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5 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专题十二 句式的理解、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及断句.1

复习中要尤为重视。“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自不待言;理解
文中的句子应是指能读通、读懂句子的主要内容,并能理解语句的深层 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这里的“读通”,派生出的题型便是断句,
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 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 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 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 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 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 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 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同的句式和用法”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
、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被 单独拿出)、省略句以及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第二“不同的用法”,主要
指词类的活用。在词语用法上,文言文更灵活,一词兼几类的情况非常普
遍,临时活用的情况也很多,命题形式也十分灵活。因为浙江2009年新 高考,对此点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了单独设题(19题),我们已在“理解
1.文言实词(只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和文言 特殊句式,仍会单独设题,且很有可能落在句式上。 2.翻译,材料仍会从文言阅读文中提取。所选的阅读文很 可能是史传类文学,(2008年是传记、2009年是笔记散文), 翻译的分值可能加大。 3.断句,尽管2009年的新高考题,没有涉及到此类题型,但
专题12 文言文比较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12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春·四川乐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牗户墙垣,犹之①比屋②也,而谓之巢,何?”陆子曰:“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之:到。
②比屋:邻屋。
③觌(dí):相见。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因为)B.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置:放弃)C.既.入又不能出(既:已经)D.信.乎其似巢也(信:确实)2.对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B.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C.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D.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今子幸有屋以居,牗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4.甲文中提到“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请结合文本分析,甲乙两文中读书的益处有何不同。
(二)(2022春·广西南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方法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方法一、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
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可以在意义上截然相反!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这种说明断句不同,可以改变词语意义的故事。
(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
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
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
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
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
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二)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
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
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
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
那行字是这样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中考语文 讲解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标文言文基础储备练11北冥有鱼

(3)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课下注释)
大大鹏鹏从天从空天往空下看往,下也看不过,像也人不在地过面像上人看天在一地样面罢了上。看天一样 (罢4)怒了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省略句)
大大鹏鹏是是一个一硕个大硕无比大、无力比大无、穷力、大志存无高穷远、、善志借存长风高的远形、象。善借 2长.试风赏的析形“鹏象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一
句话。(句子赏析)
此此句句运运用丰用富丰的富想象的,想奇象特的,夸奇张特,描的写夸了张鲲,鹏振描翼写拍了水,鲲盘鹏旋振飞向九 万翼里拍高水空的,形盘象旋,能飞激向发九人的万豪里情高壮志空,的具形有强象烈,的能艺激术感发染人力的;“击” 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 “等抟字”传等字神传、神生、生动动,,极极力力展展现现了大了鹏大起鹏飞起的磅飞礴的气磅势,礴让气人势产生,浪 漫让神人奇产的想生象浪。漫神奇的想象。
(2)天之苍.苍.
苍苍:湛湛蓝蓝
5.重点虚词
6.重点句子翻译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课下注释)
翅翅膀膀拍拍打水打面水,面激起,的激波起涛浪的花波有涛三千浪里花,有乘着三旋千风里盘,旋飞乘至着九旋万里风的 高盘空旋,凭飞借至着九六月万的里大的风离高开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盘旋旋飞飞翔翔 扶摇:旋旋风风 (4)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气息息,,这这里指里风指风 (5)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山山野野中中的雾的气雾,气奔 ,腾如奔野腾马如野 (6)亦若马是.则已矣 是:这这样样
2020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断句、解词、译句)学案

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解词、译句)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1)主语和谓语之间(优先停顿)、动词和宾语之间要停顿(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可以不停顿)。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2)发语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3)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诗意个复音词的,要分开。
例:可/以一战。
(6)在表转折关系的“而”“则”前停顿。
(7)“也”“乎”等语气词若在句中,后面要停顿。
二、【解词和译句】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
1、词语理解的方法:扩字法。
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主要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要扩词;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揣测法。
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2、六字翻译法: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古文今译六字法: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补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补”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
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
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对少数没有相当的词表示的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
“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
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
专题十二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断句)

【例2】
现代汉语。
(2012· 广东卷)(原文见专题九)将下列句子翻译为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方言文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①“苟 ”
是一词多义,这里是表假设,“ 如果 ” 的意思; “ 自活 ” 是 宾语前臵,正常语序为 “ 活自” ,养活自己; “ 蜂 ” 是名词
作状语,像蜜蜂一样; “患 ”是一词多义,这里是 “祸患 ”
的意思。② “傅先生天下贤士 ”是判断句式; “ 尚 ” 是连词, 尚且;“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名字。
译文:韩文公的文章,使八个朝代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
【例10】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解析:此句中的“骇”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 惊奇”。 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
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3.一词多义 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 重点。
点,要认识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词义有继承有发展。有些
古代词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则先后发生了 或大或小的变化。
【例 1】
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
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误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这人流离失所,于 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十二 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十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心乐.之(快乐)B.水尤清冽..(清澈)C.俶尔..幽邃(幽静)..远逝(忽然)D.悄怆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B.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D.不可知其.源/欲穷其.林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写法从侧面突出水的清澈。
B.选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宋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C.第三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身岸势的蜿蜒曲折的特点。
D.选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各种景物,表达了作者凄清悲凉的情感,也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上压抑和内心的苦闷。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其岸势犬牙差互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而能否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是能否读懂文言文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
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所谓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读,音为dòu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那么,什么又是句读呢?所谓句,是指古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所谓读,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
根据句读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
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
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
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
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小伙子一看,心想:“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肯定很好啦!”于是就答应下来。
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
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1.什么是文言停顿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
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
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标点符号为标志;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案5 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随堂演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
②妾:指婢女。
解析:本句中“然、矣、而、无乃、乎”等虚词给我们很好的帮助,在解决了这些之后,再找主宾:“其父兄”“吾”“人之父兄”等又帮助我们确定在哪里断句。
答案: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参考译文: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
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也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
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我因此不敢不节俭。
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
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解析:首先看虚词“而、则、焉”,再看表示人的“王”“子”,表示时间的名词“今”,指示代词“是”。
答案: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参考译文: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征讨戎族,(芮伯)得到(一匹)好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
芮季说:“不如把它丢掉。
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别人的话。
今天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然认为您不会就只收获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
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到厉王那儿去说谗言,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的。
这是(自己)买祸啊。
”(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没有得到)就到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给国王)。
”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
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
知道厉王贪财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过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内容用“/”断句。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解析:“曰、而”处停顿很明显;两个人名以及“臣”“陛下”处又给断句以帮助,“生孝”“死孝”对举,又要停顿。
答案: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参考译文: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
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
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
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
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课案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解析: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答案: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参考译文: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我确实是个国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病。
”优莫说:“您努力吧!还和商纣王差两天。
商纣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
”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吗?”优莫说:“不会灭亡。
”襄子说:“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
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
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
”2.将下面一段文字断开。
宋之丁氏家无井出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解析:此段文字在断句时,要注意表对话的“曰”,还有表名称、姓氏的两个连用的“丁氏”。
另外,断句时,在没有其他标志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找到动词,将整个句子的意思表述完整。
答案:宋之丁氏/家无井/出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来得好啊。
3.将下面一段文字断开。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之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解析:根据对话标志“曰”将前面断开后,后面的“以……观之……”相同的结构就成为重要的断句依据。
答案: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参考译文:北海海神说:“从大道来观察,万物没有贵贱之分。
从万物自身角度观察,物各自以为贵,而相互以对方为贱。
从世俗通行观念观察,物之贵贱决定于外而不在自身。
从物的差别性观察,如果循其所具有的大的方面把它视为大,那么万物莫不是大的;如果循其所具有的小的方面把它视为小,那么万物莫不是小的。
”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注】无知:人名,魏无知。
解析:虚词“则、乎”帮助我们断了三处,“今”表时间,常用在句首,“唯才是举”是一成语,后面是代词“吾”,此处又要停顿,“佐我”动宾结构,最后一处断出来了。
答案: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参考译文: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内容用“/”断句。
械虎襄梁间多鸷兽。
州有采捕将,散设槛阱取之,以为职业。
忽一日,报官曰:“昨夜槛发,请主帅移厨,命宾寮将校往临之。
”至则虎在深阱之中,官寮宅院,民间妇女,皆设幄幕而看之。
其猎人先造一大枷,仍具钉锁,四角系縆,施于阱中,即徐徐以土填之,鸷兽将欲出阱,即迤逦合其荷板,虎头才出,则蹙而钉之,四面以索,趁之而行,看者随而笑之。
此物若不设机械因而取之则千夫之力百夫之勇曷以制之势穷力竭而取之则如牵羊拽犬虽有纤牙利爪焉能害人哉夫欲制强敌者亦当如是乎(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卷四》)解析:首先抓虚词“因、则、曷、虽、焉、哉、亦”,另外“千夫之力”与“百夫之勇”明显对举,中间肯定要停顿。
答案:此物若不设机械/因而取之/则千夫之力/百夫之勇/曷以制之/势穷力竭而取之/则如牵羊拽犬/虽有纤牙利爪/焉能害人哉/夫欲制强敌者/亦当如是乎参考译文:襄梁之间有很多老虎。
各个州都有采捕将领,四处设置笼子陷阱抓老虎,成为一种职业。
忽然有一天,有人报告官府说:“昨天夜里笼子启动了,请主帅移驾去吃虎肉。
”命令幕僚及手下武官前往现场。
到那时见老虎在很深的陷阱里。
官员的家室,民间的妇女,都设了帷幔遮挡着观看老虎。
那些猎人预先做了一个大的枷锁,都准备好了钉子和铁锁,四个角系了粗绳索施放在陷阱之中,便慢慢往坑中填土。
老虎想要出陷阱,就慢慢合拢枷锁的两块板。
老虎头刚出来,就马上把枷钉牢。
四面用绳索拉着赶着它走,观看的人们都跟着它取笑它。
这家伙如果不用器械,围困并抓捕它,就算有千夫之力、百夫之勇,又怎么能制服它呢?威势没了力气耗尽时抓它,就如同牵羊拽狗,虽然有尖牙利爪,又怎么能伤害人呢!想要制服强敌,也应该像这样做啊!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工之侨献琴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解析:“谋、作”和“焉”字就可以帮助断出五个地方来。
“贵人”之后的几个动词是其不同的动作行为,彼此之间也要停顿。
答案: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参考译文: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