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样例5)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样例5)第一篇:艺术发展史读后感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本来对于《艺术发展史》一书的书名实在不感兴趣,但在我看了前言以及第一章以后,我对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吸引着我继续往下读。
这本书通过文字以及图片的结合,从古代美洲,到古埃及,到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东方的伊斯兰教国家及中国,最后回顾到西方欧洲,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发展历史。
而这一段段历史的介绍,始终围绕着作者贡布里希在导论中所提到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的确,看完了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每个时期每个地方的每种艺术史实,更是改造并创新这种史实的艺术家。
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他们更多的是在解决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每种艺术,其实也是体现着当代艺术家的一种态度。
因此,我想简单谈谈,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古代美洲的原始民族,为艺术开拓了一个奇特的源头。
他们会用简陋的石器,在墙上画出自己所想要的,那是他们当时的一种信仰:“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图——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俯首就擒了”。
他们还会有固定的节日,披上动物的皮毛来模仿动物的动作跳一些神奇的舞步,“他们相信这种方法会莫名其妙地赋予他们力量去制服猎物”。
在当时那么落后的环境下,他们没有任何强劲的工具来与野兽作斗争,为了解决这样一个众人都担忧的问题,他们便创造出了这样一种形式,也就是创造出了第一种艺术。
而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批艺术家。
其实,艺术不一定要是绘画、雕刻之类的,在我看来,古代美洲的原始部落为自己设定特殊的节日,并在那天装扮成猎物,那也是他们的艺术。
可贵的不是所创造出来的艺术,而是艺术家们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一种态度。
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创造艺术的方式则发展为以人的视觉为主导了。
他们并不在乎角度的种种限制,而是在乎是否能向人们展示最清楚的画面。
这个画面不要求完整或不完整,也不要求漂亮或不漂亮,它早已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性质,一种服务性质,也就是尽可能地把一切保留下来,以便于向人们展示。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精选5篇)中国艺术史读后感1平时利用寒假时间仔细看了《中国艺术史》这本书。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看着厚厚的一本我还担心没有信心看完它,但当我真正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精彩,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美术,还把我国的历史也研究了。
美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可是在中国艺术史上还包括了书法和篆刻两大类.光绘画这一个门类就经历了从石器时代---汉代的壁画---汉唐的宫殿壁画(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多没有保存下来,留下来的只是墓室壁画和一些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很多宗教美术保存在石窟中,到了唐末又出现了很多屏风画和卷轴画。
我国是从旧石器时代漫漫演化过来的,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代就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在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很多“美”的事物,当时的磨制石器和陶器上的花纹更是当时人民艺术的结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标志着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宋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以青瓷和白瓷为主,但也发展了彩绘以及产生窑变的彩釉陶。
著名的五大名窑是: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和汝窑。
其中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
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读《世界艺术史》心得感悟3篇

读《世界艺术史》心得感悟3篇读《世界艺术史》心得感悟一:很多人认为神圣的幻觉是艺术,而福尔对艺术的定义是和谐的最崇高、最富表现力的形式,是仰仗对物质和智能的厚爱来证实它的一致性的生动形式。
我对艺术的见解却又停滞在一个领域中,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去阐述这套《世界艺术史》,它捕捉的层面,已经跨越了我所了解的信息点上。
此刻,我不是一个书评人,我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读者。
艺术概括生活,它用言语捕捉我们周围的表象,它返照人,也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艺术世界史》是1920xx 年出版,直至1920xx年出版了第四卷,其作品篇幅之浩瀚,构思之宏伟已能窥见几分。
艾黎福尔的文笔很惊艳,用法国人独具的情感文字,去描摹艺术史,是很奇妙的搭配,这本书散发着诗意,且也在不断的再版,他的努力慰藉了与之同时代的人,也宽慰了遗忘艺术史却想捕捉艺术的人们。
福尔的文笔精简,像慢慢渲染的国画,可以听见先哲的沉思,山野的鸟鸣,甚至是夜晚的宁静。
在史前艺术中,我们能感受到征服的欲望,当原始人用几条简略的线条把野兽的姿态和形象捕捉下来时,艺术诞生了。
在洞窟艺术中,我们都能找寻到那些构图沉稳,飘逸起伏的景致,像云纹锦缎,像阿尔塔米拉壁画,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色泽,越加显现出不同的韵味。
作者的文字代入感很独特,他把人与人,人与森林,人与野兽的接触,都一一靠拢,把解体文明和新生文明的过渡,再一次解析。
艾黎福尔所说,我所构思的艺术史不是经由准确无误的诗意的移植,而是通过尽可能栩栩如生的诗意的移植完成的,它是由人类建构的造型诗章。
艺术不是复制的工艺品,它更多是人类对艺术的理解,他在神庙中,有一段这么描述,岁月对待神庙就像对待大地一样,岁月把雕像、色彩从神庙怀里夺走,同样地,岁月也让森林沉入大海,让高山盖满沃土,让山泉干涸,听任神庙被付之一炬,留下一片废墟,在废墟旁红棕色的野草下,到处是裸露的焦土。
80万个炎炎赤日烘烤着神庙,随着太阳西沉,神庙便被沉浸在灿如烈焰的漫天红霞中。
艺术史学要略读书心得

艺术史学要略读书心得一、古代艺术史的发展与演变在《艺术史学要略》作者详细阐述了古代艺术史的发展与演变。
从史前时期的洞窟壁画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品,再到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新,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史前时期的洞窟壁画是古代艺术史的起点,原始人们通过绘画来记录生活、传递信仰和展示社会地位,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
非洲部落的图腾崇拜壁画,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古埃及的墓室壁画则体现了法老的显赫地位和对永恒的追求。
古埃及时期的艺术以其宏伟和神秘著称,金字塔、神庙和法老陵墓等建筑充满了象征意义,反映了古埃及人对死后世界的信仰和统治者的权力。
壁画、雕像和木乃伊等艺术品也展示了古埃及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则以其对人体美和理性精神的追求而著称。
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理想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充满力量和优雅。
古罗马雕塑则更注重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
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也非常发达,如帕台农神庙等建筑代表了古希腊建筑的典范,而罗马斗兽场等建筑则展示了古罗马建筑的宏伟气势。
中世纪时期的艺术则以宗教为主题,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艺术风格。
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玫瑰窗和雕塑等都充满了宗教气息。
拜占庭艺术的圣像画和马赛克装饰则展现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宗教艺术作品不仅传播了教义,还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新将古代艺术史推向了新的高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在构图、色彩和人物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强调人性和现实主义,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艺术史学要略》一书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艺术史的发展与演变。
从史前时期的洞窟壁画到古代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品,再到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新,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艺术发展史 有感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有感在基于《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的基础上,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是非常好的启发性著作。
这里是我概括的几点个人感言:- 艺术家会通过不断的尝试,需求一个最合适最平衡的状态使得整个艺术品达到极端的和谐和合适的关系。
- 艺术家会通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去感受和追求和谐,他们对那种和谐感受越深,越能理解艺术品。
- 人们对艺术的感受是永无止境的,总是有新的东西有待发现,欣赏作品时,必须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敏于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个内在的和谐,特别是要摆脱冗长、浮华的辞令和现成套路的干扰。
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1、对于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首先,原始人类对艺术的思考是模糊的,他们的思维和创作初衷是:实用。
这个是首要的标准,对于绘画和雕塑往往也是这种态度,它们不是被当做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会给出非常明确的用途。
2、“原始人”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单纯(实际上他们的思考过程比我们还复杂),是因为他们比较接近人了当年起源的状态,他们吧那些超自然的力量看成是和大自然一样实有其物,换句话说:绘画和雕塑是用来施行武术的。
3、那时候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东西按照我们的标准看起来美不美,而是他们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是为了满足他们施行巫术的需要。
(艺术家来自本部落,加上世代传承,他们清楚的知道每一个形状和每一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所以只是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去改变什么。
)4、那时候的艺术家与我们不一样的并不是他们艺术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史。
5、很多的艺术品在当时的艺术家看来,并不需要正真细致的去刻画出常规的图案,只需要在他们看来足以表示特征和用途就已经足够了,有可能是一个符号,有可能是一个色彩,但是只要足够的用来表示他们概念中的事物。
6、书画同源自有益处。
时代、生活、习惯等非常客观的因素以及原始人对社会生活得理解程度决定那个时代的艺术特点。
中国艺术发展史心得体会

中国艺术发展史心得体会中国艺术发展史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其中蕴含着无数的智慧和精神。
通过学习中国艺术发展史,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艺术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其对于我们今天的影响与启示。
中国艺术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从古代的甲骨文、青铜器开始,中国人便开始了对艺术的创造和探索。
通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艺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其中,我最为欣赏的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意境、独到的技法和极富表现力的笔墨魅力,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
从古代的壁画到近现代的国画,每一件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情感世界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发展史中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之一,就是唐宋两代。
这个时期,中国的诗、画和音乐达到了顶峰,使得中国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创作和研究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创新的黄金时期,许多新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出现,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
然而,中国艺术发展史中也有一些曲折和不幸的时期。
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中,中国遭受了战争、内乱和压迫,艺术领域也受到了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艺术家和学者被迫离开中国,他们的创作受到了限制和扭曲,中国艺术陷入了低谷。
然而,即便在这个困境中,中国艺术家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创作理念,在逆境中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中国艺术在改革开放之后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学习中国艺术发展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多样性。
同时,中国艺术也吸收了来自其他地区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正是这种包容性和多元性,使得中国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艺术发展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艺术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镜子,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不断发展,从原始的岩画到现代的数字艺术,每一阶段的艺术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反映了人类的精神追求。
作为一名热爱艺术的人,我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感悟颇深。
一、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的熏陶。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方向和风格。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古代艺术:以实用性为主,如原始社会的岩画、陶器、雕塑等,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崇拜和敬畏。
封建社会的艺术则强调等级制度,如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展现了皇权至上、神权至高无上的思想。
2. 中世纪艺术:受到宗教的影响,艺术以宗教题材为主,如基督教艺术、伊斯兰教艺术等,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3. 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艺术强调人的价值,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4. 近现代艺术:随着社会变革,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如印象派、现代派、后现代派等,艺术家们追求个性解放,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
二、艺术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科技的进步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从摄影术的诞生到数字艺术的兴起,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给艺术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
1. 摄影术: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使得艺术家们可以更真实地记录现实,同时也催生了摄影艺术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2. 数字艺术: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艺术应运而生。
艺术家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创作,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使艺术创作更加自由、多元。
3. 人工智能: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艺术创作,如AI绘画、AI音乐等,为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艺术与人性紧密相连艺术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与人性紧密相连。
艺术作品传递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未来的憧憬,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教师学习艺术史教育心得体会9

教师学习艺术史教育心得体会9引言艺术史教育在教师培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名教师,研究和了解艺术史对于提供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研究艺术史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学史以明今了解艺术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启迪。
通过研究艺术史,我明白了艺术的发展是与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的。
艺术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思想和文化特点,这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达给学生。
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我学会了将艺术与历史和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激发学生创造力研究艺术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和历史,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
我发现,通过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个性。
这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独特视角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与其他学科结合艺术史教育并不仅限于艺术课程中,它可以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创造更丰富的研究体验。
通过将艺术史与历史、文学、科学等学科相结合,我能够将学生带入多个领域的研究空间中。
例如,通过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我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以及科学发现。
这样的综合研究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论学习艺术史教育是一项富有挑战和乐趣的任务。
通过学习艺术史,我不仅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我能够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
希望我的经验和心得能够对其他教师在艺术史教育中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教育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的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
他1909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
1936年起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历任助理研究员高级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
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教授,曾荣获史密斯文学奖、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十字勋章,黑格尔大奖、法兰西学院勋章等;并获牛津、剑桥、哈佛、伦敦等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中译本为《艺术发展史》)、《艺术与错觉》、《理想与偶像》、《秩序感》、《艺术与科学》等。
翻译者是范景中教授,1951年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和《美术译丛》的主编,曾有《艺术与错觉》(与林夕、李本正合译浙摄影出版社)和《贡布里希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译、编著作发表。
这本书已经被译成30种文字销售达500万册,但是至今仍然有学者单纯地将贡氏与图像学划等号(贡氏的确对图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图像学”的中译名也是范景中等先生在译介贡氏理论时确定的汉译),或者武断地将贡氏视作其本人最不愿意的结构主义美学。
然而,贡氏的学术野心是试图对整个艺术发展――以再现为中心及象征与装饰为两翼――作出概括性的解释。
面对如此宏大的学术目标,凭借单一的、令人捉襟见肘的现成方法,对古典学者贡布里希来讲,这简直毫无学术感可言。
所以还是埃里邦问得实在:“我们能否说你没有方法?”贡氏的回答更令人击节:“我不想要一种方法,我只需要常识(common sense)!这是我的唯一方法。
”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
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初学艺术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实用方面,我觉得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们的内心,询问这件作品是否真实的打动了自己,(而不是某种附庸风雅的潜意识)。
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
这真是对大师们最大的侮辱了。
经史论课的老师推荐,下到了《艺术发展史》的电子版。
刚停下,看完了这本书。
是一本能静下来欣赏的艺术。
作为一个刚入门的艺术生,其实艺术真的没有那么神秘,或是像外人的评价一样,我们很普通,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艺术不是什么神秘行动的产物,而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而制作的东西。
艺术创作的本身并不像它被挡上玻璃、镶入相框、挂到墙上那样遥不可及。
其实艺术的本身是生活。
几章节看下来,觉得这本书是应该细细品味的书,像一个人去欣赏另一个人一样,反复对比,用图画,用语言,或是一些自身所带的理解力去感受。
需要全方位的体验。
我觉得它更重要的是在叫我们怎么去看待事物。
尽管我们很喜欢某些强烈内在感情的表现,然而我们必须要首先理解他的绘画手法,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感情。
正如有一些人比较喜欢言辞简短,手势不多,留有余意让人猜测的人一样,可是既然在“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生活也是如此,不论别人看来怎样,自己要努力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那就一定很生动,很感人。
在这里我无意花时间列举和讨论本书的某些重要观点,我更想表示感谢,这样的书对每一个有幸读到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恩赐,一份良缘。
它只提供有限的知识,却能引发你无限的思考,无论何时,随手翻阅至何处,进进出出,总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
我想,这种毫不做作的谦逊品质与学术态度才是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
它比了解艺术的故事本身更加让人受益终生。
最后,我选取一些体现出贡布里希爵士高贵品格与儒雅风度的语句,作为结束。
衷心感谢作者与译者和所有出版人员的所作出的贡献。
“一个人会有多少事实、总结和观点分明来自他人却不自知啊!”
“……我要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一知半解和摆行家架子的危险,因为它很有诱惑力,我们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而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又能使它的危害变本加厉。
我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不想帮助读者解放唇舌。
妙趣横生地谈论艺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评论家使用的词语已经泛滥无归,毫无精确性了。
但是,用崭新的眼光去看一幅画,大胆地到画中去寻幽探胜却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益的工作……”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摈弃陋习和偏见。
”
“……我真心地努力避开此类魔障,坚持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即使书中的讲法听起来像是随便一谈的外行也在所不惜。
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回避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我希望读者切勿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