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发展历程(特选内容)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2009011254 王立珂无91一、陆战之王的辉煌诞生“Tank”这个划时代的陆战创意最初也曾像富兰克林向拿破仑推荐的蒸汽轮船一样被一言封杀,但幸运的是,这个创意被咱们熟知的一个名人,丘吉尔,重新发掘了出来,最终成就了如今的陆战之王。
坦克的创意起源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澳大利亚的一名工师兼专业发明家劳塞罗特·德·摩尔最初构想了一个具有来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的“陆地巡洋舰”,并向英国战争部递交了份装甲车辆的设计图纸,却被当时的英国官员视为无稽之谈。
【引自《坦克的诞生、演化及其发展趋势》,张军峰,军事展望【文章编号】 1003- 0166(2008)02- 0078- 0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双方都大量地配备了机关枪,并与战壕、铁丝网相结合,筑成了三位一体的防御阵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次旷日持久的对峙战。
在英法联军付出大量伤亡以后,一些军事学家开始苦心琢磨,希望能发明一种新式武器来克服这一障碍。
英国陆军上校欧内斯特·斯温顿提出了与劳塞罗特·德·摩尔类似的方案。
但不同的是,他提出在现有的履带式拖拉基础上设计装甲车辆,在装备防护装甲和火炮的情况下,经过武装的履带式拖拉机将在战争中扮演机动的“机枪破坏者”的角色。
但是,与以前澳大利亚工程师方案的命运如出一辙,这项建议也被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基切纳勋爵束之高阁。
基切纳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幻想小说” ,并说此设计“可以制成一个自动美妙的机械化玩具,可是无法用于战场。
直到这项建议传到温斯顿·邱吉尔手中, 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从汉凯处获悉了斯顿和吐洛克的建议后,出于其长远而独特的战略眼光,丘吉尔感到这一创意很有可能会改变目前胶着的局面,于是他给英国首相乔治·劳埃德写了一份报告,建议立即制这种新式武器,但由于首相批转陆军大臣基切纳,这一计划仍被搁浅。
中国坦克发展历程

中国坦克发展历程中国坦克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在这之前,中国军队主要使用苏联和美国的坦克。
但是由于冷战的影响,苏联不愿意将最新的坦克技术转让给中国,因此中国决定自主研制坦克。
在1958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代坦克的研制。
这一代的坦克名为“59式”,它采用了苏联T-54A坦克的设计,但在防护、火力和机动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
59式坦克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力坦克,并在与越南、印度等国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之后,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坦克。
在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了“69式”主战坦克。
与第一代坦克相比,69式在火控系统、动力装置等方面进行了升级。
此外,中国还研制了一系列的衍生型号,如自行火炮、指挥车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又开始研制第三代坦克。
这一代的坦克代表作是“98式”主战坦克。
98式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采用modular式设计的主战坦克,它具有更好的火力、防护、机动性和信息化能力。
98式坦克的研制标志着中国坦克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国继续推进坦克技术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研制出了更先进的第四代坦克,其中最著名的是“99式”主战坦克。
99式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性和信息化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被视为中国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之一。
中国坦克发展历程的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的坦克产品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同时,中国逐渐在坦克技术领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拉近差距,成为了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拥有自主研制坦克能力的大国。
德国坦克发展史

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
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
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
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
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
“虎豹”坦克源头(1917—1918)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
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
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
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
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国的坦克。
我国坦克发展史

我国坦克发展史坦克,作为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具有强大的火力、高度的机动性和良好的防护力。
在我国的军事发展历程中,坦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坦克的仿制和生产工作。
当时,我国从苏联引进了 T-54A 中型坦克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成功仿制出了 59 式中型坦克。
59 式坦克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初步具备了独立生产坦克的能力,为我国坦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0 年代,我国开始自主研发坦克。
62 式轻型坦克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主要用于南方水网稻田地区的作战。
虽然在火力和防护力上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70 年代,我国又研制出了 69 式中型坦克。
69 式坦克在 59 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提高了火力和防护性能。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69 式坦克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80 年代,我国坦克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80 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坦克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80 式坦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如新型火炮、火控系统和动力装置等,其综合性能有了较大提升。
进入90 年代,我国坦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96 式主战坦克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坦克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96 式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多样化需求。
而 99 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成功,则使我国坦克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99 式坦克拥有强大的火力,装备了先进的 125 毫米滑膛炮,能够发射多种弹药。
其防护性能也极为出色,采用了复合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
在机动性方面,配备了高性能的动力系统,具备良好的越野能力和战略机动性。
在坦克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还注重坦克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加装先进的通信、导航和战场感知系统,使坦克能够更好地融入信息化作战体系,提高了作战效能。
我国坦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坦克发展历程

坦克发展历程坦克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装备,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科技进步和战争需求的不断变化,坦克从最初的原始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下面就坦克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争气氛的膨胀和战争指挥官对新型武器的需求,坦克被发明了出来。
当时的坦克并不如现代坦克那样强大和复杂,它们只有一些基本装备,比如履带、装甲和火炮。
这些坦克在战场上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远远称不上是战争的决胜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坦克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升级。
各国积极探索和研发新的坦克技术,希望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随着内燃机、液压系统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坦克的机动性、火力和防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坦克已经成为主要战争装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坦克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战争中,各国不断改进和完善坦克技术,尤其是苏联和德国在坦克领域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苏联的T-34坦克和德国的虎式坦克都成为战争的“王牌”,具有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这些坦克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对于推动坦克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后,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技术竞赛推动了坦克技术的发展。
两国相继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坦克,如美国的M60和苏联的T-72。
这些坦克在机动性、火力和防护能力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装备。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战争特点的改变,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坦克不仅承担着传统坦克的作战任务,还具备了更强的信息化能力。
比如,坦克的战场管理系统、火控系统和通信系统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得坦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目前,坦克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国不断研发新型坦克,如美国的M1A2和俄罗斯的T-90。
新型坦克在机动性、火力、防护和信息化能力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主战坦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主战坦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主战坦克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引进阶段:建国后,我国拥有少量坦克,如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95式轻型坦克等,这些坦克基本是收缴国民党和日本的坦克,且都是轻型坦克,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从苏联采购了T-34-85坦克,并在朝鲜战争中得到应用,中国自1950年-1955年进口该坦克1800辆。
- 仿制阶段:为了拥有自主制造坦克的能力,我国在获得苏联T-54A中型坦克的图纸后,开始仿制我国第一辆中型坦克,即59式主战坦克。
该坦克于1957年开始研究,1958年12月25日下线,1959年开始列装部队,我国至少生产了1万辆该型号坦克。
- 自主研制阶段: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各国坦克的不断升级,我国开始自主设计坦克,研制出69式主战坦克。
69式主战坦克由59式主战坦克改进而来,于1963年开始研制,1974年设计定型,主要以外贸为主,该坦克生产了约4500辆。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主战坦克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坦克发展史(62式——79式)

中国坦克发展史(62式——79式)
杂七麻八头条号今天继续放送中国坦克的发展史,上一期放送至中国第一款坦克59式中型坦克,虽然该型坦克仿制于苏联T-54A,但毕竟标志着中国军事工业的向前发展。
存放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内的59式中型坦克
为了适应中国南部地区的丘陵山地,中国于1958年开始研制,并最终于1962年定型了62式轻型坦克,该型坦克为中国自行研制并设计的轻型坦克,在1963年开始量产。
通过浮桥的62式轻型坦克
在研制开发62式坦克的同时,中国也研制了自己第一代两栖轻型坦克63式,并于1963年定型并批量生产。
63式两栖轻型坦克
到了70年代,中国的坦克工业终于追赶上了世界的步伐,于1974年最终定型了中国第一款独立设计的主战坦克69式,该型号坦克性能优异,堪称中国的经典车型,甚至在80年代仍能接到国外的订单。
中国坦克史上的经典69式主战坦克
中国在开发研制69式坦克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人才,到了80年代,中国在69-Ⅱ
式坦克的基础上,开发了79式主战坦克,因此,该型坦克又被称为69-Ⅲ式主战坦克。
79式主战坦克
限于篇幅,只能放送到这里,下期咱们继续沿着时间轴,看看中国坦克工业的发展。
坦克发展历程

坦克发展历程坦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一种被称为“陆船”或“战地列车”的重型机械车辆。
它们的目的是克服战场上的障碍物,并提供移动支持。
尽管这些庞大的机械车辆在战场上展示了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但它们的机动性很差,容易成为敌方火力的目标。
随着战争的发展,军队开始意识到需要更灵活、机动性更强的车辆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战斗环境。
这导致了坦克的概念的出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军队研制了第一辆真正的坦克——“大不列颠号”坦克。
它的主要特点是装备了火炮,并拥有单独的机动车身和履带。
这场战争证明了坦克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因此各国纷纷投入研发并改进坦克技术。
在二战期间,坦克的设计和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法国研制的“夏尔九世”坦克是一种重型坦克,具备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德国的“虎式”和苏联的“T-34”则成为二战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中型坦克。
这些坦克的轻量化和机动性使它们能够在战场上快速机动,并有效地与敌方作战。
在冷战期间,坦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苏联的“T-55”和美国的“M60巴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之一。
它们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其成为战争中的关键力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坦克的设计和性能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坦克常常搭载先进的火控系统、远程打击能力和高度自动化的操作系统。
最新的坦克甚至配备有无人驾驶和无人作战系统。
总之,坦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陆船”到现代机械化战争的主力战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坦克的性能和功能不断提高,为军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选内容
21
一、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产生 ➢ 战场变化和技术成熟; ➢ 轮式装甲车的兴起; ➢ 问世缘由
优选内容
22
1、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战场变化和技术成熟
1914年~191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即第 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蒸汽机技术、 履带推进技术、火炮技术和装甲技术已趋 于成熟。
优选内容
23
1.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轮式装甲车的兴起
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研制当时称 为装甲汽车的轮式装甲车。轮式装甲车是汽 车、装甲、枪炮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坦克 诞生的前奏曲。
优选内容
24
1、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问世缘由
战争的需要
关键人物: 斯文顿中校、温斯顿.丘吉尔、克劳姆
普顿上校。
优选内容
优选内容
31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时速低,行程短,机动性差,火力弱,只 用来引导步兵冲击,装甲兵还没有形成一 个独立兵种。
➢基本任务是伴随步兵作战,破坏障碍物和 压制机枪火力点,突破敌人防御。
优选内容
32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 20~30年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在战场上的
使用取得了初步成功。战后,各国的军事 专家和设计人员设计和制造了多种类型的 坦克。从重量上看:轻型、超轻型、中型 和重型;从结构上看:除了普通的履带式 行动装置和单炮塔式结构外,还出现了轮 履互换的结构;从使用上看:出现了伴随 步兵作战的步兵坦克和用于机动作战的巡 洋坦克。
坦克的发展历程
优选内容
1
优选内容
2
优选内容
3
Hale Waihona Puke 优选内容4优选内容
5
优选内容
6
优选内容
7
优选内容
8
优选内容
9
优选内容
10
优选内容
11
优选内容
12
优选内容
13
优选内容
14
优选内容
15
优选内容
16
优选内容
17
优选内容
18
优选内容
19
优选内容
20
第一章 坦克学概论
南京林业大学军事教研室 马健柏
II战时期坦克特点 • 结构趋于成熟,普遍采用装一门火炮的旋转炮塔和单一的履带
式推进装置; • 以敌坦克为主要作战对象; • 采用长身管火炮,出现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
安装光学瞄准镜,火炮高低向稳定器,火炮口径: 57~85mm(中型坦克),88~122mm(重型坦克)弹丸初速 781~935 m/s; • 发动机功率增大(267~515千瓦),最大行程增加(100~300 千米),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和双流传动、液力机械传动 等新型传动技术;
• 坦克专用汽油机/高速柴油机,二级行星转 向机和双差速器转向机构出现,采用弹性 悬挂技术;
• 火力以机枪为主,火炮口径37~45mm;或 75~76mm短身管榴弹炮;
• 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板,按各部位命中 概率合理布置装甲厚度,提高抗弹能力;
• 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
优选内容
36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俄 KC轻型步兵坦克(基于FT17), БТ-7快速坦克(基于T3,轮-履互换), T-26轻型坦克,T-28中型坦克(多炮塔)
优选内容
34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20~30年代
“T3”克里斯蒂中型坦 克
Pzkpfw2D最先采用扭杆式悬挂装置
优选内容
35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20~30年代坦克特点
英国“小游民”坦克
英国“赛犬”坦克 法
国
FT-
17
坦
克
优选内容
30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战时期坦克特点
➢这个时期的坦克迅速崛起,各种结构形式 的坦克不断出现,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 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
➢战斗全重7~28t;火炮口径37~7 5mm;功率26~110kW;最大速 度6~13km/h,最大行程35~6 4km;装甲板是铆接的。
• 设计思想
英国:受“步兵”和“骑兵”传统概念的影 响,提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的设 计思想。
法国: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侧重重 型坦克的研制。
德国:独立作战的兵种优选内。容
37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I战时期
英 “邱吉尔” 步兵坦克,“克伦威尔” 巡洋坦克 美 M3“格兰特”/“李” 中型坦克,
优选内容
28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战时期
英
I、Ⅳ型坦克,“赛犬”中型坦克
美 “福特”轻型坦克,Ⅷ型“自由号”重型坦克
德
A7V战斗坦克(最多容纳18人)
法 “施纳德”、“圣沙蒙”突击坦克(电传动), “雷诺”FT-17轻型坦克(旋转炮塔)
优选内容
29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战时期
最先参战,索姆河会 战,1916.09.15
M4“谢尔曼” 中型坦克 德 PzkpfwⅤ“黑豹” 战斗坦克,
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 俄 T-34中型坦克,NC-2重型坦克 日 95式轻型坦克,97式轻型坦克中型坦克
优选内容
38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II战时期
苏联 T34 中型坦克 优选内容 美国 M4 中型坦克 39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优选内容
33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20~30年代
英 “卡登-洛伊德”Ⅵ轻型坦克,“维克斯”轻型坦克, “马蒂尔达”II 步兵坦克,“十字军”Ⅱ型巡洋坦克
美 T3“克里斯蒂” 中型坦克(轮-履互换)
德 Pzkpfw 1~4坦克( PzkpfwIID扭杆式独立悬挂)
法 “雷诺”R-35轻型坦克,“索玛”S-35中型坦克
25
1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 产生
横空出世
于一战时期1915年8月,基于冶金、枪炮、汽车拖拉机 制造技术,第一辆坦克样车(小游民)在英国诞生,开创 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从战斗车辆的发展史来看,最先出现的是轮式机动车辆, 随后出现了轮式装甲车,最后才是装有履带的坦克。其间 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
优选内容
26
1、 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 小游民坦克(最早)
车重 18.3 t
成员 2 人
火炮 口径 40 mm 车速 最高 3 km/h 车速 越野 1 km/h 装甲 最厚 6 mm
优选内容
27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 分为七个阶段 ✓ 初试锋芒: I战时期 ✓ 走向成熟: 20~30年代(20世纪) ✓ 称雄战场: II战时期 ✓ 继往开来: 50年代(20世纪)(战后一代) ✓ 辉煌岁月: 60年代(20世纪) (战后二代) ✓ 群雄争霸: 70~90年代(20世纪)(战后三代) ✓ 家族兴旺: 20世纪90年代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