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末语气词
汉语句末语气词

2021/6/4
就历史而言,“呢”字有更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 其最初来源到上古时期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尔”。 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春秋公羊传》到 《祖堂集》都有“尔”的出现。相比之下,“吧” 字使用历史不长,根据太田辰夫(1987)的考察, “民国以后开始使用,清代以前写成罢,历史上的 承继比较单一,却具有相当复杂的语气意义”。作 为语气词的“罢”,在宋代出现不多,要到元明之 后才逐渐多起来。明清时期,语气词“罢”才表示 停顿的用法。
6
2021/6/4
另外从“吧”的疑问、请求、命令等用法方面, 也可理解其关联功能,“吧”所引出的新信息和 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
举个栗子: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吧”在该对话中可被解释为“让步”,“吧”之后的 话语扩大了其之前的话语所建立的共有认知语境。
7
13
2021/6/4
严格意义上,语气词“吧”仍然在取代“罢”的过 程中,到现在也没完全取代,与其它语气词相比, “吧”的语法化过程很特殊,有如下特点:
首先,在“吧”取代“罢”的过程中,两者共存 的时间长。这一点与“呢”的语法化不同,在 “哩”被“呢”取代之后,在现代汉语中,“哩” 作为语气词,已经基本不用。 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么”和“吗”,“那”和 “哪”。
其实“呢”的上述功能可以主要分为两类:认知功 能和语篇功能。行动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认知功能; 意念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语篇功能。[
8
2021/6/4
另外,“呢”的篇章功能也比较明显,较好促进了 会话的连贯。
“呢”有比较和对比的功能。这种比较和对比,有 的明显,有的隐晦。
A:“我很不喜欢看这部片子”。 B:“你现在说不愿意看这部片子了,当时呢?
第六部分 现代汉语语气词

然而,语言还有传情的功能,比如同样的一句 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来,情态和作用就不一 样.比如: A 你没有找到他.——B 你没有找到他? 你没有找到他.——B A句是一般的陈述,用降调;B句是疑问或反问, 句是一般的陈述,用降调;B 用升调.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的差别是通过语 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调表达了不同 的情绪,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这种不同的情 绪就是语气. 语气是表示不同情绪的手段;不同的语气具有 不同的交际功用;语气是依附于整个表述(句 子)的;语气也是一种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语 法范畴.34;
后面的人好像知道他心思似的.
"的话"是连词兼语气词,凡是用在句末,用于帮助表示 的话" 假设的"的话",是连词.语气词"的话"往往用在" 假设的"的话",是连词.语气词"的话"往往用在"哪 里","哪儿"的后面: 哪儿" 哪里的话,应当同舟共济嘛!/ 哪里的话,应当同舟共济嘛!/哪儿的话,你讲得太好了.
三 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
(一)增添口气 (二)消减口气 (三)指明问点
(一)增添口气
(1)"的","啦","喽"主要增添肯定的口 气: 你这样下去要出问题.→ 你这样下去要出问题.→你这样下去要出问题的. (2)"嘛","嚜","呗"主要增添显然的口 气: 这简直是开玩笑.→ 这简直是开玩笑.→这简直是开玩笑嘛. (3)"哟","呕","咧"主要增添提醒的口 气: 还真有一套办法.→ 还真有一套办法.→还真有一套办法咧. (4)"哩","呐","咧"增添夸张的口气.
句子语气词有哪些词性类型

句子语气词有哪些词性类型语气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语词汇,它能够准确地表达说话人说话的语气。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语气词的分类及其使用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从语气词的词性类型入手,探讨汉语中的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词性类型语气词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词性,它是由句子中的单个词、词组或句子组成的。
根据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常分为以下几种词性类型:1. 副词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通常位于句子的句末或句子的前面,它们的作用是表示说话人的语气。
例如:“真的吗?”、“当然呀!”、“嘿嘿,我知道了。
”。
2. 助词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通常作为词语或句子的后缀或缀语,用于表示情感或语气的转移。
例如:“了”、“吧”、“着”、“啦”。
3. 感叹词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通常位于句子的句首或句尾,它们的作用是强调某种情感或语气。
例如:“啊!”、“哇!”、“哦!”、“嗨!”等。
4. 词组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通常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语气。
例如:“好像”、“似乎”、“其实”、“毕竟”、“大概”等。
二、语气词的作用语气词在汉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感叹、惊奇、疑问、肯定等多种语气。
下面将分几个方面分析语气词的作用。
1. 强调语气。
语气词能够加强说话人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例如:“不会吧!”、“太好了!”。
2. 修辞语气。
语气词能够修饰句子的语气,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观点。
例如:“其实我们都很累了。
”、“大概你不懂吧。
”。
3. 情感语气。
语气词能够表现说话人的情感,如愤怒、惊奇、疑惑等。
例如:“不可能吧!”、“真的吗?”。
4. 肯定语气。
语气词能够表达说话人的认可或同意。
例如:“好的”、“当然是这样的”、“没错”。
三、语气词的使用方法语气词的使用有很多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方法。
1. 直接放在句子中。
例如:“好的!”、“哦!”、“对啊!”等。
2. 作为修饰语放在说明句中。
例如:“其实”,“大概”等。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句首、句中语气词
句首、句中语气词主要有“夫、唯(维、 惟)、盖、其 、也” 夫 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起引出下文 的作用。“发语词”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
夫
2、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结合,成 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 相当于“且”,“夫”加强要发 议论的语气。 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和“若”,有 “像”的意思,“至于说到”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封建论》表另起 一端的议论,“现在说到”
句尾语气词
句尾语气词“已”和“矣”作用相近, 可理解为“了”。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 上古“已”和“矣”在语音上并不相 同,所表达的语气也不完全相同。 “已”不是报道新情况,而是表限制 语气,即说话人认为只能如此。
句尾语气词
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尾语气词:乎、与(欤)、 邪(耶) 1、可以用在是非问句尾、选择问句尾、特指问 句尾。 用于是非问,相当于“吗”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子非三闾大夫与?《楚辞》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原臣》 求之欤?抑与之欤?《论语》
2、可以用于反问句,经常有“宁、岂、况” 之类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配合,相当于“吗” 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 反问句中的“乎”,和疑问代词或“况”相 呼应时,可译成“呢”,其余一般都要译成 “吗”。 “乎”和否定副词“不”构成一种常见的反 问格式“不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词前面。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
现代汉语中常用语气词的连用

现代汉语中常用语气词的连用语气词中能够连用的是位于句末的六个单音节语气词,即“的”“了”“吗”“呢”“吧”“啊”。
它们虽然可以两项连用,也可以三项连用,但都表现为两个语气词的并列。
本文通过例证,对常用语气词的连用现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标签:语气词语气词的连用次序语气词的连用在现代汉语里特别是在口语里运用得非常普遍,语气词连用的问题也一直被语法研究者所关注,尽管大多数语法教材中都谈到这一点,但只是举例性地提及,尚不见对语气词连用现象的专论。
能够连用的语气词是指位于句末的单音节的六个常用的语气词,即“的”“了”“吗”“呢”“吧”“啊”,而双音节的语气词和位于句中的语气词一般不能连用。
关于语气词在句末连用时的先后次序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朱德熙(1982/P208)分为三类:A类:“了、呢1、来着”;B类:“呢2、吗、吧”;C 类:“啊、呕”等。
胡裕树(1981/P410)分为三类:A类:“的、了”;B类:“呢、吗、吧”;C类:“啊”。
胡明扬(1991/P53)分为三类,实际分为四类:A类:“的、了”;B类:“呢”;C类:“吗、吧、嘿”;D类:“啊、哎、呕”。
黄伯荣、廖序东(2002/P46)分为三类:A类:“的”;B类:“了”;C类:“呢、吗、吧、啊”。
张斌(2002/P341)、齐沪扬(2002/P61)都分为四类:A类:“的”;B类:“了”;C类:“呢、吗、吧”;D类:“啊”。
他们的分类其实并非完全不同,而是有着某种相似性。
下面我们根据这六个常用语气词在句末连用时的先后次序,将它们分成五类:A类:“的”;B类:“了”;C类:“呢”;D类:“吗(么)、吧”;E类语气词:“啊(呀、哇、哪)”。
这五类语气词共现连用时,其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必须按照A+B+C+D+E的顺序排列,中间可以缺项,但不能错序。
经过分析和统计,其排列顺序总共有13种顺序:AB、AC、AD、AE、BC、BD、BE、CD、CE、DE、ACE、ABE、BDE。
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连用探析

第 一 ,连 用 语 气 词 里 “ ,了 ,啊” 等 结 尾 一般 能 增 加 的 肯 定 口气 ;“ ,呗 ” 等 表 示 “ 而 易 见 的 ” 的 口气 ;“ , 嘛 显 啊
表 示 陈述 情 况后 ,发 出感 慨 ,能缓 和 口气 。连读 是 “ a , d ” 口语 中 “ ” 与 之 接 近 。 例 如 : 哒
写 完 就算 合 法 。
说不定我现在 已经饿得没力气 说话 了呢 !
(10 ) 了 啊
表示 “ 了” 陈 述 了 已经 或 者 即 将 出 现 的情 况 ,“ ”舒 缓 啊 了 口气 ,这 里 也 有 合 读 为 “ ” 例 如 : 啦 。
辞职 可不 是 小事 , 可要 想 明 白了啊 ! 你
之死 》 (3 )的 吧
“ ”读 升 调 ,“ ” 能 舒 缓 口 气 ,合 用 表 疑 问 ; 降 调 么 啊
绦 子, 懂 得 吗 ( 你 =么 啊 ) ?
句子 表示 疑 问语 气 。 ‘ ’ “ 吗 用于 是非 问 句 的末尾 , 于反 问带 有 质 表 示 不容 置 疑 地 陈 述情 况 。例 如 : 用 我也 顾 不 得那 么 多 了 ,一 切 为 了工 作 方 便 嘛 ( =么啊 ) 。
(1 )的 了
“ ” 表 示 陈 述 ,“ ” 能 加 强 语 气 。 例 如 : 了 么 现在不是说 最后一个月 了么?
(9 ) 了 呢
要注 意 “ ” 的语 调 ,上 升表 疑 问语 气 ,下 降 是表 不 用怀 呢 疑 。 “ ” 陈 述 语 气 , “ ” 则 是 加 强 口气 。 例 如 : 了 呢
(1 2)呢 啊
“ 啊 ” 连读 是 “ ” “ ” 表 示 不 容 置 疑 ,“ ” 呢 哪 , 呢 啊
语气词

语气词一、语气词和表达的语气现代汉语的语气词放在一句的末尾,它们所表示的语气可以分为确定语气、揣测语气、假设语气、商量语气、说服语气、当然语气、答辩语气、夸张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等。
1、啦:确定语气用语气词“啦”字,如“他要走啦”。
2、吧:揣测语气用语气词“吧”字,如“今天不会下雨吧”。
假设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去吧,没有时间,不去吧,问题不能解决”。
商量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咱们走吧”。
3、啊:说服语气用语气词"啊"字(有变音“呀”、“哇”、“哪”等),如“我实在没有法子啊!”、“他的话说得对呀!”、“他唱得真好哇!”、“这件事不好办哪!”。
4、呗:当然语气用语气词“呗”字,如“不懂,我们就好好学呗!”5、嘛:答辩语气用语气词“嘛”字,如“有意见就提嘛!”6、呢:夸张语气用语气词“呢”字,如“这种事情多着呢!”。
7、呢、吗、啊:疑问语气用语气词“呢”、“吗”或“啊”(“呀”、“哇”、“哪”),这3个词的用法又各不相同。
“呢”字用于交替问,如“他来不来呢?”,又用于句中已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他什么时候才来呢?”又用于不完全句,如“我来了,他呢?”。
“吗”字用于句中没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你同意吗?”。
疑问语气词“啊”字(“呀”、“哇”、“哪”)用途较广,它既可以代替“呢”,如“他来不来呀?”;又在某些情况下代替“吗”,如“你说的话都是真的啊?”。
反问语气也用“呢”、“吗”,如“我哪能不相信呢!”,“难道你还不相信吗!”。
8、二、语气词和使用特点(一)现代汉语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吧、吗、呢、啊,它们的用法比较复杂。
1、“的”主要用于陈述语气,表示情况本来如此,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
如“这件事,他以前跟领导说过的。
”2、“了”重在表达新情况的出现,强调当前相关性。
如“那封信,已经交给他了。
”/“我已经问过他了。
”3、“吧”用于表示揣测或商量,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太肯定,句中常有“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在20世纪语气词“吧”几乎囊括了“罢”的所 有用法,但这个时候的“罢”和“吧”还在并用, 而“吧”和“罢”共存的时间很长,以致于在大型 的现代汉语工具书中“罢”仍作为语气词被收录。 其次,“吧”在取代“罢”的过程中,词性和读音 都没有变化。
还有,“吧”取代“罢”的过程中,类变现象不明 显。根据虚化理论,虚化过程中虚化链中的每一个 成员在虚化过程中会产生类变现象。比如,实词 “罢”演变成虚词“罢”的过程中,这种类变现象 非常明显。最后,有证据表明,“吧”的虚化过程 还在继续。这种虚化过程表现在现代汉语中,出现 了近代汉语中不曾出现的句式,而且“吧”在句子 中运用的频率更高。
另外,“呢”的篇章功能也比较明显,较好促进了 会话的连贯。 “呢”有比较和对比的功能。这种比较和对比,有 的明显,有的隐晦。
A:“我很不喜欢看这部片子”。 B:“你现在说不愿意看这部片子了,当时呢?
李四遇到了困难,表现出非常颓废的样子。张三对李四 说:“有困难要积极想办法”。李四回答:“要是我破 罐子破摔呢?”
“呢”是一个语法化比较彻底的语气词,而“啊” 和“吧”的语法化过程和语法化彻底的语气词的语 法化过程有差异,可以说,它们还继续处在虚化的 过程中。因而,“啊”和“吧”的情态意义比较突 出,而“呢”的篇章语用功能比较明显。
Thanks for watching!
■END
上面例句的“呢”均有对比的功能。而
如下这些句子当中的比较和对比就不那 么明显。
A.你现在毕业了,终于空下来了。 B.我还得评职称呢。
上述对话中,“呢”其实也是隐含了对比, 但是这种对比比较隐晦,暗含由于评职称的缘故, 我还要忙活,与之前A的看法不一致。
(四)语用差异原因
就意义而言,齐沪扬认为,‘呢’的意义主要是 ‘语气意义’。对‘呢’的意义的共同成分的提取, 也要在语气意义的基础上进行。” 而“吧”只是半 个语气词。“吧”作为语气词,从意义上讲还有决 断的意思,与动词“罢”有明显的联系。 “啊”只是一个表情语气词,不是一个表意语气词, “啊”可以用在疑问句中,一个句子带上“啊”之 后,其疑问信息不是“啊”带来的时,它不能算作 一个疑问语气词。
根据以往的研究,“呢”可以表示:提醒、加强语 气、深究、话题标记、确信、假设、询问、未变状 态、各种语气、对话者共识等。这些功能不能用一 个统一的模式解释。有些可归为“呢”的认知功能。 有些为“呢”的人际功能,个别也是“呢”典型的 篇章功能。然而,很难用人际、认知、语篇功能把 它所有的功能囊括起来。 其实“呢”的上述功能可以主要分为两类:认知功 能和语篇功能。行动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认知功能; 意念结构中的功能属于语篇功能。[
就历史而言,“呢”字有更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 其最初来源到上古时期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尔”。 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春秋公羊传》到 《祖堂集》都有“尔”的出现。相比之下,“吧” 字使用历史不长,根据太田辰夫(1987)的考察, “民国以后开始使用,清代以前写成罢,历史上的 承继比较单一,却具有相当复杂的语气意义”。作 为语气词的“罢”,在宋代出现不多,要到元明之 后才逐渐多起来。明清时期,语气词“罢”才表示 停顿的用法。
严格意义上,语气词“吧”仍然在取代“罢”的过 程中,到现在也没完全取代,与其它语气词相比, “吧”的语法化过程很特殊,有如下特点:
首先,在“吧”取代“罢”的过程中,两者共存 的时间长。这一点与“呢”的语法化不同,在 “哩”被“呢”取代之后,在现代汉语中,“哩” 作为语气词,已经基本不用。 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么”和“吗”,“那”和 “哪”。
就语法化过程而言,“呢”的语法化过程比较彻底。 在一个语气词语法化过程中,语法化比较彻底的表 现是当它的功能完备的时候,也就会全面取代其它 语气词。 “呢”就是极好的例证。“呢”在语法化 的过程中功能越来越完备,后来就完全取代了 “哩”。而“啊”和“吧”的语法化过程并不彻底, 考虑到研究时间的限制,以“吧”为例,笔者说明 “啊”和“吧”的语法化过程的特点。
汉语句末语气词
June 2017.5.16
(二)“吧”的话语功能
(三)“呢”的功能
(四)语用差异原因
(二)“吧”的话语功能
“吧”的核心功能为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能表示 充分的肯定。它的揣度性因句子类型而程度有异。 在陈述句末,表示叙述不很肯定;在疑问句末,希 望对方给予证实;在祈使句末,可以使请求、命令、 劝告、催促等语气略微舒缓一些。 也可以 “用于表示列举、选择、让步、容忍等语 气。”通过“吧”的这种核心功能“迟疑”,可以 推出“吧”的各种解释。
另外从“吧”的疑问、请求、命令等用法方面, 也可理解其关联功能,“吧”所引出的新信息和 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
举个栗子: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吧,你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吧”在该对话中可被解释为“让步”,“吧”之后的 话语扩大了其之前的话语所建立的共有认知语境。
(三)“呢”的功能
A:今天几点开会? B: (1)九点半。 (2)你自己有短信通知吧。 (3)你自己有短信通知。 (4)上课铃响了吧。 (5)上课铃响了。 (6)今天早上下了大雨。
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是连续的。 首先,一个语句对该语境的影响大小决定它与该语句 的关联程度。 其次,在该语境中,听话人理解该语句所付出努力的 大小也决定它与该语境的关联程度。其实,上述六个 语句都对问题进行了回答,因此说这些回答都与语境 有关联。每一句话对问题回答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与 语境的关联度也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每一个语句对 问题回答的程度不一样,听话人理解该语句所付出的 努力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这些语句与语境的关联度也 不一样。
表示 “委婉发问”:
表示 建议: 表示 “迟疑不决”: 表示 “勉强同意”:
我们一起吃饭吧?
该起床了吧! 你得快点儿吧。 我们去滑冰,你去不去?
A:我现在去教室学习。 B:我们宿舍的今天集体 去公园而且还要集体拍照。 A:那我也去吧。
另外,除了上述“吧”的情态意义, “吧”还有关联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