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随着长株潭湘江建设和株洲南下战略的逐步推进,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湘江新城作为新时期株洲湘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11年4月,株洲市规划局和株洲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株洲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湘江新城规划。

2011年8月6日,市规划局对该规划组织了专家评审。9月7日,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并在株洲市规划局网站和株洲市规划展览馆予以公示。

一、项目基本情况

湘江新城位于株洲主城区南部,湘江上游以西。规划范围北至西站南路,南至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东至湘江,西至武广高铁,总面积36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共涉及群丰镇的响塘村、白莲村、合花村、旗云村、高台岭村、新文村、长岭村、妙泉村、湘云村、栗山村、江璜村、新塘村,马家河镇的浅塘村、雷打石镇的胜塘村等16个村的用地。2010年,规划范围内总人口约1.14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4平方公里。

二、规划重点

1、落实株洲市“一体三极”中“南下”发展战略,衔接在编的《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1年修改)改成对湘江新城的发展要求。

2、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充分研究湘江新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湘江新城的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模式等,协调湘江新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3、合理配置用地资源,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绿地等各项用地布局,构筑系统完善、保障有力的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形成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城。

三、规划结构

充分考虑新城发展定位和山水资源条件的结合,规划提出三大空间设计主题,分别是依水营造慢生活方式,打造“乐水慢城”;傍山营造隐生活方式,打造“乐山隐城”;依托丘陵地形建设科技新城,打造“乐业智城”。

在空间设计主题的指导下,规划形成“一心两片,两带多廊”的城市空间结构。

1、一心

指湘江新城服务核心,依托沧水湖形成湘江新城的生态景观核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2、两片

指宜居生活片和创新产业片。其中宜居生活片依托湘江滨江发展居住功能,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创新产业片依托山前丘陵地区打造湘江新城的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创新型产业。

3、两带

两带指湘江风光带和生态共享带。其中湘江风光带,结合湘江生态景观资源,塑造滨水景观,打造联系株洲市区、南北贯通的湘江风光带,突出沿江功能的公共性。生态共享带,依托丘陵地形和生态资源,在宜居生活片和创新产业片之间形成一条南北向贯通的生态廊带,布局低强度的研发、居住等功能。

4、多廊

规划形成联系湘江和山前丘陵的多条东西向生态走廊。

5、用地布局:规划湘江新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0.2平方公里。

(1)居住用地布局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遵循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导入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规划本地居住人口为20-25万人,规划就业人口15万人。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规划形成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分别是社区服务中心和邻里服务中心。规划按服务半径1000米布局4个社区中心。按服务半径500米布局7个邻里中心。

规划依据国家和株洲有关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配置

中、小学设施,设施布局可与社区中心、社区绿地结合布置,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居民开放。本次规划在现状中小学基础上,共设高中2处,完中2所,初中3所,小学7座。

(3)2.5产业布局

研发创新产业:规划在中央科技公园两侧布局研发孵化产业用地,集中布局孵化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留学生创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项目。同时规划在生态共享带内布局研发和居住服务区。

服务外包产业:规划在湘江新城西南部,隐城大道两侧,智慧大道以西地区布局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核心制造产业:规划在西部山前丘陵地区布局核心制造产业,以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为主。

(4)绿地

规划绿地318.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61.3公顷。人均绿地面积为15.9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1平方米。

(5)规划形成“两纵两横八节点”的绿地布局结构,两纵指南北向的绿廊空间,分别为滨江慢行绿廊和丘陵生态绿廊;两横指东西向联系山前丘陵和湘江的绿脉,分别为城北森林公园—中央科技公园—沧水湖公园绿脉,中部森林公园—水语公园绿脉;八节点指依托城市公园打造的8个绿化节点。

(6)规划提出将湘江新城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宜业的湘

江科技新城”。规划形成以湘江、湖港、丘陵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以“水慢生活”和“山隐生活”为主题的生活方式、以创新型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新城开发与生态建设和谐共生、生活与生产协调发展,将湘江新城打造成为株洲新一轮湘江建设的亮点和抓手。

综合交通

1、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湘江大道(湘江新城段为快速路)、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湘株醴城际铁路等主要对外交通设施,预留城际铁路通道,在乐水大道东侧设置城际轨道站点。

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六横六纵”的骨干路网系统。

六横:从北至南分别为西站南路、健康大道、创新大道、慢城大道、科技大道和隐城大道。其中慢城大道、隐城大道为结构性主干路,作为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承担联系东部枫溪生态城和西部太高园区的作用。

六纵:从西至东分别为乐业大道、智慧大道、乐山大道、湘江大道、乐水大道、滨江大道。其中,湘江大道为快速路,北接南二环,南至朱亭镇接S211省道。智慧大道为结构性主干路,联系武广新城和南部雷打石镇。

3、公共交通规划

公交系统包括常规公交体系和旅游公交系统。(1)常规公交体系:常规公交体系由干线巴士和支线巴士组成。加强新城与市区方向的联系,重点建设纵向的公交廊道,沿城市干道布设干线巴士,联系湘江新城与市区,线路长度控制在10公里~12公里左右,站间距控制在500米~800米。与枫溪生态城、太高园区的公交联系主要由支线巴士承担,线路长度控制在6公里~8公里,站间距控制在400米~500米。

(2)旅游公交系统

沿滨江大道设置旅游公交线路,联系旅游集散中心、城际站、湘水湿地等重要节点。加强旅游公交系统与市区和湘江八镇的联系。

4、水上巴士交通规划

规划利用湘江、湖、港三个层次的水资源组织水上巴士交通系统。

(1)水上码头和水上巴士站点

规划三个水上码头,分别为湘江水上码头、沧水湖水上码头和湘水湿地水上码头。结合湘江水上码头布局株洲水上游客集散中心。同时结合对外交通节点、城市活动节点设置水上巴士站点。

(2)水上巴士交通线路

规划设计两条水上巴士交通线路,其中新城内部水上线路起止点为沧水湖水上码头和湘水湿地水上码头,沿线经站前商务区、水社区、水社区中心、休闲度假区、湘水湿地服务中心;湘

江水上线路以湘江水上码头为起点,向北联系株洲市区,向南联系湘江八镇。

5、慢行交通规划

规划形成“慢行通廊+慢行区域”所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有机串联、主次结合的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主通廊沿湘江设置,突出滨江慢行系统的休闲性和景观性。慢行次廊道结合绿化、广场、街道等设置,强调与慢行主通廊的链接。慢行区域是富有城市活力的慢行空间,规划3个重点慢行区域。

城市设计

1、总体城市设计

湘江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理念为“湘江水城、乐智山居”。东部滨江地区以水为主题,打造由沧水湖、湘水湿地、生活河港构成的水系统,构建水上巴士线路,体验水城生活;西部丘陵地区以山为主题,建设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兼顾休闲游憩功能的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合理开发山湾、台地,打造产业、居住组团。

2、核心区城市设计

核心区城市设计采用“望湘、营水、聚湖、引绿”的设计理念,打造湘江风光带、沧水湖、中央科技公园和生活河港。围绕“江、湖、山、港”景观要素,布局商业办公、创新研发、文化娱乐、游憩休闲、生活居住等功能。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随着长株潭湘江建设和株洲南下战略的逐步推进,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湘江新城作为新时期株洲湘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11年4月,株洲市规划局和株洲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株洲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湘江新城规划。 2011年8月6日,市规划局对该规划组织了专家评审。9月7日,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并在株洲市规划局网站和株洲市规划展览馆予以公示。 一、项目基本情况 湘江新城位于株洲主城区南部,湘江上游以西。规划范围北至西站南路,南至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东至湘江,西至武广高铁,总面积36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共涉及群丰镇的响塘村、白莲村、合花村、旗云村、高台岭村、新文村、长岭村、妙泉村、湘云村、栗山村、江璜村、新塘村,马家河镇的浅塘村、雷打石镇的胜塘村等16个村的用地。2010年,规划范围内总人口约1.14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4平方公里。

二、规划重点 1、落实株洲市“一体三极”中“南下”发展战略,衔接在编的《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1年修改)改成对湘江新城的发展要求。 2、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充分研究湘江新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湘江新城的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模式等,协调湘江新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3、合理配置用地资源,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绿地等各项用地布局,构筑系统完善、保障有力的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形成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城。 三、规划结构 充分考虑新城发展定位和山水资源条件的结合,规划提出三大空间设计主题,分别是依水营造慢生活方式,打造“乐水慢城”;傍山营造隐生活方式,打造“乐山隐城”;依托丘陵地形建设科技新城,打造“乐业智城”。 在空间设计主题的指导下,规划形成“一心两片,两带多廊”的城市空间结构。 1、一心 指湘江新城服务核心,依托沧水湖形成湘江新城的生态景观核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2、两片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时间:2009-07-29来源:株洲市政府门户网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委、省政府“一点一线”和“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促进株洲市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经报请国家建设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编制本规划,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二、城市性质 株洲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株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三、城市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90万人(常住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四、城市职能 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 五、城市建设目标 本规划期内,株洲市市区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目标,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作用,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强大,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 六、城市建设发展战略

1、建设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及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2、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立以综合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区的建设和服务配套,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5、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七、市域城镇发展目标 2010年,实现对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的初步调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初步形成网络状格局,攸县撤县改市(以下称攸州市),成为市域次中心城市;2020年,形成完整的市域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市域重点建制镇为纽带,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010年市域人口为39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市域人口为42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八、市域城镇经济区划分 市域经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城镇经济区。 (一)北部经济区——由株洲市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组成,为市域核心区域。

株洲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株洲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华融湘江银行株洲分行内部资料

一、华融湘江银行株洲分行基本情况介绍 华融湘江银行株洲分行的前身是株洲市商业银行,由株洲市政府控股,曾今被列为全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第17名。2010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引进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由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注资并控股,在重组湖南原湘潭、株洲、岳阳、衡阳市商业银行和邵阳市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新设股份制商业银行。2010年10月12日正式挂牌开业,总行设在湖南长沙。华融湘江银行注册资本为40.8亿元,股份总数为40.8亿股。原四行一社股东持有17亿股,占比41.67%,中国华融持股20.8亿股,占比50.98%。此外,湖南财信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5亿股,占比3.68%,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0.8亿股,占比1.95%,济南均土源投资有限公司持有0.7亿股,占比1.72%。华融湘江银行成立以来,以创建“好银行”为目标,坚持“立足湖南、依托湖南、服务湖南、支持湖南”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小、精、专、新、特”的经营特色,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客户,努力把华融湘江银行建设成为一家立足湖南,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现代商业银行。 华融湘江银行株洲分行自2010年10月12日成立以来,一般性存款从80亿元增加到280亿元,各项贷款从38亿元增加到126亿元,分别是重组时的3.5倍、3.3倍;在本地金融机构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分行存款市场份额从重组时的8%提高到现在的9%,其中:对公存款市场份额连续五年蝉联全市第一;零售存款突破76亿元,市场占比由4%提高到5%;已经成长为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并驾齐驱的本地大行。株洲分行也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国银监会青年文明号”、总公司“创效突出十佳班组”,湖南省“A级纳税信用单位”、总行“业务发展与创利贡献先进单位”、株洲市“银行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社会影响不断提高,行业口碑不断提升。 二、华融湘江银行株洲分行经营情况分析 华融湘江银行株洲分行自重组以来,各项业绩都在不断提高,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分行一般性存款余额280亿元,较年初新增30亿元,增长10.71%,在本地的市场份额排名提高1个名次;各项贷款余额126亿元,较年初新增11亿元,增长8.7%,实现净利润5.5亿元、FTP净利润5.5亿元、经济利润 3.2亿元,三项利润指标均为全行第一,年度任务完成率高达144%,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在风险控制方面,分行逾期贷款率、不良贷款率分别压降至1.5%和1.05%,低于总行控制指标,风险管理年度考核在A类行中排名第一。同时,全行的人均存款4158万元,较年初增加508万元,增长11.5%;人均利润90万元,较年初增加54万元,增长154.8%。 在存款结构方面,零售存款占比由2010年末的25%上升到33%,提升8个百分点;从表内贷款结构看,大零售贷款占比由28%提高到33%,提高5个百分点;从表内外资产结构看,表外资产由原来单一的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到保函、再保理、结构化融资、同业投资等多样化的业务产品体系,表外资产授信总量达到表内授信总量的40%;从资产的成本收入情况看,成本收入比25%,大幅低于35%的监管要求。 在网点建设方面,先后筹建了2家新支行,完成了9家支行的撤并,2家社区银行成立、8家自助银行的铺设,基本实现了株洲地区的全覆盖;完成了23家支行的改造升级,存量网点改造基本完成,打造了小微、零售等特色支行,推进了领导班子挂点联系支行制度,支行服务环境、服务功能、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目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新区电信专项规划研究

2013论文竞赛参赛论文——专项规划 城市新区电信专项规划研究 ——以《株洲武广新城通信专项规划》为例 摘要:通信基础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网络的载体,是城市建设信息社会的基础。而通信的规划关系到人们的切实需求,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株洲武广新城通信专项规划》在分析了株洲市武广新城通信现状和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域通信基础设施的具体规划方法,包括通信的需求预测以及通信基站、通信管道、通信局房等的规划,确定武广新城通信的发展目标,指导其通信建设。 关键词:通信规划武广新城通信建设局所规划 1.引言 1.1通信基础设施的概念 通信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社会信息活动的各种技术、网络、物理资源和保障其有效运转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和环境。具体讲通信基础设施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基础层面和网络层面。基础层面是指用于搭建信息网络所需的物理资源,是各种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网络层面是建立在基础层面之上,面向社会各行业,应用各种技术组建的各种信息网络。此外为了保障上述两个层面有效运转,需要相关支撑环境和条件,包括政策法规、管理机制、技术标准、人才培养等。因此,通信的规划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出发,与城市规划、道路等多方面结合[1]。 1.2规划区域通信发展概况 株洲武广新城位于武广客运专线株洲西站为中心的地域,占地约11平方公里,离市中心约12公里。东接快速环道、湘水湾,北望神农城、湖南工业大学、栗雨休闲谷,西邻京珠高速公路,南抵湘江新城,地理交通及区位优势突出,是株洲城市南北向发展、承上启下、西拓湘潭极为关键的区域,是株洲市未来的副中心,也是两型社会示范的重要区域。其通信在最近几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局所设备方面,现有中国电信株洲分公司通信局所一座(马家河机房),为租用机房,其他运营商规划范围暂无局所机房。电缆网络方面,武广新城范

株洲湘江风光带

总体介绍: 株洲湘江风光带位于城市的湘江沿岸,其中河西城区段南起凿石山景区,北至石峰大桥,全长11.3公里,总投资约6.9亿元,总用地面积100.4381万平方米,宽80米~200米不等。根据规划,风光带将被打造成“东方莱茵河”,体现“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形成首善区段。株洲湘江风光带将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出“一江两岸十景”的景观结构,将临江而立的山、港湾、寺庙等资源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光带景点。按照计划,株洲湘江风光带东岸(城区段)2012年年内将开工建设。 简介 株洲湘江风光带(株洲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北起湘芸路,南至株洲航电枢纽进场公路(空洲岛),全长33.07公里,概算投资9.43亿元。是首批入选世界银行在华实施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也是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扶持发展的七大城镇密集区建设项目之一,省发改委为项目总业主。 株洲湘江风光带不仅株洲市民,长沙和湘潭的市民也可在此欣赏到江天一色的美好自然景观。株洲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将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一道美丽的流动花环。 工程分为城区段、郊区段、株洲县段三部分。城区段从湘芸路至枫溪大桥(黄河南路),长12.858公里,其中包括延长段(从湘芸路至石峰大桥下游400米处)3.15公里;郊区段从枫溪大桥(黄河南路)至湘胜电排,长10.671公里;株洲县段从湘胜电排至空洲岛,长9.541公里。沿线路幅设计宽度为8-26米,征地面积2118.95亩,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有人文景点9处。已于2010年年底基本完成城区段道路工程和郊区段土建工程。 湘江风光带项目以湘江为纽带,沿江岸布线,集防洪、道路、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项目建成后,防洪能力株洲市段由30年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该项目原概算投资9.43亿元,由于拆迁资金突破、美元利率下跌及世行最低价中标原则的影响,现调整概算至13.38亿元。主要资金来源为:世行贷款455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23亿元;申请开行贷款3.5亿元;其余由市政府和县政府自筹。 背景 长株潭湘江生态经济带沿江防洪景观道路项目是首批入选世界银行在华实施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也是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扶持发展的七大城镇密集区建设项目之一。项目总业主为省发改委。整个项目分为长沙、株洲、湘潭、昭山四个子项目,全长约71.689公里。 河西十景:石峰远眺、动力港湾、白石水韵、神农怀古、红动湘江、建宁记忆、曲尺幽径、古刹诗情、芳洲鹭影、时尚生活 河东十景:龙抬头、白石水韵、神农眼、神农瀑、神农湾、银河天街、诺亚方舟、老株洲、彩翼坊、幸福岛 注:2012年2月1日起,湘江风光带东岸(城区段)初步规划方案,年内开工 景观资源 四山四水,构成了株洲滨江地区主要的山水格局。 四山:即临江而立的石峰山、奔龙山、月形山和凿石山; 四水:即从城区蜿蜒而过的湘江、白石港、建宁港和枫溪港; 景点:南部湾地、蝴蝶谷、健康广场、左岸、水涧、沙滩、主题广场、抛石滩、北部湾地、

株洲湘江风光带情况简介

株洲湘江风光带情况简介 株洲湘江风光带建设工程是株洲市2010年十大基础工程、四大百亿工程项目之一。整个项目分河西段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河西段生态治理及防洪工程、河东段沿江景观道路工程及河西、河东提质改造工程五个子项目,总投资116.45亿元。 该项目位于株洲城区湘江两岸,河东段南起枫溪港沿江区域,北至石峰大桥,全长10.4公里,目前规划设计和初步设计均已完成,现正分布实施;河西段南起凿石山景区,北至石峰大桥,长11.3公里,宽80—200米不等,占地100.4381万平方米,投资约6.9亿元。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0%。河西、河东提质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株洲湘江风光带秉承“把湘江融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湘江”的设计建设理念,严格按照省政府统一的“三市并进、湘江治理、两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实现与长沙湘江风光带和湘潭湘江风光带的融合接轨。同时,立足株洲地域特色,将“神农文化”、“工业文明”、“红色政权”等历史、人文元素融入其中,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将临江而立的山峦、港湾、寺庙等资源结合起来,打造“一江两岸十景”的景观结构,充分展示鲜明的城市个性,探寻幽邃的地方文脉,刻画不同年代的历史印迹,营造格调鲜明、开放包容的株洲城市文化。 首期实施的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段全长9.5公里的休闲

自行车道贯穿始终,它给市民造就了亲水、运动、旅游、休闲的绝佳空间,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城市环境的舒适度。 株洲湘江风光带十分注重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在众多的主景观区内,设置大量的体育设施,如12万平方米的沙滩广场,划分出沙滩排球区、沙滩足球区以及沙滩浴场区,不仅能让球类爱好者一显身手,也将为游泳、晒日光浴的市民提供专属区域;高标准打造的航模广场,具备承办国际赛事的能力,将成为航模爱好者的乐园;极限运动广场则是发烧友们的天堂,不仅能玩滑板,还能玩极限单车,将成为寻求刺激和心跳的绝佳场所。此外,水涧、湾池、湿地也让株洲市民感受到湘江的原生态美景。 此外,株洲湘江风光带还独具人文特色。设立了株洲故事墙,以浮雕的形式,讲述株洲的各种典故,记录株洲的发展历程。滨江广场上,株洲城市精神——“火车头精神”将在这里实景展示,包括不同时代的火车头、轨道等元素将艺术再现株洲工业发展进程…… 株洲湘江风光带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结合,它是一首意境悠远的抒情诗,又是一曲大气磅礴的交响乐,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市民和游客去感受、去遐想、去解读它的美丽。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0 年。 近期:2006—— 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二、城市性质 株洲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株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三、城市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四、城市职能 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 五、城市建设目标 本规划期内,株洲市市区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目标,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作用,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强大, 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 六、城市建设发展战略 1、建设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为城市及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2、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立以综合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区 的建设和服务配套,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5、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富 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七、市域城镇发展目标2010 年,实现对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的初步调 整, 城镇体系空间结 构初步形成网络状格局,攸县撤县改市(以下称攸州市),成为市域 次中心城市;2020 年,形成完整的市域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 心,市域重点建制镇为纽带,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现代化协调发展 的城镇体系结构。 2010 年市域人口为39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市 域人口为425 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八、市域城镇经济区划分市域经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城镇 经济区。 一)北部经济区——由株洲市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组成,为市 域核心区域。 二)中部经济区——由攸州市和茶陵县组成。 三)南部经济区——以炎陵县为中心。 九、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市域指株洲市全部行政辖区,包括天元区、芦淞区、

湘江流域污染

用三年时间解决湘江污染问题以及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湘潭岳塘和竹埠港工业区以及郴州有色采选集中地区环境污染问题。 摘自《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湘江重金属污染与地方产业结构直接相关。湖南是全球极具盛名的 有色金属之乡,湘江流域创造了湖南省75%的生产总值,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尤其是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藏的开采、冶炼企业在湘江流域齐聚,形成了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霞湾港、湘潭竹埠港等四大采选冶污染中心区,代表性企业有株冶、株化、水口山矿务局、湘钢、311厂等。上游的采矿业、中游的采、选、冶行业和下游的冶炼业均较发达,衡阳水口山号称 百年老矿,株洲冶炼集团是国内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内规模名列前茅的大企业。此外,随着湘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为数众多、规模不等的小采矿、小冶炼均有发展。 十五规划以来,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首位;砷名列甘肃之后居第二位。同时,因历史原因,工业布局不合理,染物排入的相对集中、区域污染叠加影响,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恶化,治理难度加大,其中长沙-湘潭-株洲段是突出的典型。 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工业行业的粗放发展是造成湘江重金属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湖南有色金属平均开采回收率仅50%左右,伴生矿综合回收利用仅25%,大量低品位矿石及伴生矿石被当作废矿渣遗弃,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等的排放直或间接地造成了湘江水环境污染。根据湖南省环保厅污染管理处统计,流域内工业企业中146个重点污染源

的排污量高达8.39%108m3/a,占全省总废水排放量的42%,废水中金属含量高达5013t/a,悬浮物则高达18.75万t/a。以万元产值排水量为例,湘江流域有湘潭、株州2个城市万元产值排水量位列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前五位 造成湘江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另一个原因是环境重金属累积引起的历史污染。底泥往往是重金属的储存库和最后的归宿,当遇到洪水底泥受到扰动或水环境发生变化时,沉积在底泥中的重金属重新悬浮或溶解进入水体,造成水体重金属含量升高。根据已有调查资料?7#,2005年湘江衡阳段18个监测点底泥中7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为28.5,为重度污染;株洲江段下游130km处江底沉积物进行取样分析时发现,镉含量为4~8mg/L。湘江底泥中重金属累积造成的历史性污染严重,表现越来越突出,不仅增大了治污难度,也成为了饮用水安全的最大隐患。2006年1月,株洲水利公司对霞湾港清淤导流,底泥中所含的大量镉进入水体,造成了 镉污染事件,导致长沙、株洲、湘潭水质出现不同程度污染。 选自《湘江重金属污染现状、污染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湘江水污染成因 2.2.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源头地区经济不发达导致小水电站开发过热,同时大量发展冶炼、轧钢等高能耗产业,给湘江造成大量污染。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上中下游难以协调一致,造成了限制污水排放和治理的难度加大。 2.2.2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向湘江内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 湘江是洞庭湖水的重要输入源,其沿线绝大多数县级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污水管网建设速度慢、资金短缺,使生活污水未经仸何处理直接排入江内,如2005年,城市生活污染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34.33万吨,严重超出其自我净化和修复的能力。 2.2.3农业成为重要污染来源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种植业不断加大各类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株洲旧城区城市更新规划样本

一、项目基本情况 规划地段位于株洲市区城市中心区, 西临湘江, 西北以白石港为界( 另包 括石峰区的桥梁厂和电厂区域) , 东北至红旗路, 东到东环大道, 东南至庆云 山路、芦淞路、株醴路。是旧城的中心和株洲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区域, 担负着城市最重要的产业功能。 规划区涉及芦淞区建宁办事处、建设办事处、庆云办事处、龙泉办事处、贺家土办事处, 荷塘区茨菇塘办事处、月塘办事处和石峰区响石岭办事处等, 现状常住人口约30.4万人, 现状用地19.05平方公里。 二、规划重点 1、贯彻《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 对中心区的要求和功能定位; 2、合理配置用地资源, 调整现状不合理用地, 适当减少居住用地, 外迁工业企业, 增加商业( 务) 金融用地; 3、改进环境及服务功能, 增加绿地及公共设施用地, 提高区内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4、完善道路交通系统, 增加市政基础设施用地。 三、规划理念—城市系统织补 1、织补的目标 创造富有活力、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文化特色、充满情趣、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中心区, 成为建设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2、织补的对象

株洲的城市织补应与株洲城市发展特点密切相关, 对象是基于城市结构的各个城市系统, 包括: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功能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城市社会系统。 3、织补的原则 从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两个方面统筹, 对株洲旧城区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织补。主要包括6个原则: 1) 以生态织补为先导, 充分利用和改进现有环境资源, 突出地方环境特色; 2) 以产业、用地调整为契机, 尊重现实, 逐步优化城市格局; 3) 以交通基础设施织补为重点, 逐步构筑公交优先、步行舒适的道路与交通系统; 4) 以公共服务设施织补为带动, 整体改进城市日常生活服务网络; 5) 以城市项目为突破, 织补和延续城市的肌理与文脉, 构建富有都市氛围和地方建筑文化的城市场所与形态。 6) 以社会织补为目标, 建设和谐、包容的城市社区。 四、城市结构 功能结构框架: 一轴一带构功能、两楔一带连空间、一核三心筑活力、设施成带利服务。 城市级别的大型公共设施、商业、商务设施集中于一轴一带, 呈十字形态服务整个旧城; 白石港和建宁港两个绿楔经过湘江风光带的连接, 形成开放空间的主体构架; 中心商圈是城市商业商务内核; 白石港-湘江节点、火车站跨线

株洲清水塘生态新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控详

株洲清水塘生态新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工作计划书 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2012年12月

1项目名称及规划范围 1.1项目名称 《株洲清水湖生态新城概念规划及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规划范围 本项目包含三个层次的规划范围。 概念规划层次:东至白石港,南至湘江,西至法华山,北至京广线。面积约45平方公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次:清水湖新城核心区(北至建设北路-清水路,东至石峰公园,南至湘江,西至高铁路),面积约16平方公里。 2项目背景与总体认识 2.1株洲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与升级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株洲的工业不仅起步早、规模大,而且在诸多领域都曾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清水塘工业区曾是株洲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集聚了包括株冶、株化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但由于该地区产业更新步伐的缓慢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的逐年加大。 尤其进入“十二五”后,该地区面临新一轮产业发展局面,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因此,如何能够突出转型,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产业升级,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老工业基地现状落后的产业发展局面和不适宜生活居住的问题,将是本轮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发展的重点。 2.2两型社会示范区的样板要求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背景下,株洲市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包括云龙生态新城、清水湖生态新城(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河东旧城区。本次规划的清水

湖生态新城是传统工业区和重污染地区,株洲市政府将其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对于转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3项目内容 本次规划围绕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采用了外延式与内涵式并用的方法,即通过扩大控详编制区研究范围和细化控详编制区内部重点地区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与其对应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概念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同时,建议项目后续还应增加竖向、道路、排水等专项规划作为本规划实施操作的支撑系统。 3.1概念规划 对清水湖生态新城整体范围(约45平方公里)进行概念规划,包括明确地区未来的产业升级转型方向与定位,空间布局,梳理交通系统、绿地系统、水工水利系统,并理清重要基础设施,最后提出开发策略。主要内容如下: ?系统分析 对核心区规划进行外延式研究,将研究范围扩大为整个清水湖生态新城范围。通过对核心区外围生态格局(如核心区西侧法华山的关系、湘江风光带西延伸等问题)、产业格局、交通骨干网络等的分析与理顺,明确核心区在各系统中的定位和所承担的职能,指导核心区功能板块的划定和控详的编制。 通过对外围交通、生态、景观等大系统的分析,做好核心区与外围系统的衔接。 ?产业研究 在已有规划基础上,根据株洲建设两型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明确清水湖生态新城未来的空间产业布局。确立该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根据功能定位,结合发展条件,借鉴相关地区的发展经验,对产业发展进行总体定位,确定重点发展的细分产业门类和和发展规模。 ?空间布局 研究清水湖生态新城的空间布局,提出合理的发展模式、空间结构、用地

(张文澍)株洲文化资源调查

株洲文化资源调查 一,株洲文化资源概况 1,文化资源收集和分类原则 从相关资料查询我们知道,文化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资源则是人类相关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文化资源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从形式上可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从内容上划可分为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划分为可开发资源和不可开发资源等。 株洲市的文化资源调查我们的理解就是在文化资源方面株洲文化资源有什么?能做什么用?怎么做?株洲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实际情况,我们此次调查,将株洲市的文化资源分为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炎帝文化,民间文化,城市乡镇文化等方面,主要在这些方面展开。 2,株洲市文化资源概况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到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区域,最近长、株、潭被定位资源节约和环保友好型城市试点。株洲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里属亚热带季

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境内物产资源丰富,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株洲还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 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陂。株洲,地当湘江孔道,南北通衢,历代既是必争重地,又为优越的旅游资源。风流人物,要闻轶事,代有传述,名胜古迹,革命胜地,遍布湘、渌、水之滨。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在株洲境内南部之炎陵县;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多首;唐代奇女子、慧眼识英雄的名姬红拂之墓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株洲,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更有着光荣的一页。茶陵、炎陵(原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炎陵县的十都;红军第一次把党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亲自主持的红军战士入党仪式,是

株洲市区加油站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01) 第二章加油站需求预测 (01) 第三章加油站布局规划 (01) 第四章分期建设规划 (05) 第五章近期建设规划 (08) 第六章远景规划设想 (09) 第七章附则 (09)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有效引导株洲市区成品油市场健康发展、优化加油站布局,特编制《株洲市区加油(气)站发展规划(2010-2020)》。 第1.02条规划范围:株洲市区行政区划所辖范围,包括天元区、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以及云龙示范区,总用地面积535.4平方公里。 第1.03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相关的规划和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1.04条规划年限:近期至2015年(“十二五”),远期至2020年(“十三五”)。 第1.05条规划主要依据: 1)《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2)《株洲市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 3)《株洲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发展战略规划》 4)株洲市区范围内编制的分区规划 5)株洲市区范围内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6)湖南省商务厅关于转发《商务部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规划》的通知(湘商商贸〔2010〕15号)7)《株洲市区加油站布点规划》(2004) 8)《株洲市区加气站布点规划》(2005-2020) 9)《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 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11)国家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及地方相关规定 12)甲方的设计委托书 第1.06条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均衡分布原则; 3)区域协调的原则; 4)适当超前的原则。 第1.07条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执行,由株洲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划需要调整时,必须征得市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国土局的同意,调整规划需经原批复部门批准。 第二章加油站需求预测 第2.01条公共加油站需求预测 规划到2015年株洲市区共需要72座公共加油站,到2020年株洲市区共需要88座公共加油站。 第2.02条公共加气站需求预测 规划到2020年株洲市区共需要10个公共加气站。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 “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湖南湘江新区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湖南湘江新区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评价项目类型:项目实施过程评价□项目完成结果评价■评价项目名称:龙王港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评价项目单位:湖南湘新水务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主管部门:湖南湘江新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评价项目金额:4,000.00万元 报告日期:2018年11月30日 湘江新区财政局制

2017年度龙王港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为加强湘江新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1〕285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湘政发〔2012〕33号)、《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管理办法>的通知》(长政发〔2015〕4号)和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财政局《关于开展2018年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湘新财发〔2018〕31号)等有关文件规定,新区财政局绩效评价工作组对湖南湘新水务投资有限公司龙王港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施了现场绩效评价。评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价。现将项目绩效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评价情况 评价小组通过听取湖南湘新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对项目情况的汇报;检查、核对项目资金预算资料和项目立项文件

以及项目申报、评审、资金分配、结果公示等项目的执行资料,项目收支明细账及原始凭证等财务资料;运用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基础资料和数据等方法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评价工作的开展遵循重要性原则,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抽查了公司龙王港(南园路-枫林路段)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石塘水库涵闸改造及下游水系整治工程等项目。 二、项目基本情况 2017年4月28日,湖南湘新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新水务公司”)正式成立。湘新水务公司秉承求实、创新、卓越、致远的理念,以项目建设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抓手,以现代化管理为导向,积极响应集团战略重组的新形势、新要求,全力推进公司组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党建等各项工作,推动公司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2017年度龙王港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资金由湘新水务公司各项目部进行组织实施。资金的使用分为龙王港(南园路-枫林路段)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石塘水库涵闸改造及下游水系整治工程,雷锋新河综合整治及景观工程(水利部分),肖河(枫林路以南)治理工程(截污改造),龙王港局部区域700米长河道(临水路至梅溪湖大桥)黑臭底泥原位修复工程,龙王港(南园路-枫林路段)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运维,肖河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 三、项目资金情况

株洲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株洲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绿地控制 第七章特殊用地 第八章市政及管线 第九章建筑方案设计招投标 第十章附则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各企事业单位: 《株洲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已经2005年3月14日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株洲市人民政府 二OO五年七月十五日 株洲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编制和审批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 (四)仓储用地(W ;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附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第六条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宜单独建设。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附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批准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对未列入《附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执行有关专业设计规范的规 第十条建设用地蓝线图是《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必须的附图,建设用地红线图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必须的附图。蓝、红线图一般要求在 1 500或1 2000现状地形图上 绘制。蓝线图必须根据需要绘出规划用地范围线、代征用地范围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拆迁范围线及绿化、水系、文物、市政设施保护范围线,并用坐标限定,还应标出车辆出入口方位和位置。红线图是确定土地权属依据的直接依据之一,必须绘出用地范围线,并用坐标限定(用地红线段含有圆曲线时采用三点弧的方式标注)。 建设用地范围线、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必须闭合,其面积计算精确到0.01平方米。 第十一条建筑容积率指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建筑容积率计算公式: FAR=S〖〗S2 其中:FAR-建筑容积率; 51- 总建筑面积; S2 —建设用地面积。 第十二条建筑密度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投影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建筑密度的计算公式: D=S3U S2X 100% 其中:D—建筑密度; 52- 建设用地面积; 53- 建筑投影总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