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发展概述(精选)
坦克发展史

坦克发展史1916年6月,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向德军展开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一次战役索姆河会战打响了。
交战中,德军依靠构筑的堑壕、铁丝网等坚固防线,抵挡住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双方你来我往,伤亡惨重。
在1个月的攻、防战斗中,英、法联军伤亡62万余人,德军也损失了约60万人,但仍难分胜负,结果进攻战变成了一场阵地战MKⅠ坦克第一种参加实战的坦克——MKⅠ9月15日凌晨,已露寒意的战场上大雾弥漫,四周也一片寂静,被阵地战拖得疲惫不堪的德军正在堑壕中昏睡。
突然,他们被阵地前传来的一阵阵轰鸣声惊醒,脚下的大地也似乎在颤抖,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涌上了德国士兵心头。
不一会儿,德军士兵们看到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怪物”出现在眼前,它们穿过清晨的浓雾,开着炮冲了过来,顿时德军阵地上一片混乱,爆炸声、叫喊声连成一片。
惊恐之余的德军拼命用枪、炮向“怪物”射击,但“怪物”不但丝毫未损,并且像被激怒了一样,更加猛烈地开着枪、炮横冲直撞。
它们摧毁了一个个向它射击的火力点,并冲过堑壕、压平了铁丝网,还有不少德军被它发射的炮火打死。
在一片混乱中,其余的德军纷纷停止了无谓的抵抗,开始丢弃阵地四散逃跑。
而这道横在英军面前、经过长时间激战未能攻克的阵地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这些初战告捷的“怪物”不是别的,正是英国制造的MKⅠ型坦克。
虽然当时投入使用的几十辆坦克中只有18辆真正参加了战斗,但它们为突破久攻不下的德军防线发挥了重大作用。
索姆河战役也因历史上首次有坦克参战而被载入史册。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称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从二次大战起至今一直是陆地战场的主宰力量,被称为“陆战之王”。
它是所以装甲车辆中最基本的车种,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装甲防护能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
坦克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全天候条件下担负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用于与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炮兵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2009011254 王立珂无91一、陆战之王的辉煌诞生“Tank”这个划时代的陆战创意最初也曾像富兰克林向拿破仑推荐的蒸汽轮船一样被一言封杀,但幸运的是,这个创意被咱们熟知的一个名人,丘吉尔,重新发掘了出来,最终成就了如今的陆战之王。
坦克的创意起源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澳大利亚的一名工师兼专业发明家劳塞罗特·德·摩尔最初构想了一个具有来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的“陆地巡洋舰”,并向英国战争部递交了份装甲车辆的设计图纸,却被当时的英国官员视为无稽之谈。
【引自《坦克的诞生、演化及其发展趋势》,张军峰,军事展望【文章编号】 1003- 0166(2008)02- 0078- 0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双方都大量地配备了机关枪,并与战壕、铁丝网相结合,筑成了三位一体的防御阵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次旷日持久的对峙战。
在英法联军付出大量伤亡以后,一些军事学家开始苦心琢磨,希望能发明一种新式武器来克服这一障碍。
英国陆军上校欧内斯特·斯温顿提出了与劳塞罗特·德·摩尔类似的方案。
但不同的是,他提出在现有的履带式拖拉基础上设计装甲车辆,在装备防护装甲和火炮的情况下,经过武装的履带式拖拉机将在战争中扮演机动的“机枪破坏者”的角色。
但是,与以前澳大利亚工程师方案的命运如出一辙,这项建议也被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基切纳勋爵束之高阁。
基切纳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幻想小说” ,并说此设计“可以制成一个自动美妙的机械化玩具,可是无法用于战场。
直到这项建议传到温斯顿·邱吉尔手中, 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从汉凯处获悉了斯顿和吐洛克的建议后,出于其长远而独特的战略眼光,丘吉尔感到这一创意很有可能会改变目前胶着的局面,于是他给英国首相乔治·劳埃德写了一份报告,建议立即制这种新式武器,但由于首相批转陆军大臣基切纳,这一计划仍被搁浅。
简述坦克的发展趋势

简述坦克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坦克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装备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简述坦克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坦克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化坦克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智能化坦克可以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和自主决策系统,实现自动化的目标识别、路径规划和打击等功能。
这将大大提升坦克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减少人员伤亡。
坦克的发展趋势之二是模块化设计。
传统的坦克往往是一体化设计,难以进行灵活的改装和升级。
而模块化设计可以将坦克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可以独立更换和升级,从而提高坦克的适应性和维修性。
模块化设计还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快速组装不同配置的坦克,提高作战的灵活性。
第三,坦克的发展趋势之三是电力化。
传统的坦克通常采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但内燃机存在噪音大、排放高等问题。
而电力化坦克通过采用电动机和电池组作为动力源,可以实现零排放、低噪音的特点。
另外,电力化坦克还可以利用电池组储存能量,实现能量回收和储能,提高坦克的续航能力。
第四,坦克的发展趋势之四是网络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坦克将更加注重与其他作战单元的信息互联。
通过搭载通信设备和数据链路,坦克可以与其他坦克、士兵和指挥中心实现实时通信和信息共享。
这将极大地提高坦克的战场感知能力和指挥协同能力,提高作战效率。
第五,坦克的发展趋势之五是无人化。
随着无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坦克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无人坦克可以通过搭载无人驾驶系统和遥控系统,实现远程操控和自主作战。
无人坦克可以避免人员伤亡,同时还可以进行更加危险和复杂的作战任务,提高作战效果。
坦克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模块化设计、电力化、网络化和无人化。
这些趋势将大大提升坦克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并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
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坦克的发展趋势可能还会有新的突破和变化。
我们期待着未来坦克的更加先进和强大。
我国坦克发展史

我国坦克发展史坦克,作为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具有强大的火力、高度的机动性和良好的防护力。
在我国的军事发展历程中,坦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坦克的仿制和生产工作。
当时,我国从苏联引进了 T-54A 中型坦克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成功仿制出了 59 式中型坦克。
59 式坦克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初步具备了独立生产坦克的能力,为我国坦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0 年代,我国开始自主研发坦克。
62 式轻型坦克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主要用于南方水网稻田地区的作战。
虽然在火力和防护力上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70 年代,我国又研制出了 69 式中型坦克。
69 式坦克在 59 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提高了火力和防护性能。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69 式坦克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80 年代,我国坦克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80 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坦克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80 式坦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如新型火炮、火控系统和动力装置等,其综合性能有了较大提升。
进入90 年代,我国坦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96 式主战坦克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坦克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96 式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多样化需求。
而 99 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成功,则使我国坦克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99 式坦克拥有强大的火力,装备了先进的 125 毫米滑膛炮,能够发射多种弹药。
其防护性能也极为出色,采用了复合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
在机动性方面,配备了高性能的动力系统,具备良好的越野能力和战略机动性。
在坦克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还注重坦克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加装先进的通信、导航和战场感知系统,使坦克能够更好地融入信息化作战体系,提高了作战效能。
我国坦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陆战之王坦克

(六)
以色列“梅卡瓦” MK4型坦克
以色列“梅卡 瓦”MK4型坦克
二、世界上先进的主战坦克
俄罗斯研制的T-95新型坦克重约50吨,长、宽和T-72、T-80坦克基本相 同,安装了口径为135毫米的新型滑膛炮。由乌拉尔设计局在20世纪90年代 启动设计。为保证作战性能,T-95的发动机为GTD-1250型燃气轮机的改进 型,具有更大的单位功率与加速性能。因此,俄罗斯将成为世上首个拥有第 四代主战坦克(俄称第五代)的国家。俄罗斯军方称,T-90主战坦克在2025 年前将一直是俄罗斯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目前,俄罗斯每年生产100辆T90主战坦克,计划至少装备地面部队1 500辆。
(三)
法国AMX勒克 莱尔主战坦克
AMX-56勒克莱尔
二、世界上先进的主战坦克
99式坦克是ZTZ-99式主战坦克的简称。99式主战坦克是中国陆军 最先进,最新型的主战坦克,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之一。其具 备优异的防弹外形,其炮塔和车体均采用复合装甲,抗弹能力成倍提高, 是中国陆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的 第三代主战坦克。作为中国第三代坦克,其强大的火力性能和综合性能 为其赢得了称赞。
(九)
韩国K1A1 主战坦克
韩国K1A1 主战坦克
大学生军事理论
(七)
俄军现役最先进的 T-90主战坦克
俄罗斯最新型 “T-95”主战坦克
二、世界上先进的主战坦克
90式坦克的研究和发展工作始于1974年,部件制造和试验工作始于1977 年,1990年定型,故又称之为90式坦克。
1990年,90式坦克开始少量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从成建制装备到连队 的时间是1994年。同年,第71坦克连成为日本陆上自卫队第一个全部换装90 式坦克的连队。
99式主战坦

99式主战坦99式主战坦克简介及发展历程引言:99式主战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一款第三代主战坦克,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重要军事装备之一。
该坦克以综合作战能力、先进的火力系统和强大的防护能力而著称,并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力战车。
本文将介绍99式主战坦克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发展历程:1999年,99式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这是中国在推进装甲兵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初期的研制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资金、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然而,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问题,并于2001年开始进行99式主战坦克的试验。
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99式主战坦克在2006年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并开始装备中国军队。
此后,中国不断改进和升级99式主战坦克,形成了不同的改进型号,以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
技术特点:99式主战坦克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使其在战场上具有强大的作战能力。
首先,它装备了一门125毫米滑膛炮,具备较长射程和精确打击目标的能力。
此外,99式主战坦克还配备了一对7.62毫米机枪,用于对抗近距离目标。
99式主战坦克采用了先进的防护系统,包括复合装甲、爆炸反应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等。
这些系统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敌方的攻击,并提供高水平的防护能力。
此外,99式主战坦克还具备优秀的机动性能,可以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灵活机动。
作用及应用:99式主战坦克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作为中国军队的主力战车,具备了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能够有效地执行各类任务,包括进攻、防守和维持地区安全稳定等。
此外,99式主战坦克还可以与其他装备和兵种协同作战,形成有力的联合作战能力。
它可以与步兵、装甲车辆和直升机等配合,实现任务的全面完成。
总结:99式主战坦克作为中国军队的主力战车,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款重要军事装备。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99式主战坦克逐渐成为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战车。
铁甲雄风——坦克

虎式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制造的重型坦 克。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 在 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为Pzkw VI Ausf. H,但后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 E 。这名字同样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虎这个绰号 是由斐迪南· 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 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
1、 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 小游民坦克(最早)
车重 18.3 t
成员 2人
火炮 口径 40 mm 车速 最高 3 km/h 车速 越野 1 km/h 装甲 最厚 6 mm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战时期
英 美 德 法 I、Ⅳ型坦克,“赛犬”中型坦克 “福特”轻型坦克,Ⅷ型“自由号”重型坦克 A7V战斗坦克(最多容纳18人) “施纳德”、“圣沙蒙”突击坦克(电传动), “雷诺”FT-17轻型坦克(旋转炮塔)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战时期
最先参战,索姆河会 战,1916.09.15 英国“小游民”坦克
法 国 FT17 坦 克
英国“赛犬”坦克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战时期坦克特点 这个时期的坦克迅速崛起,各种结构形式的坦克不断出现,有固 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 战斗全重7~28t;火炮口径37~75mm;功率26~1 10kW;最大速度6~13km/h,最大行程35~64k m;装甲板是铆接的。
38T型轻型坦克
1940年,德军装甲部队如同镰刀一样扫过西欧,击败法国,重创英国, 从此德军“闪电战”闻名世界。如果比较一下交战双方坦克的数量和 质量,我们会看到德军创造了怎样的一个奇迹。德军在西线总共投入 2,439辆坦克,其中包括1型坦克523辆,2型坦克955辆,3型坦克349 辆,4型坦克278辆,捷克38t坦克334辆。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德军坦 克是过时的微型和轻型坦克,即使是3型和4型主战坦克,在战斗效能 上也跟英法装备的主战坦克差距明显。
坦克发展历程

坦克发展历程坦克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装备,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科技进步和战争需求的不断变化,坦克从最初的原始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下面就坦克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争气氛的膨胀和战争指挥官对新型武器的需求,坦克被发明了出来。
当时的坦克并不如现代坦克那样强大和复杂,它们只有一些基本装备,比如履带、装甲和火炮。
这些坦克在战场上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远远称不上是战争的决胜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坦克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升级。
各国积极探索和研发新的坦克技术,希望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随着内燃机、液压系统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坦克的机动性、火力和防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坦克已经成为主要战争装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坦克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战争中,各国不断改进和完善坦克技术,尤其是苏联和德国在坦克领域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苏联的T-34坦克和德国的虎式坦克都成为战争的“王牌”,具有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这些坦克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对于推动坦克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后,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技术竞赛推动了坦克技术的发展。
两国相继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坦克,如美国的M60和苏联的T-72。
这些坦克在机动性、火力和防护能力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装备。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战争特点的改变,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坦克不仅承担着传统坦克的作战任务,还具备了更强的信息化能力。
比如,坦克的战场管理系统、火控系统和通信系统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得坦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目前,坦克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国不断研发新型坦克,如美国的M1A2和俄罗斯的T-90。
新型坦克在机动性、火力、防护和信息化能力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