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才能让幼儿们真正受益。
一、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内容在组织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内容。
这些内容应该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能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可以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比如“水的性质”、“动植物的生长”等,通过有趣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幼儿们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在指导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
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感官的接触和亲身的实践来进行的,要尽量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活动形式,让幼儿们亲自动手、亲自观察、亲自实践,让他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在组织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要鼓励幼儿自主探究。
幼儿是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他们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指导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态度,要让幼儿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快乐,让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
五、注重反思和总结在组织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重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反思和总结,可以让幼儿们对活动中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幼儿们得到更好的引导和教育。
六、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在指导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可以与家长、社区、科研机构等多方展开合作,形成合力。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日益受到重视。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是指通过丰富的实验、观察、探索、发现等行为,来帮助幼儿构建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和思维、激发科学兴趣,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和指导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制定科学的策略,以确保幼儿在接受科学教育的同时得到良好的体验。
本文将着重探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一、组织策略1. 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教师在组织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先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包括实验、观察、探索等活动内容、时间、材料等,确保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同时应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幼儿园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材料。
2. 创设安全的活动环境组织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的活动环境,营造愉悦的氛围,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愉快地参与活动。
3. 适当引导幼儿探究活动需要老师的引导,幼儿普遍具有好奇心,但是面对许多陌生的事物,他们往往无从下手。
因此,教师应在活动中适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手、鼻等来观察、体验、探究。
4. 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材料教师在组织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应确保必要的资源和材料得到提供,不仅包括实验材料、工具和器具,还包括图书、PPT、互联网等。
二、指导策略1. 注重引导幼儿思考幼儿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做到知道不如会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应重点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尤其要注重引导幼儿自主思考,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现代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2. 开放性教育教师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坚持开放性教育,即倡导尊重、学习、探究科学知识,尊重、理解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3.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幼儿期是儿童受外部刺激和自身发展内因共同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时期,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探索、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需要以下策略:1. 创设探究环境:幼儿园应该提供有利于科学探究的环境,如实验室、观察窗、植物园等。
这些环境应该有丰富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幼儿能够自由地进行探索。
幼儿园可以创造一些主题角落或工作站,供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2. 融入日常活动:科学探究不应该被局限在专门的活动中,而应该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细节,如观察昆虫的生活轨迹、探究食物的来源等,激发幼儿的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的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数学、语言和艺术等,来丰富幼儿园的综合课程。
3. 倡导问题导向学习:科学探究活动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让幼儿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和实验来探索答案。
老师可以鼓励幼儿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使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广泛的问题,让幼儿自行选择问题并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4. 引导合作学习:科学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小组或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幼儿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学习。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任务,要求幼儿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分享观察结果和实验经验。
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供反思和总结机会: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后,老师应该给予幼儿反思和总结的机会。
幼儿可以回顾整个探究过程,思考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发现,并与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通过反思和总结,幼儿可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形成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
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为了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需要一些策略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一、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之前,需要对材料和工具进行准备。
首先要选取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科学探究内容和实践材料,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感知和实践来认识科学知识。
需要做好相关工具的准备,确保工具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比如做实验活动时要注意选取不易破碎的实验器材,放大镜等观察器材要确保清晰度。
还要提前调查了解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进行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二、活动的组织形式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小组活动、全园活动、亲子活动等。
小组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而全园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社交经验,增加幼儿的学习乐趣。
亲子活动则可以增强家庭和幼儿园的互动,促进师生家庭之间的良好合作。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
三、活动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遵循一些设计原则。
首先要以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为依据,设置有趣、实用、生活化的活动内容。
其次要注重情感因素,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活动的循序渐进,不宜过于复杂和晦涩,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难易度设计。
最后要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探究的快乐和成功,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活动中的教师引导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教师要在活动中做好引导和激励工作,要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过多地干预幼儿的思维和行动。
教师要注重发现和引导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推理、预测等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下面是一些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1. 创设具体的情境: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在幼儿园的操场上进行种植活动,让幼儿亲自参与植物的成长过程;在幼儿园的实验室中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2. 注重观察与记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物体的特征、性质、变化等,并鼓励他们将观察到的事物用绘画、摄影、录音等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幼儿对细节的关注和记录的习惯。
3. 激发问题意识: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当幼儿们正在观察一朵盛开的花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花的颜色有红色、黄色和蓝色等不同的颜色呢?”这样可以激发幼儿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需求。
4. 引导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提出假设、进行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等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
5. 提供适当的材料和工具:教师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和工具。
可以提供放大镜、测量工具、实验器材等,帮助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
6. 鼓励合作与分享: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和分享。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组成小组,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并及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7. 引导反思和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对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从经验中提取知识,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1. 引言1.1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发现事物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科学探究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在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同伴合作、分享想法、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商水平。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成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与意义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索,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积极探求。
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需要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小伙伴合作,共同探索问题,互相协作,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科学探索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观察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教育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教育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一、幼儿教育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分析1. 科学探究活动的定义和意义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幼儿园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等,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活动。
它可以促进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掌握,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2. 幼儿教育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情况目前,幼儿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科学探究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普遍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方式多样,既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
三是幼儿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认识和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教师思路清晰,活动设计合理,有的教师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3. 幼儿教育中科学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尽管科学探究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了重视和开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活动内容设计不够科学、系统和具体,难以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是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能力有待提高,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专业知识,无法有效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三是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无法及时了解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二、幼儿教育中科学探究活动的问题原因分析1. 教育体制与的影响幼儿教育体制和相关的制定和执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幼儿园的课程安排较为紧张,科学探究活动无法得到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支持。
一些规定和指引的解读存在偏差,导致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实施不够准确。
2.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幼儿教师缺乏科学探究活动的相关培训和专业知识,无法有效组织和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个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能力也存在差异,有的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实践经验。
3. 资源和环境因素科学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包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和场地等。
然而,由于资源不足或不合理配置,导致科学探究活动无法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
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探索活动

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推理等能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探索活动,以帮助幼儿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在幼儿园中,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对于开展科学探索活动非常重要。
首先,要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器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磁铁等,以供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
其次,可以设计一个专门的科学探索角落,布置有标本、悬挂着幼儿们观察和探索成果的展板等。
同时,要确保环境安全,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二、师生互动,启发思考在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时,教师要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水会沉下去?”,以激发幼儿们的思考和探索。
在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引导幼儿阐述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结论,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设计情境,激发兴趣为了增加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活动。
例如,组织幼儿进行“发现春天”的活动,搭建一个小花园,观察花芽的生长变化;或者组织幼儿进行“研究水的流动”活动,通过水管、漏斗等工具,让幼儿观察并实验水的流动情况。
这样的情境活动可以增加幼儿的参与度,让他们更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
四、多样化的探索方式在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时,应该提供多样的探索方式,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科学实验室或者博物馆,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也可以进行集体探索活动,让幼儿合作完成一项科学任务;此外,也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或个体的科学探究课题,让幼儿通过实地观察、采集资料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五、整合科学资源幼儿园可以整合社区和家庭的科学资源,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
可以邀请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来幼儿园进行科普讲座或实验示范,让幼儿直接接触到科学研究的现实应用;也可以与家长合作,开展家庭科学探索活动,让家庭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在当今的科技时代里,人们随着科技意识的提高,逐步认识到早期儿童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培养儿童爱科学、科学良好习惯的的重要性,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教师是幼儿科学活动的促进者,要尊重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尊重儿童的爱好和兴趣,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幼儿也已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应注重增强探究的目的性、系统观察、比较探究和记录等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在探究中不断尝试并获得切身的体验,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能够很大程度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
一、选材与幼儿兴趣、需要、接受能力相吻合
《纲要》中强调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创造条件引领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探究活动的选择常常由教师精选日常生活中幼儿能接触到的,且又是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概念或经验,还应注重幼儿对所要探究事物与问题的前经验和认知水平。
本学期开展的中班科学活动《会飞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把塑料袋当玩具,他们有的把质地比较硬的塑料袋放在头上当帽子;有的拿着塑料袋压平当手帕在折,有的拿塑料袋跑来跑去。
这个在成人心中不起眼的塑料袋却成为了孩子的宝贝,捕捉到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后,我们开始有目的的观察孩子的反应,在后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塑料袋的玩法显得比较局限,但是兴趣依旧浓厚。
当孩子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或困难时,教师的帮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进其发展。
可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时科学探究活动生成的重要依据。
我们中二班的男孩占全班人数的三份之二,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玩玩、做做,非常感兴趣,在平时的“动手做游戏”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剪、折、贴技能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而科学探究活动《会飞的塑料袋》不但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也符合本班幼儿的基本能力和发展水平。
二、目标制定与年龄特点、活动内容相符合
《指南》中4—5岁科学领域提出以下发展目标:能对事物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可见科学领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调幼儿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记录。
因此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我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玩纸船》将目标定为:1、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尝试用符号或数字记录实验结果,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以上活动目标更注重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活动准备与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相适应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活动准备至关重要。
对于幼儿,活动准备是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对于教师,活动准备则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
化,活动准备直接决定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活动准备包括:环境氛围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操作材料的准备。
(一)环境氛围的准备:在环境创设中整合教育资源
《纲要》明确指出: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适宜的场景可以引发幼儿的行为。
因此,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按物体的特征排序》(数学)在准备这个活动时,我把活动的创设放在了首位。
首先是班级大环境的整合:互动钱与幼儿一起收集生活中有排序规律的物品(碗、盘、花瓶、壁挂等),将各种蕴含排序规律的物品整合在一起,布置成“生活用品展览区“;指导幼儿运用以往的排序经验参与布置”放风筝“的主题饰,将序列的规律尽美尽情的展示墙饰中;利用班级周围的墙、柱、窗、橱、地板等三位空间把一些序列巧妙地隐含在环境中,目的在于把活动内容与环境有机又巧妙地融为一体,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可把科学学习根植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让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探索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
(二)知识经验准备:在参观中积累经验开拓眼界
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不怕水的纸》《各种各样的纸》《玩纸船》前,带幼儿参观“恒安集团“,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纸,在活动中拍摄幼儿观察探究的照片,布置”参观活动照片展“。
目的在于让幼儿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捕捉记录幼儿的成长历程。
(三)操作材料的准备:根据幼儿的水平投放开放性材料
《纲要》中提出:提供丰富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这些材料暗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能够达到的适宜活动目标和内容,这些材料应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这些材料应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材料应该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探究,有不同的发现。
在中班科学活动《磁铁的好朋友》提供材料:幼儿人手一份材料,内有铁夹、回形针、积木、塑料勺、螺丝帽、硬币、水彩笔、钥匙、纸杯、在教室增加一些铁制用具,记录表人手一份。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交流磁铁吸铁的特性,帮助幼儿在了解磁铁具有吸铁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活动环节设计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一)由境生情,激发兴趣
根据《纲要》精神,将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放在首位,以幼儿的亲身感受为活动的切入点,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会飞的塑料袋》前创设了一个到处丢满了塑料袋的场面,通过实际的场景,让幼儿很自然的进入教室,面对眼前的情景我故意说:“呀!是谁把塑料袋弄成这样?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幼儿便纷纷地答到”应该把它们捡起来!“于是,幼儿便非常起劲地捡塑料袋,一下子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为下面环节的教育活动做好铺垫。
(二)感知探究,获得信息
教师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幼儿在自身的探究活动中,感知探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异同点。
我在组织大班科学活动《年历》中,先引导幼儿从年历的造型、图案、款式、大小和数字等方面进行观察,发现年历的异同点;接着观察年历上各种数字的颜色、大小、和排列位置的不同及其所代表的意义,让幼儿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符合幼儿注意的特点。
在这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学会了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获得了年历主
要特征的经验。
接着通过集中提问形式、让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探究结果,使幼儿获得的经验得到相互补充,进而获得系统的信息。
(三)运用自主,探究合作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幼儿自由分组、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观察同伴是怎样完成的,或向同伴寻求帮助,我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会飞的塑料袋》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根据有幼儿的不同能力引导幼儿发挥形象动手制作漂亮的塑料袋,探索让塑料袋飞起来的方法;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继续完成他的装饰活动,中等能力的可以让他们在追逐跑中寻找塑料袋高飞的办法,能力强的可引导他尝试不同质地的塑料袋,不同长短的线,使塑料袋飞起来会发生什么样子的不同情况。
《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在探索塑料袋飞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怎样让塑料袋飞高,而是让幼儿在积极的跑动中,和相互比较中自发的认识到跑得快,塑料袋本身的质地,绳子的长短都会影响塑料袋的飞行。
(四)表征拓展,创造表现
幼儿在探究感知的基础上,对探究对象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这是激发幼儿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表征,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独特精神。
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则要求幼儿根据材料的特点,大胆想象,制作与众不同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又能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使各种能力层次的幼儿都能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最后,要求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向同伴和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使幼儿的各种不同作品都有合理的解释,体现儿童表征方法的多样性,即:允许儿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总是力图了解和认识本身所处的外部世界,并努力使用周围环境,幼儿的认识活动更是受到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直接驱使和控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作为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时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需要,合理地创设环境,让幼儿去尝试、操作、探索,从而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