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 乐山人,原名郭开贞,中国现 代文学家、诗人、翻译家。他 也是创造社的领军人物,在文 学创作和翻译方面都为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乃至中国现代 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郭沫若 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从 “五四” 前夕开始的。大约在1917年左 右,他就开始从英文翻译泰戈 尔、海涅等人的诗歌,这是他 翻译实践的起点。他精通日、 德、英等国文字。郭沫若不但 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在 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 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经 验 , 正 是 靠 着 自 己 在 西 湖 时 所 感 受 到 的 情
那 篇 小 说 改 译 出 来 , 要 多 谢 游 过 西 湖 的 那 一
译 的 《 茵 梦 湖 》 时 , 他 深 有 体 会 地 说 他 能 够
活 情 趣 对 翻 译 文 学 的 重 要 性 。 在 改 译 钱 君 胥
郭 沫 若 还 特 别 强 调 译 者 自 身 的 相 同 或 相 似 的
机 和 高 度 的 责 任 感 , 要 对 作 品 进 行 慎 重 选 择
等 , 他 认 为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 译 者 要 有 正 确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郭 沫 若 非 常 强 调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 责 任 心 、 素
者 主 观 感 情 投 入 , 呼 唤 译 界 良 好 风 气 。
沫 若 注 重 译 家 责 任 , 重 视 译 者 主 体 性 , 强 调
和 语 言 的 能 力 。
平 和 广 博 的 文 学 修 养 , 才 能 具 有 驾 御 作 品 内
流 等 进 行 彻 底 考 察 , 译 者 还 要 有 高 度 的 思 想
究 , 尤 其 是 要 对 作 家 所 处 的 社 会 环 境 、 时 代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
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
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虽然并没有引起国际翻译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他提出的一些翻译理论,或翻译思想在翻译实践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对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归纳和总结的方法系统地分析郭沫若提出的翻译理论以及进行的翻译实践,着重分析雪莱Ode to the West Wind的郭译本。
关键词:郭沫若翻译理论翻译实践西风颂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它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本文试从译者伦理观、翻译动机论、翻译创作论三个方面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译者伦理观在《理想的翻译之我见》一文中,郭沫若认为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这样的译法取决于以下先决条件:译者的语学知识要丰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对于作者要有研究,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的能力。
这说明他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从事翻译工作要有严肃的态度。
译者应该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
读者应该从教育着手,劝知识未备的青年先从事基础知识的储积,多培养直接读外籍的人材;望国内各大书坊多采办海外的名著。
二、翻译动机论郭沫若认为,文学研究不论研究作家或研究作品,都属于研究者的个人自由;而文学的介绍,当然比个人介绍多出三个因子来:文学作品,介绍家和读者。
介绍者是三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他对文学作品有选择之权,对读者有指导之责。
郭沫若还就介绍家即翻译家的态度论述了翻译的动机。
他认为如果翻译家对于自己要译的作品能涌起创造的精神、有精深的研究和正确的理解,能充分理解作品的表现和内涵,能把自己的创作精神融入原作中并进行移译,那么他的译品必然会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必然能产生极大的效果。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为三条法则中的最...

就是审美信息诠释出来。我国的文学大师郭沫若说过:“翻译是一种 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 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郭沫若,1954)。
既然提到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那么我们不能不提到它的主观 性。这二者是相互环绕,互相支撑的。在文学翻译的创作过程之中, 译者们并不是单纯的执行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 法。译者与译者之间对原文文本产生了不同的主观理解,我们也就得 到了不同风格的译作。译者们会在各种因素的限制之下,最大程度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传递自身阅读原文文本的主观体验。
1987:9)。
以上定义在字面上看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却相差无几。根据上述 定义,本文试讲文学翻译定义为对文学文本如戏剧、小说、散文和诗 歌等的翻译,其目的是在真实传递原文所承载的信息的基础上创造性 的实现原文的审美目的。
2.2文学翻译的特点 忠实性是文学翻译最基础的特点,这也可以用严复的“信”来诠
释——即忠实于原文的信息并将之准确传达,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 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与非文学翻译不同,忠实性并不是 文学翻译唯一且最重要的特点。非文学文本如法律文本,新闻文本, 科技文本等,最注重的就是信息如实精准的传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 失误。以下译句节选自笔者曾译工程类文本中。请看:
3.2翻译目的论的法则 具体而言,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
忠诚法则(10yalty principle)以及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目的法则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
为三条法则中的最高法则,其他两条从属于目的法则,忠诚法则从属 于连贯法则。
目的法则,简单来说,就是目的决定手段(ne end{ustified the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

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作者:曾祥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2期摘要: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翻译大师,在翻译界极富盛名。
诗歌翻译是郭沫若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
《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通过对它的译文分析,展示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翻译;风韵译郭沫若曾从日本友人山宫允先生处获赠一本《英诗详释》,这本诗集选录了英美诗人的60首短诗。
1969年郭沫若选译了其中的50首,即现在的《英诗译稿》。
自1947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的翻译以来,郭沫若已有二十多年没有比较集中地从事翻译工作了。
因此,《英诗译稿》是他建国后仅有的一本译作,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本。
当时正处于四人帮横行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他自己肩负重任,为新中国的建设马不停蹄,鞠躬尽瘁,然而还是未免与难。
他的两个儿子,七子民英(1967)和六子世英(1968)在这场浩劫中被迫害身亡,其中的悲苦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悄然地转向了自己心爱的文学,转向浪漫主义诗歌,寄托自己的苦闷。
然而,《英诗译稿》可以说是无心偶成之大作,他生前并没有想过将其出版,直到去世之后才被发现,并由其女整理出版。
郭沫若翻译这本诗集时,已是七十八岁高龄,无论是文学造诣和翻译技巧都以达到炉火纯青,所以,这本译作最能体现郭沫若的译诗原则——“风韵译”的诗歌翻译理念。
早在1920年,郭沫若就提出:“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握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他认为:“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转引自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
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_

本文由清清达达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维普资讯 第2o卷1期2007年2月中国科技翻译CHISESENCE&TNECIECHN0L0GYTRANST0RSJLAOURNALV0.ONo112..Fb.O0e27科技翻译研究 ?翻译是创造,技术也是艺术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吴伟雄(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语学院北珠海市598;定职业技术学院105罗罗定市570220)摘要本文从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获奖译文谈到“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
文章认为,翻译的创造性要求按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出原文的语用真意;的技术性和科学性要求译文客观求译翻译是和逻辑明确;的艺术性要求译文讲究语言艺术,技翻译也讲究艺术美。
文章进而指出,工作翻译科翻译要不断追求高难度标准,以求不断提高译文质量。
关键词翻译翻译策略语用真意逻辑语言艺术AbtatDrigfmhreinnrnltnohhnses“atoetsrcevnriotepzwnigtsifteCieevreEsrWs,Guladcpsiaaoinlnsaeiibs”,tipprdsusstastnaennivninehiuswlar.Tepprsaehtobethsaeiserlisbigaet,tcnqeaelsathaettstaecnaonotcetehrstnsolplhupsftasainteemietasainsrtgnodrtrgrai,tetalihudapyteproeonltdtrnrnlttaeyirebnvnaorooooiothrgtaigoeognlethcnlgcdsinicapcsoetasainrqieuepamaimennftriax;tethooiaacetistftrnlturttchitelnfehoeehrletoebetegniadliltrscptfhasturetnlextstdtxtbjci,eunnga;eattscoetnlinrqishastdttnaaeoveochiiaetraoeetraetsdosaotlgaeat,adSoststnocecdtcnlg.TepprfrhrdpcsobftiubuaugreainsnOdealisineaehoornaofnyhauteeitehtnlioksolaspruihsdrOaoehneiulytaastnwrhudawyusehgtnadSstnactqai.rtaolastKeodrstntastnsrtgpamaiaiglgclnaeatyWrsalirnlitenaoaoayrgtmenoiaggrcnu1引言2005年,桂林市政府和中国翻译协会共同举办“桂林山水甲天下”向全球征集译文活动,要求译文优美,贴切,既能准确表达“桂林山水甲天下”涵义,又符合译语受众的欣赏习惯,易于传诵。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

2021/3/7
6
郭沫若的翻译美学贡献——“风韵译”
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 他指出我们相 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 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 许走转, 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 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 或先或后, 或 综或析, 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 为气韵起见可以自 由移易。
2021/3/7
10
郭沫若翻译思想的成熟———由“媒婆处女”论 到对重新评价翻译的重要性
郭沫若借用了“媒婆”与“处女”来比喻翻译与创作, 将翻译视 为“附属的事业”, 并贬低翻译的作用等。从这些不客观不公正的论 述中, 我们能领略到郭沫若翻译思想中的不正确一面。然而, 随着文学 思想的发展转变, 郭沫若纠正了过去对翻译的意义与目的的轻视态度, 端正了对翻译工作的态度, 重新评价了翻译的重要性。他说:翻译工作 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我不但尊重翻译, 也深知翻译工作的甘苦。凡是从 事翻译的人, 大概都能体会到这一层。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好的 翻译等于创作, 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 有时候 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 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 的生活。翻译工作者要精通本国的语文, 而且要有很好的外文基础, 所 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显然, 在文艺创作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过程 中,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偏激、不尽客观到深刻、 成熟、比较客观的过程; 反过来, 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水平的提升也在 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2021/3/7
8
郭沫若对重复译问题的看法
在如何看待重复译的问题上, 郭沫若持宽容态度。 他认为译者各有所长, 译文各有千秋, 不同的译本可供 不同读者自由选择。他坚决反对翻译上的专卖行为。
翻译理论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作论”是他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强调:1、“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以超过创作。
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体验的生活2、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强调“个人研究”在翻译中的作用,个人的研究有利于翻译工作,翻译作品也是要有翻译家自己的创作精神在里面的;3、“风韵译”,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4、“共鸣说”,诗是从心坎中流露出来的,译者和作者要“心声共鸣、心声交感、合二为一”;5、“生活体验论”,在下笔之前,对于一部作品的时代、环境、生活都要有深刻的了解。
6、“译文同样是一件艺术品”,郭沫若特别重视对雅的理解,雅不是指“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指译文的“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
原作是一件艺术品,译作也必须是一件艺术品。
尤金.奈达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的核心在于:从源语言的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或者最低对等。
为使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叶君健的主要翻译理论是“精品论”。
1、译者介入——“我们需要有个性的译作”。
翻译不能说是“复制”,而确有“再创造”的一面,因而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因此,译者的个人因素在翻译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决不能忽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
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译作颇为丰富。
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
郭沫若选译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
他的文学译品,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他选择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巨大。
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为“中国的惠特曼”。
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要求相适应的。
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
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二、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及评析郭沫若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勇于创新、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人,郭沫若很快通过翻译在西方作家那里找到了知音,并很容易接受其人文主义思想和叛逆精神。
追求个性解放。
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一些消极因素,他的翻译思想及其文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偏激、不尽客观到深刻、成熟、比较客观的过程。
他最突出的翻译观点是“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正翻译思想的灵魂。
郭沫若的“翻译的动机与效果”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郭沫若非常重视翻译的动机,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认为它是艺术和文学的堕落。
他认为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强调“个人研究”在翻译中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正确的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对作品进行慎重选择,要对所译介的外国作家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尤其是要对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潮流等进行彻底考察,译者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才能具有驾御作品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
郭沫若向来主张,译诗应该“循着原作的思想,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新的创造”。
郭沫若注重译家责任,重视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主观感情投入,呼唤译界良好风气。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正确的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对作品进行慎重选择,同时强调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要对所译介的外国作家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尤其是要对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潮流等进行彻底考察,译者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才能具有驾御作品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随着人生观与文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20 世纪20 年代前期的一部分观点,郭沫若后来又扬弃了。
此后他根据切身的实践提出了“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的文学翻译观,提倡创造性的翻译。
他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
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
翻译工作者要精通本国的语文,而且要有很好的外文基础,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谈文学翻译工作》,1954)。
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郭沫若还明确提出了独特的译诗理论:“诗人译诗,以诗译诗。
”强调译者对诗人创作的主观经验的感受和共鸣,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理论。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是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而提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理论,指翻译时不背离原文的意义,在直译、意译的基础上,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
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要想做到“字句意义气韵”三者“不走转”完全取决于它的先决条件“(一)译者的语学知识要丰富,(二)对原书要有理解,(三)对于作者要有研究,(四)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作的能力。
”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注重原论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学思想卢丙华(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22语的意境与译语的传神,这对翻译文学中美学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郭沫若对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贡献。
郭沫若强调,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都必须不失原作“风韵”。
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而提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注重原语的意境与译语的传神,这对翻译文学中美学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郭沫若对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贡献。
他翻译的雪莱的诗歌被公认为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译雪莱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是要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不是沐猴而冠。
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他的诗便如像自己的诗。
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一样。
”(《雪莱诗选小序》)郭沫若总结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尤为适用,强调“以诗译诗”,不赞成移植和逐句直译,强调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思想与意识再创造的过程。
风韵译不但可以作为诗歌翻译的原则,甚至可以作为整个翻译文学的翻译原则。
三、结语郭沫若的创作和翻译在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现代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一生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使读者享受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了解了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思想、愿望,对民族思想文化的沟通起了极大的作用。
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翻译思想及其文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偏激、不尽客观到深刻、成熟、比较客观的过程。
虽然他的“处女媒婆”论等曾招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但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所强调的“风韵译”、“共鸣说”和“生活体验论”等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做出了突出贡献,是郭沫若的翻译思想的永恒的光辉。
参考文献:[1] 王秉钦.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91。
[3] 张万敏. 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年11 月第26 卷第6 期。
[4]佘协斌、邹燕、陈静. 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八大译家与译论[J].外语与翻译,2005 年第1 期(总第44 期)。
[5] 杨琴. 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 年8 月.第24 卷第8 期。
[6] 袁荻涌. 郭沫若文学翻译思想管窥[J].贵州社会科学, 2003 年1 月总181 期第1 期。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课题“近、现代川籍学者的翻译学思想及成果研究”摘要:苏轼在徐州期间的诗作中首次使用“吾生如寄耳”的句子。
这是苏轼对“人生如寄”思想的反思和总结。
他在徐州的作品《放鹤亭记》、《宝绘堂记》、《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五首》等应证了这种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变化。
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吾生如寄耳”思想内涵的初步探析,总结苏轼在徐州的文学创作思想。
关键词:苏轼;徐州;寄寓思想;审美价值;创作观北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任徐州知府。
在徐州任内,他心系百姓,务实精干,深受市民爱戴。
他注重养炼、游历、交友,创作热情高涨,写下了大量的诗文,其中名篇佳作的数目可观,如《放鹤亭记》、《宝绘堂记》、《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五首》、《答吕梁仲屯田》等。
林语堂把苏轼在徐州的经历称之为苏轼的“黄楼时期”[1],是苏轼“真正的生活”[2]的开始。
自此以后,苏轼才得以“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3]地走向他的“黄州时期”[4],再一次实现了其人格魅力和艺术水准的升腾。
苏轼居徐对其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渐恶化的政治形势,自请外放的生活经历和与日俱增的自我反思,都推动了苏轼对人生价值、艺术创作的不断思索。
“吾生如寄耳,归计失不蚤。
故山岂敢忘,但恐迫华皓。
”[5]在这首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徐州的诗作《过云龙山人张天骥》中,苏轼首次使用了“吾生如寄耳”的句子。
其后诗作中又八次使用这个句子,以作年排列如下:元丰二年《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之一》:“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6]元丰三年《过淮》:“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
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7]元祐元年《和王晋卿》:“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福祸,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8]元祐五年《次韵刘景文登介亭》:“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玉。
”[9]元祐七年《送芝上人游庐山》:“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必?”[10]元祐八年《谢运使仲适座上送王敏仲北使》:“聚散一梦“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