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叙事中的文化乡愁-4页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城南旧事》怀旧情感读后感精选10篇

《城南旧事》怀旧情感读后感精选10篇

《城南旧事》怀旧情感读后感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翻开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记忆深处的窗子。

那些关于城南的往事,像是一幅幅老旧的照片,缓缓地在眼前展开。

我记得,当我读到小英子第一次去学校的那段时,我忍不住笑了。

她那傻傻的样子,让人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种种傻事。

她问老师:“人为什么有两只手,有两只脚,有两只眼睛,有两只耳朵?”我笑得肚子疼,觉得这问题问得也太直接了吧,但转念一想,谁小时候不是这样呢?小英子的父亲,一个有些书生气的警察,他总是严肃地坐在那里,抽着旱烟,仿佛是那个时代最忠实的守护者。

我看着他的身影,心里想,是不是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物,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那些单纯的孩子。

读到宋妈,我心里五味杂陈。

她是一个普通的保姆,却有着不平凡的坚韧。

她为了孩子们,可以放弃自己的小家,去照顾别人家的小孩。

我看着她,心里想,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母爱”呢?只是,这种母爱,它背后的辛酸,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再说到德先叔,那个戴眼镜的先生,他的形象总是显得那么滑稽。

他是个落魄的文人,却总是自诩为“学者”。

我读到他那自嘲的笑声,忍不住也在心里笑了。

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知命”吧,无论多么落魄,也要笑着面对生活。

我读着读着,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

我看到小英子和她的小伙伴们,在城南的街头巷尾嬉戏打闹;我看到宋妈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我看到德先叔在书桌前埋头苦读的样子。

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它们像是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面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而《城南旧事》却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片段。

我想,这就是怀旧的魅力吧。

它让我们在回忆中找到自己,找到那份纯真,那份感动。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城南”,那里有着我们无法忘怀的记忆,有着我们永远珍视的情感。

《城南旧事》怀旧情感读后感城南那座古老的院子,我小时候总喜欢去玩。

如今,翻开《城南旧事》,那些尘封的记忆就像一扇扇窗户,一点点被推开。

《城南旧事》叙事中的文化乡愁-4页精选文档

《城南旧事》叙事中的文化乡愁-4页精选文档

《城南旧事》叙事中的文化乡愁《城南旧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林海音女士曾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先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小女孩儿英子,实际上就是童年时期的作者本人的投影。

小说通过英子对老北京城南风物和童年时期相识的那些善良而苦难的人们的回忆,在对英子日常生活情景和事件的生动叙述中,那种自然流露的醇美悠长的乡愁足以打动每个读者。

作者林海音是在1948年下半年回到台湾的。

她对于第二故乡北平的回忆太深太长了,那也是一种在五十年代海峡两岸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在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无法剪断的亲情中产生的一种与祖国母亲、与“养育了自己的乳娘”――第二故乡北平失去联系的漂泊感,是无根的失落。

“台湾作为一个漂泊的岛屿游离于大陆母体,由一种强烈的‘根意识’滋养出来的乡愁文学,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乡愁。

它由母体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表现为文化的失落和疏离母体文化的愁绪。

从文化乡愁的具体内涵来看,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对中华民族的特有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的依恋和再现。

”在《城南旧事》细水长流的叙事中自然散发出的文化乡愁,一方面,折射出对人伦亲情的追寻;另一方面,还体现出对风土人情的眷恋。

一、对人伦亲情的追寻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能延续至今经久不衰,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对亲族血脉的重视。

讲究人伦,重视以家庭为基础的血缘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形成了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结构。

林海音是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她的作品的主题多是围绕着家庭的变动展开,家庭是林海音创作的永恒场景。

小说《城南旧事》中的五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就是几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篇故事的结局,主人公都一一离去,最后连最亲爱的爸爸也长眠地下了。

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虽然还是含蓄的口吻,却有无限凄凉之感。

早年失怙时的经历与乡愁结合在一起,使林海音渴望家庭的温馨和睦和宁静安详,认同父母子女长幼相依的传统的家庭秩序。

浅析《城南旧事》的乡愁

浅析《城南旧事》的乡愁

浅析《城南旧事》的乡愁作者:邓昕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6期摘要:《城南旧事》是一部通过对大陆的风俗文化与往日生活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怀乡之情的作品。

作者通过对故乡之情和人情之暖的把握,向我们述说着一位小姑娘与疯女人秀贞、藏在草丛中的小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毛驴回家的宋妈以及慈爱的爸爸的故事,在平静的叙述背后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林海音对随风而逝的童年、故园、还有亲朋好友怀念与留恋。

本文结合20世纪中后期台湾社会环境的状况以及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对民俗民风与人情之暖的留恋,分析其中的独特的乡愁意绪。

关键词:乡愁;民俗;人情之暖作者简介:邓昕怡(1994-),女,广东广州人,汉族,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26-02回忆具有意识形态性,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对北京生活的描写,便是她思念故乡的最好的表达。

正如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冬日、童年、骆驼队》中所说“我是多么怀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1]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无比思念故乡的那些人和事,那些回忆就像一个能让她依靠的港湾,命运虽给她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但她的内心仍能因这种回忆存有温暖与安心。

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世纪中期的台湾文学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社会方面,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来到了台湾,一大批文人、军政要员也随着国情的重大变化迁到了台湾这个对他们而言无比陌生的地方,同时也改变了台湾文坛原有的结构和创作队伍。

而政治方面,国民党退台后对台湾政治实施高压政策,即便只是写了一篇批评时政的文章,也会惹来杀身之祸,在这种高压政策的影响下,民众的人身自由思想自由都受到了极大的禁锢。

《城南旧事》中的家庭与乡土情怀

《城南旧事》中的家庭与乡土情怀

城南旧事中的家庭与乡土情怀引言《城南旧事》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上世纪初中国社会背景下的故事。

小说以深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家庭关系和乡土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城南旧事》中家庭与乡土情怀的重要性与表达方式。

1. 家庭关系的展示1.1 夫妻关系的刻画•钱仁聚与王实甫之间的婚姻生活:相互理解、信任、互助等•长明与秀珠之间的婚姻:传统观念下的差异冲突、相互成长和转变1.2 父子关系的呈现•钱仁聚作为父亲:严厉但慈爱,对子女要求严格但十分关心和照顾•钱学金作为兄长:负责任并提供指导,影响弟弟思想和成长1.3 兄妹情谊与亲情的描写•温暖的兄妹情谊:一起成长、互相支持和关怀•家庭中的大家庭:多代人团聚,传承家族情感2. 乡土情怀的反映2.1 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人物形象:农民、佃户、村干部等,全面展现乡村生活的韵味与变化•自然景观:山水田园、四季变迁,凸显对乡土环境的深厚感情2.2 对乡土文化的强调•乡规民约: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风俗民情:祭祀、赛龙舟等民俗活动,增加故事情节趣味性2.3 始终不渝的归属感•主人公回忆故乡时表达出对家庭和故土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故事中多次提及对家园与集体记忆独特而深厚的认同感。

结论《城南旧事》通过对家庭关系和乡土情怀的描写,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了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小说中展现的家庭关系凝聚着亲情、友情和恋人之间的羁绊,而乡土情怀则重塑了人们对故土、家园与集体认同的情感。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描绘,《城南旧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和谐的社会景象,激发了读者对家庭关系与乡土文化的深思与回味。

城南旧事 论文

城南旧事 论文

双角度的描写,多场景的离别——论《城南旧事》里的描写角度摘要:台湾作家林海音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城南旧事》儿童视角、女性视角和多场景的离别向读者展现了一种独树一帜的乡愁。

儿童视角打造出了一个有别于成人的童心世界;女性视角更突出了女性悲苦的命运,展现女性悲惨的命运;多场景的离别夹杂在儿童、女性视角之中,加剧了离别时内心的依恋之情、百感交集。

关键词:儿童视角女性视角多场景离别旧日随风散去,故土依存心中。

乡愁引发人们心中的孤独感,。

北京,是林海音调第二故乡,她一生中最美的岁月都在老北京度过,童年始终是林海音心中最留恋的地方。

《城南旧事》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平城为背景,浓浓的哀愁、沉沉的相思通过女主人公小英子的视角,观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使小说中的乡愁独树一帜。

简而言之,《城南旧事》中多个视角的运用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的视角儿童视角是不加任何价值观去评判世界,儿童眼中的世界往往诗意明快,自然,区别于成人举杯、望月、思故乡的乡愁。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向我们展现老北平的特色生活:在广和楼上,穿着月白竹布褂的富连成科班在上夜戏;胡同小巷中剃头担子、打糖锣发出的嗡嗡叫卖声七月十五提着西瓜灯逛街。

这些旧日北平的风情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一一呈现。

儿童的眼光较少受人类文明或世俗的浸染,《惠安馆》中的秀贞,在他人的眼中是痴癫的疯子,但在小英子的眼中却是一个和旁人无别的梳着大辫子、善良、痴情的美丽姑娘——她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与穷学生思康在一起,虽惨遭遗弃但她对不再出现的思康依然深情款款;为自己那个生下就被扔掉的女儿缝制一件又一件的衣服;把年画里的孩子当作了小桂子。

年幼的小英子不懂什么是“疯”,也没有视秀贞的“疯”为疯,真诚地和她交朋友,帮助她母女相认,并把自己的金镯子背着妈妈送给她作盘缠去找远方的思康。

《我们看海去》中小英子分不清“哪个是疯子,哪个是傻子,哪个是骗子,哪个是贼子”,英子只能凭借生命最初的体验区判断“他的厚厚的嘴唇使我想起了会看相的李伯伯说过的话:‘嘴唇厚厚墩墩的,是个老实人像。

读《城南旧事》有感——淡淡的离别哀愁(1000字).docx

读《城南旧事》有感——淡淡的离别哀愁(1000字).docx

读《城南旧事》有感——淡淡的离别哀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这一首让人感到悲凉的歌谣在《城南旧事》中浮现。

林海英前辈笔下的《城南旧事》,是美好而又平凡的,每个文字都散发着春天温暖的气息。

《城南旧事》里不华丽的文字,悠悠的文字将我带进上一个世纪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作者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真善美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我最喜爱第一篇文章是《冬阳童年骆驼队》,里面那骆驼吃草的样子就像现实意义摆在面前,骆驼温暖的鼻息仿佛就迎面扑在英子的脸颊上,是那样地细致动人。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缓缓而生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的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这些充满童趣的文字,在同学们一起柔声诵读时,总有一种冬日阳光的温暖,好像骆驼脖颈上挂着的铜铃在耳边“叮叮”地响着,它们从远方传来声声祝福。

爸爸早早地在门口等待,时不时地摸摸英子的小脑袋,喃喃道:“驼队马上就来喽,驼铃声儿响……”仿佛天空又白又亮,茫茫而广阔,太阳在东方,显得那么小却又是那么得刺眼,晨光照得骆驼毛金灿灿的,英子的脸颊红红的。

卖煤人在一袋一袋地从骆驼身上卸煤,没有轮到的骆驼在一边歇息着。

英子为骆驼想着:“这漫长的旅途也够累了,多吃些草,多在地上卧一会儿,等他们交易完了,又该上路了。

”于是,天真的英子久久地望着骆驼的样子,也开始学起咀嚼来。

想象着草的滋味,英子也跟着骆驼们一样,唾沫沾在薄薄的唇边。

“慢慢地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做一切事都不要急要慢慢来,沉着认真地对待,做一切事情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要想好,就要耐得住急躁的性子。

也许就是因为骆驼这种不慌不忙的性格,它才能耐得住长途的寂寞吧。

历史事件与《城南旧事》的乡土情怀

历史事件与《城南旧事》的乡土情怀

历史事件与《城南旧事》的乡土情怀1. 引言1.1 概述本文探讨了历史事件与《城南旧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乡土情怀。

《城南旧事》是由当代作家林海音创作的一部乡土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具有乡村背景和特色的城市社区,展现了人们对于乡土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情追忆。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对乡土情怀的影响、小说中乡土情怀的体现与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历史事件与乡土情怀进行思考和展望。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历史事件与《城南旧事》背景,并阐述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怀。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历史事件对乡土情怀的影响,包括其与社会背景、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以及地域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分析《城南旧事》中乡土情怀的体现和意义,并探索作者在呈现这种情感时使用的手法以及对读者所带来的启示和价值观反思。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历史事件与《城南旧事》之间的关系,强调乡土情怀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对历史事件与乡土情怀进行进一步思考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历史事件与《城南旧事》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乡土情怀在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通过研究乡土情怀的体现与意义,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关于历史事件与乡土情怀之间联系的新视角,并对读者带来对于自身文化认同和传承的思考与启示。

最终,本文旨在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以及更好地理解并珍视历史事件对乡土情怀产生的深远影响。

2. 历史事件与《城南旧事》的背景2.1 描述历史事件在撰写关于历史事件与《城南旧事》的乡土情怀的论文之前,有必要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描述。

《城南旧事》是由林海音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20世纪初河北省农村为背景,主要描绘了当时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改变。

同时,该小说也深入描述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时期众多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

《城南旧事》乡愁浅论

《城南旧事》乡愁浅论

《城南旧事》乡愁浅论徐花摘要:本文从《城南旧事》的文本出发,首先对其乡愁的特点进行探究,认为“被女儿情结滋养”和“富有悲剧意蕴”是其主要特点。

其次,从书写方式的角度切入,认为儿童视角和女性视角是小说展开乡愁书写的两个主要向度。

最后,在具体地对其乡愁的特点和书写方式进行探析的基础上,对小说总体所展现的乡愁的文化内蕴进行了一番探究。

关键词:乡愁;女儿情结;悲剧意蕴;文化内蕴中图分类号:脚·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63(2007)2—0026一05在台湾乡土小说发展史上,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台湾的乡土小说由政治的、社会的、问题的、写实的大一统向乡愁的、文化的、民俗的、个人性情的、抒情的分野”【lJ。

《城南旧事》以深挚的情怀和笔触追述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旧事,包含了作者绵延不绝的乡思乡愁,是公认的“乡愁文学”力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7月修订第3版里认为,所谓“乡愁”乃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乡愁”作为人的基本情绪之一,是文学作品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2]。

如果把故乡作为人的生命与精神的起源与归宿之所,那么,离开了故乡的人只能永远“在路上”。

这种“在路上”的感受促发了很多抒写乡愁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浩如烟海的乡愁之作,无外乎反映以下的情感:有背井离乡者对于故乡亲人的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之客中或旅途中思乡念亲的情意;有离乡去国者怀乡思国之情,如于右任的《国殇》等。

后一类作品与前者都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怀念对象,在感情上是相通的,只是境界相对高远一些。

而另一类乡愁,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变迁尤其它的兴衰更替的梦萦魂牵的情感,姑且称之为“文化乡愁”,如屈原《离骚》中表达的虚泛抽象朦胧幽远的乡愁。

它与目标明确、内涵具体的前两类乡·26·愁有着明显的不同。

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同时包含三者的作品,内涵往往更为复杂、深沉些,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就是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南旧事》叙事中的文化乡愁
《城南旧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林海音女士曾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先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小女孩儿英子,实际上就是童年时期的作者本人的投影。

小说通过英子对老北京城南风物和童年时期相识的那些善良而苦难的人们的回忆,在对英子日常生活情景和事件的生动叙述中,那种自然流露的醇美悠长的乡愁足以打动每个读者。

作者林海音是在1948年下半年回到台湾的。

她对于第二故乡北平的回忆太深太长了,那也是一种在五十年代海峡两岸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在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无法剪断的亲情中产生的一种与祖国母亲、与“养育了自己的乳娘”――第二故乡北平失去联系的漂泊感,是无根的失落。

“台湾作为一个漂泊的岛屿游离于大陆母体,由一种强烈的‘根意识’滋养出来的乡愁文学,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乡愁。

它由母体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表现为文化的失落和疏离母体文化的愁绪。

从文化乡愁的具体内涵来看,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对中华民族的特有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的依恋和再现。


在《城南旧事》细水长流的叙事中自然散发出的文化乡愁,一方面,折射出对人伦亲情的追寻;另一方面,还体现出对风土人情的眷恋。

一、对人伦亲情的追寻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能延续至今经久不衰,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对亲族血脉的重视。

讲究人伦,重视以家庭为基础的血缘亲
情和人际关系和谐,形成了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结构。

林海音是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她的作品的主题多是围绕着家庭的变动展开,家庭是林海音创作的永恒场景。

小说《城南旧事》中的五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就是几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篇故事的结局,主人公都一一离去,最后连最亲爱的爸爸也长眠地下了。

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虽然还是含蓄的口吻,却有无限凄凉之感。

早年失怙时的经历与乡愁结合在一起,使林海音渴望家庭的温馨和睦和宁静安详,认同父母子女长幼相依的传统的家庭秩序。

她永远怀念着童年时的那种家庭幸福与亲情的温暖,家是她永远的精神归宿。

读《城南旧事》,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人间各种美好的情感,也能品尝到情感的落差和痛苦。

同小说中几个家庭的故事一样,无数个这样的平凡百姓人家的悲欢离合所构成的残酷现实,强化了人们对温馨的家的向往,对亲人和亲情的思恋也就随之越来越浓。

这既表现了林海音对人伦和谐的强烈追求与认归,也体现出绵延千年、以家国为重的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

二、对风土人情的思恋
林海音女士在小说《城南旧事》中回忆了在北平生活的年代的许多事情,散发着浓厚的文化乡愁韵味――对北平的民风民俗的眷恋之情。

“民俗民风是母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缅怀传统思想道德的精义,在乡愁文学中,当然也会有很多对那些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的追忆。

《城南旧事》对旧时北京城南的老旧生活琐事、民风民俗、人文景观都娓娓道来。

林海音童年在北平生活的居住地主要在椿树
上二条、新帘子胡同儿、虎坊桥大街、梁家园,也就是城南一带。

林海音把北平独特的风土人情深深刻在了记忆当中,今时今日再读《城南旧事》,我们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乡愁的馨香。

在英子的童年里,佛照楼的八珍梅最好吃,城南的游艺园里很精彩,还有胡同里剃头挑子手里的“唤头”嗡嗡的响声、打糖锣的酸枣面儿、印花人儿、珠串、洋车、古诗词、民谣……这些都是深深融入作者血脉之中的东西,使她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雅致的个人趣味。

《城南旧事》之淡雅质朴由此而来。

三十年后,身在台湾的林海音,虽然童年已过,但要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以创作来凝固记忆,《城南旧事》淡淡的哀愁由此而生。

小说在质朴平淡的叙事中不乏悠深的文化况味,也夹杂着对传统文化不胜今昔的感叹和惆怅。

长达几十年的乡愁,已经使北京的一草一木都成了她乡愁的寄托。

“京片子”更是她文化乡愁绵延的一种载体。

我们似乎听到了小英子嘴里稚气未脱的京腔儿;听到了宋妈嘴里哼出的一串串民谣――“鸡蛋鸡蛋壳壳儿,里头坐着个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头坐着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着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还没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光着屁股挽着髻……”还有小学毕业时吟唱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京味儿”的文化已经内化为她生命情感中的一部分,但当林海音后来再次回到北京,做“京味儿”之旅时,心中昔日的北平原貌已不在,展现在眼前的都是现代建筑,她不禁感叹这人情风物的变故和时代的变迁。

虽然故都旧貌已换新颜,但在她的情感里,黄昏的
虎坊桥大街边仍有吃了晚饭来乘凉的大人小孩,胡同里生意人的叫卖声仍在延续,北京人的心态仍然悠然自得……“这一切仍然是她一生的情结,因为这种‘京味儿’文化特质融入生命中成为永恒的人生况味。


这些作者的生命体验,通过小说《城南旧事》的叙述和呈现,使“冰冷的文化触染上生命体温”,在林海音所讲述的老北京城“陈谷子,烂芝麻”的琐事之间,是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文化乡愁。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