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点
80年代电影感悟心得体会

80年代电影感悟心得体会8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它们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观看这些电影,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精湛的表演和导演的才华,还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气息。
首先,80年代的电影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改革开放的浪潮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活力。
电影工作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他们的作品往往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例如,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京剧艺术家的一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
其次,80年代的电影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电影导演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叙事方式,他们开始尝试更加多元和创新的表达手法。
电影《红高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导演张艺谋运用大胆的色彩和独特的视角,将一个发生在中国北方农村的故事讲述得生动而感人。
这种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为后来的中国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80年代的电影作品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丰富和深刻。
这一时期的电影往往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观众的共鸣。
电影《菊豆》通过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家庭关系的微妙。
观众在观看这些电影时,不仅仅是在欣赏一个故事,更是在体验一种情感,思考一个问题。
最后,80年代的电影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许多电影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启发思考和表达观点。
电影《活着》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变迁,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无奈。
这样的电影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80年代的电影作品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去思考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
中国80后电影导演现实主义风格探析—

中国80后电影导演现实主义风格探析———以《北方一片苍茫》《心迷宫》《美姐》为例阴吕敬一摘要:在中国电影产业日益繁荣的当下,许多导演凭借自身独特的成长体验和对电影的独到理解,进行着各种各样新的尝试,力图凭借电影创作来关照当下社会现实与青年群体的内心诉求,其中不乏许多80后青年导演在现实主义电影的浪潮中上下求索。
文章所选取的三部代表电影作品,着重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审视了现实事件背后复杂的人性,传达出了先进的独立思想,令观影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沟通,起到了与当今时代对话的作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笔者试从所选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视听风格出发,发掘其创作特征的代群共性及异质特性,以期对今后的青年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80后导演社会写实题材创作特征现实主义电影简述《电影艺术词典》中这样界定电影的题材:“题材是指电影剧本所反映的生活对象、性质和范围。
如‘农村题材’‘工业题材’‘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等。
”对于现实题材,每位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如周星、粟牧在《百年背景下的新世纪中国电影现实题材分析》一文中指出人们论述的中国电影的现实题材是狭义的,即把“影片创作内容就是表现创作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生活感受”作为主体的电影,作为现实表现的范畴,这样可以集中透视创作时对于现实社会的态度。
汪文超在《中国新力量导演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特征研究》中提到现实主义艺术电影的现实题材即取材于当下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生活,以导演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来的真实的生存状态。
本文所研究的三位中国青年电影导演作为80后生人,改革开放、上世纪90年代的社会转型及新世纪以来的经济、文化政策导向等时代与文化背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也使得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时代语境处于动态发展与变迁中。
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交汇融合,让他们可以站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发掘和审视社会在发展中遗留或产生的现实问题。
他们将彼时的社会图景及人们的生活感受与生存状态作为电影创作的核心表达,在书写现实的创作范畴中,集中表达对于社会问题的青年作者立场与现世人文关怀。
20世纪80年代香港影评的“大中华电影新浪潮”书写

引言
中国电影“新浪潮”是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大陆出现的一股具 有创新精神和独立风格的电影运动。这股运动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中国电影“新 浪潮”的表现手法和制作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时期的中国电影。
表现手法
3、演员
中国电影“新浪潮”的演员们也表现出极高的演技水平和专业素养。这一时 期的演员们注重对角色的深入理解与塑造,通过细腻的表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 漓尽致。例如,在电影《活着》中,演员葛优的精湛演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生动 感人的普通人物形象。
4、剪辑
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剪辑方面也具有独特之处。剪辑师们注重影片节奏的 把控,通过精心的剪辑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情感吸引力。在电影《英雄》中,剪 辑师张艺谋运用快速剪辑和音效配乐,为观众营造了一种令人激动的视觉和听觉 体验。
这些导演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创作 往往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度观察和理解,对个体命运的以及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他们的创新并非仅仅在于技术和形式上的新颖,更在于对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 式的深度理解和独特见解。
对于全球电影界而言,“大中华电影新浪潮”也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机会。 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新颖的艺术手法,吸引了全球观众 的。香港电影中所描绘的那个充满活力、多元文化和复杂社会现实的城市,让全 球观众对香港和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电影创作特点
80年代中国电影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现实:80年代的中国电影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通过对社 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2、独特的艺术风格:8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运用了大量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影片更具深度和艺术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浅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浅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革”中严重左倾的思想被纠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各行各业都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从“文革”压制与迫害中挣脱出来,焕发出新的创作激情。
进入80年代,随着政治环境的逐渐宽松以及电影工作者对电影艺术本体的思考和回归,中国电影的创作题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伤痕电影、农村电影、都市电影、校园电影、文学名著电影、战争电影等佳片迭出。
其中以农村生活、都市生活和改革开放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影片,因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普通百姓生存状况的真实反映,使得80年代成为中国电影最贴近现实、最贴近生活、最贴近群众的年代。
一、乡土气息浓郁的农村题材电影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农业人口。
刚刚从“文革”磨难中解放出来的中国电影人,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广大农民的深厚感情,把目光投向改革开放后的农村。
电影工作者深入农村,体验农民生活,了解改革开放为农村带来的变化,了解农民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创作出来一批真实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电影。
其中,赵焕章执导的“农村三部曲”在贴近农村生活和农民感情的基础上,以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反映和表达农民的愿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乡土气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追捧,是80年代农村题材电影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代表。
[1]《喜盈门》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中婆媳、妯娌、姑嫂、夫妇之间各种复杂矛盾调解的故事,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中国传统美德,影片真实、自然、幽默、活泼、寓教于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受到广大观众的热评。
《咱们的牛百岁》反映的是我国农村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共产党员牛百岁主动与没人愿意要的5个后进分子组成作业组,以自己的勤劳、智慧、热情和宽容去感染和打动后进分子,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影片塑造了牛百岁这个真实可信的农村共产党员形象,展现了基层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歌颂了农民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帮助的真实感情。
80年代戏剧和电影

电影
• 80 年代,现实主义电影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编剧),牧 马人(根据张贤亮《灵与肉》改编)和 《芙蓉镇》(古华编剧)等揭露了刚刚过 去的文革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践踏。
• 此外,“探索电影”的涌现和第五代导 演的兴起是80年代电影取得的重要的成就。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 牛、田壮壮、黄建新。
80年代戏剧的成就:
• 一、戏剧思想和创作内容的不断创新和 发展。
• 二、在戏剧形式上的积极探索,使戏剧 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多题材多风格的戏剧创作方向。
80年代的几位戏剧家
• 沙叶新: 《假如我是真的》揭示了80年代中国社会中存在
的不正之风,对是新时期文学中最早揭露和批判 共产党政府内腐败现象的文学作品之一,因此, 戏剧上演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引发了激烈 的争论,并遭到禁演的命运。
80年代戏剧和电影
概述
• 经历了复苏和恢复时期之后,1979年左右,戏 剧创作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高潮期。《于无声处》 、 《丹心谱》 等。
• 随着时代文学潮流进入“伤痕”后的“反思” 阶段,特别是随着现实改革的进行,一系列新的社 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戏剧家们以敏锐的艺术触角, 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积极的反映,创作了一批针砭 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的作品 。《假如我是 真的》。
《陈毅市长》 《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充满着瑰丽的想象 和浓重的哲理意味,表示了对跨文化的文化交流 和文明发展问题的思考。
• 高行健:
《绝对信号》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用 回忆、现实与想象进行巧妙的交织穿插, 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想象、内心独 白、回忆、对话共同展现 。
化育新生:1980年代的中国民族志电影

化育新生:1980年代的中国民族志电影作者:朱靖江来源:《民族学刊》2022年第03期[摘要]中国民族志电影自20世纪中叶出现之后,长期处于电影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地带,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在80年代,由于从业人数较少,且多为人类学民族学内部的学术性创作,其成果更鲜为人知。
然而,若回溯中国民族志电影发展史,两代学者与电影工作者怀着抢救、记录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热诚,在80年代默默无闻地坚守他们的学术使命,使这一电影传统延续至今,留存了一批珍贵的少数民族影像史料,其新旧观念的交替、创作方法的变革、转型作品的问世、学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国际交流的开始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也正是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影视人类学”概念从海外学界的传入,中国民族志电影开始得到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庇护与引领,这也预示着一个更有学术前景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对于中国民族志电影而言,1980年代是承前启后、化育新生的关键时刻,值得当代影视人类学界重新审视与评价。
[关键词]民族志电影;影视人类学;民族文化;学科建构;化育新生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2)03-0092-09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从此前的文化废墟之中复苏,呈现出万舸争流、百花竞放的积极态势。
曾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科”而于1952年遭到取缔的人类学,也在1981年以“中国人类学学会”的成立为标志重新恢复。
惯常以中国少数民族识别与民族文化研究为主要学术功能的民族学,从此以后也参照人类学的学术范式进行知识与理论更新,二者之间的学科边界日趋模糊。
从1950至1980年代,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体系断裂、更迭、并置的过程中,有一条不引人注目的线索却并未完全中断,而是因缘际会地保持了一种学术脉络的延续性,那就是中国民族志电影的摄制活动。
中国人类学学科体制内的电影拍摄活动始于1930年代早期,人类学家凌纯声与摄影师勇士衡等人曾先后在湘西与滇西南等地进行过电影拍摄,以搜集当地的民族文化信息。
80年代电影有教育意义的

80年代电影有教育意义的8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充满教育意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通过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为观众传达了宝贵的教育价值观念。
本文将介绍几部在80年代上映的电影,并探讨它们所传达的教育意义。
1.《小芳》《小芳》是1986年上映的一部由孔砚明执导的电影。
该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艰难环境中坚强成长的故事。
影片展示了坚韧、勇敢和自信等美德,与此同时也告诉观众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的态度。
通过主人公小芳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勇气,观众被教育了要积极应对人生中的困难,并且相信自己的价值。
2.《红高粱》《红高粱》是1987年上映的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变革。
电影中对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对比,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关注,都给观众提供了思考的机会。
它教育观众要勇敢面对历史和社会的改变,拥抱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要珍惜传统文化和人性的美好。
3.《活着》《活着》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影片通过一个农民的生活历程,描述了底层人民在历经战争和动乱后,仍然积极向前,坚持生活下去的顽强精神。
故事深入人心,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引发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观众通过影片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自由的珍贵,进而思考如何更好地活着。
4.《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高高挂》是1991年上映的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四个妻子相互竞争的故事。
影片通过揭示封建家庭中女性地位的局限和妇女命运的悲剧,呼吁观众反思传统观念对个体自由的限制。
这部电影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引发了对性别平等和尊严的思考,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教育启示。
5.《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1993年上映的一部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
该片通过两个戏剧演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示了人性中的爱恨情仇,同时也涉及了家庭和传统的价值观。
电影80年代

1
1987年,《红高粱》勇夺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电影《城南旧事》以主人公小英子 癿眼光来感受那个时代,结极了三 个故事,但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亏丌 关联,故事串联了三个旧北京癿城 南一些故事
电影《人到中年》以一个身心交瘁癿女大夫陆文婷癿生活,再现一带中年知识分 2 子癿无私奉献精神迚行赞颂,也对当时造成这种状况癿社会提出质疑
1984年 《猎场扎撒》、《野山》、《良家妇女》、《黑炮事件》 等重要影片问世。 1987年 《老井》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红高粱》、 《老井》、《人鬼情》、《孩子王》、《太阳雨》、《我叧流三 次泪》、《最后癿疯狂》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1988年 《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釐熊 奖”。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 《芙蓉镇》在捷兊斯洛伐兊第26届卡罗维収利国际电影节获电影 节大奖。 1989年 《釐猴降妖》、木偶片《神医》分别获美国第六届芝加哥 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动画短片一等奖。《开国大 典》问世。该片对传统癿革命历叱题材影片癿収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80年代开始,港片也开始大量迚入内陆:《纵横四海》, 《最佳拍档》,成龙系列电影等在国内大受欢迎。
17
男儿当自强
是90年代后武侠片经典中的 经典, 也是李连杰成为真正 意义上的功夫片明星。徐克 在这部匠心之作中将武打设 计艺术化,长短镜头熟练运 用,打斗动作的快慢结合, 使这部功夫片美感十足。那 些头上甩出来的汗, 口中呼 出来的气,以及拳脚相交时 振起来的土都清晰可见, 更 增加了那份真实感。李连杰 那瘦小的身材在特意的仰角 镜头中显得十分高大威猛, 突出了黄飞鸿永远不败的英 雄形象。
5
1980年电影《庐 山恋》,号称是中 国第一部吻戏,丌 仅完美地呈现出了 庐山癿景色,而且 还创造了多个纪录。 比如《庐山恋》是 “文革”后国内首 部表现爱情主题癿 电影,并且出现了 当时罕见癿吻戏; 女主角张瑜片中癿 服装,换了43套, 进进超过《花样年 华》里张曵玉癿23 套旗袍;当年癿新 人张瑜也凭这部 《庐山恋》成为上 世纪八十年代观众 心中癿“梦中情 人”,并当选第一 届釐鸡奖和同年百 花奖癿“双料影 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点
一个看似简单然而意味深长的事实是,只有被放置到社会事件的语境当中,物理时间才有可能获得价值。
80年代也因“拨乱反正”的政治议程而被视为一个意义完整的“新时期”的历史段落。
“新时期”的到来,通常也意味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一种写实的因而也是更加真实的现实主义开始踏上归途。
借用现实主义的术语来说,电影更为“忠实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民众的情感与日常经验。
80年代电影的第一个定焦镜头无疑就是“文革”反思。
然而矛盾的是,批判“文革”的电影所袭用的恰是“文革”时期的电影。
《泪痕》这部电影就是这样。
影片的主人公一位市委书记总是出现在端正的特写与近景镜头里,而那些不法分子则总处在倾斜的角度上。
这部粗糙的影片作为一个相当明显的例证,说明了一种矛盾,一面是80年代被看做文艺疏远政治的时期,另一方面所强调的又是文艺参与政治议程的功能,这样的关系也体现在那些更为精致的故事之中。
影片《巴山夜雨》获得了80年代第一个金鸡奖。
它的叙事基本上是在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空间里完成的。
在一艘客轮上,两位便衣警察秘密押送一位诗人,而住在同一间船舱里的人物,则有青年工人、农村姑娘、女教师和一位要去江上祭奠儿子的母亲。
恰如“同船过渡”的寓言所示,不同身份的人在同一个空间里结成了某种共同体。
尽管两位警察阴冷的表情给这部“故事片”增添了不少悬疑气氛,但叙述的旨归却是预先规定了的,并不会出现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
当诗人在某地被释放后,两位警察也被证明是该共同体中情非得已的成员。
尽管《巴山夜雨》已放弃了《泪痕》所钟情的那种简陋夸张的善恶相争模式,但是回应政治诉求仍是同样的要务。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县委书记形象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青天情结,后者则用诗人的角色成就了一次“归来者”的询唤。
80年代第二个金鸡奖的影片《邻居》,则更像是“文革”之后开始职业生涯的第四代导演的自我陈述。
片中的人物是一个极具隐喻意味的机构,一所“建工学院”的教职工。
影片描述了他们困窘的物质生活和低落的情绪,尤其为人称道的是,电影的镜头并未回避主人公们逼仄的居住空间和拮据的经济收入,似乎不加修饰地呈现了一个拥挤、凌乱甚至有些阴暗的环境。
但在同时,这些语言和画面的现实也必将在叙述结构中得到修饰和解决,从而将故事中的现实处理成了现实中的意外。
在结尾处,一个伟大吸引人的形象——建工学院的党委书记,重新回到政治生活中来帮助主人公们迁入新居。
80年代电影界的另一个热点,是关于娱乐片的探讨。
电影的娱乐功能自“左翼电影”开始受到压抑,“十七年”及文革时代被压至最低点。
改革开放初期,娱乐片作为“题材样式多样化”中的一类片种出现,以其数量上的不可觊觎和质量上的差强人意引起电影界的争论。
这场争论在80年代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观众对电影娱乐功能的需求却日益增强。
娱乐片对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冲击是以武打形式发起的。
1980年张华勋导演的《神秘的大佛》是国产片中较早的一部武打片,它以寻宝为主题,在其中穿插凶杀搏斗情节,情节曲折且富于传奇性,作为开端作品,导演为影片确立了伸张正义、弃恶扬善的文化价值框架。
影片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老一代批评家梅朵的意见基本代表了当时对此类影片的
主流看法。
他认为,“这部影片,不仅情节纯属编造,谈不上什么教育意义,武打场面也不见功夫,没有美感。
影片创作者的兴趣主要放在制造恐怖气氛,对观众进行感官刺激。
我们既然反对西方影片中的暴力和色情,为什么要拍摄这样的影片,以制造恐怖气氛、进行感官刺激为目的呢?这又会对我们的观众、尤其对我们的青少年产生什么影响呢?”尽管受到主流批评家指责,但影片本身却受到了众多观众的欢迎。
这也是人民对这一类型的电影的偏爱远远超过其他。
真正掀起商业浪潮的是《少林寺》。
影片以逼真的武打场面与善恶有报的因果剧情,充分满足了观众的观影快感。
影片由香港中原公司启用李连杰等大陆武术运动员在大陆拍摄。
李连杰则因此成为国际武打明星。
影片上映后引起的轰动,使武侠电影争论的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一阶段的武侠影片积极靠近现实主义手法,试图把武侠电影提升为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演员选择真正的武术运动员,以真功夫对抗港台武打片的“花拳绣腿”,在主题上尽可能使主人公的功夫展示具有伸张正义、变现民族气概等意识形态目的。
当然,也因此限制了武侠电影对娱乐性的诉求,只能靠真实感较强的武打奇观来吸引观众。
不过,由于一批香港与大陆合拍的武侠电影的出现,这些武侠电影还是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武打电影类型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喜剧电影的复苏繁荣时代,喜剧电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观众最为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也是中国八十年代社会心理和审美文化的一面与时同行的哈哈镜,同时还是八十年代电影批评的争议焦点所在。
在八十年代的喜剧电影文本中,可以品读出中国喜剧电影和喜剧文化或隐或显的印记,以及中国喜剧电影此后发展的可能性。
从整体而言,80年代是至今为止中国电影最为辉煌的年代。
80年代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骄傲,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篇章,溶铸在80年代电影中的理想主义光彩、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探索的锐气以及风格样式上的千姿百态,将永远成为激励中国电影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