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3课《学与问》苏教版

1.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和书写。
2.讲解生字词: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课文: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句子类型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4.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学与问的关系,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勤学好问的重要性。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思考问题,培养其探究精神。
4.融入生活实践,提高语文素养:将课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提高其语文素养。
5.重视课后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强调学与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勇于提问、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学生课后阅读一篇与《学与问》主题相关的文章,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提问方法和阅读技巧,对文章进行分析,完成一篇阅读笔记。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2.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3.深化认识: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
(四)课堂练习
(1)针对知识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六年级语文下《学与问》一

六年级语文下《学与问》一我想,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篇很好的范文。
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划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导总结。
学生根据我的指导,分别把课文的五个部分归纳出来,分别是: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像哥白尼一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5、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学生归纳后,我要求大家看书,然后把课文的五个部分联系课文说说,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说出作者的思路。
这样的好处是能统领全局,清楚地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学习课文就很轻松,也很明白了。
教学这篇课文之后,我感觉到,根据不同的文章定下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我的教学步骤是: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
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1、师:我知道大家一定预习过了这篇课文,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5个自然段)那我想请5位同学分别来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
(读完后及时评点朗读)2、师: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3、小结: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学与问》读书笔记

《学与问》读书笔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只学习而不去思考,不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就会感到很疑惑,得不到真正的思想。
海明威通过对老人与大马林哈鱼、鲨鱼和大海的搏斗以及大量的内心表白,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自然法则是人类力量不可抗拒的,我们崇高的人对大自然不屈不饶的斗争,也要崇高的人与自认和谐相处。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是《学与问》。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红,一个绚丽却残忍的颜色,倚望红楼,只是一场“梦如人生”的开始,一个虚缈却入骨的悲伤之爱,正如“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也……书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书中的杜小康。
他曾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
生长在高大阔气的红门里。
一夜之间,他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学习名列前茅的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和父亲放鸭子,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
但一直生活在蜜罐里的他,在苦难面前表现得分外勇敢和坚强,他没有放弃生活,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让每个人都看到了他坚韧之后的美丽与优雅。
杜小康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告诉我们:苦难来临时,我们不能逃避,而要满怀希望,微笑面对!这篇议论文主要哥白尼,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才会有后来的成就。
哥白尼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我喜欢这篇课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会时,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老人与海》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后期作品,以下是由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老人与海读书笔记400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学与问》教案

六年级语文《学与问》教案六年级语文《学与问》教案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什么是学问?2、学与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请五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三、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节自由读第一节,完成填空。
2、学习第二节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节,思考:(1)读后你知道了什么?(2)那些词句反映哥白尼好奇、好问?理解:希奇古怪(3)指导朗读(4)小结: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3、学习第四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一节,完成习题。
(2)小结:课文列举沈括小时侯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呢?4、学习第三节自由朗读第三节,说说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收获。
讨论:(1)我们所面临的是个怎样的世界?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2)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理解:能者为师四、课堂小结1、分发“金钥匙”。
(有关问的名言)2、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写的关于好问的两首小诗。
五、学习生字1、同桌互相揣摩,学习生字。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
3、描红、反馈。
以上教学设计是我镇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的教学设计。
教后思考:这是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本节课中,教学第四节和写字时,我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来完成作业;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与写字注意点,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在第三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质疑,使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努力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互相启发,发挥了合力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都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3课《学与问》教学设计

23.《学与问》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知道什么叫学问吗?学与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学与问》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多问”与“勤学”有什么关系?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2)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随机正音。
三、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2、学生讨论回答。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
“问”常常是(),是()。
2、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
课文先说了谁呀?那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
你们了解哥白尼吗?3、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4、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5、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6、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7、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8、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与问》教学反思14篇

《学与问》教学反思14篇《学与问》教学反思1《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__。
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第一课时,我从谈话导入。
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
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
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
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
(《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__的观点,同时给__分段。
应该说这篇__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
学生很快就找出了__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从“问”字入手,引出汉字中也有学问,再追问“为什么把知识说成学问呢?”让学生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理解两句话,并通过比较句子,体会“问”的重要性,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在学习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先介绍他的成就,再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等词语体会哥白尼非常喜欢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并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体会他是由好问开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学终于取得成功的。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读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启发,并再次读读第一节中的句子,体会“问”的重要。
那么,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
(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
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故事,并从文字中体会他的勤学与好问,让学生明白问不到答案时还应该多观察思考,向沈括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教学中,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质疑提问,再通过交流理解古诗,最后再回到__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说说对学与问的关系的认识,明白只有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范文大全]》
![《学与问[范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e7f4db79b6648d7c0c74687.png)
《学与问[]》第一篇。
学与问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身为中国人,理所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这一优良传统,而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关心我们身边的老人,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
今天我和妈妈出去逛街,因为是周末,所以车上人特别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可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我和妈妈只好扶着椅子来保持身体平衡,车厢里闷极了,我刚想把头靠窗户一点,没想到司机一个急刹车,车厢里的人群都惯性地朝车头倒去,我赶紧抱紧椅子,才侥幸没有被熙熙攘攘的人群给挤倒,我刚站稳,就听见前面传来一阵呻吟声,“哎呦。
我的腰。
”我急忙往前一看,原来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很朴素,却被人群给挤倒在地,可是,没有一个人伸手来帮助一下这个老爷爷,老爷爷坐在地上,不停地呻吟着,好像伤得很严重,在众人的指责下,把老爷爷给撞倒的那位青年极不情愿的把老爷爷给拉了起来,嘴里还不停抱怨着,连句对不起也没说,头也不回的下了车。
我看着小青年离去的背影和老人斑白的两鬓,陷入了沉思.....帮助老人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举手之劳吗。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些人斤斤计较呢。
如果老人一上车,就有人给老人让座,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吗。
小青年本来就有错在先,是他把老人撞到的,可他为什么连一句对不起都没说呢。
难道尊老敬老这句话他不懂什么意思吗。
同学们,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多为老人着想呢。
比如帮他们洗洗衣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乘坐公共车的时侯,你是否主动为老人让过座。
过斑马线的时候,你是否搀扶过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
……我们都要为身边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给外公外婆打一个问候电话,其实,他们并不在乎你做的大事还是小事,只要你有这份心就够了。
尊老敬老,从我做起。
第二篇:学与问《学与问》教学设计常海燕教材分析《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
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
苏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 23 学与问》优课导学案_4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本节课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在教学中,目标实施,板块推进,注重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
2.了解课文中哥白尼和沈括的两个事例。
3.懂得课文中与勤学好问有关的道理。
培养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习惯。
4.引导学生了解说理性文章用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
教学难点:弄清2、3、4自然段之间说理层层推进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学与问》,读题。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
说了和学与问有关的道理,课前老师也让大家收集了有关的名言警句,能把你收集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二、开放交流,初悟道理1.下面请大家翻开书,自读课文,找找文中有哪些和学与问有关的道理?2.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所以我们说有知识也叫有学问。
3.“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读懂问很重要,就像金钥匙,铺路石。
师:看来你读懂了。
4.“能者为师”。
师:什么叫能者为师?找找课文中怎么说的?生: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5.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6.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这句话也揭示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生:相辅相成。
师:谁也离不开谁是吗?(是的)7.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
三、结合事例,深化道理正如这段话中说的那样: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又要问,并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与问》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导入
师: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你能告诉我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吗?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打开课本,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指读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2.再指读
提出要求:请在座的同学边听边想,对于这句话,你读懂了
什么?
2.齐读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语言过渡:看来啊,学习的时候,“多问”真的很重要。
课文中的小哥白尼就是一个非常爱问的人。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吧!
1.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学生交流(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学生交流了课外的知识,教师相机渗透学习方法:你搜集的资料真有价值,学习语文,就要这样。
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补充课外知识。
学习搜集课外资料,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接着交流。
(谁再来补充?多会补充阿!)
2.你想过吗?哥白尼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小时候的习惯分不开的,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3、出示第一句话。
指读
师:请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怎么样?把非常喜欢问的语气,读出来
4.谁再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么问的?
(经常、缠)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语言过渡:是啊,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
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
(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学生缠了以后,相机表扬:你真会缠!你很会缠!
5.师:你有没有发现,小哥白尼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吗?
生: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问题
学生找到规律以后,继续追问: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谁再来缠一缠?(通过换位思考和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上的省略号)
相机表扬缠得好的学生:你缠得真棒!
同时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经常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通过小哥白尼的好问,你们第二次读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读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应该突出“问”字)师:小哥白尼这么的好问,难怪你这个问读得这么重呢!再读,谈体会。
生: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生:知识不但是学来的,而且是问来的。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小哥白尼的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可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请
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笔圈划出关键的字、词、句。
静思默想2-3分钟的时间,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谁来谈谈?你先读一读你自己划出的字、词、句,再谈谈你的感受,好么?
相机指点。
主要的知识点:
(1)“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
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2)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
齐读,想一想
谈谈体会
五、教学第四自然段
语言过渡: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那我们再看看沈括是怎么学知识的?
(1)指名读。
(2)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
1.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
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四月间山下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
2.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
学生交流网上查到的知识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兴许不明白
对于妈妈的回答沈括有没有满意?他是怎么做的?再读课文,理解自己上山观察后得到了答案。
渗透学法:哎呀,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当你无法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考察,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再谈体会。
六、教学第五自然段
1、是阿,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
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自读。
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读得更好些。
练读。
指名读。
齐读。
七、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
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老师已经做成卡片,想要吗?说一说想要的理由!希望它永远伴随你,激励你学习,成为你的座右铭。
其实,你们也可以自己做,如果要送给你的朋友,学了今天的课文,你想写些什么呢?学生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话。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