于我国住房商品化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因此我国房价收入比应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计算。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本文计算出我国1991~2005年的平均房价收入比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以平均水平计算的我国房价收入比并不是很高,2005年只有6.77,1991~2005年的数值在5.35到7.26之间,波动幅度为35.7%,也不是很大。

2.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的变动特点如表1所示,从1991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变动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1~1993年,房价收入比较快增长并处于较高水平,1992年的7.26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第二阶段是1994~1998年,为平稳上升阶段。

房价收入比从1994年的5.35缓慢上升到1998年的6. 35,年均上升0.25。

第三阶段是1999~2003年,为平稳下降阶段。

房价收入比从1998年的6.35缓慢下降到2003年的5. 75,年均下降0.12。

第四阶段是2004年到2005年,为快速上升阶段。

2005年的房价收入比6.77比2003年增加1.02,年均增加0.51,增速明显加快。

2006年房价涨幅较大,房价收入比也会高于2005年。

3.我国房价收入比变动的影响因素房价收入比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每户住房总价增长情况和家庭年总收入的增长情况,即居民收入增速与房价增速的相对比率。

从图1可以看出:在房价收入比平稳上升阶段,住房总价增速基本高于家庭收入增速;在房价收入比平稳下降阶段,则是家庭收入增速总体高于住房总价增速。

2004年以来,每户住房总价增速快速上升,而每户家庭总收入的增速相对平稳,二者的增速差迅速扩大,结果导致了房价收入比的快速上升。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房价统计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张,不断有郊区房屋进入城市房价的统计体系,导致城市总体房价指数降低。

如果还按原先的地域范围统计,房价涨幅应比公布的统计数据高出很多,房价收入比也将会大于本文的计算值。

二、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1.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尽管从平均水平来看,我国当前的房价收入比不高,但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很大,用简单平均数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居民的购房能力。

实际上,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城镇居民收入分组资料,计算出了从最低收入户到最高收入户共七个组的房价收入比,如表2所示。

分析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中等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中等以下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等以上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我国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很大,2005年达到22.6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5倍。

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也较大,2005年达到14.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

(3)我国最高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很小,2005年只有2.4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

高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也很小,2005年只有4.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5%。

(4)我国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2005年二者的差距达到了20.24,最低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最高收入户的9.3倍。

2.不同收入群体房价收入比的变动特点从表2还可以看出,我国不同收入群体房价收入比的变动具有以下特点:(1)中等收入以下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中,中等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从2000年到2005年的增幅为16.2%;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从2000年到2005年的增幅为16.2%;而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从2000年到2005年的增幅高达53.7%。

(2)我国高收入以上家庭的房价收入比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高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从2000年到2005年的降幅为1.7%;最高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从2000年到2005年的降幅为20.4%。

(3)我国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房价收入比的差距在加速扩大,2000年最低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最高收入户的5倍,2001年扩大到5.4倍,2003年8.5倍,2004年8.9倍,2005年进一步扩大到9.3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没有人均住房面积的分组数据,以上数值只是估算。

由于低收入家庭的人均住房面积要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房价收入比可能会小于本文的计算值;而高收入家庭的人均住房面积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房价收入比可能会高于本文的计算值。

但是,由于高收入家庭的真实收入水平要大大高于统计水平,其真实的房价收入比应该低于本文的计算值。

因此,即使考虑人均住房面积差异这一因素,“我国不同收入群体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而且有扩大的趋势”这一结论也仍然成立。

3.房价收入比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2000年到2005年,我国每户住房总价增长了1.83倍,年均增长12.8%;最低收入户家庭收入年均增长3.5%,比住房总价增速低9.3个百分点;中等收入户家庭收入年均增长9.6%,比住房总价增速低6. 8个百分点;中等偏上户家庭收入年均增长11.3%,比住房总价增速低1.5个百分点;高收入户家庭收入年均增长13.2%,比住房总价增速高0.4个百分点;最高收入户家庭收入年均增长17.2%,比住房总价增速高4.4个百分点。

只有高收入以上家庭的收入增速才高于房价上涨速度,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都低于房价上涨速度,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速与房价增速差距很大。

如表3所示。

如果以房价增速与中等收入家庭收入增速大体同步为合理标准来看,我国近两年房价增速明显偏高,直接导致了中低收入家庭购房支付能力下降。

但由于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速一直较低,即使房价增速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这些家庭的房价收入比也依然会较高,与中高收入家庭的差距也会继续扩大。

因此,我国房价收入比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

三、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国际比较1.平均房价收入比的比较关于房价收入比的合理范围,有国际机构曾提出4:1~6:1的区间,但由于国内外对家庭收入、房屋成套面积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国内曾有学者提出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合理范围应该是4:1~9:1之间。

但实际上,房价收入比的高低受每个国家经济实力、住房市场、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居住习俗以及每年上市住房的构成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拥有的相关因素很不一样,因此,房价收入比的国家差别很大,并没有所谓的国际惯例。

例如,世界银行对全球96个国家(地区)199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各地房价收入比的数值是高度离散的,这96个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最高的为30,最低的为0.8,平均值为8.4,中位数为6.4。

一半以上国家(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在6以上,还有一部分在4以下,列入4~6范围内的只有一小部分地区。

虽然没有国际惯例,但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全球范围内,房价收入比的平均水平在6.4~8.4之间。

从这个标准来看,我国当前的平均房价收入比是较低的,而且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

2.房价收入比差距的比较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差距是较大的,而且低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也是较高的。

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1998年全球96个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资料进行的分组测算:家庭收入在999美元以下(最低收入户)的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13.2;家庭收入在30 00~3999美元之间(中等收入户)的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9;家庭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上(高等收入户)的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5.6。

如表4所示。

2005年,我国最低收入户家庭收入为9998元,按当年中间价平均汇率(1美元等于8.1917元人民币)计算,约合1220美元,属于表3中的1000—1999美元组;中等收入户家庭收入为29265元,约合357 0美元,属于表3中的3000—3999美元组;最高收入户家庭收入92463元,约合11290美元,属于表3中的10000以上组。

但2005年,我国最低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22,69,是同组国际平均水平(9.7)的2.3倍;中等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7.75,是同组国际平均水平(9)的86%;最高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2.45,只有同组国际平均水平(5.6)的44%。

从全球96个地区(国家)的平均水平来看,高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总体上也低于低收入家庭,但差距要比我国小很多。

2005年,我国最高和最低收入户房价收入比差距是20.24,而国际同等差距只有4.1,只有我国的20%。

综上分析,我国房价收入比的总体水平不高,也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但是我国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最低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比同等国际平均水平高出很多,中等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与同等国际平均水平接近,而高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要小于同等国际平均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