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电影的特点

中国电影的特点

中国电影的特点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还要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

因此,电影就其本身作为一种观念形态,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这就使得中国电影理论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和历史。

这一传统和历史有以下3个特点:①中国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上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

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使中国的电影理论不是发展成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学,而是形成一种和批评实践与技巧总结理论相结合的实用美学。

[b] ②中国人伦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

[b]这使中国电影理论相对注重电影功能的研究,并且不是停留于抽象的载道功能,而是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电影本体论。

并具体演化为对电影和时代、电影和社会、电影和人民、电影和政治等一系列关系的研究。

③中国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整体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国电影理论在对电影基本结构的研究上侧重于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镜头水平的研究。

剧作是中国电影理论本体论的基本出发点。

正是在这一水平上,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戏”。

这一概念强调电影的戏剧本性,而把“影”看作是完成“戏”的手段。

影戏虽是一种独立的兴行物,然而从表现的艺术看来,无论如何总是戏剧.中国早期的电影通大都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

郑正秋的“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的主张,洪深的要求影戏“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主旨”的声明,在当时是最有代表性的。

其次,影戏理论注重对电影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

认为“电影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

人们在这一前提下,对电影剧作的选材、结构、冲突、高潮、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要求剧情曲折有趣、耐人寻味,要求保证叙事的“调和”、“流畅”。

和情节因素相比,造型因素主要被看作一种“扶助”的成分。

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研究

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研究

新中国70年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研究近年来,中国的电影市场飞速发展,各类电影类型层出不穷。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中,正剧类型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的特点、发展与趋势进行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剧类型电影主要以宣传革命、树立典范为主题。

这些电影旨在通过展现正直、坚定的英雄形象,激励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

1950年上映的《武训传》以武训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为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而奋斗的故事。

这类电影的共同特点是主人公坚守理想信念,为社会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正剧类型电影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并非仅仅局限于英雄主题的宣传,而是开始呈现出更为真实的社会画面。

上世纪60年代的《红高粱》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命运变迁,既展现了农村土地改革的进程,又呈现了人物对于家庭、传统的情感纠葛。

1980年代后,正剧类型电影更加多元化并与时俱进。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剧类型电影意识到自身应具备多样性与思想性。

电影开始关注当代社会的尖锐问题,如家庭、婚姻、职场、教育等。

这类电影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1984年上映的《黄土地》讲述了一个农民因为无法支付债务被剥夺土地的悲剧,揭示了农村土地问题以及个体命运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继续迎来新的发展。

电影在艺术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更加多样和国际化。

从历史题材到现实题材、从国内题材到国际题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2014年上映的《白日焰火》通过讲述一个家庭命运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普遍困境,展现了草根群体的人生百态。

中国正剧类型电影的发展与趋势,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国际化,也包括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电影产业链的发展。

通过技术手段的提高,电影制作越来越精良,效果更加逼真。

随着电影产业链的发展,电影市场也相应扩大,不仅国内市场火爆,国际市场也开始重视中国电影。

《2024年新主流电影的“共同体”伦理意识》范文

《2024年新主流电影的“共同体”伦理意识》范文

《新主流电影的“共同体”伦理意识》篇一一、引言在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下,新主流电影已然成为中国电影界的新力量。

以其深度的内容,宏大的题材和精细的制作技术赢得了广泛的观众认可。

在新主流电影的呈现中,伦理意识的觉醒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共同体视角下对道德与责任进行探索和诠释。

本文旨在分析新主流电影中的“共同体”伦理意识及其价值意义。

二、新主流电影的概念及特点新主流电影是一种新的电影形态,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鲜明的特征。

其结合了传统主流电影的元素与新兴的创作手法,旨在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价值观。

新主流电影往往以宏大的叙事结构,细腻的人物塑造和精湛的技艺,展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

三、“共同体”伦理意识的内涵“共同体”伦理意识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个体在共同体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这种伦理意识不仅关注个体的行为和选择,更强调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新主流电影中,“共同体”伦理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的关注和思考。

四、新主流电影中的“共同体”伦理意识(一)家庭共同体:新主流电影中常常描绘家庭的生活琐事和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纠葛,强调家庭成员间的互相支持和责任,以及家庭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二)社会共同体:新主流电影以宏大的视角描绘社会现象,通过展示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引导观众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社会对于个体的期待和要求。

(三)国家共同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新主流电影更加强调国家意识,通过对国家历史、文化、英雄等元素的描绘,强化国家共同体的凝聚力,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

五、“共同体”伦理意识的价值意义(一)社会价值:新主流电影通过“共同体”伦理意识的表达,引导观众思考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强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二)文化价值:新主流电影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三)个人价值:新主流电影通过对个体经历的描绘,使观众反思自身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的角色和责任,促进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

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管窥

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管窥

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管窥【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的管窥,探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兴起、特点、主题和风格,以及国际影响。

在文章中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新时期中国电影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不断探索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逐渐赢得国际认可。

中国电影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内容创新不足等挑战。

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合作的加深,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依然充满机遇。

未来,新时期中国电影有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新时期、历史、兴起、特点、主题、风格、国际影响、发展趋势、挑战、机遇、世界舞台、地位1. 引言1.1 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管窥中国电影发展始于二十世纪初期,经历了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新时期中国电影是指近年来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其发展脉络呈现出多样且丰富的特点。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正在经历着蓬勃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盛,电影产业也在逐步崛起。

中国电影产业在这一时期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

中国电影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实力。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大众化、国际化等方面。

中国电影行业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题材和风格,吸引了各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电影也逐渐跨越国界,走向世界舞台,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充满活力和创新,展现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无限潜力和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电影将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相信中国电影一定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2. 正文2.1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新时期中国喜剧电影的形式、题材与风格(1979-1989年)

新时期中国喜剧电影的形式、题材与风格(1979-1989年)

632020喜剧电影大概是类型电影中最早确立的一种类型,也最能体现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和娱乐功能。

从电影诞生之初,喜剧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

在类型电影传播的演进过程中,不少电影类型都经历过低谷时期甚至消亡,唯有喜剧这一类型长盛不衰。

喜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分类方法也比较复杂,从美学特征上,可以分为讽刺、戏仿、笑话、恶作剧、轻喜剧、黑色幽默等。

从表现手法上,可以分为动作喜剧和对白喜剧(或肢体喜剧和语言喜剧)。

文章对新时期喜剧的分类则是根据主题内容,分别从爱情轻喜剧、社会喜剧、讽刺喜剧和系列喜剧这几类来讨论。

“文化大革命”一度割断了中国喜剧电影的脉络,无论20世纪40年代的市民喜剧还是“十七年”时期的歌颂性喜剧,都销声匿迹。

如果说,“文革”的残酷一度使人们丧失了笑的能力,那么,20世纪80年代的喜剧电影,则让笑声在刚刚开放的中国社会一点点扩散开来。

21世纪全面娱乐化的喜剧电影,往往是讲述一个抽离了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的喜剧故事;而新时期喜剧电影,更多是以喜剧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一、爱情轻喜剧:爱情与工作的辩证关系爱情轻喜剧在新时期喜剧电影中,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虽然在各种研究专著和理论文章中,农村题【作者简介】 刘 起,女,河南洛阳人,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传播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类型电影研究。

刘 起新时期中国喜剧电影的形式、题材与风格(1979-1989年)电影《喜盈门》海报材及改革题材的喜剧占据了重要篇幅,爱情轻喜剧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大量爱情轻喜剧的生产,恰恰反映出新时期观众对于爱情的渴求,这同样是在“文革”期间被压抑的情感。

爱情与笑声,正是新时期某种最广泛但却潜藏的大众心理诉求。

这一时期的爱情轻喜剧包括:《她俩和他俩》(桑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弧)、《邮缘》(桑弧)、《女局长的男朋友)(桑弧)、《好事多磨》(宋崇)、《爱情啊,你姓什么?》(颜碧丽)、《小字辈》(王家乙)、《见面礼》(张惠钩、陈蝉)、《飞来的女婿》(中叔皇)、《取长补短》(张惠钩)、《酸辣姻缘》(宋杰、张宁)、《欢欢笑笑》(刘秋霖、秦志钰)、《端盘子的姑娘》(马精武、刘诗兵)、《笑比哭好(啼笑皆非)》(马精武、钱学格、张寿光)、《姑娘小伙正当年》(华永庄、罗真)、《彩桥》(金音、李育才)、《两对半》(王志杰)、《女儿经》(包起成)、《情投意合》(刘惠中)等。

中国新时期电影思潮

中国新时期电影思潮

中国新时期电影思潮新时期:1978年底-至今思潮:伤痕电影思潮反思电影思潮改革电影思潮寻根电影思潮新写实电影思潮和后现代电影思潮伤痕电影以文革时段的题材为表现对象,代表性影片有表现文革给人们带来心灵创伤的《巴山夜雨》反思电影以1950年代“反抗”以后的历史作为表现对象,代表影片有《天云山传奇》改革电影思潮关注现实生活,改革进程中发生的故事,如《钟声》新时期电影特点:1.创作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时代化对人的解放,对人生的热情,对真实性的追求。

2.电影本体的逐渐自觉和回归。

3.主旋律电影的坚挺以及大众文化,商业电影的交融。

4.电影的解放,娱乐,商业电影的兴起和渐成主流,电影创作队伍人才辈出,尤其“第五代”的出现,影响深远,“新时期”由此形成“三代四堂”的创作局面。

5.第六代电影人以截然不同的关注内容和艺术风格,开始浮出水面伤痕电影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其主题的批判性,在于它准确地记录了那个时代里人们对“文革”悲剧根源的追问,共产党对这一悲剧当中冤假错案的肃清以及人们的控诉,和人们对未来的信念,对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走向政治民主,走向生活富裕的愿望后期伤痕电影(即反思电影)初期伤痕电影的延伸和深化反思电影:不停留于十年浩劫给人们带来的伤痕上,而是开始对当代生活的悲剧性进行回顾和思考,创作者们对“伤痕”进行了进一步的深思,控掘造成伤痕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从“伤痕”思潮的悲剧,伤感的感性认识和倾诉开始向较为理性的挖掘和剖析过渡具体表现为:内容的深入和延伸,控诉渐淡,反思渐浓,故事内容和思考开始走向个体被伤害的心灵及对人心善恶的思考。

对道德,永恒性的表现多于信念的永恒性,并开始注重对原始的生命本能,生命韧性的表现和挖掘,对人性之高的深度挖掘和表现其令人警醒伤痕,反思电影在电影语言方面的探索1.大多延续了传统的戏剧电影模式,有完整的故事结局,有曲折,有高潮,基本都以好人得到好报的光明结局作为尾声2.开始注重用超常规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感受3.画面音乐的情绪化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注重音乐以及插曲的抒情性特点,以及画面的哲理性追求后期时期青春成长电影的小结1.新生代影片的叙述主题,大都涉及了青春成长,精神分裂,人生残缺,感情对边化,先锋艺术,窥视,乱伦等几乎所有城市亚文化层面的内容2.新生代在自己所创作的一个个边缘人物身上,投注了生命的体验,无论是直白的还是折射性的自传,都是表达了成长的渴望,焦灼和想象,这种极端个人化的电影艺术形态,既是对第五代民族预言式电影的一种颠覆,也是对传统叙述电影的一种重新建构 3.对生命碎片感受的表达 4.迷离的色彩,结构跳耀的画面,摇滚音乐的节奏,倾斜晃动的镜头,装饰性的形象,情绪化的人物,纪实的风格5.人物内心的表现,对话和内心独白构成了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

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多元化探析引言中国电影在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

中国电影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各类优秀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电影以独特的现实主义视角,真实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文特征。

本文将对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多元化进行深入探析,旨在揭示其特点、挑战与前景。

一、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背景1.新时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观念逐渐开放,社会多元化加剧。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城乡差距扩大、社会问题多发等一系列社会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成为了一块具有巨大创作潜力的“沃土”。

2.中国电影业的改革与发展2000年后,中国电影业经过一系列改革,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崭露头角。

影视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运作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电影票房的全面增长也给了电影工作者相对较高的创作空间。

二、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主题与风格特点1.题材多元化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题材极其丰富多样,既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也有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创作源泉的影片。

例如《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一系列影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心声。

2.视角真实客观这类电影多以真实客观的视角展现现实生活。

它们以真实人物、真实故事为依托,借助于真实题材,以真实手法刻画生活、表达情感,使人们感同身受。

3.观众参与性强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风格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度传递信息的模式,尝试与观众更深层次的互动。

通过电影之后的讨论、社交媒体上的评论,观众可参与到电影的创作中,推动创作主题向多维度延伸。

三、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的多元化方式1.叙事方式上的多元化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方式,现实主义电影采用了更多的实时纪实、底层观察等手法,使叙事更加贴近生活。

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

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

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中国电影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其中社会现实主义是其中之一。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特征,通过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的特点和影响。

一、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起源与特点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要求艺术作品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反映劳动人民的观点和生活,传递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奋斗。

电影制片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展示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勇敢,在片中塑造了很多真实可信的角色形象,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和审美情趣。

其次,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这类电影通常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为中心,以突出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展示社会现象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平现象,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此来唤起观众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

最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真实性和可信度。

它强调自然的拍摄技巧和真实的表演风格,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力求将电影作品与现实相契合,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与意义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首先,它为中国电影创作树立了正确的方向。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注重现实反映和社会批判,引导中国电影关注社会问题,丰富了电影题材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社会现实主义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和观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影响了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觉悟。

这类电影通过真实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唤起了大众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特点(1976年——1989年)
一、“恢复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伤痕电影现象
1977年生产故事片约18部,1978年就生产故事片40多部,产量很快赶上了文革前60年代初的水平。

对“文化大革命”的体验,揭露和反思成为当代电影创作的最初的出发点。

这一个时期的电影创作有几个特点:首先,创作的主题基本都围绕着揭批“四人帮”,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两个中心展开。

其次,来自生活的基层的文艺新人开始了控诉着“文革”带来的苦难,形成一股来势不小的“伤痕文艺”的高潮。

四人帮作斗争的影片《十月的风云》;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大河奔流》;惊险式影片《黑三角》等。

总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三中全会之前,全国处在新旧交替、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电影创作也收到政治的制约,处在徘徊状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突破。

二、第一次创新浪潮(1979年—1980年),纪实美学的追求
1979年转折的一年,开始创新的一年。

从理论上展开了电影本质的讨论、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的引进和比较,推动了我国当时电影美学的发展。

1979年影片从风格样式上看,有正剧、有悲剧、有轻喜剧、有故事片、有惊险式的影片。

在电影的视听语言方面,都利用画面造型、画面构图、光线处理、声画结合来创造气氛。

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主题意识得到强化,创作自由得到较大发挥,风格呈现多样化倾向。

在叙事美学中融入新的电影观念,运用电影手段创造自然朴素的纪实风格,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尤其重视长镜头的拍摄和实景拍摄,是纪实美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979年以后出现的电影作品,都不再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带有艺术家个人的色彩,体现了创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创作个性。

三、1981——1983,影像美学的崛起
1981年是大丰收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很多著名导演都完成他们电影生涯的得意之作。

如成荫导演的《西安事变》、汤晓丹导演的《渡江侦察记》、王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等。

成荫的最高美学理想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重现这段历史”。

在《西安事变》中,成荫导演把追求“真实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追求人物与环境的真实”的纪实风格与蒙太奇的表现手段完善的结合起来。

1982年凌子风导演的影片《骆驼祥子》在拍摄完成,影片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影片的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语言生动传神,将观众置身于20年代老北京的真实环境中。

四、1983——1986,第五代崛起
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是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等。

第五代导演的具体表现是西部电影,在艺术上称为寓言电影,即每个镜头都有着深刻的涵义。

第五代电影特点是:现代意识和冷峻眼光;影像意识,发挥造型形象;主体意识,个人风格得到超前发挥,注重个性;注重中国文艺传统,吸取营养又思辨传统。

因此,第五代导演还是以文化载道,用电影表达自己的理念的一代。

但是很奇特的一点就是,第五代的商业片往往比艺术片个更加的前卫。

五、1987——1989,多元化探索
1987年,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张艺谋。

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讲究“造型美”。

他在1988年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他没有继续拍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而是逆向思维,走向另一个方向,意图让电影重新回到电影院。

1988年前后出现娱乐片的生产高潮,娱乐影片成为市场热点。

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四位大导演分别将王朔小说改编成电影,这股王朔热称为王朔现象。

王朔电影年产生的原因在于,市民文化的出现;人们渴望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商业电影的到来,也促使电影人寻找
一条介于商业和文化之间的平衡点。

从此以后,王朔电影的浪潮不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