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练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检测练习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陈太丘与友期行》同步检测练习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4分)
(1)过中不至()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元方入门不顾()
2.译句。
(4分)
(1)尊君在不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列练习。
(17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5分)
期.日中 ( ) 已去.( ) 引.之( )
友人惭.( ) 尊君在不.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和“”两点反驳。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 练习卷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卷一、解释下列字词意思(15分)1、期行:2、日中:3、舍:4、乃:5、戏:6、不:7、委: 8、引:9、下车引之之: 10、顾:11、与友期行期(词类活用):12、太丘舍去去古:今:13、相委而去相古:今:14、友人惭惭(词类活用):15、相委而去而:俄而雪骤而:二、翻译下列句子(24分,每小题3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4、待君久不至,已去。
5、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
8、元方入门不顾。
三、回答下列问题。
(31分)1、下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CA、顾: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B、乃:家祭无忘告乃翁去后乃至C、去:太丘舍去待君久不至,已去D、引:下车引之呼朋引伴2、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2、(1)惭愧。
(2)轻视。
3、作者交代元方“时年七岁”,有何作用?(2分)3、交代了元方年纪小,为下文突出他的聪慧明理做铺垫。
4、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4分)4、元方针锋相对地反驳友人,指出对方的无信、无礼,有理有据。
(2分)表现了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聪慧过人。
(2分)5、“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5、(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6、“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2分)6、由“怒”转“惭”,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1分)“下车引之”说明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
(1分)7、元方“入门不顾”的理由是什么?试用文中关键词语作答。
从元方的做法中你获得为人处事有哪些原则?(2分)7、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1分)为人要讲诚信、有礼貌、为人要宽容等(1分)8、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3分)8、示例一: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1分)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题

( 友人 )过中不至
• 去后乃至:________
( 陈太丘)去后有什么 不同?
• “君”是对别人的的尊称。
• “家君”是谦词,对人成自 己的父亲。
•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 种尊称。
学完本节课文,你认为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什么?
• 陈元方年纪虽小却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 优秀品质。同时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办 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 友。
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 子骂父,则是无礼”一句中,陈元方反驳友人的话 妙在何处?由此可看出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 妙在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 “友人”失约在线,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 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击,是没有礼 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不失身份,由此可看 出陈元方是个聪敏、机智、善变、懂得维护家人 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少年。我们也可以看出元 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 质。元方对粗鲁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 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以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 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真不是人啊!和人约定同行,丢下我就自己走了。
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相信用;对着儿子骂他 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 3、待君久不至,已去。 (父亲)等您很久都不到,已经离开了。 •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走下来拉他,元方走入家门连头都 不回。
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 过中不至:______
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离开 ) 2.尊君在不( 通“否” ) 3.下车引之( 拉 ) 4.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 5、与友期行(约定,相约 ) 6、去后乃至( 才 ) 7、相委而去( 丢下,舍弃)
《陈太丘与友期行》试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B. 太丘舍去(太丘离开了)C. 门外戏(在门外玩耍)D. 入门不顾(进门后不回头看)正确答案:C(“门外戏”应解释为“在门外游戏”,而非单纯的“玩耍”。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用法不正确的是()。
A. 非人哉(不是人啊)B. 相委而去(互相抛弃而离开)C. 尊君在不(尊敬的君主在不在)D. 则是无信(那就是没有信用)正确答案:B(“相委而去”应解释为“相约的人却离去了”,并非“互相抛弃而离开”。
)3. 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故事主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强调诚信的重要性B. 强调礼义之道C. 歌颂陈太丘的聪明才智D. 揭示了友人的无礼与失信正确答案:C(故事主要强调的是诚信与礼义,并非歌颂陈太丘的聪明才智。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作者是______刘义庆______,他是______南北朝______时期的文学家。
2. 陈太丘与友人约定的时间是______日中______,友人未按时到达,陈太丘便______舍去______。
3. 陈元方时年______七______岁,他在______家______门外玩耍。
4. 友人怒斥陈太丘“非人哉”,原因是陈太丘______不等友人而先行离开______。
5. 陈元方认为,日中不至则是______无信______,对子骂父则是______无礼______。
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现代汉语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起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离开了,他离开后朋友才到。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现代汉语翻译:朋友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一起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
一、解释加点字。
⒈太丘舍.去舍:⒉尊君在不.不:
⒊下车引.之引: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去: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当友人斥责元方父亲时,元方如何反驳?(用原句回答)入门不顾体现他什么态度?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房舍.整齐划一奋不顾.身
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陈太丘与友期》参考答案:
一、⒈放弃⒉同“否”⒊拉⒋约定⒌才⒍舍弃、丢失;离开
二、真不是人哪!和人家约好一起走,把人家丢下就走了。
三、①那朋友;②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五、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友人不守信用,说话不礼貌行为表示抗议与蔑视。
六、①舍:放弃;②房屋顾:①照顾;②回头看;③拜访
七、(1)惭愧。
(2)轻视。
八、元方——聪明刚正、懂礼识仪。
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甚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掉落臂.一.说明加点的词⒈太丘舍去舍:⒉尊君在不不:⒊下车引之引: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⒌去后甚至乃:⒍相委而去委:去: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后甚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浏览上文后,你明确了一些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答复下列问题:⒈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安在?⒉“元方入门掉落臂”这是否掉礼?⒊文中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是______描述.六.下面有关朗读节拍划分准确的一项是()A. 陈太丘与友/期行B.元方时/年七岁C.相委/而去D. 对子骂/父七.古今异义词.舍太丘舍去奋掉落臂身房舍整洁整洁顾元方入门掉落臂三顾茅庐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纭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说明加点的词⒈俄而雪骤俄而:骤:⒉白雪纷纭何所似何所似:⒊撤盐空中差可拟拟:二.古今词义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拟撒盐空中差可拟白叟的儿女都在外埠本次运动拟定六月份举办三.翻译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与“撒盐空中差可拟”加点词意思雷同的一项是( )A.差能人意B.整洁不齐C.成绩差D.出公役五.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王凝之之妻,世称“咏絮才”.请再举出1-2个古代炼字传播千古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写出出于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七.答复下列问题:⒈“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如何的家庭气氛?⒉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方,哪一个更好?为什么?⒊从文中看,公为何大笑?⒋写出一句描述雪的诗句来.。
陈太丘与友期行-咏雪练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咏雪练习题一、解释加粗的词⒈太丘舍去舍:⒉尊君在不不:⒊下车引之引: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去: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回答下列问题:⒈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⒉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奋不顾身房舍整齐划一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一、解释加粗的词⒈俄而雪骤俄而:骤:⒉白雪纷纷何所似何所似:⒊撤盐空中差可拟拟:二、古今词义与儿女讲论文义撒盐空中差可拟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本次活动拟定六月份举行三、翻译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撒盐空中差可拟四、与“撒盐空中差可拟”加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差强人意B.参差不齐C.成绩差D.出公差五、回答下列问题:⒈“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⒉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为什么⒊从文中看,公为何大笑⒋写出一句描写雪的诗句来。
5.下面诗句你觉得哪一句最美妙,请写几句赏析文字。
专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真题

02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内阅读(一)(2022秋·湖南衡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以下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B.去.后乃至(去:离开)C.尊君在不.(不:同“否”)D.元方入门不顾.(顾:照管,注意)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下车引之.A.学而时习之.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分内之.事D.持之.以恒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
如本文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请写出下列人物的尊称和谦称。
(1)尊称对方的女儿——( )(2)谦称自己的儿子——( )【答案】1.D 2.C 3.(1)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2)正午您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4.令爱小儿或犬子【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D. “顾:照管,注意”解释有误,“元方入门不顾”句意为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顾:回头看。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句“下车引之”中的“之”是代词。
A.代词;B.代词;C.助词;D.代词。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非(不是)、哉(语气词,啊)、期(相约)、委(丢下,舍弃)、去(离开)”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日中(正午)、至(至)、则(就)、信(诚信,讲信用)”要理解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一、语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雪骤.()
公欣然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
元方入门不顾.()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
太丘陈与友期.行(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有人惭.,下车引.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
古义今义
二、语言运用。
1、仿写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
私;,。
2、班上的小刚同学是你的朋友,他平时不用心写钢笔
字,字也写得不太好,看到你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祝贺你说:“你写的字太漂亮了,要是我也能写得这么漂亮,那多好啊!”你听后可以这样说:“。
”
三、根据《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1、元方对父亲的朋友的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批评的?说
明元方有怎样的特点?
2、“元方入门不顾”一句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
点?
3、课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5、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6、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四、读《咏雪》一文做题。
1、文章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2、谢太傅提出“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用“”形容,而兄女用“”。
从“”可以看出谢安赞同兄女的形容。
3、你认为哪个比喻句好?为什么?
4、请你写出三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五、课外阅读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
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
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
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
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
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
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
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
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
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
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
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
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
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
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
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
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
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的悬在那里。
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
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
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
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
这真让我大吃一惊。
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
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
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
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
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
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
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季羡林散文》,略有改动)
14.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分)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6.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7.品读文本,说说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给了你什么启迪。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4.示例:①丝瓜秧生长迅速,细秧能养育出浓绿的瓜叶,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②丝瓜能控制瓜的生长,似乎有思想。
(共4分,一点2分。
)
15.示例:这两个动词描绘了丝瓜主动调整生存状态的动作,表现出丝瓜具有主动性,似乎有思想的特点。
(共3分。
)
16.示例:在作者心中,丝瓜好像是一位智者,因为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
(共4分。
)
17.示例:把植物当作一个生命去看待,细心观察,用心体味和思考,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共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