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为什么会发生战争

合集下载

自然状态为什么是战争状态的两个证明与对人性的重构

自然状态为什么是战争状态的两个证明与对人性的重构

自然状态为什么是战争状态的两个证明与对人性的重构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自然状态为何被视为战争状态的两个证明,并尝试通过对人性的重构来深化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自然状态,作为一种假设的、无政府状态下的社会模型,常被描述为充满了冲突和战争。

本文将通过两个方面的证明来阐述这一观点:从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自然状态下个体权利的冲突与争夺,揭示战争状态的必然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人类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现象,验证自然状态下的战争状态。

本文还将探讨人性在自然状态中的角色,尝试通过对人性的重构,理解自然状态下战争状态的根源,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1. 阐述自然状态的定义及其在历史哲学中的重要性。

自然状态,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广泛存在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中。

在早期的政治哲学家中,如霍布斯,自然状态被描述为一种没有共同权力,人们彼此独立且平等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人们追求自我保存的本能,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权威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那么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陷入一种持续的冲突和竞争之中,这种状态被霍布斯形象地描述为“战争状态”。

自然状态在历史哲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构建人类社会政治秩序的逻辑基础。

自然状态的设定帮助我们理解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可能呈现的状态,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政治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状态的设想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如何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社会提供了理论工具。

自然状态也是政治哲学家们反思和批判现实社会的重要参照点,它提醒我们,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并非理所而是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批判的。

自然状态并非一个具体的、可以观察到的历史现象,而是一个理论构想。

自然状态在历史哲学中的重要性并非在于它是否真实存在,而在于它作为一个理论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反思人类社会和政治现象。

这种理解和反思,无疑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提出本文的主题:探讨自然状态为何被视为战争状态,并通过两个证明进行阐述。

战争中的心灵剖析:中法战争与心理学

战争中的心灵剖析:中法战争与心理学

战争中的心灵剖析:中法战争与心理学近代史上,中法战争是中华民族所遭受过的一次外来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痛苦经历。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遭受了许多心理上的伤害,面临着种种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中法战争中的心灵剖析,探讨当时人们所经历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措施。

一、中法战争的心理背景中法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现代战争,从1860年开始,历时将近2个月,中方以失败告终。

这场战争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在当时的中国,国力逐渐衰落,领土逐渐被侵蚀,政治制度逐渐出现问题。

同时,西方列强纷纷侵略中国,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渐渐感到无助和沮丧。

中法战争的爆发,让人们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威胁和中国体制的不足,也使中国人民的心理压力达到了最高点。

二、战争中的心理反应1. 恐惧和不安战争时期,各种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会引起人们的恐惧和不安。

这些因素包括战争局势的不确定、潜在的武装冲突、家园被摧毁或遭受伤害的威胁、家庭成员离散等等。

中法战争中,中国居民在战争爆发初期就面临着巨大的恐惧,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人们的极大恐惧,对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

2. 愤怒和悲伤在战争中,人们经常会遭受到各种压迫和伤害。

这些伤害包括失去家人、财产和安全,它们会导致人们的情绪波动和行为的变化。

中法战争中,中国人经历了大量的财产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同时还有无数的生命消失,这使人们的愤怒和悲伤情绪达到极致。

3. 抑郁和绝望战争可能导致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无能为力,其影响甚至会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感到失望和绝望,产生抑郁情绪。

中法战争之后,许多中国民众遭受到了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伤害,这导致了许多人产生了长时间的抑郁情绪和绝望。

三、战争中的应对措施在战争时期,人们不仅是受害者,也是斗争的养料。

人们需要真正地应对战争的影响和挑战。

应对战争影响的缓解措施有很多,比如自我调节和社会支持等等。

心理学在战争与冲突中的应用与后果

心理学在战争与冲突中的应用与后果

心理学在战争与冲突中的应用与后果战争和冲突是人类社会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对于参与者和受害者来说,其后果常常是毁灭性的。

然而,心理学在战争与冲突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帮助人们了解并应对这些灾难的后果。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战争与冲突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后果。

一、战争与冲突中的心理创伤战争与冲突给参与者和受害者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伤害。

从身体、心理和情感等多个层面上,人们都面临着严重的创伤。

战争中的暴力、恐惧和不确定性使人们易于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此外,失去亲人、财产损失和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心理造成重大打击。

二、心理学在战争与冲突中的应用1. 应对心理创伤: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治疗帮助战争与冲突中的受害者。

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处理创伤后的恢复过程,缓解痛苦并恢复心理健康。

2. 促进和平与和解:心理学在促进和平与和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冲突的根源,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必要的解决方案,并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以实现和解和和平的长治久安。

3. 预防和干预:心理学家与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战争与冲突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预测和识别潜在的冲突因素,进而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避免战争与冲突的爆发。

三、战争与冲突对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后果1. 对个体的心理后果:战争和冲突给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心理创伤、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广泛存在。

此外,战争的经历还会导致人格改变、社交障碍和信任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对社会的心理后果:战争和冲突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心理后果,包括社会凝聚力的破裂、道德价值观的崩溃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等。

这些后果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还导致了恶性循环,使冲突进一步升级。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战争与冲突中的应用对个体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人类会产生战争?

为什么人类会产生战争?

为什么人类会产生战争?战争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和人类历史变迁而产生。

但是,人们很难理解战争为什么一直存在、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人类为何会产生战争。

一、历史事件历史上,战争是许多决定性事件的结果。

军事技术的进步绝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文化、地理和人口变化、技术、经济方面的竞争和不平等,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渴望都归为历史事件的原因之一。

1. 文化和宗教观念在历史上,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导致冲突和战争的主要原因。

人们因为信仰和文化的差异而发生冲突,这种差异有可能来自宗教或是习俗的不同,这也是人之间难以避免的问题。

2. 领土和资源的争夺资源问题也是导致历史上许多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

对于领土和资源的争夺,人们会认为配有领土和资源的国家是富裕的,并且他们的生活更好。

然而,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资源分配常常导致了冲突。

3. 经济和政治竞争经济和政治的竞争也是导致战争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国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财富是每个国家的渴望。

二、心理学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自身内心的问题。

因为我们经常被卷入到在集体下建立储备空间这个前提下的共同争议之中,相应地有了了对领导力的需求,对人生自我阳光的特点,对自我保护,以及对各种负面情感的需求。

这些需求都是导致战争的推动因素。

1. 贪婪贪婪是人类最常见,也是最常产生矛盾的情感之一。

因为贪婪,在各个时期和各个地方与战争有关的事件都屡屡发生。

贪婪不仅让个体有更多物质上的需要,还会让他们与其他国家竞争,并尝试获得更多权力和财富,而这些事情往往是上述历史事件的根源。

2. 群体性压力人类在参与集体中不可避免受到群体压力的困扰,特别是在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和政治冲突中,这种压力会恶化政治关系、增加经济压力并最终导致战争。

在这样的群体压力下,个体往往会失去优于行动机制的能力和选择权。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攻击行为
第三章
攻击行为
3.1 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 攻击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5560年,人类共发生 14531次,平均每年是2.6次。从1740年到 1974年的234年,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 年1.6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旧在进行 着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期间,29次 在亚洲,26次在中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 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他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他相信 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 人们基本不能摆脱他,只有通过替代性的 活动消耗攻击动力才能使攻击倾向得到控 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 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 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攻击行为必须是有意图、有 目标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视野下 的攻击行为还具有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违反了社
会主流规范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
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怎样判断哪些是攻击行为? 个体的外在表现行为 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
康拉德•萨卡里亚斯•洛伦茨(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11.7-1989.2.27), 奥地利动物学家、比较心理学家、现代行为 学的奠基人。
攻击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之所以在每个 时代都有大规模战争发生,是人的攻击能量定期发泄的结 果。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难于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攻 击,而战争就成了发泄攻击冲动的重要途径。
攻击的本能理论还停留在用一种特殊概 念来推测内在的生物过程和生物机制的

国际冲突起因的心理学分析——以朝鲜战争为例【最新法学论文】

国际冲突起因的心理学分析——以朝鲜战争为例【最新法学论文】

以下为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已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这也就意味着再等到新学期开始我们可就是学长学姐了,让我不得不再次感慨时间飞逝,是啊,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而已,准备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把高中三年的压抑释放出来,而现在已然是一名大学生一年有余了(当然,如果按开学时间来算自然是不大到一年),弄不清是什么时候褪去的“新生”的外衣,但是这会儿却颇有一种“老生”的滋味。

仿佛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变老,让人猝不及防。

来不及多多回忆大一的生活,暑假伊始我就投入到另一种生活当中去了,说是辛劳却也充实,说是疲惫却也会觉得那是一种享受,是啊,付出劳动后并有所得,心总大学生论坛大学生交友是会感到些许欣慰吧!不再多言,且说这个暑假我是如何度过的吧!坦白说,本打算在暑假里到工厂找一份临时工作的,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附近的工厂里都没有熟人,厂子里似乎也不缺人,远的工厂里就更不可能找到活干了(也许是不够远,后来听说许多同学都在外地打工,而没有回家,由此不免感到有些惭愧)。

倒是在一开始找了一份在饭店端盘子什么的工作,不过离家较远加之还要上夜班,所以必须得住在那儿,后来让我给推辞掉了,因为那样一来几乎天天不能在家了,而我想多陪陪母亲。

就这样一连十多天都闷在家里,没有找到任何工作。

一天接到高中同学打来的电话,说是次日七八个同学小聚一下,心想也是,毕竟一旦开学而同学又不在同一个城市,连见面都不太可能,更别说弄一个小小的聚会了,遂决定参加聚会。

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聚会那天中午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大家无话不说,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有两个同学大一一年利用空闲时间自己挣了不少工资,更重要的是他们藉此锻炼了自己在社会上闯荡的能力,此外还有一个同学就在这个暑假办了一个补习班,收了五六十个即将上高中的学生,保守估计一个暑假下来净赚几千元。

其间,“社会”一词必然成为话题的重中之重,彼此交流闯荡社会的经验、趣闻,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认识,一顿饭的工夫,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已经相当落后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恐怕多半是纸上谈兵吧!因此,我自是沉默而少言,有同学禁不住问我这个暑假没出去打工?我如实诉说,不想同学竟帮我出主意,他们比较了解我的性格,有些内向,所以出的主意多半是要我突破自己,多和人打交道,说在社会上不会交际是不行的!最后,一同学说暑假有很多商场都在搞活动,恰好他姨市某大型超市的经理,说可以帮我问问她那要不要人。

2021从心理战的角度解读两伊战争范文3

2021从心理战的角度解读两伊战争范文3

2021从心理战的角度解读两伊战争范文 所谓心理战,是指敌对双方运用心理学原理,通过宣传和其他活动,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国家及其军队的作战样式。

心理战常用的手段包括:宣传、恐吓、威慑、欺骗、诱惑、诡诈、怀柔以及收买等。

其中,宣传是心理战的基本手段,往往通过无线、有线广播,散发宣传品,邮寄心战书信,实施战场喊话,宣传本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主张;有时发动谣言攻势,进行挑拨离间,策划暴动骚乱,从事破坏暗杀,来动摇和瓦解对方的军心、民心,削弱其战斗意志。

进行心理战的要求是:宣传上要主动进攻;充分了解敌军心理上的强点和弱点;重点是对敌方军官从心理上进行瓦解;心理战的手段要与部队作战行动对敌施加的心理影响结合运用;要加强己方的心理训练,及时识破和挫败敌方的心理战。

心理战研究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国内研究两伊战争与心理战的论文寥寥无几,本文力图从心理战的角度解读这场绵延八年、两败俱伤的战争。

一、战前伊朗通过宣传伊斯兰革命获得强势心理,赢得广泛支持 霍梅尼是一位坚定的泛伊斯兰主义者,他宣称,伊斯兰理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世俗民族主义的否定,不管是伊朗民族主义,还是阿拉伯民族主义,都被霍梅尼视为从西方传来的毒素,有害于伊斯兰社会的统一,他说“:在讲不同语言,例如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穆斯林中间并没有什么差别,此类问题很可能是那些不希望穆斯林民族统一的人编造的……他们制造了民族主义这一问题……这与伊斯兰教和伊斯兰原则是相悖的,他们的意图是破坏伊斯兰教和伊斯兰哲学。

” 霍梅尼对伊斯兰教推崇备至,认为它是救世良方,是解决穆斯林社会所存问题的最佳方案。

相应地,霍梅尼也就认为伊斯兰教的神权政体是国家政权的最好组织形式,他因此要输出伊斯兰革命,企图建立更多的伊斯兰政权,以实现伊斯兰世界秩序。

在霍梅尼看来,大多数的阿拉伯政权都是虚弱的、附属的,也是不合伊斯兰教精神的,应该被伊斯兰教的神权政体所取代。

霍梅尼在1981年直言到“:穆斯林的问题是:尽管他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和人口,但是由于其无能的领导层,他们不得不遵照大国的意志行事……穆斯林的问题在于其政治体制,正是他们的政治体制才造成了当前穆斯林的种种问题,这些政权与伊斯兰教无关。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心理与宣传心理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心理与宣传心理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心理与宣传心理学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了坚定的斗争意志和出色的战斗素质。

除了战斗技术和装备的角度外,战争心理和宣传心理学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战争心理和宣传心理学的应用。

一、抗日战争中的战争心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面对强大的侵略军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

然而,他们并没有轻易屈服。

相反,他们展现了顽强的抵抗意志和勇敢的战斗精神。

这种战争心理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面对敌人的入侵和残暴行为,他们没有被恐怖震慑住,相反,他们坚信祖国的力量和正义一定能战胜敌人。

这种坚定的意志成为他们奋战到底的动力。

其次,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强大的集体逆境应对能力。

他们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面对侵略军队的进攻。

在艰难的战斗中,他们互相鼓励,共同度过困难时刻,坚信只有通过团结一致才能战胜敌人。

这种战争心理给予了人民持久抗战的力量。

最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顽强和勇敢。

他们面对敌人从容不迫,勇往直前。

即使面对着敌人的疯狂轰炸和残暴行径,他们也毫不退缩,毅然投入战斗。

这种坚韧和勇敢的战争心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抗日战争中的宣传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精心设计的宣传策略,中国政府和军队成功地将抗日战争宣传给全体人民,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意识。

首先,宣传心理学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通过宣传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宣传部门成功地向人民传达了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决心。

这种宣传激励了人民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支持战争。

其次,宣传心理学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敌我观念。

通过宣传敌人的残暴行径和侵略野心,宣传部门成功地向人民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抗击侵略是正义的事业,中国人民是保卫祖国的英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会发生战争
弗洛伊德相信人有着“死本能”,而这种驱力会内化产生攻击性,当攻击性向内时,个体会倾向于伤害自己;而当个体避免伤害自己时,那么战争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

因此,在一个著名的信件往来中,爱因斯坦问:“为什么有战争?”,弗洛伊德回答:“因为人就这样”。

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会祈祷“岁月静好,世界和平”,但人们所做过的任何努力都没有永久地结束战争。

战争时代到底与和平时代有什么不同?
人们的认知方式似乎改变了
在《战争心理学》一书中,美国心理学劳伦斯·莱尚提到除了社会与历史的原因,战争的产生确实有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因素。

比如,战争年代大众的认知方式比和平年代更具有虚构的阵营感,更注重结果而非原因。

这种虚幻现实在李普曼《议程设置》中有活灵活现的体现,他假设一名法国士兵与德国士兵在战争年代同时落入一座荒岛上。

他们一直以敌人相称对峙了10年,直到他们获知两国早在自己落入荒岛一年后,就已经重新友好的消息。

战争年代,人们的认知似乎更偏执。

具体情况,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表格: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战争,除了经济学的原因,也许和我们个体自身也有一些关系:
“心结”可能引导我们参与战争
有些心理学家觉得,这可能与内心两种需求的产生的内心冲突有关。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Mead)在《自我,心理与社会》一书中,提出自我是“我”和“社会化的我”的统一。

自从我们出生以来到达两岁左右,我们第一次出现了“我”的概念,也就是自我意识。

为了证明我是谁的问题,我们会从各个方面开始佐证。

那么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越问会越有意思,因为你可能会说,我是xxx(姓名),我是女性(性别角色),我是女儿(家庭关系),我是xx公司的职业,抑或我是有钱人,我是屌丝……,这时你可能会发现,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往往和我归属的群体分不开。

马斯洛(嗯,二战胜利的时候他37岁,好像还没有提出对后世有魔性影响的需求层次理论)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我们大多数人同有“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但这两个需要时而会产生冲突,特别是当归属群体不能代表自我利益的时候。

(#有人可能会说,我想当隐士,我不要社会化,嗯,如果你从小就这样的话,你很可能变成狼孩的样子……)
托尔斯泰在其《战争与和平》中描绘了战争的带来的影响:
“每位将军和战士都知道他自己的价值,感觉到他自己只不过是人类沧海中的一颗沙尘,同时也了解到他自己是整个团体中的一部分。


从历史学角度出发,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我们"追求自我"和"归属群体"的内在冲突。

这种途径在我们每个文化中都会出现,而且也能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而不会使之相互冲突,它在提高我们存在价值并增强个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集体归属感,减小我们脱离社会团体的可能。

也就是说,使用这一途径会得到全社会的赞同,而且不需要用沉思冥想这种只有少数人才能完成的艰难修行。

这种途径就是武装团体冲突——战争。

此外,劳伦斯·莱尚认为,人们对战争的动机可能还存在如下四个因素:
1.替代性攻击。

类似于一种集体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的生活经验很早就发现,如果我们把憎恨的目标转移,使之远离我们生活中非常亲近的人(生理或心理上),那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很多。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朋友就是拥有共同敌人的相识之人。

当人与群体以外的人敌对时,群体间人际的压力就会缓和,我们越积极地表达对其他群体的敌意,我们被本群体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当我们与邻居或朋友拥有共同的敌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更能理解这一点。

我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会逐渐缓和,从而使我们成为亲密的战友。

2.自我怀疑和自我仇恨的投射。

精神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普遍认为,战争之所以大范围频繁发生,是因为战争找到了使我们将不安情绪转移到一个更让人舒服的目标上的方法。

精神病医生卡尔·门林格尔(KarlMenninger)写道:
“战争……就是每个人内心多种微型战争的反映……国际间的战争就是人类动机的复制品……”
投射是我们逃离自身内心紧张情绪的最佳途径。

与其成天埋怨自己,不如去驱除世界中的恶魔,反而会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比如,处理我们无处安放的焦虑与生活意义的找寻。

3.生活中缺乏意义和目的。

叔本华认为,当我们不痛苦时,我们便会陷入无聊。

如果不带着有意义的目标重复做相同的事情,我们的内心很可能会被腐蚀,而我们也会陷入茫然。

神经科学家对于脑的研究也证实,我们的大脑期待着新鲜刺激。

当我们缺乏生活意义而无聊时,战争满足了我们被需要的心理要求,正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所说:当一个人知道他所属的集体需要什么样的特质时,他就会设法培养出这样的特质来。

如果他很为这个集体感到自豪,那他的自我满足感也会随之提升。

没有任何集体能像军队那样,将人内心世界的骄傲、自豪完完全全激发出来。

4.群体归属感的需求。

《美国士兵》(TheAmericanSoldier)是一份针对美国步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做的研究报告。

它多次强调,增强“归属感”是鼓舞士兵英勇作战时最重要的办法。

士兵作战不是基于个人“理想”,而是不愿让战友失望。

“……士兵关系好,战斗的士气自然就高。

”拿破仑滑铁卢惨败正是因为:“士兵很久没有在一起喝汤了。


无论是战场上还是战场外,战争都让公民产生一种归属感。

我们信仰一致,自愿为他人牺牲,同仇敌忾,一起面对未来。

比起因共同兴趣而形成的团体,这种人与人彼此依赖、彼此信任的感觉要深刻和强烈得多。

当战争爆发时,全国上下成为一体,大家利益相同,目标一致。

除非这种感觉走向了极端,否则,一般人都不会再觉得孤寂或者被人排挤。

不过,虽然如此,小壹君依然还是希望,心理学能够影响世界,而且『岁月静好,世界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