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
11册语文23学与问教案

师:你真会读书,假如你们就是小哥白尼,可能会提哪些问题呢?5、是啊,一个个的问题,是哥白尼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哥白尼是个好问的人,你觉得他还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勤学的人)①有道理,他也是一个勤学的孩子。
②看来,引读(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才能求得真知。
)③勤学与好问就像是?(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让我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你觉得勤学好问就像是?(就像一个“人”字的一撇一捺,相辅相成。
勤学与好问就像是人的两只脚。
勤学也好问就像是人的两只手。
)④同学们都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真棒!7、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要爱问,多问,敢问等)8、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问,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这样两句名言:(出示,齐读)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教师导入: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那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3、谁能结合实际说说我们的世界怎么日新月异、瞬息万变?4、那么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板书:好问)向谁问?5、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我们要向哥白尼一样好问,遇到问题要请教能者。
什么叫“能者”,找找文中怎么说的?①示:(只要他确实……请教。
)读读,读后你想到什么了吗?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也就是说?③(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这句话说谁是能者?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三个人里面,其中有一个必定能为我的老师。
)师:(随便点两个人)哦?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你的老师?师:你能看到别人的优点,真不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与问

开疑团的呢?
产生疑问 请教好学 放在心上 亲临现场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学与 问是相辅相成的,才能求得真知。 只有在学中问, 问是相辅相成的,才能求得真知。 ,只有在学中问, 中问,在问中学, 中问,在问中学 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 我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我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 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 , 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 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 到那时, 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 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 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 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 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 秘将任你探求, 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 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的主人。 的主人。
不学不问,不问不问. —汉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王充
汉 郑燮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 王充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不问不知 汉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 因斯坦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 不妨再问. —汉 读书好问 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汉 郑燮 一问不得 不妨再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提问. —普列汉诺夫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提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提问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 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 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 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 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 交家和政治家。他晚年所著的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 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 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 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 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 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 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学与问》读后感(精选6篇)

《学与问》读后感《学与问》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与问》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与问》读后感1《学与问》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并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伴随成功的伴侣,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留心观察,要有好奇心,如果有什么问题不会,应去请教有学问的人,哥白尼就是从小喜欢问,所以才有了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好问,还要积极地去动脑,最好可以自己去寻找答案,就像沈括那样,从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寻找问题: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那么远呢?就是这个问题让他疑惑不解,他就是靠观察思考来解决了这个难题。
生活中,离不开问,更离不开观察,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对于我们学习的知识很重要,有了这个好习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将来打下基础。
到那时。
你就像一只小鸟,在知识的天空自由飞翔。
从《学与问》中,我知道到了:我们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去迈向成功的大门,去获取知识殿堂里的宝藏。
只有学好文化,才能报效祖国。
《学与问》读后感2今天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一课,这是一篇守明事理的文章。
全文围绕着“勤奋学习观察思考”这一方面来写的。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的真知。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问的重要性。
我们完全可以遇到不会的题就像别人请教,要学会拜能者为师。
【读后感】《学与问》学后感_450字

【读后感】《学与问》学后感_450字《学与问》是梁漱溟先生的著作,讲述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的思考以及学问与问题的关系。
本书激发了我对学问的思考,在深入阅读后,我获益良多。
梁漱溟先生首先从自己求学的经历入手,讲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学问的理解与思考。
他提出了“学识”与“学问”的区别,指出了学识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而学问则是一种深入思考与反省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追求对问题的找寻与解答,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学问。
我深以为然,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
梁漱溟先生对于学问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学问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生活和实践。
我赞同他的观点,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应用和指导。
只有将学问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学问的力量。
梁漱溟先生还讲述了学问的追求是一种持久的过程。
他认为真正学问的标志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是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学问是一种修行,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我深感学问的追求需要坚持和毅力,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在学问的道路上有所收获。
通过阅读《学与问》,我深刻地认识到学问是一种深入思考与反省的过程,是为了指导生活和实践的。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不断追求问题的解答,将学问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我们也要坚持学问的追求,持之以恒,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学问,走上学问之路。
梁漱溟先生的《学与问》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学问的真谛,也对自己的学习和追求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追求学问,不断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将学问与实践结合起来,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学与问作文优选五篇

学与问作文优选五篇学与问作文篇一我们每天都要去学校。
在学校,要学很多很多的知识,可是,你怎么可能知识一一装进脑袋呢!即使你是在聪明,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的话,一五一十的全部记下来,更何况,如果有不懂的话,还只不定怎么办呢!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不但要学,好要问!人们通常把有知识的人叫做“有学问”的人,这个说法非常好!因为要想当一个有知识的聪明人,不但要学,还要问!要做到不懂就问。
有些人,遇到一些作业上的难题,总是不敢去问老师或者同学,因为他们胆小,不好意思去问,我们要学习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
从小就喜欢问,对世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
我们是要面对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不能不懂就憋在心里,遇到不会的事就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
这样我们才能领悟深刻的道理。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我们要学习学习他的品质!再例如我,我就喜欢问,不懂数学,语文,英语的题目,就会问老师同学,不要不好意思,我们生活同一个祖国里,我们就如亲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我们要勤学好问,不懂就问,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哦!……学与问作文篇二学问,也可以说是知识,为什么把学问说成知识呢?因为知识是学出来的,也是问出来的。
头悬梁,锥刺骨,这句话是大家都很了解的,就拿苏秦锥刺骨来说吧,苏秦年轻是游说秦王,但秦王没有采纳他的“连横”主张,结果落得资乏形枯,回到家,妻子不为他弄饭菜,嫂嫂不为他烧水,父母也不与他说话,搞得他羞愧万分。
而苏秦却不因此而灰心,立志发奋读书,当天就打开书籍,付案诵读,研究兵法,夜晚读书到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猛扎自身的大腿,以至鲜血流到了脚上,以提神再读,就这样苦读深研,他熟练地掌握了兵法要领,一年后,苏秦又以“合纵”的主张去游说六国。
终于造成六国联合抗秦的局面,被授予六国相印。
我们每天面对着的世界,隐藏着很多秘密,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发现、探索,只有在无边无际的问题中请教别人,并从中学习到知识,就是问的真正意义。
学与问的主要观点

学与问的主要观点
学与问的主要观点是:
学: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主要途径。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
学习包括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种方式。
主动学习是指人们自己去寻找、探索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被动学习则是人们在教师或其他人的指导下学习。
问:问是指人们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
问问题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工作原理,发现和理解问题的本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问问题也是人们思考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
二者的结合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通过问问题和不断学习,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成为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与问

导学单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怎样做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理清课文主要阐述的问
题并展开讨论。
2、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要在学中问,问中学。
3、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安排
一、理解以下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不懈探求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相辅相成
二、自主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与问》是一篇议论文,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
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
2、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3、简介哥白尼及其日心说。
4、“‘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你怎眼理解这句话?
三、探究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能者为师”什什么意思?
2、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了疑问?最后他是怎样明白其中道理的?
3、从沈括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四、讨论
1、”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有什么意义?。
学与问相辅相成的例子

学与问相辅相成的例子
1. 你看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不就是在不断学习和追问中嘛!他学习前人的知识,然后对苹果为啥落地这个问题不断发问,最终才有了那么伟大的发现呀!
2. 想想我们小时候,不会做的题问老师、问同学,这也是学与问相辅相成啊!通过问问题搞懂了,不就又学到新东西了嘛!就像解方程,不知道怎么解的时候去问,弄明白了就是给自己的知识宝库又添了一笔。
3. 科学家们不都是这样嘛!他们学习各种理论,再针对实验中的现象发问,这不就是学与问一起推动进步呀!难道不是吗?比如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学习了很多电学知识,又不断问为什么灯丝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才找到最合适的呀!
4. 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有不懂的就赶紧问,是不是学习效果就特别好呀!这就是学与问紧密结合呀!就像盖房子,学习是打地基,问问题就是添砖加瓦,缺了谁都不行呢。
5. 古代的那些大学问家不也一样嘛!他们勤奋学习,遇到疑惑就到处请教,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孔子不也是四处求学、不耻下问,才成就了自己的学说吗?
6. 咱自己学习也是呀,看书的时候有疑问了马上去查、去问别人,这不是能让自己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嘛!就好比登山,学习是一步步往上爬,问问题就是找对路径,才能更快登顶啊!
7. 学习就像划船,而问问题就是那指引方向的罗盘呀!我们只有一边划动船桨,一边看着罗盘调整方向,才能顺利到达彼岸呀!所以呀,学与问真的是相辅相成,缺了谁都不行啊!
观点结论:学与问就是这样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与问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吗?——知识是学习得来的,也是问来的。
所以有人把知识又叫做“学问”。
板书:18、学与问二、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划出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3、学与问有什么关系?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词语。
“鸡缤瞬察菲辅翱翔”“缤纷瞬息万变翱翔辅导观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词语积累情况,将生字组成新的词语或成语跟大家交流。
)
2、指明朗读课文。
师:化那么短的时间能把课文中的部分段落读通顺,读流利,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谁来朗读课文(自己选
择认为读得比较流利的段)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评价。
4、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收获。
(什么是学问?知识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四、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读句子,交流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你知道哥白尼吗?(师简要介绍哥白尼)哥白尼成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其最初的原由是什么?师:虽然很多人知道,学问就是学与问,知识不仅是学得的,也是问得的。
但在显示生活中。
人们往往较多的重视学,而忽视“问”。
殊不知“问”在知识的获得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以什么来证明这一个观点呢?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述这一个问题的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下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下面内容的要点。
五、指导生字书写六、完成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学问”?2、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上面的句子。
讨论:什么叫“相辅相成”?你能根据你的学习经历,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中问”?什么是“问中学”?3、课文又是怎样说明的呢?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铺路石。
谁能举例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哥白尼为例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齐声再读该句。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引读第三自然段。
师:哥白尼生活的时代与现在已经大不相同了。
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正确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呢?1、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出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讨论:联系课文或者生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朗读课文有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导读:当我们心中有疑问时,积极地请教别人,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
但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四段,准备把沈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指名讲故事。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现象?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从沈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像沈括这样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努力求得问题的答案的故事,你还知道些吗?讲给大家听听。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话。
2、出示:“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是什么意思?说说你觉得这句话什么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
六、总结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你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变化?3、质疑:学完了课文,你还想要跟大家交流些什么?
板书设计:18学与问学学问——知识学中问,问中学观察思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