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培训

合集下载

生命体征的测量操作培训稿

生命体征的测量操作培训稿
诊器、袖带放置位置、袖带松紧, 5. 测量前询问病史
用物准备的重点、难点
听 诊 器 袖 带 位 置
点 三 一 线
操作后
流程图 1. 整理衣物及床单位 2. 洗手、记录患者生命体征 3. 用物分类处理
操作后的重点、难点
1. 体温计使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 2. 听诊器、血压计75%酒精擦拭、袖
谢谢聆听!
带每周健之素浸泡 3. 患者体位舒适
注意事项
1. 读取体温计度数时要平视体温计水银 2. 测量脉搏时如脉率不齐要一人测心率/一人
测脉率同时数1分钟 3. 呼吸微弱或危重患者可用少许棉花至于鼻
孔前 4. 测量血压需要三点一线,血压计水银刻度0
心脏手臂在同一水平线,注意袖带松紧,太 紧血压偏低,太松血压偏高 5. 测量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洗澡.冷热饮. 冷热敷.
问题
心率听诊器正确部位: 1. 左锁骨中线内侧第4肋间处 2. 左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处 3. 右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处 4. 腋前线线内侧第5肋间处 2、下列脉率错误的是 1. 成人60-100次/分 2. 胎儿120-140次/分 3. 学龄期儿童80-90次/分 4. 老年人55-60次/分
4. 呼吸16-20次/分,儿童30-40次/分
五、健康宣教的重点
沟通的礼仪:..... 宣教的内容:..... 沟通的技巧:以病人的角度进行宣教 人文关怀的体现:对病人整体的生理及精神需求的体 现...... 结束语:如对于此次的治疗,感谢您的配合......
拓展内容
危重、胸廓起伏不明显的患者还可以使用听诊器、 听诊器的部位胸骨两侧第1、2肋间 双上肢损伤、手术患者可在双下肢测量血压、测 量部位腘动脉处、袖带下缘置腘窝上三横指、听 诊器放腘动脉处、测量如上肢,测量部位踝动脉 处、袖带下缘置内踝上两横指、听诊器放足背动 脉处、测量如上肢 数心率、听诊器部位、左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 处

生命体征的监测实训报告

生命体征的监测实训报告

一、引言生命体征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

生命体征的监测是临床护理和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生命体征监测技能,本实训报告将详细记录生命体征监测的实训过程,分析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实训成果。

二、实训目的1. 掌握生命体征监测的方法和技巧;2. 了解生命体征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措施;3. 培养临床思维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生命体征监测的基本知识(1)呼吸: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和声音;(2)体温:测量体温,了解体温的变化规律;(3)脉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和形态;(4)血压:测量血压,了解血压的变化趋势。

2. 生命体征监测的实训操作(1)呼吸监测: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和声音,记录异常情况;(2)体温监测:使用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记录体温变化;(3)脉搏监测:使用听诊器或脉搏计监测脉搏,记录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和形态;(4)血压监测:使用电子血压计或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记录血压变化。

3. 生命体征异常的处理(1)呼吸异常: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和声音,如有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呼吸衰竭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体温异常: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如有高热、低热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3)脉搏异常:观察患者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和形态,如有脉搏过快、过慢、不规则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4)血压异常: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如有高血压、低血压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四、实训过程及问题分析1. 实训过程本次实训分为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理论学习阶段,我们学习了生命体征监测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生命体征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实际操作阶段,我们按照实训要求,对患者进行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的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

2. 问题分析(1)呼吸监测:部分患者在呼吸监测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影响监测结果;(2)体温监测:部分患者体温测量不准确,可能是因为体温计未正确放置或患者体温波动较大;(3)脉搏监测:部分患者脉搏监测过程中出现心率不齐、脉搏过快或过慢等情况,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判断;(4)血压监测:部分患者血压测量不准确,可能是因为血压计未正确放置或患者血压波动较大。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相关知识】一、下肢血压测量法:操作方法与上肢血压测量法相同,不同之处为:①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露出大腿部;②袖带缠于大腿,下缘距腘窝3~5cm,听诊器胸件置于腘动脉处;③记录时注明为下肢血压。

二、体温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记录病人的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注意事项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侯在患者身旁;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4、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及促进汞的排泄。

三、脉搏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二)注意事项1.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2.脉搏短绌的患者,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四、呼吸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患者的呼吸频率;2.监测呼吸变化。

(二)注意事项1.呼吸的速率会受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2.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需稳定后测量;3.呼吸不规律的患者及婴儿应当测量1分钟。

五、血压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记录患者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2.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

(二)注意事项1.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2.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3.按照要求选择合适袖带。

4.若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服,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生命体征测量培训计划

生命体征测量培训计划

生命体征测量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本次生命体征测量培训旨在提升培训对象对于生命体征测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临床业务中熟练和准确地进行生命体征测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医护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护士、医生、急救员等。

三、培训内容1. 生命体征测量基础知识- 体温测量原理和方法- 脉搏测量原理和方法- 呼吸测量原理和方法- 血压测量原理和方法- 疼痛评估方法- 意识状态评估方法2. 生命体征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体温计的使用和维护- 脉搏测量仪的使用和维护- 呼吸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血压计的使用和维护3. 生命体征测量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体温异常情况处理- 脉搏异常情况处理- 呼吸异常情况处理- 血压异常情况处理4. 临床实践- 体温测量实操- 脉搏测量实操- 呼吸测量实操- 血压测量实操- 疼痛评估实操- 意识状态评估实操四、培训方法1. 理论课程:通过专业讲师授课,讲解生命体征测量的基础知识和测量方法,培训对象理解相关知识和原理。

2.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测量实操,由培训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纠正,加深培训对象对于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 互动讨论:开展讨论和互动交流,分享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强培训对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4. 考核评估: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培训对象的掌握程度,确保培训效果。

五、培训时间和地点本次培训计划为期5天,包括3天的理论课程和2天的实践操作。

培训地点为医院内部专门的培训教室和实践操作室。

六、培训师资本次培训教师由医院内部专业护理教师和临床专家担任,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能够为培训对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七、培训评估本次培训结束后,将对培训对象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通过达标者颁发证书,未达标者将进行针对性的再培训并重新考核。

八、培训后续为了确保培训效果的持续性,我们将在培训结束后开展定期的复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培训对象保持对于生命体征测量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生命体征讲稿通用课件

生命体征讲稿通用课件

脉搏的正常范围
年龄 出生- 1个月
1-12个月 1-3岁 3-6岁 6-12岁
12-14岁 14-16岁 16-18岁 18-65岁 65岁以上
正常范围(次/min) 70-170 80-160 80-120 75-115 70-110


65-105
70-110
60-100
65-105
55-95
2.对需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 3.发现血压听不清或异常,应重测。 4.避免影响测量血压的因素,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测量前如
有吸烟、运动、情绪变化等,应休息15-30分钟后再测量)。
5、注气:听诊器置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一手固定,另一手握加压气球,关闭 压力活门(气门),打气至肱动脉搏 动消失再升高20-30mmHg。
6、放气:缓慢放气,速度以水银柱下 4mmHg/秒为宜,注意水银柱刻度和 肱动脉声音的变化。
7、判断:听诊器出现的第一声搏动音, 此时水银柱所指的刻度,即为收缩压; 当搏动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水银柱所 指的刻度即为舒张压。
血压的正常值和异常值
收缩压:90~139mmHg 舒张压:60~89mmHg 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
五、生命体征的记录方法
• 体温 T XX ℃
口温蓝色 ● 肛温蓝色○ 腋温蓝色ⅹ
• 脉搏 P XX/min
脉搏红色● 心率红色○
• 呼吸 RXX/min
成人插入肛门3~4cm。
体温平均值及正常范围
部位 口温 肛温 腋温
平均温度
37℃ 37.5℃ 36.5℃
正常范围
36.3~37.2℃ 36.5~37.7℃ 36.0~37.0℃

培训生命体征的实训报告

培训生命体征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生命体征是人体基本生理功能的表征,是衡量个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准确掌握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和技巧,对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命体征实训,现将实训过程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围绕四大生命体征展开,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测量方法、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护理措施。

1. 体温测量体温是反映人体内部热量平衡的重要指标,正常范围在36.1℃~37.2℃之间。

实训中,我们学习了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包括口温、腋温、肛温的测量技巧。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体温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2. 脉搏测量脉搏是指心脏跳动时动脉壁的扩张和收缩,正常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

实训中,我们学习了脉搏的测量方法,包括桡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等部位的脉搏测量技巧。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脉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3. 呼吸测量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正常范围为每分钟12~20次。

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呼吸的测量方法,包括观察胸部起伏、鼻翼扇动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呼吸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4. 血压测量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正常范围为收缩压9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

实训中,我们学习了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包括袖带缠绕、充气、放气等技巧。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血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我们首先对生命体征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包括生命体征的定义、测量方法、正常范围、临床意义等。

2. 模拟操作:在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了模拟操作练习,掌握了生命体征测量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技巧。

3. 真人测量: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真人进行了生命体征测量,熟悉了实际操作流程,提高了测量准确性。

4. 讨论交流: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提高了实训效果。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课件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课件
通过实时监测运动员的生理参数,教练可以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制定更加科学的训练计划。同时,生命体征 监测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疲劳程度、预防运动损伤等方面,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竞技表现。
智能家居领域
总结词
智能家居领域应用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为家庭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
详细描述
生命体征监测的常用技术
01
接触式监测技术
接触式监测技术是指通过直接接触被监测者的方式进行生理参数测量。
例如,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使用听诊器测量呼吸频率等。
02
非接触式监测技术
非接触式监测技术是指不直接接触被监测者身体的方式进行生理参数测
量。例如,红外线测温仪测量体温,遥感式心率监测等。
03
可穿戴设备与移动医疗技术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概述 • 生命体征监测的应用场景 • 生命体征监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结论
介绍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定义、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重要性
阐述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在医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
智能化与远程化
普及度提高
未来生命体征监测将更加智能化和远程化 ,能够实现实时监测、远程预警和数据分 析等功能。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生命体征 监测技术将逐渐普及,为更多人提供及时 、准确的健康监测服务。
05
结论
总结
01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是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通过对生理 参数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为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2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监测技术到 现代智能监测技术的转变,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提高 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生命体征的观测实训报告

生命体征的观测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生命体征是反映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正确观测生命体征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们对生命体征观测的技能和理论水平,我们进行了生命体征观测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生命体征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了解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

3. 学会根据生命体征变化判断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三、实训内容1. 体温观测(1)方法:使用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将体温计放置在腋下、口腔或肛门处,等待一定时间后读取体温。

(2)正常范围:腋下体温36.0-37.0℃,口腔体温36.3-37.2℃,肛门体温36.5-37.7℃。

(3)临床意义:体温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炎症等疾病;体温降低提示可能存在休克、营养不良等疾病。

2. 脉搏观测(1)方法: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放在患者的桡动脉处,观察脉搏的跳动次数和节律。

(2)正常范围:每分钟60-100次,节律均匀。

(3)临床意义:脉搏过快提示可能存在心脏病、贫血、发热等疾病;脉搏过慢提示可能存在心脏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3. 呼吸观测(1)方法:观察患者的胸部或腹部起伏,计数一定时间内呼吸的次数。

(2)正常范围:每分钟12-20次。

(3)临床意义:呼吸过快提示可能存在呼吸困难、发热、疼痛等疾病;呼吸过慢提示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过量等疾病。

4. 血压观测(1)方法: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肱动脉血压,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

(2)正常范围: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

(3)临床意义:血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血压降低提示可能存在低血压、休克等疾病。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前准备:熟悉生命体征观测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

2. 实训操作:分组进行生命体征观测,互相学习、交流,确保操作规范。

3. 数据记录: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培训
时间:2012年6月21日
地点:外科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护士
主讲:xxx
内容: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体温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评估患者适宜的测温方法。

2.操作要点:
(1)洗手,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将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

(2)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测量方法。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的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
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
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读取体温数,消毒体温计。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测口温前15-30分钟勿进食过冷、过热食物,测口
温时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者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

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4.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
进汞的排泄。

二、脉搏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向患者讲解测量脉搏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手臂轻松置于床上或者桌面。

(2)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3)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核
实后,报告医师。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测量脉搏时的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测量脉搏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者,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三、呼吸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患者的呼吸频率。

2.监测呼吸变化。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一般情况。

2.操作要点:
(1)观察患者的胸腹部,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测量30秒。

(2)危重患者呼吸不易观察时,用少许棉絮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计数1分钟。

(三)注意事项
1.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

2.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需稳定后测量。

3.呼吸不规律的患者及婴儿应当测量1分钟。

四、血压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
(2)告诉患者测量血压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要点:
(1)检查血压计。

(2)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3)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4)听诊器置于肱动脉位置。

(5)按照要求测量血压,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6)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

(7)记录血压数值。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测血压时的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或者家属学会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2.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3.按照要求选择合适袖带。

4.若衣袖过紧或者太多时,应当脱掉衣服,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