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个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知道噪声防治的途径。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三、课前预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在_______、_______体中比________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四、课内探究【学点一】音调[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拨动梳子的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缓慢拨梳齿,梳齿振动慢。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小结归纳]】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
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跟踪练习: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探究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音调:1)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影响音调的因素:声音的频率。
3)实验: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或紧度来改变音调。
4)应用:弦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或紧度来改变音调。
2、响度:1)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2)影响响度的因素:声音的振幅。
3)实验:通过改变声音的振幅来改变响度。
4)应用:扬声器、音响设备通过改变音量来改变响度。
3、音色:1)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声音的独特性。
2)影响音色的因素:声音的泛音和持续时间。
3)实验:通过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来理解音色的意义。
4)应用:人类通过音色来区分不同的乐器或人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声音的特性,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表现进行评价。
2、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特性。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反思:对本次导学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改进:根据反思结果,对导学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声音的特性_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用相应的词语描述不同的声音特性。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声音的特性,对身边的声音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更加周围的声音。
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带来的不同感受。
2、请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并尝试用词语描述这些声音的特性。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什么意思?二、新课学习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3.理解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4.了解声音的应用。
二、知识梳理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2. 声音的特点声音具有以下特点:•声音是可以听到的,可以扩散的。
•声音具有高低不同的音调,即频率的差异。
•声音有大极限和小极限,即响度的差异。
3.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
•在液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次之。
•在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慢。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5. 声音的频率和响度•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响度: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dB)。
6.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话通讯:声音通过电信号传输,实现远程通讯。
•声波雷达:利用声音波的特性探测物体。
•音乐和语言传播:声音可以通过扩音设备传播,让更多的人听到。
三、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定义和特点,了解了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们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下面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2.声音有哪些特点?3.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播?4.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什么?5.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分别是什么?6.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你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2_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2.1《声音的特性》导学案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相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相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相关”“响度与振幅相关”的试验,进一步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歌曲的音调。
学习内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阅读课本P32至P35内容。
自学检测:1.物理学中用来描绘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
2.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物体在1 s的时间里假如振动次,频率就是100 Hz。
3.人的听觉范围:一般为Hz,超声波:频率高于Hz的声;次声波:频率低于Hz的声。
合作探究: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实行(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1)(2)比较实验结果,钢尺伸出的长度越,发出的音调就;钢尺伸出的长度,钢尺振动得就越慢,音调就。
2.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演示P332.2-2实验:观察音调波形图。
通过屏幕上的波形我们能够看到: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更,声音的频率,低音调的声音的波形,声音的频率。
比照分析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试听20 Hz-20000 Hz声波,增强对音调的理解)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教师演示:按课本P34图2.2-3方案实行演示;(1)同一音叉,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响度越。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幅,听其响度;(3)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幅度越小,响度越。
2.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观察响度波形图,提升对声音响度的理解(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实行演示比照分析)3.知识延伸: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能够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
(完整版)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音调、响度各与什么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声的音色不同。
2、过程和方法通过预习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
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时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重、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及其各与什么有关。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器材:收音机、发音齿轮、钢尺、乒乓球。
学习课时:2课时一、课前预习:1、声音的三个特性包括:、和。
2、音调是指声音的,越高,音调(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表示物体振动的,单位是,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
)3、响度是指声音的;物体越大,响度;听者距发声者越响度越。
4、音色又叫,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
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音靠。
5、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高于叫超声波;低于叫次声波。
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同,大象靠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声波。
6、常见的乐器一般分为管、弦、打击乐器,管乐是靠发声的;如,弦乐是靠发声的,如;打击乐是靠发声的,如。
二、课前展示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15°C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4、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5、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靠骨传导判断的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三、创设情景: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我们为什么还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展示汇报:用发音齿轮、钢尺展示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用音叉和乒乓球展示响度和振幅的关系用收音机展示响度和远近的关系。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音调跟发声体有关,振动快,音调;振动慢,音调。
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越大,响度就。
响度还与有关.3、不同的发声体不同,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决定音色的条件:。
二、课内探究(一)音调1、听一听:敲打不同的几支音叉,仔细辨别它们的声音有何不同?做一做: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声音的高低叫做。
2、探究: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音调跟发声体有关,振动快,音调;振动慢,音调。
3、阅读教材P32-33,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频率是用来描述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符号。
物体振动快──频率─音调;物体振动慢──频率─音调。
频率决定声音的。
(2)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次声波:。
(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二)响度1、播放蚊子和牛的叫声。
仔细辨别它们的声音有何不同?声音的强弱叫。
2、探究: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实验: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越大,响度就。
响度还与有关.(三)音色播放笛子的声音,葫芦丝的声音,流水声。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导入声音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传达信息,引起共鸣,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
但是你知道声音的特性是什么吗?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修声音的特性,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什么是声音?- 声音是一种由物体震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使我们产生听觉感受。
2.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震动的物体、介质和听者的耳朵。
-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木棍时,木棍就会震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震动的空气分子传播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震动,形成声波。
-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约为340米/秒。
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干系-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例如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四、探究声音的特性1. 频率和音高- 频率是声音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 人类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2. 振幅和音量- 振幅是声波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 音量是声音的强弱水平,单位是分贝(dB),一般人能够听到的最小声音为0dB。
3. 波长和音色- 波长是声波的波峰到波峰(或波谷到波谷)的距离,波长越短,音色越尖锐。
- 音色是声音的奇特特征,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五、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1.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高的干系。
2. 实验步骤:- 准备一个简易的弹簧振子,用手指拉动弹簧振子产生声音。
- 应用频率计测量不同频率下的声音,并记录下来。
- 比较不同频率下的声音音高的变化。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声音的频率和音高呈正比干系,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的频率和音高的干系。
《声音的特性》教案导学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课题声音的特性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2.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3.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4.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具准备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吉他、口琴、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和响度的因素;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通过示波器的波形图比较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就越低.2.频率是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它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单位为Hz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从20Hz 到20000Hz ,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3.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4.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品质.不同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我们能区分不同的人或物体发出的声音,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有差别.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新课导入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为什么用力鼓掌比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大?为什么我们接电话时,能通进行新课音调和频率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教师给学生分发几把钢尺,引导学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然后拨动钢尺,使钢尺振动发声.师:下面请大家观察老师演示的实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发声时的振动情况和发声特点.演示1:教师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短一些,并拨动钢尺.(钢尺振动较快)演示2:教师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此时钢尺振动较慢)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较快,发出的声音尖而细;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较慢,发出的声音低而粗.师:同学们刚刚说的声音尖而细和低而粗就是指声音的音调.那么,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生: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刚才的实验中,钢尺振动得快,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音调就低.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在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振动的快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频率.板书:1.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2.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例1】(多媒体展示)(2015·安徽)许多男生在变声期后,说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比以前低,因而声音的会降低.解析: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答案:音调2.观察声波的波形图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并向学生演示示波器的用法.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才学习,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两个实验.实验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实验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学生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总结实验结论:结论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结论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板书:观察波形图时,波形越密,说明音调越高;波形越稀,说明音调越低.超声波和次声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P34内容,回答下面的思考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2)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3)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板书:板书:1.人耳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约为20Hz~20000Hz.2.超声波: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3.次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师: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在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呐”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吗?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在课后进行交流.【例2】在四川雅安大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到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声音的音调、音色不同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解析: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频率范围,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听不见,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也听不见.所以若音频探测仪发出的是超声波,则人耳是无法听见的.答案:C进行新课响度1.认识响度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板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请同学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学生大胆地猜想: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生1: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生2:轻轻拨动小提琴的琴弦时,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用力拨动小提琴的琴弦时,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2.实验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进行探究活动,证实同学们上面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P34“演示”,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做实验.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多媒体课件)实验步骤:(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如图)(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实验分析: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可适时指导、点评)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总结实验结论:结论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结论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板书: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课堂延伸:进行新课生:振幅是决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板书: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例3】(多媒体展示)(多选)下列几项措施中,不能使声音的响度变大的是()A.使声源振动的频率变大B.使声源振动的振幅变大C.使声源离人耳更近些D.使声源振动的振幅变小解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声音的响度与声源距离人耳的远近有关,声源离人耳越近时,响度越大;声源离人耳越远时,响度越小.答案:AD3.探究音调与响度是否有关教师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引导学生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生1:“1”的响度大.生2:“5”的响度小.生3:“1”的音调低.生4:“5”的音调高.教师总结: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板书: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特性.响度大不一定音调高;音调高不一定响度大.音色1.音色教师让后排的两位同学朗读教材P35“音色”中的内容,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仔细辨别刚才是哪两位同学在朗读.(前面同学很快分辨出是谁的声音)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分辨出不同声音的?仅仅根据音调和响度行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他们说话音质不同.我们能听出他们的声音不是依靠音调和响度的.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里的音质其实就是物理学中的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形状、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例2】(多媒体展示)“闻其声知其人”意思是说只要听到熟人讲话的声音,即使没有看到讲话的人也知道谁在讲话,这是根据声音的的特性来判断的.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解析:我们可以合唱同一首歌曲,说明不同的人可以发出同一音调.当然,不同的人发声时,也都有正常的响度,可见音调和响度不是特色,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根据音调和响度来判断是谁在讲话,但是不同的人讲话时的音色是不同的,这就是特色,我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发声者是谁.答案: C2.波形图中的音调、响度、音色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5“演示”,观察图2.2-4中的3个波形图(如图甲、乙、丙所示),比较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教师也可以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音叉、钢琴、长笛)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学生交流讨论后积极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教师总结:从甲、乙、丙三图可知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因此频率相同;波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板书:示波器中的波形图可以反映出声音的三个特性,如波形的疏密,可以反映声音的音调;波形的振幅(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反映了声音的响度;波形的形状,可以反映声音的音色.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音调、响度、音色三者的比较”,并讲解.音调、响度、音色三者的比较(多媒体课件)教学板书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音调,知道了音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了解了人能听到的发声的频率范围,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我们还学习了声音的另外两个重要的特性——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响度与振幅有关,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也知道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形状、结构有关.我们从波形图中进一步体会了音调、响度、音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我们学习了乐音和乐器,知道了乐器的种类和发声原理.这节课就学到这.好,谢谢!教学反思1.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观点.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真正理解并能区分音调和响度.2.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感知,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是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声音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3.教学中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的感性认识.4.这节课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要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方法,适当增加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可进行多媒体动画或录像呈现.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等活动,来感知声音的特性,对于“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音色”等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结合生活实例的基础上,灵活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音调、响度各与什么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声的音色不同。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预习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
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时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重、难点:
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及其各与什么有关。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器材:
收音机、发音齿轮、钢尺、乒乓球。
学习课时:2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声音的三个特性包括:、和。
2、音调是指声音的,越高,音调(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表示物体振动的,单位是,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
)
3、响度是指声音的;物体越大,响度;听者距发声者越响度越。
4、音色又叫,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
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音靠。
5、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高于叫超声波;低于叫次声波。
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同,大象靠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声波。
6、常见的乐器一般分为管、弦、打击乐器,管乐是靠发声的;如,弦乐是靠发声的,如;打击乐是靠发声的,如。
二、课前展示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15 ℃时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4、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5、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靠骨传导判断的
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
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
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
三、创设情景:
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我们为什么还会听到不同的声音?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展示汇报:
用发音齿轮、钢尺展示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用音叉和乒乓球展示响度和振幅的关系,用收音机展示响度和远近的关系。
1、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旋钮是为了()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善声音的音色
D.减小噪音
2、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__________的叫声音调高,__________的叫声响度大。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3、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
高于20000Hz
叫;低于20Hz叫。
4、声音在均匀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
A.声速逐渐减少
B.频率逐渐减少
C.振幅逐渐减少
D.声速、频率、振幅都不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无关,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B.鼓面每秒钟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就越大。
C.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频率越大。
D.棒击鼓面越重,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能听到蚊子的嗡嗡声,是因为其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B.手按电子琴的不同键位所发出的声音不同,主要是声音的频率不同。
C.人离声音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是因为声音响度变小的原因。
D.只要两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就无法分辨它们。
7、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缩短听者与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减少声音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的响度更大些。
8、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物体的质量,以下几种说法中,不能用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
A.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毛坯。
B.瓜农用手拍西瓜。
C.顾客用手轻轻敲打瓷器。
D.铁路工作人员用锤子敲车轮和支撑弹簧。
9、某同学将一把长20cm的钢尺插在课桌的夹缝中,使其振动发声,三次钢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是15cm、10cm、8cm比较三次发声,音调最高的是()
A.15cm
B.10cm
C.8cm
D.三次一样
10、“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
____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不同。
11、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__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有关。
2、音调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3、张平同学学了“声学”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
A是一根一固定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
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
解释:(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______不同;(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乐音的三要素是:、________和。
5、男生说话粗犷,而女生讲话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________不同,其原因是男女同学的________不同。
6、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一个人站在围墙内圆形围墙附近说话,其他人可以在围墙内的任何位置听到他的说话声,这是因为()
A.皇帝使用过
B.神灵相助
C.声音经过多次反射的结果
D.说话者发音的响度大
七、拓展提升
1.“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
C.音色好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盲人仅凭听觉就能分辨出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演奏方式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
4.晚上,你家门外有人叫门,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你仍能判断出他是否是熟人,这是因为()
A.每个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C.每个人声音的大小不同
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5.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
B.发声物体不同
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
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6.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为()
A.20 Hz~20000 Hz
B. 60Hz~65000Hz
C.15 Hz~50000 Hz
D. 10 Hz~150000 Hz
7.欲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以下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改变弦的粗细
B.改变弦的长短
C.改变弦的松紧
D.改变弦的振动幅度
8.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里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
B.声音的音色保持不变
C.声音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
D.在不同地方声音的大小相同
9.根据对蝙蝠的研究,人们仿制了盲人用的超声眼镜,在眼镜上装有一个超声波发射器,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信号,经接收并转化成人耳可辨的声音信号,通过耳机传至两耳,从而可判断出障碍物的方位及具体情况.若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为11000 Hz,那么该超声波发射器的发声体每分钟振动多少次?
10、有人认为凭听觉能发觉飞行中的苍蝇,却不能发现飞行中的蝴蝶,这是因为苍蝇发声大,蝴蝶发声小,你认为对吗?
11、地震前夕,一些动物有异常表现,如老鼠出洞,鸡鸣狗叫等,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什么?
学习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