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
爱 作文指导 教学设计

爱作文指导教学设计【导读】本篇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爱”的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爱的概念,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积极向上的品质。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解、讨论、阅读和写作,激发学生对“爱”的深入思考,并促使他们将这种思考付诸于行动。
同时,还将以提供学生个人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和感受到爱的真谛。
【教材准备】教师准备爱的相关课文或素材,如诗歌、散文、小说片段等,以及白纸、彩笔等写作工具。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什么是爱?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
2. 预测本节课的主题并简单讨论。
二、阅读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分发选定的爱的课文或素材,要求学生默读并找出一段自己觉得代表“爱”的句子或段落。
2. 学生互相交流所选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为什么觉得它代表“爱”。
三、讲解与引导(15分钟)1. 教师对学生选出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讲解爱的概念和内涵。
2. 引导学生思考,爱的表达方式不仅仅在于言语,还包括行动。
请学生举例说明。
四、个人思考与写作(25分钟)1. 学生在白纸上写下自己对爱的理解或感受,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文字。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自己的写作内容。
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爱的表达方式和行动计划。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随机选取几名学生将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行展示。
2.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并强调爱的重要性和应当付诸实践的重要性。
3. 结合课前的定义,让学生对本节课是否满意给予评价。
【课后作业】作文:请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谈谈你对爱的理解。
【补充说明】1.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课文或素材。
2. 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和表达,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爱的定义,而是通过阅读、写作和讨论,参与到对爱的思考和表达中来。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爱的真谛。
爱是一道光作文讲解教案

爱是一道光作文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爱是一道光”这句话的含义,明白爱的力量和意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爱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使学生理解“爱是一道光”这句话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爱是一道光”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爱的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爱的理解和感受,为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
2. 导入话题。
教师可以提出“爱是一道光”这句话,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3. 阅读理解。
教师给学生分发一篇关于“爱是一道光”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 分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爱是一道光”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爱是一道光”这句话的含义。
5. 写作训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者作文,表达对“爱是一道光”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6. 展示和分享。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7. 总结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爱的力量和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爱他人,传播爱的光芒。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爱是一道光”这句话的含义,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了爱心和同情心。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以“爱是一道光”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对爱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爱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以爱为话题的作文写作指导教案

以爱为话题的作文写作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爱的内涵,感悟爱的力量。
2. 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细节来表达爱。
3.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爱的重要性2. 爱的类型及表达方式3. 作文写作技巧4. 作文修改与评价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爱的内涵,引导学生感悟爱的力量。
3. 分析不同类型的爱,如亲情、友情、爱情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4. 教授作文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5. 学生现场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6. 学生互评、自评,教师总结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爱的内涵、类型及表达方式。
2. 示范法:展示优秀作文,分析其写作技巧。
3. 实践法:学生现场作文,教师指导。
4. 互动法:学生互评、自评,教师总结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文的质量:内容是否具体、情感是否真挚、语言是否生动。
2. 学生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主动请教问题。
3. 学生进步程度:对比前后作文,观察是否有进步。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爱的分享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知道的关于爱的故事,通过真实案例来感受爱的力量。
2. 爱的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讨不同类型的爱在他们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用语言表达这些爱。
3. 爱的小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爱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1. 爱的故事集:收集一些关于爱的感人故事,用于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2. 作文评价标准:制定作文评价的标准,包括内容、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
3. 写作素材库:提供一些关于爱的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丰富作文内容。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爱。
2. 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不拘泥于传统观念。
作文《爱》教学设计

作文《爱》教学设计标题:《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爱,并能够正确表达和传递爱。
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爱的图片和引发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爱的概念,包括爱的内涵、表达形式和爱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爱的意义。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体验和表达爱的行为和情感,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体会。
4.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诗歌、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爱,并展示给全班同学欣赏。
5. 总结回顾:通过小结和问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爱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步骤: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爱的图片,如一对父母和孩子的照片、握手的手、扶老人过马路的场景等,并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如:你对爱是怎么理解的?爱可以通过什么形式来表达?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爱的概念和内涵,包括亲情、友情、爱国之情等,并引导学生思考爱的重要性及影响。
3. 实践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活动,每组给出一个情景模拟的任务,例如:你的朋友生日,你会怎么表示爱?或者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你会怎么帮助他并表达你的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策划,并进行角色扮演演示。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和老师对其表演进行评价和意见交流。
4. 创作活动(25分钟):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诗歌、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爱,并展示给全班同学欣赏。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或绘画素材,如一些有关爱的词语或图片,为学生提供一些启发。
5.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引导学生再次思考爱的概念和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爱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六年级作文《爱我,我爱》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爱我,我爱》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出对家人、朋友、老师的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用具体事例和细节描绘人物形象,提升作文水平。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懂得珍惜与感恩。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用具体事例和细节描绘人物形象,表达感激之情。
2.难点:观察生活中的美好,挖掘感恩素材。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PPT、作文素材、范文。
2.学生准备:作文素材、作文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家人、朋友、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
(二)范文欣赏1.教师展示范文《爱我,我爱》,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文章的优点。
2.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表达感激之情的?用了哪些具体事例和细节?(三)写作指导a.确定写作对象:家人、朋友、老师等。
b.选择具体事例:描述关爱和帮助的过程。
c.细节描绘:展示人物形象,表达感激之情。
d.结构安排:开头、中间、结尾。
2.教师以范文为例,讲解写作技巧。
(四)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写作技巧,进行课堂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课堂回顾1.教师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堂练习成果。
(二)作文修改1.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互改。
2.学生根据修改意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三)优秀作文展示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展示。
2.学生欣赏并分析优秀作文的优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和修改意见,完成作文《爱我,我爱》。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对家人、朋友、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技巧。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作文修改、优秀作文展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我爱作文》教案

《我爱作文》教案我爱作文教案一、引言作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和详细的指导,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作文的基本技巧和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态度,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2. 了解不同类型的作文,并学会运用相关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时的素材搜集和组织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作业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合作。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写作分类介绍a. 记叙文:通过故事、经历或事件来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
介绍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提供范文参考。
b. 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定义、性质、特点、原理等。
介绍说明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并提供范文参考。
c. 议论文:论述某个观点、观点的支持理由以及对立观点的反驳。
介绍议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并提供范文参考。
2. 培养写作技巧a. 提供趣味写作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和素材搜集。
b. 教授写作思维导图和提纲的制作方法,帮助学生整理和组织写作材料。
c.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提升作文的质量。
3. 小组作业a. 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类型的作文进行合作撰写。
b. 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和修改,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并最终提交小组作品。
四、教学流程1. 导入:介绍作文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概念讲解:依次介绍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定义和特点。
3. 技巧讲解:分别讲解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和结构。
4. 实践演练:给予学生不同类型作文的题目,让他们根据所学技巧进行写作。
5. 撰写指导: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提供详细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写作。
6. 小组作业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作品,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和意见。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和写作技巧。
五、教学评估1. 作业考核: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技巧撰写一篇作文,并提交给老师。
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范文

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范文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导入世界上最深沉、最博大、最崇高的爱就是母爱,当我们上学时,是谁亲切的向我们招手?———是母亲,当我们遇到困难左右彷徨时,是谁为我们指点迷津?———是母爱。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展开一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课堂。
二、指导思想:1、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素养,促成健康人格的形成。
2、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母爱,理解母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课前准备1、同学们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歌曲、优秀范文或片段。
2、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
3、将心中最想与母亲说的话描写出来。
五、活动过程1、小组内交流课前准备,每组找一个代表展示:生1:我知道孟郊的古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2:我知道郑振峰的名言: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的伴侣生3:我看过这样一个通过细节描写突出母爱的片段: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母亲和孩子,他们在船上渡河,有一回,母亲给孩子削苹果,削到一半时,船体突然猛然摇晃了一下,母亲手里的刀在那一刹那间插入了自己的胸膛,为了不让孩子知道,无私的母亲就在一瞬间拔出了刀,继续为孩子削苹果,幸好女儿没有发现,母亲似乎因为女儿没有发现而高兴。
其实,无私的母爱让这位母亲不感觉到痛了,对,就是为了多看女儿一眼,为了这个,这位母亲甘愿忍着疼痛坚持了三天,为了爱,母亲坚持了三天,最后才安心的死去......母爱真的是无私的。
生4:有通俗歌曲《妈妈的吻》、还有阎维文《母亲》。
接着同学们合唱《妈妈的吻》。
2、选择一件能表现母爱的具体事例,能恰当地运用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方法。
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

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目标1、通过不同人物做法的对比理解体会母爱的无私和深沉。
2、捕捉文中的细节,剖析人物心理,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文中细节,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难点:捕捉文中的细节,剖析人物心理,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母爱、亲情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与生俱来的,它也必然会无限延续,成为永恒的话题。
作为一位幽默大师,里柯克又将以一种什么方式带我们去解读母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作一次探究之旅。
二、预习检测(屏幕展示)1、读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里柯克(kē)点缀(zhuì)圣诞节(dàn)雇佣(gù)游逛(guàng)鱼篓(lǒu)折腾(zhē teng)瞅(chǒu)拽(zhuài)筵席(yán)2、母亲节是每年的什么时间?3、《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文的作者是国家)作家、经济学4、文中出现的人物都有哪些(可以说出名字,也可以说出身份)?5、本文是用6、过母亲节你认为母亲是最快乐的人吗?三、自主阅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并分类做标记。
母亲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我们是怎样为母亲过母亲节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2、学生展示交流,老师点拨并板书。
我们母亲为自己快乐对为我们操劳自私比无私奉献虚伪任劳任怨批评反思赞美四、研读细节,剖析人物心理。
“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过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有人说,爱是条河流,淹没意志柔弱的芦苇,爱,也是我们写作的主题,各位老师,请看下面的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
篇一: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教学设计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在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中说到:“写作素材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的素材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写作的课程目标也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可见,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是文学家和语文教育专家的共识。
就初中生而言,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丰富生活,感悟生活,就应该指导他们写好最熟悉的、最动情的亲情,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感悟亲情。
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莫怀戚的《散步》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都是写亲情的经典教材文本。
四个文本“紧抓生活线索,选取独特角度,定格生活细节,诗化亲情体验”的写作特点或许为我们指导学生感悟亲情,写亲情类作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本次《〈抓住生活线索,诗化亲情体验〉“感悟亲情”作文教学指导课》。
“感悟亲情”作文教学既是写作技法点拨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梳理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交流生活的过程。
这就要求本次作文教学要把写作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的统一起来。
因此,本次作文指导课明确了三维教学目标。
一是情感目标,能发现亲情,理解亲情,学会感恩。
二是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提取素材;学会相互点评作文,交流亲情。
三是知识目标,了解写作线索及其作用,并学会选取有独特视角的写作线索,发现亲情;运用典型线索展现生活细节,表达亲情;从典型线索中诗化生活,感悟亲情;学会列写作提纲并根据提纲完成作文。
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一种实在的、易于掌握的写作方法,本次作文指导课以“活动引导,训练升格,提纲契领,循序渐进”为教法,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写作训练升格学生作文,通过列写作提纲,循序渐进的掌握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捕捉素材,抓住线索。
首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观察到的家庭生活中感动的人、事或物。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素材的展示,提取了丰富的生活线索。
如妈妈的手、妈妈的眼睛、妈妈的脚印、妈妈的唠叨;爸爸的鼾声、爸爸的额头、爸爸的背影、爸爸的手腕;奶奶的叮咛、爷爷的拐杖、弟弟的玻璃球、姐姐的发卡;那把伞、那封家书、那辆单车、那条小路、那座石桥等等。
通过生活素材提取写作线索,让学生明白平凡的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线索这个道理。
然后,以“手”这个平常的线索为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独特的写作角度。
此时,学生开始梳理生活了,选取了许多独特的角度。
如妈妈勤劳能干的手;爸爸维持生计的手;妈妈那双为我缝衣钉扣的巧手;爸爸给我施以惩罚的手;妈妈那双结满厚茧的手;爸爸那双把我举得老高老高的有力的大手;妈妈那双为我轻轻摇着蒲扇的清凉的手;爸爸那双抚摩过“我”后脑勺的温暖的手等等。
生活中一双双平常的手竟在学生的发言中显得格外亲切,格外感人。
通过归纳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明白同一个线索,表现的角度其实也很丰富。
同样是以“手”为线索写父亲,可以写出父亲的苦难悲情,也可以也出父亲的勤劳能干;可以写出父亲的严厉苛求,也可以写出父亲的平实朴素;可以写出慈父深情,也可以写严父之爱。
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选定一个有独特视角的写作线索,列写作提纲,然后相互交流。
总之,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琐事中,学会捕捉有独特视角的写作线索,并能根据线索梳理生活,初步列出写作提纲。
活动二,定格瞬间,展现细节。
学生作文往往忽视了细节。
其实,细节描写最能感动人、感染人。
1.赏析《背影》中描写父亲的细节片段,明确“细节描写”的概念。
幻灯展示《背影》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并提问:从这段细节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学生找出文中的描写父亲的外貌细节和动作细节细加品味后,教师小结:透过这两处看似平淡质朴的细节描写,我们看到一个家道艰难、年老多病的老父亲对儿子真挚而又深沉的爱。
这就是人称“一滴水中的太阳”的细节描写。
幻灯展示“细节描写”概念。
细节描写就是在作文创作中,把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语言、动作、表情、物件、景色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2.感受动作细节的独特魅力细节描写是包括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语言、动作、表情、物件、景色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其中的动作细节描写,朱自清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段就是动作细节描写。
成功的动作细节可以使你笔下的人物“立起来”、“活起来”。
让我们走进动作细节的百花园,感受其独特魅力。
幻灯展示经典的动作细节描写: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座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
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曹雪芹《红楼梦》师生共同讨论这几处经典的动作细节描写的妙处,并明确其各自在人物形象塑造中不同的侧重点。
如鲁迅写“阿长”:“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这一动作细节刻画出一个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的阿长,它的作用侧重于表现人物性格而刘姥姥的“掸掸”和一“溜”、一“蹭”,活画出一个乡下没见过世面的老太太,初到荣府大门前的局促不安的心理,着重刻画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心理。
教师小结:不同的动作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时各自有不同的侧重,有的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有的主要表现人物的身体状况;有的则是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有的侧重传递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心理或情感。
幻灯呈现“动作细节描写”的概念。
动作细节描写:即细致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3.要求学生对片段一进行改写,定格细化“父亲挥手送别”这一瞬间。
有学生这样写道:父亲挥手送我时,他那双在田里劳动过大半辈子的手,布满了沧桑的岁月痕迹,在风中微微抖动着,终于父亲的手艰难的举了起来,在空中划出一道最美的弧线——爱的弧线。
我也展示了自己修改后的文字:将走的时候,母亲和姐姐出来相送,父亲腿脚不方便,我便没有让他出来。
我在车里坐定,朝着窗外的人挥手,就在这时候,我看见不远处的山坡上,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出来了。
风很大,父亲倚在墙角,也正向我们告别,他吃力地想抬起被病痛折磨的手臂,没起来,又试了一下,还是没起来,这时车启动了,当我向那山坡上扫去最后一眼的时候,父亲的手臂已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爱的弧线。
通过修改后表达效果的变化,让学生明白写亲情类作文就是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典型的细节,精心打造,做到细微处见亲情。
对于亲友在关爱瞬间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要作详细生动地刻画。
最后学生根据活动一完成的写作提纲,定格细化自己生活中的某个瞬间。
总之,第二个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在细节写作的片段训练中,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细化写作提纲。
活动三,诗化体验,抒写感悟。
祈求的手在德国纽伦堡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18个孩子。
光是为了糊口,一家之主、当金匠的父亲几乎每天都要干上18个小时——或者在他的作坊,或者替他的邻居打零工。
尽管家境如此困苦,但家中年长的两兄弟都梦想当艺术家。
不过他们很清楚,父亲在经济上绝无能力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送到艺术学院去学习。
经过夜晚床头无数次的私议之后,他们最后议定掷硬币——输者要到附近下矿四年,用他的收入供给到纽伦堡上学的兄弟;而胜利者则在纽伦堡就学四年,然后用他卖出的作品收入支持他的兄弟上学。
在一个星期天,他们掷了钱币。
阿尔勃赢了,于是他离家到纽伦堡上学,而艾伯特则下到危险的矿井,以便在今后四年资助他的兄弟。
阿尔勃在学院很快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铜版画、木刻、油画远远超越了他的教授的成就。
到毕业的时候,他的收入已经相当可观。
当年轻的画家回到村子时,全家人在草坪上祝贺他衣锦还乡。
音乐和笑声伴随着这顿长长的值得纪念的会餐。
吃完饭,阿尔勃从首席上起身向他亲爱的兄弟敬酒,因为他多年来的牺牲使自己得以实现理想:“现在,艾伯特,我受到祝福的兄弟,应该倒过来了。
你可以去纽伦堡实现你的梦,而我应该照顾你。
”大家都把企盼的目光转向餐桌的另一端,艾伯特坐在那里,泪水从他苍白的脸颊流下,他连连摇着低下去的头,呜咽着再三重复:“不??不??”最后,艾伯特起身擦干脸上的泪水,低头瞥了瞥长桌前那些挚爱的面孔,把手举到额前,柔声说:“不,兄弟,我不能去纽伦堡了。
这对我来说已经太迟了。
看??看一看四年的矿工生活使我的手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每跟指骨都至少遭到一次骨折,而且近来我的右手被关节炎折磨的甚至不能握住酒杯来回敬你的祝词,更不要说用笔、用画刷在羊皮纸或者画布上画出精致的线条。
不,兄弟??对我来讲这太迟了。
”为了报答艾伯特所做的牺牲,阿尔勃苦心画下了兄弟那双饱经磨难的手,细细的手指伸向天空。
他把这幅动人心弦的画简单地命名为《手》,整个世界几乎立即被他的杰作折服,把他那幅爱的贡品重新命名为《祈求的手》。
当你看见大画家阿尔勃.丢勒这幅动人的作品时,请多花一秒钟看一看。
它会提醒你,没有人——永远也不会有人能独自取得成功。
亲情总是那样充满着诗意。
只有诗意的解读,我们才能真正的读懂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亲情。
活动三主要通过片断二和片段三的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风格的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和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最后学生任选片段中不同风格的两个例句进行仿句训练,让学生选用不同方式抒情手法来诗化生活体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写作提纲。
总之,第三个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明白诗化生活表达亲情感悟,能更加生动的展现感人至深的动情亮点,起到点化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活动四,平台展示,作品交流。
结合本节课堂学习,进一步完善写作提纲,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亲情类作文。
然后将写好的作文上传到班级博客相应的四个栏目中去——“父爱永恒”、“母爱情深”、“兄弟姐妹”、“难忘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