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合集下载

厚朴性味归经及应用

厚朴性味归经及应用

厚朴性味归经及应用厚朴,又称枳朴,是常见的中药药材之一,其性味轻微寒,归入脾、胃、大肠经,有着多种药用作用。

厚朴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

其主要功效为宽中和胃、行气降逆、消积化痰、止痛。

在中医药学中,厚朴常被用来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病症,主要包括胃脘冷痛、腹胀便溏、食欲不佳、胃寒呕吐等。

此外,厚朴还能用于治疗胸胁胀痛、气逆喘咳、嗳气呕逆等症状。

厚朴的主要药用部分为其根茎,可制成药片、饮片、粉剂等剂型。

其使用方法主要有煎服、熬煮,以及外用研朴、熬朴等。

下面详细介绍厚朴的一些常见应用。

首先,厚朴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病症。

脾胃虚寒是指由于脾胃功能不足,或脾胃寒凉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此时,可以使用厚朴来温中散寒,帮助脾胃消化、行气和胃,缓解胃脘冷痛、腹胀便溏等症状。

常用方剂包括厚朴生姜汤、厚朴丸等。

其次,厚朴对于胸胁胀痛、气逆喘咳也有一定的疗效。

胸腹胀痛是由于气机郁滞所致,可使用厚朴来行气消滞,缓解胸腹胀痛。

而气逆喘咳多由于肺胃失调引起,使用厚朴可以宽中和胃,行气降逆,减轻气逆喘咳的症状。

常用方剂包括厚朴杏仁汤、大柴胡汤等。

此外,厚朴还有消积化痰的功效。

积滞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积滞可以分为气滞、湿滞、食滞等多种类型。

而厚朴正好具有解除积滞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行气化痰,缓解食滞、胃脘不舒等症状。

常用方剂包括茯苓厚朴丸、厚朴苓桂枳朴汤等。

此外,厚朴还可以用于外用研朴、熬朴等。

具有祛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外用厚朴还有去湿、止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疹、湿疮等皮肤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厚朴性味辛、温,有些人体质虚弱或热盛者忌用。

另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不宜使用厚朴。

在使用厚朴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合理用药。

总结起来,厚朴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宽中和胃、行气降逆、消积化痰、止痛等功效。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胸胁胀痛、气逆喘咳、风湿痹痛、湿疹等病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来使用。

中药“化湿药”——厚朴

中药“化湿药”——厚朴

中药“化湿药”——厚朴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主产于四川、湖北、浙江。

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本品气香,味辛辣、微苦。

以皮厚、油性足、断面紫色、有小亮星、气味浓厚者为佳。

切丝,生用或姜汁炙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具有燥湿,行气,消积,消痰平喘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三、临床应用1湿滞伤中,脘痞吐泻本品苦燥辛散,既能燥湿,又能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治疗湿阻中焦,脘腹痞满,呕吐泄泻,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和剂局方》)。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本品可行气宽中,消积导滞。

治疗积滞便秘,常与大黄、枳实同用,如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

若配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常用于热结便秘者,如大承气汤(《伤寒论》)。

3.痰饮喘咳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

与紫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治疗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如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

若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用于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辘辘,烦躁不安者,如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

若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可治疗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此外,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亦可取本品燥湿消痰,下气宽中之效,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药,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厚朴酚、木兰醇、挥发油、生物碱等。

2.药理作用厚朴煎剂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及若干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54.厚朴

54.厚朴
厚 朴
• • 【药品出处】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Leabharlann 【产地】主产于四川通江、都江堰,浙江温州地区、景宁,湖北恩施、巴东、神农架,广西资源,湖南安化、慈利,贵州遵义、开阳、桐梓等地质量佳。
【产地加工】每年4-6月剥取20年以上树龄的树皮、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 状,干燥。厚朴皮运回后,在通风的屋内离地高1米搭架子,将脑朴、筒朴、根朴分别堆放风干。对脑朴或较大的筒朴,可将其斜立于架上,其余则横放。要经常上下、内外翻 动,以加速风干,切忌阳光曝晒和堆放在地上。室内阴干则油足,味香、质好。堆放在地上,容易还潮、发霉。一般过“三伏”天后,树皮干燥,即可分类、打捆、出售。 【药材鉴别】干皮:本品为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0.2-0.7cm.习称“简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长13-25cm,厚0.3-0.8cm,习称“靴筒朴”。外表 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 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根朴):本品为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质硬,较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枝皮(枝朴):本品为单筒状,长10-20cm,厚0.1-0.2cm。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饮片鉴别】厚朴:本品呈弯曲的丝条状或单、双卷筒状。外表面灰褐色,有时可见椭圆形皮孔或纵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切 面颗粒性,有油性,有的可见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姜厚朴:本品形如厚朴丝,表面灰褐色,偶见焦斑。略有姜辣气。 【品质】药材以皮厚肉细,质稍坚韧,有油性,断面紫棕色、有小亮点,气味浓厚者为佳。 湖北恩施地区所产厚朴,断面深紫色、油足、香气浓,品质特优而冠以紫油厚朴、紫油朴之名者。 厚朴丝:本品以皮厚肉细,质稍坚韧,有油性,断面紫棕色、有小亮点、气味浓厚者为佳。 【主要成分】本品含多种挥发油成分,主要有桉叶醇,酚类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厚朴生物碱为木兰箭毒碱。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厚朴味辛而主行散,功长运中焦之气而疏利气机,为行气除胀之要药,用于气机不舒,脘腹胀满;味苦而降泄,性温能燥中焦湿浊,用于湿阻中焦,气机郁滞,脾失健运, 脘腹痞满,胀痛不舒,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燥湿痰,降肺气,能消痰涎而平喘咳,用于痰多壅肺,胸闷气逆,喘咳;能燥湿消痰,下气宽中,用于七情郁结,痰气互阻,梅

【厚朴】厚朴的功效与作用、主治及用法用量

【厚朴】厚朴的功效与作用、主治及用法用量

【厚朴】厚朴的功效与作用、主治及用法用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3~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下气、澡湿、化痰、健脾、止痛、温中,行气消积。

1.行气消积(气滞、食积之脘腹胀满)用治食积气滞,食欲缺乏,呕恶疼痛,便秘等症,常与大黄、枳实配伍,如厚朴三物汤;若为热结便秘,每与大黄、芒硝同用,如大承气汤。

2.燥湿除满(寒湿内阻)用治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所引起的脘腹胀满、痞闷等症,常配伍厚朴、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

为消胀除满之要药。

3.下气平喘(肺气不降,痰饮喘咳)用治痰浊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等,多与紫苏子、陈皮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

厚朴主治用于湿滞伤中之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痍饮喘咳等。

为行气、温中、消积、燥湿、除胀满的要药。

现代临床常用于急性或慢性胃炎、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胃肠神经症、消化不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

并扩大运用于腹部手术后腹胀或针灸麻醉下子宫切除术前,对制止手术中的鼓肠现象有较好作用。

厚朴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它含有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挥发油、木兰箭毒碱等成分,另含挥发油,还含芥子醛、丁香树脂酚等。

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厚朴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对小鼠皮肤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厚朴煎剂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厚朴生物碱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

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抗溃疡等作用。

1.厚朴煎液对家兔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厚朴碱可使在体小肠张力下降。

2.厚朴生品及姜制品对胃溃疡模型均有抑制作用。

3.厚朴碱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

4.厚朴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5.厚朴煎液对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厚朴花的酊剂水溶物具降压作用。

6.厚朴煎液有广谱抗菌作用。

7.厚朴对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有显著抑制作用。

厚朴禁忌怀孕妇女须慎用。

厚朴恶泽泻、寒水石、消石,故以上药物不宜配伍使用。

中药材:厚朴

中药材:厚朴

中药材:厚朴中药材:厚朴Houpu基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植物识别:1.厚朴:落叶乔木,树皮紫褐色,冬芽粗大,圆锥状,牙鳞密被淡黄褐色绒毛。

叶革质,叶片7~9集生枝顶,长圆状倒卵形,长22~46厘米,宽15~24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渐狭成楔形。

花梗粗短,密生丝状白毛;萼片与花瓣共9~12;萼片长圆状倒卵形;淡白绿色,常带紫红色;花瓣匙形,白色。

聚合果长椭圆状卵形。

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于浙江,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2.凹叶厚朴:与厚朴的主要区别是在叶片先端凹陷成两钝圆浅裂片。

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广西的地药材采集:4~6月剥取,根部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以皮厚、油性足、断面紫棕色、有小亮星、气味浓厚者为佳。

炮制:姜厚朴:取厚朴丝加姜汁拌润,炒干。

药理:有调节胃肠运动、促消化、保护胃粘膜,抑菌、抗炎、镇痛等作用。

性味归经: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气虚津亏者及孕妇慎用。

附厚朴花为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花蕾。

味苦,性微温。

归脾、胃经。

有芳香化湿、理气宽中的功效。

用于脾胃湿阻气滞,胸脘痞闷胀满,纳谷不香,用量3~9克。

单方验方:1.治疗胃轻瘫综合症法半夏10克,制厚朴10克,茯苓10克,紫苏梗10克,生甘草3克。

脾胃虚弱加党参2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肝胃不和加川楝子10克,八月札10克,佛手片10克;中焦淤热加制香附10克,丹参10克,蒲公英30克,黄连3克;胃阴不足加玉竹10克,石斛10克,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

上药加水500毫升,煎成200毫升,分两次口服或由胃管注入,每日一剂。

中药药理-1厚朴-771

中药药理-1厚朴-771
Thoms.的树皮, 在云南药用,称为“二叶子厚朴”、“土厚朴”, 树皮较厚。
④ 望春木兰 Magnolia biondii Pamp.
的树皮,在陕西南部少数地区混入姜朴中使用。 卷筒状,厚达4mm,外表面浅灰褐色,皮孔细而 横长。内表面淡棕黄色。断面淡棕黄色。气微香,
味苦微辛。 ⑤ 玉兰 Magnolia denudata Desr.的树
⑤ 长叶木莲 Manglietia hookeri
Cubitte et Smith 的树皮。皮厚2~4mm。外 表面棕黑色,内表面褐色。断面强纤维性。气微, 味淡。横切面:栓内层石细胞不分枝,皮层石细 胞多分枝。纤维束发达,形成硬韧带。油细胞极 少。
⑥ 桂楠木莲 Manglietia chingii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具有中枢性肌松作用, 能明显抑制脊髓反射,作用可被大剂量的 士的宁所拮抗。
厚朴碱静脉注射能阻断动物神经运动终板 的传递功能,使横纹肌松弛,且无快速耐 受现象。
(2)抑制血小板聚集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能明显抑制胶原、花生四 烯酸所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血浆的聚集,并抑 制ATP释放。其抑制作用与抑制血栓烷素A2 (TXA2)的合成及细胞内的Ca2+流动有关。
2 其他药醚提取物有明显 的中枢抑制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可明显减少 自主活动,并可对抗甲基苯丙胺或阿扑吗啡 所致的中枢兴奋。
厚朴提取物对脑干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及丘脑 下前部的觉醒中枢有抑制作用。
厚朴酚能显著抑制中枢兴奋性氨基酸谷氨 酸的作用而产生脊髓抑制。
(4)保肝
厚朴对小鼠实验性病毒性肝炎有一定保护作用, 可减轻细胞变性坏死等实质性病例损害。所含 厚朴酚为抗肝炎病毒的有效成分。厚朴酚对急 性实验性肝损伤,具有降血清ALT作用。厚朴 酚能对抗免疫性肝纤维化损伤,能明显防止肝 纤维化及肝硬变的形成,并能提高免疫性,肝 纤维化大鼠血浆SOD活性,降低LPO含量。

厚朴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厚朴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厚朴药材名称:厚朴[国家保护2类]拼音名称:HOUPU别名:紫朴,紫油朴,温朴,油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科属: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

产地:陕西、甘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现在有些地区已多栽培。

性味:[性味、归经]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行气,降逆平喘。

中成药:共有308种中成药使用厚朴:庆余辟瘟丹国公酒胰胆炎合剂藿香正气颗粒午时茶颗粒泻痢消胶囊小儿暑感宁糖浆小儿消食健胃丸香橘丸清宁丸(浓缩丸)等。

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以及气滞胸腹胀痛,便秘腹胀,梅核气等病症。

厚朴既能温燥寒湿,又能行气宽中,为消胀除满之要药,常与苍朮、陈皮等配合用于湿困脾胃、脘腹致胀满等症。

本品行气作用较佳,对气滞胸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同用;便秘腹胀,可配大黄、枳实同用;治痰气互结梅核气,可配苏叶、半夏等同用。

2、用于痰都咳嗽。

厚朴又能温化痰湿,下气降逆,故可用于痰湿内蕴、胸闷喘咳,常与苏子、半夏,或麻黄、杏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汤,3〜9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采收加工:厚朴定植20年以上即可砍树剥皮,宜在4〜8月生长盛期进行。

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或卷筒后干燥,称根朴和枝朴;于皮可环剥或条剥后,卷筒置沸水中烫软后,埋置阴湿处发汗。

待皮内侧或横断面都变成紫褐色或棕褐色,并现油润或光泽时,将每段树皮卷成双筒,用竹蔑扎紧,削齐两端,曝晒干燥即成。

炮制工艺:1、厚朴: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刮去粗皮,洗净,切丝,晾干。

2、姜厚朴: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净厚朴,与姜汤共煮透,待汤吸尽,取出,及时切片,晾干。

每100斤厚朴,用生姜10斤。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厚朴含厚朴酚、异厚朴酚、厚朴酚、四氢厚朴酚、丁香脂素、生物碱,木兰箭毒碱、厚朴醛B、C、D、E和厚朴木脂素A、B、C、D、E、F、G、H、I。

亦含挥发油,油中含桉叶醇,A蒎烯、B-蒎烯、对聚伞花烯等;凹叶厚朴含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以桉叶醇和生物碱。

厚朴

厚朴

宋万志, 崔建芳, 章观德. 厚朴类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高效液相色谱图[ J]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0, 2( 4) : 1- 8.
李国权, 甄汉深, 唐文武. 厚朴不同炮制品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气相色谱测定[ J] . 中药材, 1994, 17( 3) : 32- 33.
朱玉球,曾燕如等,厚朴外观形状与内在品质的关系【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9, 16 ( 4) : 387~ 391
深,断面纤维性 较强,气味较淡。
3、厚朴丝
• 丝 条 状 卷 曲 , 宽 3-5mm 。 • 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
内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 较光滑
• 切面颗粒性,显油性, 有时可见少数小亮星。
• 气香,味辛辣,微苦。 4、姜厚朴 形同厚朴丝,
颜色较深,具姜的辛辣 气味。
加工方法
跟我去看 视频吧
β-桉油醇 (β-eudesmol)
• 综上所述,各个原产地及试验点相应种源厚朴的外部 形状、厚朴酚类的含量,以及厚朴酚类高效液相色谱 图都几乎完全一致,说明这些性状都具有很强的遗传 性。
• 因此, 量差异并当非完全由传统产区的厚朴质地的 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作用于植物当代,而是环境因 素已使厚朴群体产生遗传分化,形7个省11县的药材样品用高效 液相(HPLC)测定厚朴酚类的含量。结果 表明不同产地厚朴酚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 浙江景宁高演、景宁坑山后、天台、遂昌
• ,广西资源,四川灌县,江西庐山,福建浦城
• 、光泽,湖北五峰、鹤峰、恩施,湖南城步等 13 个地点采收到种子,于同年在浙江景宁澄 照苗圃育苗;五年后收集并统一处理发现其 品种为凸叶厚朴,凹叶厚朴和中间类型厚朴 酚及和厚朴酚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 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朴
药材名称:
厚朴[国家保护2类]
拼音名称:
HOUPU
别名:
紫朴,紫油朴,温朴,油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科属:
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

产地:
陕西、甘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在有些地区已多栽培。

性味:
[性味、归经]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
燥湿行气,降逆平喘。

中成药:
共有308种中成药使用厚朴:庆余辟瘟丹国公酒胰胆炎合剂藿香正气颗粒午时
茶颗粒泻痢消胶囊小儿暑感宁糖浆小儿消食健胃丸香橘丸清宁丸(浓缩丸)等。

应用:
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以及气滞胸腹胀痛,便秘腹胀,梅核气等病症。

厚朴既能温燥寒湿,又能行气宽中,为消胀除满之要药,常与苍朮、陈皮等配
合用于湿困脾胃、脘腹致胀满等症。

本品行气作用较佳,对气滞胸腹胀痛,可
配木香、枳壳同用;便秘腹胀,可配大黄、枳实同用;治痰气互结梅核气,可
配苏叶、半夏等同用。

2、用于痰都咳嗽。

厚朴又能温化痰湿,下气降逆,故可用于痰湿内蕴、胸闷喘咳,常与苏子、半夏,或麻黄、杏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汤,3~9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采收加工:
厚朴定植20年以上即可砍树剥皮,宜在4~8月生长盛期进行。

根皮和枝皮
直接阴干或卷筒后干燥,称根朴和枝朴;于皮可环剥或条剥后,卷筒置沸水中
烫软后,埋置阴湿处发汗。

待皮内侧或横断面都变成紫褐色或棕褐色,并现油
润或光泽时,将每段树皮卷成双筒,用竹蔑扎紧,削齐两端,曝晒干燥即成。

炮制工艺:
1、厚朴: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刮去粗皮,洗净,切丝,晾干。

2、姜厚朴: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净厚朴,与姜汤共煮透,待汤吸尽,取出,及时切片,晾干。

每100斤厚朴,用生姜10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厚朴含厚朴酚、异厚朴酚、厚朴酚、四氢厚朴酚、丁香脂素、生物碱,木兰箭毒碱、厚朴醛B、C、D、E和厚朴木脂素A、B、C、D、E、F、G、H、I。

亦含挥发油,油中含桉叶醇,Α-蒎烯、Β-蒎烯、对聚伞花烯等;凹
叶厚朴含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Β-桉叶醇和生物碱。

2、药理作用:厚朴煎剂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及若干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朴碱、异厚朴酚有明显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木兰箭毒碱(厚朴碱)有横纹肌阻断作用。

对肠管,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

厚朴酚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

厚朴有降压作用,降压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兴奋,心率增加。

临床应用:
1、治疗颈项强痛:葛根40G,厚朴15G。

水煎,日分2次服。

治疗129例,治愈率为87%。

〔山东中医杂志1990;9(6):48〕
2、治疗急性胃炎:厚朴、柴胡、黄芩、半夏、苍术、陈皮各12G,党参
15G,生姜、大枣各10G,甘草6G。

痛甚者加木香10G,沉香6G,玄胡12G;脘腹胀甚者加山楂、神曲各15G;胃酸多者加乌贼骨20G,煅瓦楞子15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治疗82例,痊愈75例,无效7例(服药5剂后,加
用西药而愈为无效)。

〔四川中医1990;8(7):25〕
3、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白芍25G,厚朴、甘草、陈皮、苍术、木香、白芨、延胡索各15G,砂仁、白术各10G,黄连、吴茱萸各5G,随证加减。

治疗35例,痊愈22例,好转13例。

〔辽宁中医杂志1990;14(11):20〕
4、治疗老年人术后脾胃功能紊乱:厚朴、白芍各20G,酒川军、枳壳、生
栀子、党参、干姜各15G,水煎成400ML,每次服用200ML。

因腹痛、腹胀
造成排便困难或排便延长者,可减去生栀子加制附子、焦白术各15G;因腹腔
感染或病人有明显热象者可去干姜、党参加清半夏、郁李仁各15G。

治疗86
例,术后6小时排气排便者53例,54小时排气排便者14例,60小时排气排
便者19例。

〔北京中医1991;(5):31〕
5、治疗厌食症:苍术15G,厚朴、党参各12G,陈皮、炙甘草、云苓、莱
菔子各9G,焦三仙各30G。

胃脘坠胀者加黄芪、升麻、柴胡各9G;四肢沉重
者加细辛3G,桂枝9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G。

水煎分服,每日1剂。

10剂
为一疗程。

治疗48例,痊愈35例,无效13例。

〔陕西中医1991;12(9):418〕
6、治疗黏连性肠梗阻:厚朴、桃仁、丹参、木香、黄芩各10G,赤芍、红藤、莱菔子各15G,芒硝6G(冲服),桂枝、生大黄(后下)、甘草各5G。

体虚气弱者加黄芪30G,党参25G(或红参10G);久淤难解者加全蝎10G,
水蛭3G。

每剂加水500ML,煎至150~250ML,每日1剂,分2次服或鼻饲。

小儿及体弱者剂量酌减。

可适当配合对症治疗。

治疗45例,治愈42例,无效
3例。

〔湖南中医杂志1991;7(3):14〕
茶疗食谱:
1、厚朴洋参汤
[材料]厚朴5钱、西洋参5钱、陈皮3钱、柴胡3钱,石斛3钱。

[做法]将上面5种原料以水过滤后加入三碗水,放入电锅内,外锅放一杯水,煮好后将汤药过滤即可饮用。

[养生提示]茶饮中石斛属滋阴药,缓解胃虚火或脾阴虚。

中医也常在主要在药方中加入生地、麦门冬、沙参、石斛等,视个别患者状况而定。

2、厚朴三物茶
[材料]厚朴5G、枳实3G、大黄1G、花茶3G。

[做法]用250ML开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理气通滞。

[用途]腹满痛、大便难解。

[来源]来源于《金匮要略》。

3、平胃茶
[材料]厚朴5G、苍术3G、陈皮3G、生姜3G、甘草3G、花茶3G。

[做法]用400ML水煎煮厚朴、苍术、陈皮、生姜至水沸后,泡甘草、花茶饮用。

也可用300ML开水直接冲饮。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用途]湿阻脾胃所致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哕、嗳气吞酸、肢重倦怠;慢性胃炎。

4、厚槟茶
[材料]厚朴5G、槟榔5G、乌梅2枚、绿茶3G、白糖10G。

[做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或用厚朴、槟榔、乌梅的煎煮液冲泡茶、糖饮用。

[功效]理气杀虫。

[用途]虫积腹痛、消瘦。

[来源]来源于《保赤全书》。

5、厚朴茶
[材料]厚朴10G、花茶3G。

[做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温中下气,燥湿祛痰;抗菌。

[用途]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饮食不消;痰饮咳喘;寒湿泻痢。

[来源]传统药茶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