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发展史专题

合集下载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始于古代,包括唐朝和宋朝的音乐和歌曲。

古代的声乐艺术通常是结合舞蹈或其他表演形式展示的。

在明清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不少新的歌曲和唱片,这些成果保存至今。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声乐艺术进入了中国。

首个音乐学校——华
丽音乐学校在1895年成立,此后中国的声乐艺术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的
影响。

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中国声乐艺术发生了巨大变革。

1949年建国后,中国文艺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新声乐表演
团体成立,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演唱家协会。

这些机构使得声乐艺术得到了更加专业的和持续发展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也得到了关注。

1960年代,大批流行歌曲涌现出来,这些歌曲通常是关注时政和现代
生活的。

到了1980年代,流行歌曲的风格又大为改变,越来越多的流
行歌曲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和传统音乐元素。

之后的几十年内,中国的
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飞跃。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戏曲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北京、京剧
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除了京剧,不少其他地方的戏曲也受到了赞誉。

戏曲音乐虽然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沦为过
时和无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中国声乐艺术正在快速发展。

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继承并发
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精髓,创造出了许多崭新的艺术风格。

同时,国际知名歌唱家到中国表演的次数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认识中国的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发展史

民族声乐发展史

古代声乐艺术中国是个⽂化古国,在中华⼤地上⾃古就流传着许多有关⾳乐的传说。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化艺术的萌芽。

早期的声乐艺术常与宗教、巫术有关,但其内容却⼜反映了现实⽣活。

如五帝时期的声乐曲《弹歌》:“断⽵、断⽵,飞⼟逐突(⾁)。

”歌词仅有⼋个字,却反映了古时⼈们猎物取⾷的真实⽣活场景。

远古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但已有了⾳乐的萌芽。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民⽣活⽔平的提⾼,⾳乐形式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了周商时期,已产⽣了较⼤型的乐舞,如《⼤夏》、《⼤漠》等。

从原始社会到奴⾪社会到封建社会,⾳乐的萌芽逐渐发展成形,出现了⼀批专门从事歌唱的职业歌⼿。

春秋、战国时期的歌曲形式更为多样,除古代流传下来的由⼤量北⽅民歌汇集⽽成的《诗经》外,⼜有楚国南部民间祭祀神⿁时所唱的《九歌》和屈原加⼯创作的《楚辞》,同时荀⼦的《成相篇》也可谓是中国说唱⾳乐的远祖。

秦统⼀中国后,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民间⾳乐相融合的⾳乐中⼼。

汉朝朝廷为巩固其政治思想的统治,设⽴了专门的⾳乐机构—乐府,——通过采录民歌了解各地⼈民的动态,同时加⼯整理乐府民歌为其娱乐所⽤。

民间的歌唱艺术由此⾛向专业化,⼤量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

艺术的发展规律总是由简单趋向复杂,⾳乐家们不断追求表现形式上的更多变化,因⽽随着乐府民歌的加⼯整理,北⽅民间说唱⾳乐“相和歌”也衍进为“相和⼤曲”,汉代由此成为我国⾳乐发展第⼀个⿍盛时期。

⾳乐⽂化的发展建设,需要国家统⼀、相对和平的历史环境。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政治、经济、⽂化都繁荣昌盛的朝代。

统治者对艺术的喜爱,更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飞速发展。

唐代出现的⼤型歌舞形式,称为“唐代⼤曲”,极⼤丰富了⾳乐的表现形式。

其中的坐部伎、⽴部伎⾳乐,声乐艺术已达到相当⾼度。

这⼀时期出现的专业⾳乐教育机构,像梨园,对推动唐时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府、祭文和戏曲演唱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文化。

1.古代时期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起源于乐府,早在汉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完整的音乐形式。

乐府是一种音乐诗歌形式,通常以古代政治、军事、爱情等主题为主,歌词明快朗润,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常常被赋予社会风气的作用。

同时,祭文和戏曲演唱也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文是一种宗教仪式中的宗教文学形式,以崇拜神灵和祖先为主题,音乐旋律庄重肃穆,富有宗教感。

戏曲演唱,则是在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唱腔、表演等形式来表现戏剧内容。

19世纪末,西洋音乐的传入带来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新变革。

西方唱法和器乐的特点在中国声乐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吸收,音乐文化开始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同时,一些全新的声乐形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如国歌、民歌、流行歌曲等。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东方红》等旋律激昂,表达了民族自豪和鼓舞士气的主题。

民歌则以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为主题,歌词自然真实,音乐旋律轻松愉悦。

流行歌曲则更加注重唱腔和舞蹈,对音乐视觉效果的呈现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声乐艺术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意识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为声乐表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前卫的视觉效果和创新的音乐风格,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特色之一。

从流行歌曲、民歌,到古典声乐和歌剧等领域,各种不同的风格和风格混合已经成为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结来说,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经了古代时期的乐府、戏曲演唱和祭文等传统形式,以及近现代时期的西方化和现代化因素的影响,最后走向了多元化和创新化的当代艺术形态。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声乐艺术也将面临更加广泛的展示和发展的机遇。

声乐艺术发展史专题

声乐艺术发展史专题

《声乐发展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声乐发展史专题研究课程编号:040102147教学对象:研究生预修课程:课程总学时:54课程总学分:3开课单位:鲁迅艺术学院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声乐艺术发展史从声乐发展史的角度,对西方声乐和中国声乐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使我们从中了解到,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对各种唱法都进行过认真的艺术实践。

2、千百年来中外声乐发展的历史,就是和各种唱法彼此竞赛、互相取长补短的艺术实践过程,任何一种唱法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进而得到声乐家和声乐爱好者的认同。

3、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声乐史及中国声乐史的发展历程,来认识并把握欧洲声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探究美声传统教育理念之精髓及蕴含的深层次理论内涵和人文特质,明晰声乐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地位及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4、中国近现代发展史通过十三章节的内容,以声乐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生、传播、演变、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论证了中国声乐艺术在声乐史上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戏曲、曲艺、三种唱法及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民族声乐,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歌、戏曲、曲艺艺术精华,同时认真学习、研究和吸取西方声乐艺术中的经验,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得到更快发展,早日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担当我们的责任。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将欧洲声乐史及中国声乐史为研究对象,根据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声乐教育的目的、内容、载体、方式、功能、理念等因素的变迁所呈现的差异,将欧洲声乐教育史及中国声乐史依据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各阶段的划分依据、基本特征、教育理念、培养方式、理论文献、代表人物及相互间传承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归纳西方声乐史上涌现出的著名演唱家、教育家、教育学派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当代教育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史学资料和理论依据,期望对中国美声教育的发展会有所启示和帮助,但不可否认由于歌唱较注重具体实践和个人体悟,因而在其本质特征中有超理论化的倾向,最原始的经验主义教育模式与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沿用至今,并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致使声乐教育的主观性与崇技性相当鲜明,因此需将音乐史学、声乐学、教育学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

民族声乐演唱时代变革辑梳

民族声乐演唱时代变革辑梳
合作
04
民族声乐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影响
民族声乐在文艺演出中的应用
民族声乐在大 型文艺演出中 的重要地位
民族声乐在各 类晚会中的表 现形式
民族声乐在音 乐剧和歌剧中 的应用
民族声乐在戏 曲演出中的独 特价值
0
0
0
0
1
2
3
4
民族声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民族声乐在电影 配乐中的运用
民族声乐在电视剧 主题曲中的体现
流与融合。
当代民族声乐的创新
融合传统与现代 元素,展现民族 声乐的独特魅力
借鉴西方声乐技 巧,丰富民族声
乐的表现形式
创新演唱方式, 如跨界合作、融 合多种音乐风格
利用现代科技手 段,如音乐APP、 网络平台推广民
族声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民族声乐的时代特征
民族声乐在各个 时代的发展背景 和特点
03
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演绎
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创 作的历史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创 作的文化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创 作的音乐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创 作的社会背景
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旋律优美:民族声乐作品通常具有优美的旋律,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 地方风情。
情感真挚:民族声乐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歌声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对家乡的思念等真挚情感。
民族声乐与电子音乐的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音乐表现形式,为民 族声乐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声乐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
民族声乐的独 特性:体现中 国文化的深厚 底蕴和艺术魅 力
0 1
全球文化交流 中的传播与推 广:促进世界 对中国文化的 了解和认同

声乐艺术发展史

声乐艺术发展史

声乐艺术发展史一、古代声乐艺术的起源声乐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音乐表演。

古代的声乐艺术主要是基于人们的自然发声能力,通过简单的歌唱和吟唱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在古代文明国家中,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声乐艺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并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音乐体系和表演技巧。

二、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音乐成为了声乐艺术的主要形式。

教堂里的圣歌经常被用于宗教仪式和礼拜活动中,起到了宣扬宗教思想和凝聚信仰的作用。

这段时期的声乐艺术主要以合唱为主,歌唱技巧较为简单,但情感表达丰富。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声乐演唱文艺复兴时期,声乐艺术开始脱离宗教的束缚,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

歌剧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歌剧将音乐、戏剧和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声乐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以意大利歌曲为主,开创了歌剧的黄金时代。

四、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进一步发展,歌剧成为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声乐技巧的展示,歌唱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意大利的歌剧家们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蒙特威尔第和亨德尔等。

五、古典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古典主义时期,声乐艺术受到了古典音乐的影响,歌剧成为了主要的表演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注重和声和旋律的完美结合,歌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以奥地利的作曲家莫扎特为代表,他的歌剧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演唱。

六、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展示。

声乐作品的主题也更加广泛,涵盖了爱情、自然、历史等各个方面。

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以德国的作曲家舒伯特和瓦格纳为代表,他们的作品给声乐艺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

七、现代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现代声乐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歌剧演唱外,声乐艺术还与流行音乐、爵士乐等各种音乐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表演风格和声乐技巧。

古代声乐艺术发展过程

古代声乐艺术发展过程

古代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精神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聪慧的祖先们在日常生产劳动中,积淀下了丰富多彩、光辉无比的音乐遗产,声乐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我国声乐艺术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质的演唱艺术,无论是从演唱技巧亦或是从其形式上来讲,无不渗透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及民族音乐文化的深深内涵。

一、萌芽阶段关于音乐的起源,众说纷纭。

“劳动起源说”是目前学界最为公认的一种观点,其中集体劳动的产物——“劳动号子”就是该观点的主要依据。

《吕氏春秋•淫辞》记载:“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

此其于举大木善矣。

”大意是,现在抬举木头的人,前面的人呼叫“舆謣”,后面的人应和它。

这样有利于抬举很大的木头。

《淮南子•道应》也有相关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其中“劝力之歌”就是指劳动号子。

远古时期先民们为了方便生产,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种集体的口号呼喊,这种劳动号子就是歌唱的雏形。

我国古代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古乐舞,人们边唱边跳,注重节奏因素。

这一时期的歌唱艺术往往表现出不同种族的繁衍生息、祭祀典礼、战争武功等内容,族人们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欲望融合在音乐之中。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葛天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形象的描述了先民们边舞边歌的场景。

相传为黄帝时期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记录了先民制作工具进行狩猎的过程,等等。

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声乐作品,但在劳动、祭祀等活动中已经出现了歌唱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有固定的音高,还有简单的音阶,这是艺术启蒙阶段,非专业化的必然过程。

可以说早期的古乐舞,就是中国声乐艺术萌芽的标志。

二、发展阶段西周至战国的800年,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转型期。

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严又繁琐的礼乐制度。

第十一讲 中国声乐发展史

第十一讲 中国声乐发展史


二、解放初期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50—60年代 新中国建立后,美声唱法的教学和传播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 展机遇。首先,一批如周小燕、张权等优秀的歌唱家纷纷回国, 投入到新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中去,他们不但活跃在中国的舞 台上,还为中国的美声唱法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 为中国美声唱法演唱和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次,作曲家们继续 尝试借鉴西洋作曲技法和西洋唱法创作声乐作品,并吸取了中 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些因素,创作出了一批更加适合中国人演唱 的美声作品。再次,以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为代表 的专业音乐院校的声歌系和各类师范院校音乐系声乐专业的进 一步发展也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材 和物质的基础。但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 面的政策都开始出现极左的倾向,并逐渐影响其后美声唱法的 发展。
5、郎毓秀(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郎毓秀,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1934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周淑安、外 籍声乐教授苏石林等主修声乐。1937年赴 比利时留学,主修声乐,兼学钢琴。1941 年回国。三十年代起,她就活跃在中国乐坛 之上,著名的《天伦歌》就是由她首先唱开 的。40年代她在上海、天津、北平、重庆等 地举行独唱音乐会,曾赴朝鲜、瑞士、意大 利、法国等国访问演出,深得好评。郎毓秀 的音色优美圆润,吐字准确清晰,行腔委婉, 对语言深有考究,善于从整体上提示歌曲的 内容,表达不同的艺术风格。她还长期向戏 曲艺人潜心学习,为探索中西结合的演唱方 法做出了努力。30多年来,郎毓秀除了培养 出一批歌唱人才之外,还从事有关音乐专业 的编译工作,将西方声乐理论系统地引入中 国。
3、黄友葵(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乐发展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声乐发展史专题研究
课程编号:040102147
教学对象:研究生
预修课程:
课程总学时:54
课程总学分:3
开课单位:鲁迅艺术学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声乐艺术发展史从声乐发展史的角度,对西方声乐和中国声乐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使我们从中了解到,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对各种唱法都进行过认真的艺术实践。

2、千百年来中外声乐发展的历史,就是和各种唱法彼此竞赛、互相取长补短的艺术实践过程,任何一种唱法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进而得到声乐家和声乐爱好者的认同。

3、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声乐史及中国声乐史的发展历程,来认识并把握欧洲声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探究美声传统教育理念之精髓及蕴含的深层次理论内涵和人文特质,明晰声乐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地位及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4、中国近现代发展史通过十三章节的内容,以声乐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生、传播、演变、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论证了中国声乐艺术在声乐史上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戏曲、曲艺、三种唱法及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民族声乐,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歌、戏曲、曲艺艺术精华,同时认真学习、研究和吸取西方声乐艺术中的经验,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得到更快发展,早日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担当我们的责任。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欧洲声乐史及中国声乐史为研究对象,根据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声乐教育的目的、内容、载体、方式、功能、理念等因素的变迁所呈现的差异,将欧洲声乐教育史及中国声乐史依据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各阶段的划分依据、基本特征、教育理念、培养方式、理论文献、代表人物及相互间传承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归纳西方声乐史上涌现出的著名演唱家、教育家、教育学派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当代教育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史学资料和理论依据,期望对中国美声教育的发展会有所启示和帮助,但不可否认由于歌唱较注重具体实践和个人体悟,因而在其本质特征中有超理论化的倾向,最原始的经验主义教育模式与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沿用至今,并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致使声乐教育的主观性与崇技性相当鲜明,因此需将音乐史学、声乐学、教育学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

三、学习方式:(标题为宋体小四号、加粗,正文为宋体五号)
1、讲授:54 学时
2、讨论:学时
3、自学:学时
4、实验: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西方声乐发展史(共计22学时)
第一章 17世纪以前的声乐艺术
第一节古希腊、古罗马声乐艺术
第二节中世纪的声乐艺术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声乐艺术
第二章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
第一节意大利歌剧
第二节英、德、法的初期歌剧
第三节康塔塔与清唱剧
第四节阉人歌手的兴起与衰落
第三章 18世纪声乐艺术
第一节 18世纪上半叶的声乐艺术
第二节 18世纪喜歌剧的创作
第三节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第四节维也纳古典声乐艺术
第四章 19世纪的声乐艺术
第一节 19世纪上半叶的德、奥声乐艺术
第二节 19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声乐艺术
第三节 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声乐艺术
第四节 19世纪下半叶的德、奥声乐艺术
第五节 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声乐艺术
第六节 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声乐艺术
第五章 20世纪的声乐创作及演唱风格
第一节德、奥现代歌剧
第二节英、法现代歌剧
第三节意大利和俄国的现代歌剧
第六章现代美国音乐剧以及流行歌曲演唱
第一节音乐剧的起源、发展与繁荣
第二节音乐剧的重要剧目
第七章 20世纪的声乐教学研究及流派
第一节以威廉·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兰培尔蒂学派
第二节马凯西夫妇等为代表的加尔西亚学说
第三节以麓莉·雷曼等为代表的“靠前”学派
第四节以斯坦雷、凯萨里等为代表的“靠后”学派
第五节以怀特等为代表的实声学说
第六节以苔特拉齐妮、卡鲁索等为代表的声乐论著第七节以范纳德为代表的新机理学派
第八章 20世纪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
第一节男高音歌唱家
第二节女高音歌唱家
第三节男中、低音歌唱家
第四节女中、低音歌唱家
中国声乐发展史(共计32学时)
第一章远古到先秦声乐艺术
第一节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民间歌唱家及声乐理论
第三节乐舞的产生与发展及戏剧的萌芽
第四节说唱音乐的萌芽
第二章秦汉至南北朝声乐艺术
第一节汉乐府
第二节从相和歌到清商乐
第三节汉魏六朝的声乐表演艺术
第四节说唱和戏剧因素的发展
第三章隋唐五代声乐艺术
第一节宫廷燕乐
第二节民间俗乐
第三节说唱与戏剧的继续发展
第四节声乐艺人及评论
第四章宋元声乐艺术
第一节文人词曲的发展
第二节宋元说唱音乐的空前繁荣
第三节戏曲的发展
第四节宋元声乐理论
第五章明清声乐艺术
第一节民歌
第二节说唱音乐的发展
第三节戏曲的发展
第六章琴歌的发展
第一节琴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琴歌与文人音乐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记谱法的产生与发展对琴曲艺术的影响
第七章近现代民歌、说唱、戏曲音乐的沿革及发展
第一节民歌
第二节说唱
第三节戏曲
第八章艺术歌曲的产生及发展
第一节艺术歌曲的最初形成——学堂乐歌
第二节五四时期至建国前夕的艺术歌曲
第九章近现代群众歌曲发展
第一节民主革命斗争时期革命运动和根据地的歌曲
第二节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及聂耳、冼星海创作的歌曲
第三节国统区的民主歌咏活动以及“文艺整风”前后解放区的歌曲发展第四节建国以后的群众歌曲
第五节合唱创作及发展
第十章近现代歌剧的起源及发展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歌剧创作
第二节建国以后的歌剧创作
第十一章近现代影视歌曲创作及发展
第一节电影歌曲
第二节电视歌曲
第十二章流行歌曲的创作及发展
第十三章近现代主要声乐教育的沿革及发展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声乐教育
第二节建国以后的声乐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五、考核方式:(标题为宋体小四号、加粗,正文为宋体五号)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结构试卷分西方音乐史基础知识、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和简答题、论述题
三个部分。

其中,基础知识约占全卷总分的30%,简答题约占20%,论述题约占50%。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中外声乐发展史》胡郁青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欧洲声乐发展史》尚家骧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
《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孙悦湄,范晓峰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
2、参考书目
《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胡钟刚张友刚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声乐曲选集》(中国部分)冉光彪戴莉蓉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声乐曲选集》(外国部分)冉光彪戴莉蓉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意大利歌曲集》,尚家骧编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意大利歌曲108首》,周枫、饶余鉴编(上下册)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l―3册,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编人民音乐出版。

《新编中国声音作品选》l―8册,霍立、霍平、李静玉、金城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

《声乐教学曲库》,外国艺术歌曲第三卷《外国艺术歌曲选》徐朗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声乐曲集》,女中、低音上、下册丁小琴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舒伯特艺术歌曲选》,第一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孔空声乐练习曲》50首,高、中、低音用,人民音乐出版社。

《尚德义独唱歌曲选集》,华乐出版社。

《男中音教学曲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1―3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沈湘著李晋玮整理上海音乐出版社。

《声乐实用指导》,潘乃宪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歌唱的方法》,薛良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意大利语入门》,沈萼梅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纲制定人:王雪燕
大纲审定人:王雪燕
大纲制定时间:2012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