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靶向性机制研究进展
乳腺癌骨转移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p tei b sdn r i lrve fleaue J . l sre oh s ae n cic e i o i rtr[ ] C i Gat n s ta w t n o
h pt t/ t elci t nvaitru t glpi in l g J . e ai sel e lat ai i nerpi t s ai [] c a c v o n e n g n
En c i o o y, 0 9, 5 ( ): 01 — 0 0 do rn l g 2 0 l 0 7 3 1 3 2 .
c m p r bet o o a a l o h me s a i mo e s e s me f i s l e it o t ss d la s s nt or n u i r ss — n
[ 2 ]林 克 荣 , 慧 莹. J 杨 非酒 精 性 脂 肪 肝 患 者 血 清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a脂 联 素 水 平 与胰 岛 素 抵抗 的 相 关 性 [] 世 界 华 人 消 化 杂 志 ,0 7 1 J. 2 0 , 5
(4 2 32 l. 2 ): 6l - 6 8
[ ] 侯 振 江 , 建 章 . 素 与 代 谢 综 合 征 [ ] 检 验 医 学 教 育 .0 i 1 8 侯 瘦 J. 2 1 ,8
t nsJ. ugE d s ,0 ,4 7 :5 7J 5 . i t[] S r n oc2 1 2 ( ) i 4-5 1 e 0 [ 9 o i hkJC e d sA, a C,t 1Icesdpo u t no L 1]P na i , sn e Di J e a.nrae rd ci f - c z o I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揭示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推动了新一代治疗策略的出现。
本文将针对乳腺癌的分子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1.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基因突变是导致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经证实 BRCA1 和BRCA2 基因突变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此外,其他多个基因如 TP53、PTEN、PIK3CA 也参与了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关键过程。
2. 雌激素受体 (ER) 在乳腺癌中的作用ER 是一个关键转录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调控维持正常细胞功能。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ER 的异常表达或突变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研究人员通过激活或抑制ER 信号通路来治疗 ER 阳性乳腺癌,例如使用雌激素拮抗剂如 tamoxifen。
3. HER2 与乳腺癌的关系HER2 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的一员,它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和存活等重要功能。
在某些乳腺癌患者中,HER2 基因过度表达,导致肿瘤的侵袭性增强。
靶向 HER2 的药物如 Herceptin 已经成为治疗 HER2 阳性乳腺癌的重要选择。
4. 转移与肿瘤微环境转移是乳腺癌最致命的特征之一。
肿瘤细胞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等机制来实现转移。
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对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乳腺癌治疗进展1. 外科手术切除外科手术切除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肿瘤大小和转移情况,可以选择乳房保留手术或乳房切除手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减少了对患者身体形象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用于乳腺癌手术后进行局部控制,并且可以降低复发风险。
现代放疗技术的引入,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CRT) 和强度调控放射治疗 (IMRT),使得剂量分布更加精确,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药物的骨靶向递送系统与骨靶向药物研究

药物的骨靶向递送系统与骨靶向药物研究药物的骨靶向递送系统是一种针对骨骼系统的特殊药物递送系统,通过精确控制药物的输送和释放,实现对骨组织的精准治疗。
骨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对于骨质疏松、骨肿瘤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药物骨靶向递送系统的设计原则、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物骨靶向递送系统的设计原则药物骨靶向递送系统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对非靶向组织的不良效应,需要遵循一系列设计原则。
首先,药物递送系统应具备高度的选择性,只将药物输送至骨组织,并避免药物的过早代谢和排泄。
其次,递送系统应该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药物浓度。
此外,药物递送系统还需要具备可控的释药速率和药物释放行为,以满足不同疾病的治疗需求。
二、骨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针对药物骨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种常用的手段是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药物的包裹和输送。
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小的尺寸,能够更好地渗透至骨组织,并与其相互作用。
另外,一些具有亲骨特性的药物,如破骨细胞抑制剂、骨形态发生蛋白类等,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骨靶向药物的研究中。
此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的骨相关基因治疗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三、未来发展方向在药物骨靶向递送系统和骨靶向药物的研究方向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提高递送系统的选择性,减少对非靶向组织的影响和损害。
其次,递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满足具体临床应用的需求。
此外,药物骨靶向递送系统的研制过程中,合理设计和评价的标准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还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药物设计和发现的效率。
总结起来,药物的骨靶向递送系统和骨靶向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改善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药物骨靶向递送系统和骨靶向药物会在未来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乳腺癌骨转移的研究进展

目前也 有 学 者 提 出 了转 移 肿瘤 干 细胞 的 概 念 , 在 肿 瘤 干 细 胞 中存 即
B e s a c rb n h fs r s a c r g e s r a tc n e o e s it e e r h p o r s
Wa g Ch n ig Zh uJu n n a gqn o a
Ab ta t Br a tc n e s f ma eS c m mo l n ntt mor t e b n s b e s a c rmo t c mmo it ntp a e s its o . n r c n e r , h sr c : e s a c r i e l ’ o n ma i a u g , h o e i r a tc n e s o n d s a l c h f p t I e e ty a s t e r s a c o p twhih wi h f b u r a t a e o e h s t e t m o t m el t e n n— u io miya d t e t mo c o e v r n e t t sa t l e e r h h ts o c l s ita o tb e s nc rb n a h u l c rs e c l, h o n f r t n h u rmir n i o m n .hi ri e c
c n e n h e s r r s O c r y o he s mma y o c r s t e n we t p og e s t a r n t u r. Ke wo d : e s a c r y r s Br a tc n e B n h fs o e s it Th u e t mo t m el No — u io mi rs e e l n nf r t y
循环肿瘤细胞预测乳腺癌骨转移进展一例

作者单位 :00 1北京 , 107 军事 医学 科学院 附属肿瘤医 院乳腺
・6 ・ 3
・
病 例 报 告 ・
循 环 肿 瘤 细胞 预 测 乳 腺 癌 骨 转 移 进展 一例
姜玲博 袁洋 刘毅 张少华 江泽飞
20 0 8年 3月患者因胸痛 就诊于 当地 医院 , 扫描提 骨
晚期肿瘤 的疗效评价 目前仍 主要 依靠影像学 , 肿瘤血
清标志物仅作为参 考。然 而骨转移灶作 为不可测量 病灶 , 评价疗效存在一定 困难 , 以至于 临床 不易及时发现疾 病恶
乳腺癌骨转移早期进展并帮助指导临床治疗的病 例。
1 病 例 资 料
期后 出现骨转移进展 ( 体转移破坏 加重 ) 00年 8 椎 。2 1 月
至1 2月给予依西美坦治疗 , 治疗前基 线检测 C C为 0 治 T , 疗1个月余检 测 C C升至 6个 , T 同时检测 患者 C 一5 A 13升 高, 治疗 3个 月余 检测 C 。 3达 到 2 8 / 疼 痛加重 , A1 5 3 1U L, C T检查提示 骨转移范围增 大( 出现多发肋骨转移) 证实疾 ,
病进展 。2 1 0 1年 1月至 5月 行 7个周 期多 西他 赛 化疗 , 2 为 1个 周 期 , 疗 4个 周 期 后 患 者 C 一5 1d 化 A 13降 至
25 1U L C 4 . / ,T检查提 示部 分骨 转移 呈成 骨改 变, 痛减 疼
期环磷 酰 胺 + 表阿 霉 素+ -U方 案 新辅 助 化 疗 ,0 6年 5F 20
灶, 不可测量 , 而非 目标病灶 评价疾 病恶化 时可 以是原 病 灶 明确进展 , 或者 出现新病灶 。本例 中针对骨转移 的常规
乳腺癌骨转移的分子靶向治疗

转移的裸 鼠模 型 中 ,使用 P Hr 克隆 T P单 方 面 抑 制 破 骨 细 胞 的分 化 与 成 熟 。B s P 1 乳腺 癌 骨 转 移 相 关 因 子 乳腺癌 细胞在骨 髓定 位生长 产生 的 抗 体能显 著地抑 制骨转 移进程 和溶 骨性 可 有效治疗 骨质疏 松 、骨 吸收加 速性疾 多种 因 子 影 响 破 骨 细 胞 的 成 熟 和活 性 [。 骨吸收 。转染 显性 负相 d G . RI的 病 和肿瘤相 关 的骨 并发症 。氯屈 磷酸盐 2 ] nT F 1 I 3
迫症状 和高钙血症 等并发 症 .严重影 响 他 组 织 的转 移 。不 分 泌 R N L的肿 瘤 细 衡 造成 。 A K 病人的生活质量…。 早期 的诊 断和有效 的 胞 可 通 过 两 种 方 式 刺 激 破 骨 细 胞 分 化 : 2 乳腺癌骨转 移靶 向治疗的小分子药物 乳 腺 癌 骨 转 移 治 疗 有 多种 靶 向 途 是 刺激 局部 基质 细胞产 生 R N L, A K 二 是分 泌其 他 的 细胞 因子 促 进 不 依 赖 于 径 . 如血 管 生成 、 细胞 周期 、 瘤 细胞骨 肿 亡率 .但 不能延长 晚期转 移性乳 腺癌 患 者 的 生 存 期 。成 人 在 正 常生 理 情 况 下 , 骨 R N L的 破 骨 细 胞 分 化 。 A K 迁 移 、癌 细胞介 导的骨质溶 解 和癌细胞 Bs、 重塑 过程 中成 骨 与溶骨 保 持平 衡状 态 . 12 P H P P H P在 正常 细胞 和 恶性 的 凋 亡 。 小 分 子 药 物 双 磷 酸 盐 ( P )抗 . T r T r 化疗放疗 能显著 降低 原 发性乳 腺癌 的死
转移 患者经 激素治疗 后 .每 4周 静脉注 骨基质释放 生长因子 , 如转 化生长 因子 B 浸 润 性 表 型 没 有 很 大 联 系 。 13 T F8 骨组 织 由于其血供 丰 富及 射 p mdoae 9 ) 显著 减 少 溶 骨 . G. a irnt(0mg 能 ( G . ) 胰 岛素样 生 长 因子 、 T FB , 成纤 维细
乳腺癌骨转移的实验室检测进展

及 时 、 确 的诊 断 和 治 疗 对 延 长 患 者 生 存 期 , 高 生 活质 量有 重要 的 意 义 。近 年 来 肿 瘤 标 志 物 越 来 越 多 地 应 用 到 乳 腺 癌 骨 转 移 的 准 提
检测 中 。 【 键 词 】 乳 腺 肿 瘤 ; 肿 瘤 转 移 ; 生 物 学 标 记 关 中 图分 类 号 : 7 0 4 ; 3 . R 3 . 3 R7 7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4 3 ( 0 0 0 — 1 70 1 7— 10 2 1) 203 —2
成骨胶原 的能力 , 监测 成骨细胞 活力和骨形 成的特异指标 。 是
有 关 , 发性 骨转 移 患 者 B KP均 明 显 升 高 , 随 着 病 情 进 展 多 A 且 B AKP检 测 值 进 行 性 升 高 , 孤 立 性 骨 转 移 B 而 AKP值 极 少 大 于 4 g ! 5。在 乳 腺 癌 患 者 中 测 B P对 骨 转 移 与 否 的 0 t / ] , 1 AK 诊 断 有很 大 价 值 。
乳 腺 癌 是 富有 侵 袭 性 和 多变 性 的 恶 性 肿 瘤 , 发 生远 处 转 易
移 , 中 骨转 移 发 生 率 仅 次 于 肺 转 移 , 腺 癌 有 5 骨 转 移 。 其 乳 O
一
7 , 异 度 为 8 , 且 B P升 高 的幅 度 与 骨 转 移 的 范 围 1 特 7 并 AK
( I / I P P NP P C )
I型 前 胶 原 由成 骨 细 胞 合 成 , 氨 基 端 和 羧 其
基 端 的 延 伸 段 即 P N 和 PC 。 在 I型 前 胶 原 成 熟 过 程 中 IP IP PN I P和 P C I P断 裂 , 们 在 血 清 中 的 含 量 反 映 了 成 骨 细 胞 合 它
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新药研究进展及安全性评估指南及副作用管理策略

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新药研究进展及安全性评估指南及副作用管理策略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且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传统的化疗方式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有限,药物毒副作用大,且易导致耐药性产生。
因此,寻求更加有效且副作用较少的治疗方法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靶向治疗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新思路,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一、靶向治疗新药的研究进展在乳腺癌的靶向治疗中,HER2阳性乳腺癌是其中的重要类型。
HER2是一种人类胚胎成长因子受体2,其过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早期的研究表明,采用抗HER2靶向药物可以显著改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目前,常用的HER2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正在研发和临床试验中,如T-DM1、鲁西单抗等,这些药物对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靶向治疗新药的安全性评估指南为了保证靶向治疗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科学严谨的评估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安全性评估指南,以指导临床研究和药物上市后的使用。
这些指南主要包括:药物毒理学评价、有效性评估、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三、靶向治疗新药副作用管理策略虽然靶向治疗相比传统的化疗方式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较少的毒副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针对不同的靶向药物,需要制定相应的副作用管理策略,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HER2靶向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心脏毒性和皮肤反应等。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对患者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并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同时,还应告知患者合理保护皮肤,以减少皮肤反应的发生。
四、结语乳腺癌靶向治疗的出现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将会被开发出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确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也必须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管理,确保患者的治疗过程更加安全和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2 卷 第 1 期
1O 1月
癌变 畸变 突变
综述
白 ,是 T细胞分化的基因调控因子 [5 ]。SATB 1 在乳腺癌细胞中表 达可调节一系列诱导转移的基因 , 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
2 乳腺癌骨பைடு நூலகம்移的过程及特异性的分子与机制
乳腺癌骨转移是一个需要多细胞多因子包括一些肿瘤转移 共有的机制和分子参与的复杂过程 , 同时也具有其特征性 。肿瘤 细胞通过自分泌机制合成和释放肿瘤细胞生长所必需的一些生 长因子 , 肿瘤侵袭的靶器官也可通过旁分泌机制合成和释放一些 生长和抑制因子 , 对肿瘤细胞的转移灶的存活和生长产生显著影 响 。正常骨稳态的维持靠两种功能相反但却密切相关的成骨细胞 和破骨细胞 。骨转移的过程即肿瘤细胞如何打破成骨和破骨平衡 的过程 。乳腺癌能够产生溶骨性骨转移和成骨性骨转移 。 2. 1 成骨性骨转移
乳腺癌大多数骨损害是以溶骨性为主 , 癌细胞破坏成骨和破 骨的平衡是通过加强破骨细胞的活动实现的 。 2. 2. 1 RANK- RANKL-OPG 轴 RANKL (NFκ- B 配体受体激活 剂) 是肿瘤坏死因子家族中的一员 ,可由成骨细胞 、骨基质细胞和 激活的 T细胞表达和释放 ,在骨髓中低水平存在 。破骨细胞分化 必需的信号分子包括 RANKL 和 M-CSF , RANKL 和位于破骨母细 胞上 RANK结合后导致 TRAF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家族 蛋白如 TRAF6 的招募 , TRAF6 可以通过 NFκ- B 信号和 J NK旁路激 活破骨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基因事件 。成骨细胞表达 RANKL 和 OPG(骨保护素) 。OPG是 RANKL 假受体 (decoy receptor) , 它可以 抑制体内及体外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质重吸收 。RANKL 和 OPG 相对含量的多少决定了破骨细胞的活性 。
CARCINO GENESIS , TERATO GENESIS & MUTA GENESIS
0078
收稿日期 : 2009 - 05 - 26 ; 修订日期 : 2009 - 07 - 07 作者简介 : 龚晓璇 (1987 - ) ,女 ,江苏淮安人 ,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 :乳腺癌
发病机制及治疗 。 3 Correspondence to : SUN Yu-jie , E - mail :yujiesun @njmu. edu. cn
1 目前关于肿瘤转移机制的几种假说
1. 1 机械学说 最先由 Ewing 于 1929 年和其他学者提出 。该学说认为转移瘤
的器官分布依据癌栓沿血循环途径播散的机率而定 [1 ]。 1. 2 “种子 - 土壤”学说
最初由英国 Paget 于 l889 年提出 , 认为转移瘤的分布差异不 是偶然事件 ,而是肿瘤细胞 “( 种子”) 对某种特定器官 “( 土壤”) 提 供的局部环境有生长亲和性 ,一定的“种子”(肿瘤细胞) 只有在一 定的“土壤”(靶器官) 中才能生长 。“种子 - 土壤”学说强调肿瘤细 胞和靶组织两个因素 。肿瘤细胞方面的因素有细胞变形性 、成团 性 、微管微丝等运动器官及细胞表面电荷等 ; 靶组织方面的因素 有局部免疫因素 、氧张力 、血流动力学 、凝血 - 纤溶 - 血小板系统 、 炎症反应等 [2 ]。 1. 3 转移前龛影
乳腺癌细胞的前速激肽原 -1( PPT-1) 和 TGF-β1 表达有联系 , 并推测 PPT-1 和细胞因子 SDF-1α 通过自分泌机制诱导互相表 达 。再通过分泌一些细胞因子而激活 NFκ- B ,进而上调 NK1。这些 机制都表明 PPT-1 是乳腺癌细胞向骨髓转移的另一种促进因子 。 2. 2. 4 骨唾液蛋白 ( BSP) 、骨黏连蛋白 、骨桥蛋白 ( OPN) 骨 、 骨髓和乳腺癌细胞可产生促使肿瘤细胞向骨特异转移的骨黏连 蛋白 、OPN、BSP , 它们参与乳腺癌细胞向血管外浸润与骨基质黏 附的机制 。
癌变 畸变 突变
综述
1O 1月
Vol. 22 No. 1
乳腺癌骨转移靶向性机制研究进展
龚晓璇 1/ 徐 露 1(综述) / 孙玉洁 2 , 3 (审校)
(1. 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2005 级 ; 2. 南京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骨骼是乳腺癌优先且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 。患者常先出现骨骼微转移 (转移前龛影) ,进而发展为明显的转移灶 ,这一过
骨黏连蛋白由成骨细胞分泌产生 , 是骨组织含量丰富的非胶 原蛋白之一 , 通过控制细胞外基质分解与合成 , 调节细胞因子活 性和细胞形态 , 协调细胞与外环境的反应 。骨黏连蛋白可提高乳 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14 ]。
OPN 通过αvβ3 受体与破骨细胞结合 , 促进骨吸收的发生 , 显示 0PN 具有趋化乳腺癌细胞亲骨转移的作用 。 2. 2. 5 整合素 整合素是细胞表面异二聚糖蛋白 , 主要参与细 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结合反应 。破骨细胞大量表达的αvβ3 整合素 被认为是典型的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基质相互作用的跨膜受 体 。转移到骨的乳腺癌细胞高表达αvβ3。实验证实肿瘤特异性表 达αvβ3 促进自发的乳腺癌向骨的转移 , 其受体在介导向骨转移 的趋化性和趋触性迁移中起重要作用 [14 ]。
程有赖于骨微环境提供的生长支持和癌细胞对这一环境的适应能力 。骨微环境可产生多种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骨转移的进
展 , 而癌细胞也经常模拟骨和骨髓环境的细胞行为和基因表达 。对乳腺癌骨转移的特异性分子与机制的研究对乳腺癌晚期骨转移的
治疗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乳腺癌 ; 骨转移 ; 成骨性骨转移 ; 溶骨性骨转移
乳腺癌细胞可以分泌因子刺激 RANKL 的产生及降低成骨细 胞和骨基质细胞 ,包括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 、免疫细胞 (如活化 的 T细胞和巨噬细胞) 、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达 OPG。
当裸鼠移植人乳腺癌细胞 MDA-MB-231(MDA-231) 后 ,大量破 骨细胞重吸收骨质 , 伴有肿瘤转移的股骨 、胫骨中被侵犯的骨基 质大量降解 。在转移性骨肿瘤中 , RANKL、MMP-13 和膜型 1-MMP mRNA 的表达有显著提高 。MDA-231 细胞与小鼠头颅细胞共同培 养时 , 以头颅释放的钙离子浓度测算 , MDA-231 可显著诱导骨质 吸收 ,并且在共同培养后 ,颅骨的 RANKL、MMP-2、MMP-13 的表达 明显增加 。这些结果显示 , 乳腺癌骨转移时 , RANKL 诱导的破骨 细胞形成及 MMP 依赖性骨基质降解与骨质溶解有关 [9 ]。现在临 床上已用 RANKL 作为骨转移的治疗靶点 。 2. 2. 2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 PTHrP) PTHrP 是破骨细胞活 性 的 主 要 介 导 因 子 , 可 以 刺 激 成 骨 细 胞 分 泌 RANKL , 通 过 RANKL、RANK和 OPG发挥间接作用 。乳腺癌发生骨转移时 ,骨微 环境使癌细胞 PTHrP 过表达及 RNA 诱导的沉默两种调节方式 , 使细胞粘附和整合素的表达改变 。内源性的 PTHrP RNA 干扰致
中图分类号 : R737. 9 ,R73-3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 616X( 2010) 01 - 0078 - 0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 近年来发病率已居女 性恶性肿瘤的第 1 位 。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靶部位之一 , 其转移依赖于骨微环境提供的生长支持和癌细胞对这一环境的 适应能力 。骨微环镜包括细胞外基质 、基质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 细胞 、内皮细胞 、造血细胞 ,它们产生多种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生 长和骨转移的进展 , 而癌细胞也经常模拟骨和骨髓环境的细胞行 为和基因表达 。本文综述了乳腺癌骨转移过程的研究进展 , 尤其 是骨转移的病理过程的可能机制及相关因子 。
“种子与土壤”学说认为肿瘤细胞与宿主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应发生在肿瘤细胞到达靶器官后 。而近期 Kaplan 等 [3 ]指出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受体 1 阳性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
positive , VEGFR1 +) 骨髓起源的造血干细胞能够被原发肿瘤 (黑色 素瘤和肺癌) 分泌的因子动员 , 在转移靶器官形成富含纤维连接 蛋白的碎片 ,即转移前龛影 ( pre-metastasis niche ,PMN ) 。他认为 , 这些龛影的形成早于转移肿瘤细胞的到达 。通过 VEGFR1 抗体阻 断 PMN 的形成能够显著抑制转移 。该实验也发现了小鼠肿瘤模型 和癌症患者的转移靶器官上有 VEGFR1 +的转移前龛影 。PMN 模型 可以控制转移类型 , 即具有器官转移的特异性 , 改变黑色素瘤细 胞系的条件介质可以重新改变肺癌细胞的转移方向 , 肿瘤细胞易 向黑色素瘤的好发转移部位而非肺癌的好发转移部位转移 。 Kaplan 等 [3 ] 认为原发肿瘤产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 和 血小板起源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可介导 PMN 的形成 。其他趋化因子和 生长因子对于促进肿瘤转移的亲器官性也是必要的 。
乳腺癌细胞和Ι型胶原蛋白 、纤维黏连蛋白 、层连蛋白的粘附减 弱 。核素显像定位发现在 PTHrP 过表达的细胞中整合素α5 亚单 位的转录活性增加 , 促进转移灶中癌细胞的生长 , 促进局部骨吸 收和溶骨性骨转移 。
钙敏感受体 (CaR) 在原发及进展性乳腺癌均普遍表达 , 它在 几种乳腺癌细胞系中控制 PTHrP 的分泌 ,研究发现 CaR 阳性者更 容易发生骨转移 [10 ]。乳腺癌对 PTHrP 的表达增加可使其侵袭性 减低 。 2. 2. 3 TGFβ- 与前速激肽原 -1( PPT-1) TGFβ- 是影响乳腺癌 骨转移的因子中含量最丰富的 , 也是影响骨转移进程的重要细胞 因子之一 。研究发现 TGF-β 可刺激乳腺癌细胞产生 PTHrP ,进一步 活化破骨细胞 , 促进骨吸收 。TGF-β 途径在乳腺癌的进展中起到 相对的作用 , 在癌症早期抑制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 , 但又促 进晚期癌症的恶性进程 。因此 , 靶向 TGF-β 途径转移的预防和治 疗必须在特殊的治疗窗期间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