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儿童观

合集下载

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

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

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导读: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鲁迅作品就开始进入中学语文课本。

此后,几乎各套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入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初中课本涉及的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阿长与〈山海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雪》等,除后两篇外,这些作品多采用儿童作为叙述者,展现儿童视野里的世态人情,因此,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来考察中学鲁迅作品,也许对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无裨益。

一、儿童视角:介入或旁观这里的儿童视角是指以儿童或者成人转换而成的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儿童的口吻客观地呈现儿童的印象和感觉,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审美评价。

从第一篇小说《怀旧》起,鲁迅自始至终对儿童怀有一种持久的关注,“他的胸中燃着少年之火,精神上,他是一个‘老孩子’”,其不少经典作品都是以儿童视角来展开叙述和思考的。

1.诗意的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成人的沧桑口吻开头,一提起承载着许多记忆和温馨的儿时乐园,叙事者顿时转换为翻砖扒墙的顽童,看“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园竟是一方妙趣横生的乐土,甚至蜈蚣和美女蛇也并不十分可怕可憎。

“记忆中的一切都罩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芒,使逝去的一切在无知儿童的眼睛过滤中恍恍惚惚多层美感,在这层美感的烛照下,三味书屋也从封建礼教的象征中解放出来,附丽了特有的情趣”:溜出去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描绣像,都饶有兴趣;先生是和蔼而博学的,即便他不知道“怪哉”,而那拗头诵读的形象,已经成了我们记忆中不逝的风景。

《社戏》展现的是一群儿童月明之夜的浪漫之旅。

作为旁观者的“我”在京看戏的郁闷经历被删去,课文是以一个十一二岁少年的身份来开始这次精神还乡的。

小说写到和小伙伴们撑船去赵庄看戏时,叙述者动用了他所有的感觉器官,用诗意盎然的文字,写月夜里四处弥漫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光下婉转悠扬的笛声,渺如仙境的野外戏台远景,儿童们偷豆、煮豆的欢快场面,字里行间仿佛朦胧着江南水乡的暧暧夜气,欢腾着双喜阿发们的晏晏言笑。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致力于中国的“启蒙”和“立人”。

在他战斗的一生里,始终关心儿童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儿童教育专论,虽然思想基础不同,但他热爱儿童,培养崭新的人的思想,则是一贯的。

在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鲁迅用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建立了“幼者本位” 儿童观,从中可以反省当今的幼儿教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启示。

一、鲁迅儿童观的形成传统的封建社会,儿童被禁锢在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樊笼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将来做官这个轴心进行,孩子的天性被种种道德“规矩”所束缚,被家庭当作传宗接代的私有财产,被强迫遵循封建的行为准则。

在这种氛围中,整个社会轻视儿童的社会地位,无视儿童的精神需求,从而严重摧残了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创造的活力,扼杀了儿童色彩缤纷的想象空间。

鲁迅从小受到很深的封建主义教育洗礼,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感受深切,意识到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对中国传统封建的儿童观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鞭笞。

在進化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确立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世界观。

在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后,他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给予他更多的是社会进化论以及优胜劣汰思想的启示,他相信,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

鲁迅主张老一辈应该为晚辈做牺牲,鼓励新兴的力量接替社会的发展,从而完成人类的自然延续。

由此可见,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主张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

这种“儿童本位论”对盛行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旧儿童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受其影响,鲁迅即刻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正式提出“儿童本位”口号,并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

与此同时,卢梭《爱弥儿》的传入,客观上也输入了一种新型儿童观。

鲁迅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化人和思想家,有着独特的儿童教育观念。

他在作品中不断探索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自由、启迪、童趣”的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鲁迅认为,儿童天生具有自由的本能,应该给予他们自由
的空间和自由的发挥。

他反对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教育,强调要尊重
每个儿童的个性和特长,引导他们通过自由探索和实践,得到自我认
识和自我发展。

其次,鲁迅主张启迪教育,即通过知识和文化的传递,引导儿童
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认识世界。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技能,更要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儿童学会自我思考和自我创造。

最后,鲁迅强调童趣教育。

他认为,儿童天性爱玩,也是通过游
戏和活动学习世界,因此教育也应该注重趣味性和游戏性,让儿童在
主动参与中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总之,鲁迅的教育观念强调让儿童成为自主思考、具备创造力并
善于游戏的人。

他反对教条主义,强调引导儿童通过自由探索和实践,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从而实现良好的自我发展。

今天的教育也应该
遵循这一理念,引导儿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猖会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观点

五猖会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观点

五猖会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观点鲁迅,这位文坛巨匠,大家都知道他可是个相当有个性的人。

他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观点,更是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想想啊,在那个年代,教育可不是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

鲁迅看待儿童教育的眼光,简直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很多人的心灵。

他认为,教育可不能只是在课堂上念念书,填填肚子。

那样只会让孩子们变成书呆子,活像一块块木头,呆呆傻傻的,根本不能让他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生存。

鲁迅希望孩子们能自由地探索、去发现,像小鸟一样在蓝天上飞翔,不受束缚,尽情享受生活。

说到这里,鲁迅提倡的“教育要启发”可真是个好主意。

他觉得,教育不应该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应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去质疑。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教会一个人捕鱼,比给他一条鱼更重要。

”鲁迅想要的,就是孩子们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去动脑筋,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他甚至觉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听话,而是要让他们能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鲁迅特别强调,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

他觉得,教育不能像流水线作业,把孩子们当成一个个产品来制造。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他希望老师们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梦想。

想想,谁不希望在学习的时候,能有个能听懂自己心声的老师呢?鲁迅的这个观点,让人感到温暖,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鲁迅可不是个死板的人。

他提倡的教育,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

想象一下,如果课堂上光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们在那儿打瞌睡,那可真是太无聊了!鲁迅希望课堂上能有更多的互动,让孩子们参与进来。

比如说,可以让孩子们上台讲故事,或者分组讨论问题。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动手,才能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鲁迅特别反对那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

他觉得,光靠记忆可没什么用,重要的是要理解。

在他看来,孩子们应该在学习中探索知识的本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而学习。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三)孩子应远离封建思想的观念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处处充溢着自然、亲切、和谐的特殊氛围。夏夜,外祖母坐在桂花树下,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给躺在小板凳上纳凉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父”“许仙救白蛇”等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与“我”朝夕相处的保姆长妈妈不仅讲“美女蛇”和“长毛”的传说,还送给“我”渴望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抒发了童年鲁迅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这种热爱也从侧面说明,儿童应该受到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教育,而不是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教育。
鲁迅发现:“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不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扑打,使其萎缩不前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显然,这两种方式都没有尊重儿童,现在的课堂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才避免了这种思想的延续。
除了这两事例之外,鲁迅的文章中还有很多反映这种倾向。在《孤独者》中,鲁迅认为天真无邪的孩子因为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对别人进行大骂,这种行为彻底让孤独者孤独下去,断绝了他对这个社会最后的一点幻想。造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因素就是封建思想。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更是用血淋漓的事例证明封建思想的可怕。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侵蚀,更有着生命的危险。父亲生病时,医生开的药引有蟋蟀一对,并且要原配,即在一窠中,经霜三年的甘蔗,要在瓦背上面的,还有几年的陈大米,等等。一对蟋蟀,谁晓得它是“本来”在一个窠里,还是后来跑在一起的呢?为了寻找这些奇奇怪怪的药引,鲁迅算是吃尽了苦头。奇怪的药引是找到了,病人还是治死了。对那些庸医,后来鲁迅嘲笑说:“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可见,这些迷信的做法是非常荒诞、让人无法理解的,鲁迅怀着极大的悲愤,揭露和讽刺了反动派利用封建迷信杀人的罪恶。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儿时的鲁迅许多道理:“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或生孩子的屋子里不能进去;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在《五猖会》里,孩子们所盼望的除了过年过节,大概要数赢赛会的时候了,然而却被父亲勒令背书。这种描写把日常生活中的封建思想影响发挥到了极致,选取过年的时候来让人们感觉其无处不在,并且这种思想是大于亲情,大于一切的。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以“二十四孝图”为例,指出那些提倡封建道德的人们实在是把“肉麻当作有趣”,把“卧冰求鲤”“哭竹生笋”“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的谬论拿来愚弄和欺骗人们,实在是令人不解、招人反感。这篇文章是建立在封建思想的基础上,让儿童形成一种“奴才”的观念,不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是成为最好的封建卫道士,为了所谓的孝道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在《琐记》中,“我”来到南京求学,然名曰“水师学堂”却连水池也没有。原来,水池曾淹死过两个学生,因此现在被填平,上面还造了关帝庙,庙旁还有焚化字纸的砖炉,每年七月十五,还请一群和尚来放焰口(恶鬼名)、诵经念咒,这些都为的是不让那两个淹死鬼“讨替代”。所有这些“乌烟瘴气”、愚昧迷信的做法,鲁迅说:“我总觉得不大合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依据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依据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依据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主要是通过他童年时受的教育来体现的。

他强调尊重孩子的天性,支持孩子玩游戏和玩玩具。

他认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学习、锻炼和成长。

同时,鲁迅提倡科学教育,强调要教导孩子尊重事实,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他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主张从儿童时期就种下科学的种子,从根本上破除封建愚昧的思想。

在《风筝》这篇文章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对风筝的态度,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然而,他后来看到弟弟做的风筝骨架时,便把它折断了。

成年后,他看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时,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

这使得他深感自责,并意识到自己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支持他们玩游戏和玩玩具。

此外,《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也是鲁迅儿童教育观念的体现。

《阿长与<山海经>》中描述了鲁迅当时真实的心理状态,充分印证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观点。

在《五猖会》中,鲁迅再次写到了玩具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主张尊重孩子的天性,支持他们玩游戏和玩玩具,并提倡科学教育以培养孩子的科学世界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涉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的语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涉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的语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涉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的语句摘要:
1.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2.百草园中的儿童教育
3.三味书屋中的儿童教育
4.总结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正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儿童教育观深受人们的关注。

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找到他对儿童教育的一些观点和理念。

首先,鲁迅认为儿童应该有快乐的童年。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描述了他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欢乐时光。

百草园是鲁迅的故乡,那里有大片的菜花地,有各种昆虫和鸟类,还有鲁迅的祖父和叔叔们。

在这个地方,鲁迅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也是他后来一直怀念的。

其次,鲁迅认为儿童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描述了他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

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家乡绍兴的一家著名的私塾,鲁迅在那里接受了传统的教育。

虽然鲁迅对这个地方的严厉的教学方法并不喜欢,但是他仍然认为教育对儿童非常重要。

总结起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儿童有快乐的童年,二是让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鲁迅的儿童观念

鲁迅的儿童观念

鲁迅的儿童观念引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感知与表达让人深感触动。

而在他的作品中,他对于儿童的观念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鲁迅对于儿童的观察与关怀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儿童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关心。

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在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常常展现出纯真、天真无邪的特点。

他认为儿童天性本善,与世无争,尚未受到社会艰苦现实的熏陶。

在小说《风波》中,鲁迅描绘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儿童冯雨山,他纯真而有着坚定的正义感。

鲁迅通过写作,试图让人们反思成人世界给予儿童的压力与束缚,以及儿童天性的可贵。

同时,鲁迅也从儿童的眼睛中看到了社会不公与阶级差异。

在小说《孔乙己》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揭示了不平等和伤害。

儿童在鲁迅的作品中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反映社会真实面目的镜子,以此来批判社会的黑暗。

儿童成长环境的压力然而,鲁迅并不仅仅停留在描写儿童天真与纯粹的阶段。

他也以批评者的眼光关注着儿童成长的环境与压力。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他反映了一个贫苦家庭儿童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在现实中所受的各种委屈与欺凌。

鲁迅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这些被经济困境击打的儿童,关注他们所受到的不公与不平等。

通过描绘这些悲惨的儿童命运,鲁迅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注教育鲁迅还十分关注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儿童教育是塑造未来社会的关键环节。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教育中国小孩的人,都使他们的脑髓塌下去了。

”鲁迅对于传统的封建教育持有批判的态度,他呼吁对于儿童的教育要以启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重,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

他希望改变教育方式,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总结鲁迅的儿童观念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他通过描绘儿童的天真与纯真,以及儿童所受到的社会不公与压力,呼吁人们对于儿童问题的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鲁迅儿童观
作者:陈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74 更新时间:2009-11-30
“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l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

在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下,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

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

“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鲁迅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认为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励衰,有系于此”。

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儿童,关注儿童。

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救救孩子
鲁迅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在封建染缸里身心遭受熏陶并学会了参与“吃人”的少幼者。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

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如果从这些问题出发,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危险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

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一个“吃人”的社会。

《狂人日记》描写:“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竞看见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道:“杀!”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孔乙己教他写字,小伙计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小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

不谙世事的小伙计对孔乙己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伙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周围的庸众视角,代表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

孔乙己被封建制度吃掉了,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人同样被吃而不自知,却讪笑着观看孔乙己的被吃,这就更具悲剧色彩。

小伙计是鲁迅笔下“麻木”的小“看客”。

孩子如果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当然要“吃人”或“被人吃”。

所以,要救救孩子。

孩子的生活、情趣应是什么样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什么样的,鲁迅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和描述。

二、快乐的孩子、有趣的童年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

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

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

《故乡》里的少年闰土,有着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在这明丽的图景中,闰土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以传奇的手法极其简练而传神地勾画出少年英雄的形象,对这位活泼勇敢的少年朋友充满了热爱。

他还能装弶捉小鸟雀,“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和闰土一样热情善良,对来自书香门第的“我”亲若一家子。

来了远客,农家的孩子都来陪伴游戏。

我们一起放牛捉虾、摇船摘豆。

钓到一大碗虾自己决不吃,照例全要送到客人嘴里,但当看到客人不会放牛,连走近牛身都不敢时,他们却毫不客气地嘲笑起来。

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去观赏社戏。

孩子们看社戏。

归航肚饿摆不动船,便打主意偷一点河旁田里的罗汉豆来煮着吃。

鲁迅在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里,力透纸背地凸现了小伙伴的纯厚、诚挚、善良、机敏能干,这是江南水乡少年栩栩如生的童趣。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在草木虫鸟中玩得乐此不疲。

注目于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与菜花的“金黄”,聆听到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与“油蛉”的低唱,大自然是如此吸引儿童,在三味书屋读书却向往那杂草丛生的百草园。

封建教育关住了孩子们的躯体,却关不住他们天真活泼的心灵。

三、鲁迅的儿童观
鲁迅不仅在作品里描绘了什么样的孩子是快乐的,在理性高度上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启蒙主义的深切呐喊,而且从思想的高度提出了理论主张。

(一)以注重未来为核心的儿童观
鲁迅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深刻指出了: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1](P295)一言以蔽之,国运兴衰,系于儿童。

鲁迅痛恨过去的儿童教育,寄希望于未来:只有全新的儿童才能造就出全新的未来中国。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2](P566)为未来的新中国,鲁迅呼吁:父母要千方百计地使“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

”[3](P135—136)
(二)“幼者本位”的儿童观
鲁迅痛心地看到:“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

”[4](P135)鲁迅认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不同,“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5](P80)。

“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是好像鱼之在水,游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却有如人的凫水一样,虽然也觉到水的柔滑和清凉,不过总不免吃力,为难,非上陆不可了。

”[6](P35)由于鲁迅真切地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在中国教育史上,鲁迅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幼者本位”的儿童教育观。

“幼者本位”就是把儿童作为世界的中心,了解儿童心理,尊重儿童人格,培养儿童兴趣,发展儿童个性,丰富儿童的物质文化生活。

“幼者本位”的主张,是当时先进儿童教育思想的代表。

它彻底否定了封建“杀子”文化,首次发现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在人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千百年来,中国的父子关系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

鲁迅从整个人类生命延续的角度来
考虑,认为每个人都只是生命延续的“中间物”而已,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伦理关系。

鲁迅号召人们,“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要做“人”之父,就要求“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7](P135)。

四、对今天儿童教育的启示
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鲁迅的教育主张尊重了儿童的天性,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下我国儿童教育功利性太强,一味强调专业教育、特长教育,鼓励孩子参加各类特长班,互相攀比,甚至不少学校还大搞提前教育,学前班学小学的内容,小学学中学的内容,选用高一级教材,几乎占用了儿童所有的休息、娱乐时间,培养所谓的“超常儿童”,还美其名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超跑线上”。

看着幼儿园的孩子那稚嫩的小手用力握着笔,写所谓的家庭作业,真为我们的幼教感到痛心,幼儿的胳膊没有足够力量,写字的姿势大都不正确,不良的学习习惯就这样养成。

兴趣班上多了,不少孩子反而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

时代变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今天的孩子却不快乐了,没有了玩伴、没有了和自然的亲密接触、没有了美好自由的童年。

各种教育美其名曰都是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成人本位”的思想替代了“儿童本位”的思想,今天的儿童的父母不应该忏悔吗?
八十年前,鲁迅在《风筝》一文中,曾经仟悔他年轻时拆毁弟弟制作的风筝,摧残了儿童的天性。

他写道:“偶尔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的儿童观告诉我们,教育就是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和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指导,发展他们的智力,养成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教给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样的儿童才能做好明天的主人。

审视一番今天的儿童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上世纪初的批评于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