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史 读后感
艺术史 读后感

艺术史读后感艺术史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中艺术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的记录和研究。
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以及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艺术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扇了解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窗口,它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首先,艺术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从古代的壁画、雕塑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再到现代的抽象艺术、概念艺术,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研究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是如何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发展和演变的,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其次,艺术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往往受到其所处时代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影响,通过对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
同时,艺术作品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现实的反映和表达,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最后,艺术史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艺术是如何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艺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艺术史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总之,艺术史是一门充满魅力和趣味的学科,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而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艺术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更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因此,我认为艺术史是一门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学科,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艺术,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
学习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历史读后感

学习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历史读后感我近期读了一本关于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历史的书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化艺术发展过程,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深深吸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绘画、诗歌、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书中描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包括壁画、书画等不同领域的精彩作品。
我被这些作品的神奇之处所震撼,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才华,也传达出了中国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音乐和戏剧。
中国古代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并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中国戏剧演出形式多样,既有京剧、豫剧等优雅高雅的表演形式,也有地方戏曲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流传下来的演出和表演方式,帮助了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丰富多样性,还意识到其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中国的文化艺术不仅对培养个人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有益,也能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理解。
它们是中国独特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我意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特别是在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艺术方面。
我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和更多人分享这些瑰宝。
总而言之,学习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历史是一次充满乐趣和收获的经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兴趣。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这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更多人分享这份美好。
《艺术的故事》 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是一本由E.H. 加德纳撰写的艺术史专题读物。
这部读物由十几章构成,从古希腊艺术开始,一路讲述到现代艺术,是一本概述性的艺术史著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是如此的丰富和多元。
这本书的内容囊括了古代希腊和罗马艺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巴洛克艺术、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等艺术形态,让我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极大的变革性和多样性。
作者以陈述事实和解说艺术形态为主,深入浅出地讲解艺术界的著名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
在阅读这些章节的时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希腊和罗马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对人体比例和透视的追求,更好的认识到了一些现代派艺术家对与现代社会联系的追求。
除了描述历史事件和艺术形态外,作者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了艺术的发展,也就是艺术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艺术难以仅仅从艺术本身去看待,追求财富和利益也是一部分人的追求。
作者在此处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大画家张爱德华布莱尔的生活照,向我们展示了布莱尔的作品怎样被市场价值所左右。
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产生了思考,艺术被认为是无价之宝,是否失去了初衷还需艺术家们和消费者们来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较为繁琐且长,但作者能够将艺术史的发展讲述得浅显易懂。
读完这本书,我对艺术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风格的变革,这反映了时代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也表明了艺术家和时代的共同发展。
同时,艺术也承载了人们的信仰、情感、价值观念等。
因此,我开始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艺术,去感知艺术里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总之,《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值得读者好好品味的艺术史专著。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艺术历史上的知识,更开拓了我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的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积累,更是能够提升我们审美能力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热情。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中国艺术史读后感平时利用寒假时间仔细看了《中国艺术史》这本书。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看着厚厚的一本我还担心没有信心看完它,但当我真正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精彩,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美术,还把我国的历史也研究了。
美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可是在中国艺术史上还包括了书法和篆刻两大类.光绘画这一个门类就经历了从石器时代---汉代的壁画---汉唐的宫殿壁画(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多没有保存下来,留下来的只是墓室壁画和一些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很多宗教美术保存在石窟中,到了唐末又出现了很多屏风画和卷轴画。
我国是从旧石器时代漫漫演化过来的,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代就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在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很多“美”的事物,当时的磨制石器和陶器上的花纹更是当时人民艺术的结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标志着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宋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以青瓷和白瓷为主,但也发展了彩绘以及产生窑变的彩釉陶。
著名的五大名窑是: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和汝窑。
其中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
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西方艺术史读后感

西方艺术史读后感读罢西方艺术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行。
在这场旅行中,我见识了无数璀璨的艺术瑰宝,感受到了艺术家们澎湃的激情和无限的创造力。
从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到中世纪的教堂壁画;从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杰作,到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西方艺术的发展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就拿文艺复兴时期来说吧,那个时候的艺术家们仿佛被解开了束缚的枷锁,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才华。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会忍不住凑近去看,试图解读那微笑背后的含义。
蒙娜丽莎的眼睛似乎会跟着我转动,她的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达芬奇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简直出神入化,让蒙娜丽莎的皮肤看起来细腻光滑,仿佛能感受到她的体温。
还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比如《大卫》。
那完美的身材比例,那坚定的眼神,那充满力量的肌肉线条,无不让人惊叹。
我曾经站在《大卫》的雕像前,仰望着他,心中充满了敬畏。
我能看到他手中紧握着的石块,仿佛下一秒就要投掷出去;能看到他腿部的肌肉紧绷,好像随时准备迎接战斗。
米开朗基罗把一块冰冷的大理石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的英雄,这种创造力实在是太惊人了!而到了印象派时期,画家们又给了我全新的视觉体验。
莫奈的《日出·印象》,那朦胧的光影,那跳跃的色彩,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我想象着自己站在那个港口,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远处的船只若隐若现,天空中的云彩变幻着形状和颜色。
莫奈用他的画笔捕捉到了那一瞬间的美,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动和大自然的神奇。
除了绘画和雕塑,西方的建筑艺术也让我为之着迷。
巴黎圣母院那高耸的尖顶,精美的窗花,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哥特式建筑的独特魅力。
我记得有一次走进巴黎圣母院,里面昏暗的光线和庄严的气氛让我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
我抬头看着天花板上的壁画,那些圣经故事仿佛在眼前活灵活现。
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洒进来,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光斑,落在地上,如梦如幻。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1000字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1000字再次读完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这本书,似乎又在艺术长河里遨游了一回,惊叹艺术的朴实与崇高,难怪这本书受到广泛的赞誉,几乎可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部艺术史著作。
喜欢这本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都知道“艺术”最初的功能是根据巫术或宗教或政治的需要创造一些合适的形象。
但出于各自不同的“情境”,这些形象可能像古埃及那样静肃,也可能像非洲部落艺术那样粗放或者向中国青铜纹样那样狰狞恐怖。
在历史过程中,艺术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传统,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人类社会中由此悄悄地出现了一种叫“艺术”的东西。
贡布里希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
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
艺术家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在《艺术发展史》中他一方面肯定艺术家超越前人的努力,另一方面竭力阐明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
例如希腊化艺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夸张效果在实际上导致了对埃及以来整齐、庄重的画面秩序的背离。
但是他强调“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本书的某位读者可能喜欢拉斐尔,讨厌鲁本斯,或者正好相反。
但是,如果本书的读者不能认识到这两位画家都是卓越的大师,那么本书就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如果从“问题情境”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不难发现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被保留下来的杰作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使得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中国工艺美术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工艺美术史读后感1500字中国工艺美术史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史,记录着中华民族漫长而又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篇文章将会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几个方面来评论读后感。
首先,毫不夸张地说,从中国工艺美术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蓬勃发展。
从古至今,中国工艺美术一直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包括绘画、雕塑、彩绘、木刻、陶瓷、珠宝等艺术形式,而且是在艺术家们漫长而又精湛的作品创作之下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这一体系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与创造力深深的打动了读者的心,令其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深深的怀念。
其次,中国工艺美术史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它在描绘出艺术品的美丽与精湛的同时,也深刻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从而影响着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人们从中获得了灵感和启示,也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三,中国工艺美术史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到今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古代的文化艺术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中国古代文化不仅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依然生动的呈现出来,而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人们进行艺术最具标志性的材料之一,并有助于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最后,中国工艺美术史也对现代艺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个文化经典,为后世创作者提供了灵感、发展思路和宝贵的艺术素养,也极大的拓宽了现代艺术家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从而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并令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显示出更多的新意和创造力,有效的推动着艺术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中国工艺美术史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对现代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令人叹为观止。
在阅读完中国工艺美术史之后,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以及经典的精髓,也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所以,我对阅读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经历感到无比的满足。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

大话中国艺术史读后感
《大话中国艺术史》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史,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国从远古到近代的艺术历程呈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意公子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将中国艺术的历史长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带领我们一步一步细细品味中国艺术的一撇一捺。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艺术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了解了各个时期的中国艺术特点。
从远古时期的陶器、青铜器,到汉唐时期的书法、绘画,再到宋元明清的园林、戏曲等,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我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感触最深。
书中详细描述了王羲之酒后意正浓而落笔的场景,以及他在书法中所追求的心境和技境。
作者通过解析王羲之的生平背景和书法作品,让我对这位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才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其他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昌硕的《花卉十二屏》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让我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大话中国艺术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艺术史书籍。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艺术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更让我领略到了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热爱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本来对于《艺术发展史》一书的书名实在不感兴趣,但在我看了前言以及第一章以后,我对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吸引着我继续往下读。
这本书通过文字以及图片的结合,从古代美洲,到古埃及,到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东方的伊斯兰教国家及中国,最后回顾到西方欧洲,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发展历史。
而这一段段历史的介绍,始终围绕着作者贡布里希在导论中所提到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的确,看完了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每个时期每个地方的每种艺术史实,更是改造并创新这种史实的艺术家。
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他们更多的是在解决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每种艺术,其实也是体现着当代艺术家的一种态度。
因此,我想简单谈谈,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古代美洲的原始民族,为艺术开拓了一个奇特的源头。
他们会用简陋的石器,在墙上画出自己所想要的,那是他们当时的一种信仰:“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图——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俯首就擒了”。
他们还会有固定的节日,披上动物的皮毛来模仿动物的动作跳一些神奇的舞步,“他们相信这种方法会莫名其妙地赋予他们力量去制服猎物”。
在当时那么落后的环境下,他们没有任何强劲的工具来与野兽作斗争,为了解决这样一个众人都担忧的问题,他们便创造出了这样一种形式,也就是创造出了第一种艺术。
而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批艺术家。
其实,艺术不一定要是绘画、雕刻之类的,在我看来,古代美洲的原始部落为自己设定特殊的节日,并在那天装扮成猎物,那也是他们的艺术。
可贵的不是所创造出来的艺术,而是艺术家们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一种态度。
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创造艺术的方式则发展为以人的视觉为主导了。
他们并不在乎角度的种种限制,而是在乎是否能向人们展示最清楚的画面。
这个画面不要求完整或不完整,也不要求漂亮或不漂亮,它早已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性质,一种服务性质,也就是尽可能地把一切保留下来,以便于向人们展示。
就像古埃及在表现人形的时候,他们会选取头的侧面,肩膀及躯干的正面及手脚关节的侧面,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最能清楚表现人的完美形态的,那是在为人类的视觉服务。
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作画,我们不会在乎漂亮与否,而是把自己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表现出来,画出来的人物像,其实跟古埃及时期的颇有相似之处。
其实那也是艺术家解决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
尽管他们所创作的画面旨在毫无删减地表现事物的全面性,但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秩序性,丝毫不凌乱,我觉得这跟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是有很大关联的。
古埃及,他们的国家都拥有一样的法则,他
们整个民族都遵从同一样的法则,难怪那么有秩序,可见,艺术在当时确实体现着一种生活态度。
艺术伟大的觉醒发生在古希腊及古罗马,他们开始追求完美。
在雕刻人体时,他们着重表现人体的肌肉、关节,再也不恪守于任何设计公式,也不遵循古埃及的艺术观念。
正是他们看到了古埃及的艺术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想要去解决,不固守陈规,努力去改善,并且表现完美。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家使用双手工作的”,“他们坐在铸就场,一身污汗,一身尘土”,“他们不被看作上流社会的成员”,尽管如此,他们的艺术从未间断,并且发展到顶峰的状态,我觉得这是十分难得的。
你很难想象他们的艺术有什么目的,但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绝对体现出他们的生活态度,绝对是空前壮丽的。
接下来来到了东方的中国。
中国的艺术在当时讲求的是“领悟”。
中国古代画家不会像今天写生的艺术家一样驻守在母体前刻画,而是先学会画树,学会画花,如此之类的单品,再到大自然中,去领会去感悟如何将一件件的单品拼凑起来,最后再闭门通过自己的领悟来创造出一幅幅的山水画。
这跟中国自古至今的佛道中的“悟”不是很相似吗?在当时的艺术家眼中,艺术只是一种形式,是他们把自己的信仰和传统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也是他们把这种信仰传统流传开来的一种形式,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对信仰的恪守和追求。
在东方国家中,绝大多数的艺术都收到了当地的宗教影响,都展示着各种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影响。
作者贡布里希最终着眼于欧洲世界,这里开出了一朵朵艺术的奇葩。
欧洲的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眼睛所见的,他们更多地去描绘所感觉到的画面。
印象主义不再遵从古典画派,而是艺术家凭着眼睛所看到以及自己直接感觉到的,利用色彩的变换来表示光线的变化;抽象主义,不再局限于实在的物体,更多地讲究艺术家的自发性,脱离现实,或平静盎然,或激昂滂湃……各种各样新生的画派,都旨在脱离传统的作画风格,更多地表现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我认为《基督为使徒洗足》这幅图很清楚地体现了这点。
他所要表现的不是现场的各种人物,也不是要表现现场的细节,而是想要表现出人物的“心灵的活动”。
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突破,这种突破始于他们对社会种种现象的不满,并且努力想要表现突出,以引起人们注意。
此外,欧洲的艺术有一种创新的力量。
他们不固守陈规,努力尝试新的事物,新的创造,努力挣脱各种束缚,我认为这是欧洲一直以来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之一,而这点也恰恰很好地体现在他们的艺术之上。
还记得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而观念和要求的变化,源于一种时代的变化,源于一种对生命态度的追求。
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态度,那便是勇于发现社会上的问题并且勇于寻求解决办法。
纵观上述各个地方各个时期各种艺术,“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观点,我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