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导学案学案1.doc

合集下载

012——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012——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生 死 攸 关
1935 年 ( ② )
达 标 测 评
( ① )
当 家 作 主
1949 年 新中国成立
伟 大 转 折
1978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
学 习 过 程
教 与 学 反 思
A.①开天辟地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澳门回归 B.①伟大转折 ②遵义会议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①开天辟地 ②遵义会议 ③香港回归 D.①开天辟地 ②长征开始 ③“十五大”召开 4.澳门和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了经济繁荣,再次证明了“一国两制”伟 大构想的强大生命力, 坚定了我们用这一方法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心。 “一 国两制”的基本内不容包括( ) A. “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C.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港、澳、台地区拥有绝对的自治权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本堂课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和《香 港别来无恙》的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先声夺人,辉映全堂;调动 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趣的导课,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 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爱学,因此导入 时运用多种手段,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 引人入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互动,能激发求知欲,防止产生 厌倦心理。当然,在本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后进生的知识掌 握情况了解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来。
第十二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 “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歌词 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她又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A.香港;1997.7.1 B.澳门;1997.7.1 C.香港;1999.12.20 D.澳门;1999.12.20 2.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针对哪一地区提出的?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西藏 3.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 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 80 余年的奋斗历程。其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导学案答案

导学案答案

导学案答案导学案答案篇1:高中物理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案及随堂检测题答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二、预习内容1.波的形成:引起波动的振动体叫波源.波源振动带动它相邻质点发生振动,并依次带动离波源更远的质点振动,只是的振动比前一质点的振动迟一些.于是,波源的振动逐渐传播开去.2.机械波产生的条件:(1)要有;(2)要有传播振动的.3.机械波的特点:(1)机械波传播的是质点的,也是传递能量和信息的一种方式.介质中的质点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的传播而迁移.(2)波动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行为,各个质点的振动有一个时间差,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4.机械波的分类:机械波分成和两类.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波叫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凹下的最低处叫.质点的振动方向跟传播方向的波叫纵波.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质点分布最疏的部分叫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过程;2.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知道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波形不同,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波动与振动的区别:振动是单个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的“个体行为”;波动则是大量的、彼此相联系的质点将波源的振动在空间传播的“群体行为”.这种“群体行为”虽不同步但却是有秩序的.根据机械波的定义,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有两个:(1)有起振的波源;(2)有传播振动的介质.由此可以知道:有波动就一定有振动,因为波中的各个质点都是重复波源的振动;但有振动却不一定有波动,还要看是否有传播振动的介质.例如,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内的闹钟,尽管铃锤不停地振动敲击铃壳,但是我们却听不到铃响,原因是闹钟周围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不能形成声波.合作探究2请同学们再思考:如果波源停止了振动,那么由它引起的波动是否也会立即停止?试举例说明.三、反思总结1.波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运动,知道了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波源和介质.2.机械波和机械振动是有区别的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有机械波一定有机械振动,有机械振动不一定有机械波.3.机械波形成时,介质中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4.机械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和纵波可以同时存在,例如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四、当堂检测1.关于波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介质中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B.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C.波不但传递能量,还能传递信息D.一切波的传播均需要介质课后练习与提高1.关于机械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机械振动就有机械波B.有机械波就一定有机械振动C.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D.没有机械波就没有机械振动2.波在传播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是A.介质中的质点随波迁移B.波源的振动能量随波传递C.介质中质点振动的频率随着波的传播而减小D.波源的能量靠振动质点的迁移来传播3.区分横波和纵波是根据A.质点振动的振幅和波的传播速度的大小B.质点振动的频率和波的传播能量的多少C.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远近D.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4.在机械波中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D.各质点也随波的传播而迁移5.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的波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直线上的波叫_______,机械波中的横波、纵波传播时均需要有_______.6.沿绳传播的一列机械波,当波源突然停止振动时A.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横波立即消失B.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纵波立即消失C.离波源较近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远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D.离波源较远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近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7.日常生活中,若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入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说明理由.8.如图10—1—2所示是沿绳向右传出的一列横波.在图上画出各个质点的振动速度方向,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1)速度最大的点是第_______点、第_______点;(2)第_______点所在的位置是波的波峰,此时该质点振动的速度为_______.9.AB为一弹性绳,设法在绳上传播一个脉冲的波,如图10—1—3所示,当波从A向B传播时,绳上质点开始振动时,质点振动的速度方向是_______,若当波从B向A传播时,绳上质点开始振动时,质点振动的速度方向是____________.10.如图10—1—4所示为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已知f质点在此时的运动方向向下,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波向左传播B.质点c比b先回到平衡位置C.质点c和f的振幅相同D.质点c在此时刻的加速度为零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 解析:介质中的质点只是随波源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并不随波形的移动而迁移.选项A错误.横波中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垂直,而纵波中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选项B错误.波在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不仅是波源振动的形式,还传播波源振动的能量和信息.譬如,老师讲课时,他的喉部和口腔是波源,通过空气介质形成声波,声波传入同学们的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获得了波源传递的能量,同时也获得了声波传递的信息——老师讲课的内容.选项C正确.传播机械波一定要有介质,但传播电磁波可以没有介质.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电磁波”的教学中还要讲到.选项D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2. 解析:由波的形成特点可知,介质中先振动的质点将带动它后面的质点振动,后面质点的振动是前面质点振动的重复.比较沿波传播方向上相邻的两质点,可知后面质点的振动状态总是滞后于前面的质点.此题中质点c和g此时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无速度方向可言.若以此时最大位移处的c点为参照点,由波的形成特点知d点的振动滞后于c,要追随移动到最大位移处,所以速度方向向下,E、f依次跟上,速度都向下;b的振动超前,已从负的最大位移回振,所以速度向上;a超前b,已回到平衡位置,速度最大也向上;同理以g为参照点,可知h点速度向上.说明:确定波的传播过程中某质点的振动方向,关键是要理解清楚波的形成原因,掌握波的传播特点.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1.BC 2.B 3.D 4.ABC 5.垂直;纵波;介质 6.C7.解析: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时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

2019八年级上册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全册.doc

2019八年级上册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全册.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导学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新闻二则》学案教师寄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来源:学#科#网]学习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悍然..拒绝:锐不可当.:业已..:二、自主探究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4.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教案学案导学案的区别与联系

教案学案导学案的区别与联系
4、教案导学案
教案
学案
导学案
内涵
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学习方案
通过教师的“导”来引导学生先行尝试,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导学”方案
重心
教什么,如பைடு நூலகம்教
学什么,怎样学
导什么,如何导
特点
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的“教”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
以学生为中心,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强调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教案、学案、导学案的区别与联系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单来说,教案服务于老师,学案服务于学生;
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知识链接
学法提示学习探究
学习过程课堂反馈
热点聚焦启发点拨
自我检测问题讨论
反思小结
课后巩固等
相互关系
导学案学案
1、导学案教学过程重心前移:
课前课中课后
2、学案导学案
3、学案是导学案的一部分,是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放大和具体化;因此,许多情况下不再单独提学案,而以“导学案”概之

学案导学案的不同

学案导学案的不同

导学案,而不是教案。

名称的改变就是课改的信号。

现在老师们备的都不再叫“教案”了,都叫“导学案”。

那么什么是教案?什么是学案?什么是导学案呢?教案、学案与导学案的区别所以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要体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教学流程”中切忌写提纲,要在导学案中体现“导学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成一个实用的、可操作的、真正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执行预案达到学会方法、揭示规律、培养思维的目的。

“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1、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2、问题化原则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

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

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3、方法化原则导学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习得学心的方法。

所以方法的引导、总结非常重要。

(常峰老师的语文课就很注意在方法上的引导,每一步都有方法总结,学生按方法、按步骤自己就会学习。

)4、层次化、递进行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

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导学过程”是一篇导学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导学案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

“导学过程”要实现导学功能,学生首先要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也就是学习目标的设计。

学案1: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学案1: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知识回顾】(一)温故知新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

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二)走近作家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背景:注解①了解背景及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1.背景介绍: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答案教案答案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答案教案答案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答案教案答案练习题答案《诗两首》学案答案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填空1. 蒋海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2. 诗评家。

台湾。

要紧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明白得探讨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酷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爱恋。

2.什么缘故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能够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想念。

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犹如小孩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膜他个人难以改变。

三、合作释疑1. 明确:诗人选用“沙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给予了悲忿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繁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期同步的忧患之情,因此用“沙哑”一词十分传神。

若是换用“珠圆玉润”“悦耳”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令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硕内涵:暴风雨冲击着的土地,悲忿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蒙受的苦难,人民的悲忿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能够看做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忿的河流”、“激怒的风”能够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招架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爱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勇于捐躯自我之意。

4.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确实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一辈子的每一个时期里,“乡愁”别离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别离是人一辈子四个时期“乡愁”的对应物。

2015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2015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年级:高一编写人:审核人:编制时间:【知识链接】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香港: 略澳门:1512年,葡萄牙人以进贡为名来广东从事人口贩卖活动;1535年,贿赂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力;1553年,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并长期霸占澳门半岛;1840年,乘机巩固和扩大在澳门侵占的地盘;1851年,占领凼仔岛;1864年,占领路环岛;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教学反思: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和难点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内容是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通过展示史料、播放音乐和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启发导学法、讨论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采用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个体探究等活动方式相结合,以“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评价分析——总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进行。

课后,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较为客观、科学地分析海峡两岸问题;但我也发现学生分析分析问题时缺乏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
导学案
临沐县第二初级中学闫中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培券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能力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 以及自然环境和农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史实材料使学生能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国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法指导
一、人口密度二总人口/总面积
二、实地距离二图上距离X比例尺
三、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步骤是:
1、了解地理位置及组成例如: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等
2、分析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等方面
3、探讨人文环境主要是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经济发展、农业基础、开发历史等,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学习要点1:祖国神圣的领土】
台湾省包括,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等许多小岛,人口密度约为611人/kn?。

一、认识位置(读教材图6.22,认识台湾位置)
1、海陆位置:南临,北临,西临,东临o
2、纬度位置:在6.22图中,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可以看出北回
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按温度带划分,大部分位于于亚热带,南部属于带。

3、相'对屈预用比例尺量算出图中基隆一福州、高雄一厦门的实地直线距离分别是千米、千米。

可知距离台湾最近
的省是o (实地距离二图上距离X比例尺)
4、板块位
台湾位于板
块和板块的
交界地带,地壳非常活
跃,多(灾害);同时
得益于此,台湾也获得
了“温泉之乡”“地热
之岛"的美称。

二、自然环境(读教材
图6. 22,认识台湾的自
板块边界 -—板块运动方向
然环境)
1、地形:台湾岛东部地形是,西部为,总体来多,
平地少。

台湾的最高峰是山,海拔高度为3952米,它也是
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2、河流:岛上河流长度—,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落差,水流
急,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最大的河流,面积最大的
湖泊是O
3、气候:台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东部濒临太平洋,受夏季风的影响明显,因此它的气候类型是气候和气候。


同纬度的大陆相比,台湾岛的气候具有较显著的海洋性特征,气温年较差,降水丰富。

4、地形与气温降水的关系一一读课本36页图6. 25台湾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思考
%1读图分析,台湾的降水的分布规律是:多少。

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东侧为(迎风坡或背风坡),降水,是地形雨。

其中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1图中等温线呈闭合状,且中南部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是受因
素的影响。

【学习要点2:美丽富饶的宝岛】
一、完成同步34页的探究学习的1、2两题
二、台湾是我国美称最多的省份之一,说说下列美称的由来,并完
成下列表格:
海上米仓
东方甜岛盛产甘蔗
水果之乡
森林之海
东南盐库
巩固提肉
1、完成同步33、35页即时巩固
链接中考
1、【黑龙江2012中考】1.台湾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A.茶叶
B.菠萝
C.樟脑
D.甘蔗
2、【聊城2012中考】23.有关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隔台湾海峡与浙江省相望
B•地形以山地为主,水能资源匮乏
C.最主要的民族是高山族
D.最大的城市是台北,最大的港口是高雄
3、【荷泽2012中考】18.下列美称不属于台湾的是:
A.东方甜岛
B.东南盐库
C.温带果园
D.森林之海
4、【滨州2012].台湾是祖国圣神的领土,近年来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合作日
益密切,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快速增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6分)
1
(1)台湾东

N
a
(海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
(2)台湾东西部沿海地区相比较,部
的降水更加丰富,原因是
(3)右上图中邮票的民族是台湾人口
最多的少数民族,该民族是
(4)近期,中国海监船加强对A(岛屿)的
行政执法力度,反对日本在该岛问
题上的挑衅举动。

(5)“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
和古河道”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5、【临沂2012中考】11 .读下图,
答问题。

(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
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其经纬度位置大
致是o (1分)
(2)钓鱼岛与基隆的图上距离约
是3. 8厘米,实地距离约是千
米。

(1分)
120,128 12rt34
(3)写出图中省级行政区域单位A
的名称 (填简称)。

(1分)
(4)图中所示山脉为台湾山脉,该
山脉东西两侧坡度较陡的一侧是,判断
理由
是o (3分)
知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