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情结_喜福会_中的文化乡愁
《喜福会》海外华人的寻根情节探讨

《喜福会》海外华人的寻根情节探讨
王宇明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34)7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凭借一部富有“中国味”的《喜福会》,在美国一炮走红,并激起了一股“中国热”,刮起了一股“中国风”。
利用来自母亲的中国文化的背景优势,书写了带有家族色彩的母女关系这一华裔文学永恒主题,谭恩美成功地用文本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对接,毫无保留地用文学的方式向我们阐释了她的文化寻根情节。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王宇明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雕栏玉砌应犹在海外华人共寻根——从白先勇小说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J], 高杰
2.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情结——《喜福会》中的文化乡愁 [J], 张冬梅
3.浅析《喜福会》中女儿们的自卑情节 [J], 马丽娜
4.论工农兵文学的情节策略——对其故事情节与主旨之间关系的探讨 [J], 刘江
5.《喜福会》里的文化寻根之旅 [J], 甘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辜佳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通过对《喜福会》中华裔家庭“植入”欧美文化这种特殊的话语方式进行话语分析,展现基督教与儒教传统观念之间的话语冲突,从而揭示中美两种异质文化话语间潜在的分歧。
西方话语聚焦于外在于家庭的东西,那就等于打破了中国传统话语的封闭性,追求一个运动的过程;而中国传统话语则力图维持家庭的封闭性,以一种威权的话语方式来维持一种静止。
中国传统话语的核心是家庭观,也是教育观与婚姻观的统摄与总结。
作品中的中西话语冲突令家庭成员的言行与思维都因冲突而震撼人心。
关键词:话语冲突;话语分析;异质文明;文化研究作者简介:辜佳丽(1992-),女,汉族,籍贯:四川成都,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当代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106-02在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为各种不同流派的教诲提供了一个竞技之所,包括欧洲大陆的文本语言学,英国、澳大利的功能语言学和系统语言学,美国认知语言学,法国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以及本身就是交叉学科的符号学和认知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交汇迫使我们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话语,譬如语言学的、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文学的、历史学的、意识形态的角度等。
如此一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进行话语分析,也是当今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领域。
从中西文明的异质性角度来分析英语世界中的华裔家庭的话语冲突,通过一个充满张力、冲突、矛盾的话语集合,来表现话语的内在作用和力量结构。
作为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一发表,便大获成功,曾联续八个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喜福会》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描绘了中西文化话语的强烈冲突。
本文从话语冲突的新角度,探讨《喜福会》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精选资料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一、引言《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解放前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
对于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喜福会就是希望与幸福的象征。
小说里的母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受到的是美国式的教育,代表着美国文化。
因此,小说所要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也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
然而,母女间的相互尊重及理解,爱与真挚之情为心灵的沟通搭建了桥梁,也促成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二、《喜福会》里的文化冲突《喜福会》里母女间的矛盾处处可见,同时也体现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语言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不同文化的载体,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交流,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走向极端,因此,文化冲突中最尖锐的便是语言的冲突。
《喜福会》的开篇部分点明了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存在的语言与文化障碍。
由于使用不用语言,双方错过了很多互相认识的机会。
母亲通常说的是中文或不标准的英文,相反,女儿总是用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回应母亲,更大的问题是,她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母亲中英文混合的语言方。
冲突的高潮,对话中女儿对说中文的母亲很不耐烦,甚至埋怨母亲不能说好英语还长期住在美国,认为她们是老顽固。
在这种情况下,母女相当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正如Jing-Mei所说:“My mother and I never really understood one another. We translated each other's meanings and I seemed to hear less than what was said, while my mother heard more.”(Amy Tan, 2002:13)实际上,两代人存在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交流障碍加深。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是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 的处女作, 它的出版曾一度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 也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了贡献。
小说描写了四位解放前夕从中国内地移居美国的女性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特有的“爱爱怨怨” , 该书不仅向美国人展示了来自神秘东方的传统中国文化, 更用四对母女间的感情演绎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冲突,让读者感慨万千,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冲突中的母女在爱中包容了对方, 也完美结局了这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理论美国人类学家、空间关系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文化虽然千差万别, 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大多数文化还是有着明显的倾向性的, 按照“语义依赖对话背景还是对话语言来传达的程度”[1], 他把文化大体划分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
在高背景文化中,人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信息渠道, 长期稳定的交流使人们形成了对周围环境比较一致的反应, 因而在交谈中,无需过多的表达,双方就会心领神会, 因为共同的背景知识和想象空间会帮助听者把说话者含糊的意思拼凑出来。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并不仅仅通过语言来表达意思, 甚至沉默都可以传递信息,他们认为“沉默比语言更有力” [2] 。
龚琳达就曾带着胜者的笑容对女儿薇弗莱说“会捉老鼠的猫不叫。
” [3] 高背景文化通常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它变化缓慢,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祭拜祖先的仪式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在低背景文化中,人们的个人经历、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彼此交流时,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 在这种文化中,信息主要通过话语来传递, 而极少隐含于语境或对话参与者的默契中。
[4]二、利用高、低背景文化理论, 解读《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生长在旧中国, 深受高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 而女儿们生活在欧美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 她们不可避免地认同低背景文化。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论文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
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
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
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
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
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喜福会》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喜福会》影评——从主观幸福感来体验的跨文化差异201440105888 广升88 88888有一只鸭子,它一直觉得自己不幸福,因为它不甘心自己是鸭子,因此一直伸长脖子想作天鹅,没想到后来它真的成了天鹅。
电影《喜福会》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
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爱地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于是她们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离开了中国来到美国。
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寻找着幸福感,想要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
当然最终也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但是她们在新的地方,幸福感的追寻之路因两代人两种文化的差异显得并不是那么顺利。
不同的语言交流《喜福会》中母亲们在美国居住多年之后依旧用汉语来表达她们重要的情感。
然而她们的女儿虽会说一些汉语都在美国长大,在美国接受教育,说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这就导致了母女之间的冲突: 她们因为母亲们“结结巴巴”的英语,总是认为母亲们“脑子不灵活”“没有见识”, 她们的话不值得认真地听,显得不耐烦;而母亲们用蹩脚汉式英语无法向女儿表达自己真正爱她们的情感。
不同的语言,在两代人之间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阻碍了母女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疏远。
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影响她们幸福感主要阻碍因素。
不同的权力距离不同的权力距离导致了不同的家庭观念。
中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大的国家,家长权威是绝对的、不容冒犯的,子女孝顺父母听从训导是天经地义的。
管自己的孩子那是家长的权利,子女服从家长那是孩子的“义务”。
而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他们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女儿们,认为母亲的家长制是侵权性的,绝对不能容忍。
于是他们反抗,“我从不相信,我能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我只可能是我自己。
”母亲认为理所当然的管理权和子女平等、自由想挣脱束缚的独立意识发生冲突,父母一味的理所当然,而孩子却是反抗、忤逆。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的心路历程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的心路历程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的心路历程近年来,在全球影视市场上,华语电影不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亚洲市场备受瞩目,也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其中,《喜福会》这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在讲述华人移民的故事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华裔移民所经历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
这部电影以一个台湾家庭(张氏家族)的三个代际为线索,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通过对家族成员的刻画,电影生动地展现了华人移民在不同国度间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从国共内战时期到台湾的异乡生活,从美国的追逐梦想到回到台湾的归属感,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展示了华裔移民的多重身份纠葛和寻找自我的过程。
首先,电影中的张氏家族成员在面临国内动荡时,不得不选择逃离乡土,找寻新的生活。
这种选择使他们在来到台湾后不仅面临着经济上的压力,还要面对与原生国度的文化和习俗之间的冲突。
他们被迫放弃了家乡的一切,包括语言、传统、习惯等等,而在台湾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但是,这种文化冲突和失落感却始终伴随着他们,让他们感到渴望回到家乡,却又无法返回。
其次,电影揭示了华裔移民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喜福会》中,张氏家族的第二代移民们在来到美国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追求成功和幸福。
然而,他们却发现自己无法完全融入主流美国社会。
他们既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又身临其境地面对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身份上的分裂让他们始终感到困惑和无助,难以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感。
最后,电影通过张氏家族的第三代移民来描述华裔移民对归属问题的思考和追寻。
这一代的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家族和家庭传统的熏陶,同时也在不同文化的交汇中感受到了自己独特的身份。
他们试着与家族的传统保持联系,但也在努力地融入当地社会。
电影中的角色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不再是简单地接受之前的传统价值观,而是尝试着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内心所向。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共6页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电影《喜福会》根据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改编而成,和其小说畅销一样,改编的电影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喜福会》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内地悲惨的过去以及痛苦的回忆,她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她们虽然身处美国,但是她们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她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与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不一样。
他们的女儿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说地道的美式英语,吃着美国食物长大。
因此,本文从友谊观、价值观、面子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一、友谊观差异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
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
美国人口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
在中国,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历史上,君子之交,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不乏其例。
这些在电影《喜福会》中得到了体现。
影片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在她们传统的麻将游戏中,她的三个好友依旧把她的位置留着,并且试图把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和感情转移到君美的身上,安美简单的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流露出已故朋友在心中的地位。
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影片的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君美母亲的三位朋友对待君美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 透过小说中的 “ 母亲”形象,
读者也可以看出作为边缘的华裔话语体系在 “ 他者”与 自 我 ” 互 为 指 认 中 的 两 难 之 境 。② 谭 恩 美 的 小 说 之 所 以 “ 在主题和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 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感染力以及母女关系所折射出的 深邃的文化内涵,
& * 力”$ 。
一些时候, 我 “
创作的缪斯就是我 的 母 亲 , 这 位 女 人 给 了 我 DNA 的 同 时 也赋予了我一些认识世界的观点。 ” 出生于上海的母亲, 深刻影响了她的写作。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都在发 掘母亲和家人的故事, 探寻母亲的人生经历, 体味母国 传统文化成为谭恩美的写作来源。晚年的母亲告诉她一 个秘密: 她在中国内地有 3 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这个秘 密 深 深 震 撼 了 谭 恩 美 , 成 了 她 创 作 的 主 题 。 1987 年 , 谭
③
一、灵魂与肉体的碰撞 : 艰难的文化苦旅
1949 年 谭 恩 美 的 父 母 从 中 国 移 民 到 旧 金 山 。 1952 年
谭恩美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谭的童年生活充满阴 霾, 远离故土、一贫如洗的艰辛生活使母亲的性格变得 非常古怪, 而出生于美国的谭恩美对母亲所知甚少, 难 以理解母亲, 甚至不了解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因此, 母女俩一直处于矛盾冲 突 中 , 直 到 母 亲 80 多 岁 时 患 上 了 老年痴呆症。当时母亲病情越来越重, 谭意识到母亲来 日不多, 只好在心里默默向西方的上帝和东方的佛祖许 愿: 只要母亲能挨过这一关, 一定陪她回一趟中国。母 亲竟奇迹般地康复了。为了还愿, 也为了实现母亲的心 愿 , 谭于 1987 年陪着母 亲 越 过 太 平 洋 , 来 到 中 国 , 去 看 看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 去 了 解 那 里 曾 经 发 生 的 事 情 。 这是谭恩美头一次花整整 3 个星期跟母亲在一起。她借 此行不仅认识了从未谋面的故土, 也重新认识了母亲的 内心世界, 更为重要的是一直困扰她的身份认同问题一 下子有了答案。 因此她 把 这 次 中 国 之 行 看 成 是 她 生 命 的
140
J ianghan Tr ibune
2008.9
来摆脱中国传统, 想方设法走出母亲的影响。但是女儿 们并没有在美国找到所谓的幸福, 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 之后, 女儿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母亲, 并明白了母亲 们的良苦用心。吴精美最后决定回上海与失散多年的同 母异父姐姐相认, 以慰藉母亲在天之灵; 平常把母亲的 话当着耳边风的露丝在婚姻危机时认可了母亲的建议, 采取积极的行动维护自己的利益; 一向厌恶母亲拿她来 炫耀”自我的薇弗莉从 母 亲 那 儿 学 到 了 “ 一种无形的力 “ 量” , 意识到自己与母亲 抗 争 的 愚 蠢 ; 丽 娜 则 由 否 认 到 欣 赏母亲未卜先知、未雨绸缪的能耐。最后女儿们以不同 的方式回到了母亲身边, 从母亲的 “ 中国苦难”中找回 了人生的力量, 找到了自己的根, 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 园。
& ’ $
观念, 试图用自己过去经历的苦难来感化他们的女儿, 使母国文化价值观得以延续。尽管身处海外, 但是她们 紧紧地依附于祖国, 并竭力使祖国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以慰藉飘荡的心灵, 实现心灵的归依。这是对中华民族 一种生存意志的体现, 是在异 文化的皈依和眷恋, 是 “ 质环境里消泯陌生感、不安全感 , 从而构建心灵家园的努
世上从来只有 “
两种女儿, 听话的和不听话的, 在我家里, 只允许听话 家是根之所在。 《 喜福会》围绕移民到美国的四对 母女写作, 以家庭作为故事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 是作 者个人的成长史和母亲痛 苦 的 家 庭 史 , 是 对 记 忆 的 挖 掘 , 字里行间满盈着对中国文化挥之不去的母体情结, 自然 流露出的是华裔群体对母 体 文 化 的 寻 根 之 旅 。 不 难 看 出 , 这是个以母亲为蓝本的家族寻根故事。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儒家文化非常注重 群体意识, 注重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漂流海外 的华人更需要能够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相互友爱的群 喜福会”正是四个 体, 以寻求心灵的归属。小说里的 “ 华人家庭相互依存的体现, 四位母亲一直把自己看作中 国人, 她们定期聚会, 玩中国麻将, 吃着中国菜, 操着 一半是蹩脚的英语, 一半是各自的方言或普通话, 恪守 着中国的传统, 以此安慰漂浮的心灵。在美国当时特殊 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她们竭尽全力留住自己的根, 一 “ 直希望能造就我的孩子能适应美国的环境却保留中国的 如何服从父母, 听妈妈 气质 , ”用中国美德教育 着 女 儿 “ 的话, 凡事不露声色, 不要锋芒毕露, 容易的东西不值 得去追求, 要认清自己的真正价值而令自己精益求精
& ( 的女儿住进来 ! ” $
一个梦想。在那之前, 我的母亲生了一场重病, 我以为 她将要死了。以前, 我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好, 每次, 当 她讲起中国经历时, 我总不想听。为了保佑母亲, 我向 上帝发誓, 会多了解母亲, 只要她活着。上帝保佑, 母 亲活下来了, 所以为了还愿, 我陪母亲来到中国。那是 一次很好的了解我自己和母亲的机会。我和母亲一起待 了三周 , 而在过去的 20 多 年 里 , 我 们 在 一 起 的 时 间 , 不 超过几小时。那次中国之行, 最重要的是, 我终于明白 自己是美国人, 也是中国人, 发现自己属于那段历史, 这是我在美国历史中感受不到的。我喜欢历史, 历史和 发生的一切都相关。你可 以 从 中 看 到 变 化 , 那 就 是 历 史 , 是对行为、目的和后果的见证。 ”
江汉论坛
2008.9
139
一个转折点。对此谭是这样解释的:
那次是为了完成 “
恩美把外婆和母亲的经历 写 成 了 小 说 《 喜福会》 , 并在扉 页上写道 : 给我的母亲 , 且谨以此纪念她的母亲。 “ ” 谭恩美的母亲备受传统的中国婚姻和家庭对女性的 种种压制, 最后痛苦地做出抉择移民美国。母亲的婚姻 经历出现在了谭恩美的 《 喜福会》中, 比如, 龚琳达回 忆小时候经历的包办婚姻, 许安梅回忆其母丧夫后受人 欺骗等一系列不幸的人生经历。谭恩美的母亲其实也结 过两次婚, 对她拳打脚踢的前夫带着 3 个女儿生活在中 国, 小说中精美在中国上海有一对同母异父姐姐。现实 生活中谭恩美做梦都担心母亲把同母异父的姐姐接来, 把她撵出去, 因为那些中国来的孩子既会说中文, 又乖 乖地听母亲训斥 , 这一现 实 活 灵 活 现 地 出 现 在 《 喜福会》 中, 精美的母亲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女儿, 望女成凤, 希望女儿精美成为像秀兰・邓 波 尔 一 样 的 天 才 , 当 遭 遇 女 儿的反抗时, 母亲用中国话大声喊道:
母女之间的冲突凸现了在美国社会
④
中接受强势文化 ( 美国文化) 的华裔青年与仍固守弱势 文化 ( 中国文化) 的老一辈人之间的矛盾, 它就象一 面镜子 , 把中美两种文化 之 间 的 冲 突 与 融 合 显 现 出 来 。 ⑤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新一 代华裔对处于弱势的本族文化开始从一味排斥转而表现 出好奇和兴趣, 对其文 化 身 份 有 了 新 的 认 知 。⑥ 她 们 在 英语语境中讲述着中国故事, 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海外 华人对母国文化的接纳以及他们的文化寻根情结。 作为第二代华裔, 谭恩美在与中国母亲的不断冲突 中耳濡目染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尽管谭恩美本人声称自 己是美国人, 但身上流淌着的中国的血液是永远抹灭不 去的。正如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女儿所说: 作为 “ 女人需要熟悉自己的母亲,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是
文化 `
海 外 华 人 的 中 国 文 化 情 结
— —— 《 喜 福 会 》 中 的 文 化 乡 愁
□ 张冬梅 (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郑州
450002)
摘 要 : 美 籍 华 裔 作 家 谭 恩 美 自 1987 年 以 来 先 后 15 次 来 到 中 国 , 了 解 中 国 “ 母亲” 母 , 并且书写中国 “ 喜福会》就表现了母亲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小说中, 母亲们背负着离根落叶的痛 亲” , 她的成名作 《 苦, 艰难地挣扎于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中, 但她们竭力把中国文化传递给女儿们, 以期守住自己的 根。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苦苦地在白人主流社会的夹缝中寻觅着 “ 我是谁” , 经过痛苦的反抗和挣扎后, 曾 母亲”是自己的根。弥漫故 经迷失的她们最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她们终于明白, 只有 “ 事始终的中国文化表现了作者的文化乡愁 , 为海外华人的寻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关键词 : 谭恩美 ; 中图分类号 : G04 喜福会》 母亲” 《化乡愁 文章编号 : 1003- 854X ( 2008 ) 09- 0139- 04 中国。 ”⑦ 所 以 谭 的 文 学 作 品 都 扎 根 于 中 国 故 事 , 表 现 出 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强烈的依恋。小说 《 喜福会》就是典 型的中国故事, 四位中国母亲在移民海外前就成立了 喜福会” “ , 到了美国后依旧保持着这一具有中国传统文 化特色的活动, 以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归依。她们坚持华 人的家庭教育, 诸如要求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绝对服从 等, 以使母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华裔作家谭恩美在 小说中以充满乡愁的笔墨表述着自己的祖国, 在中国民 间故事与传统习俗中寻求着精神文化之根。
& ) 母亲们极尽母亲和家长之能事维护自己的价值 ……。 ”$
二、寻找 “ 母亲”和 “ 母亲”的文化基因
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 血统 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 “ 对中国人来说, 家 族就是一切” ,
& % $
是维系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是延续中国文化精神的纽带, 而母亲又是使家族得以延 续的中介。作为第二代华裔, 谭对中国的认识主要来源 于母亲的经历和讲述, 在与母亲的相处中, 谭恩美形成 了对中国传统、礼节和历史的一种个人主观性的理解。 她的心中有一个依母脐带, 有一个为其提供丰富写作素 材的母亲。谭恩美曾做过这样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