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人故居
上海宋庆龄故居

4
了解宋庆龄的人生经历、思想理念和人格魅力
上海宋庆龄故居
上海宋庆龄故居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座文化殿堂。
1
它见证了宋庆龄的一生,也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也可
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总之,上海宋庆龄故居是一座值得一游的历史文化景点。
2 在这里,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庆龄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这里 不仅是她生活的地方,也是她进行社会活动、政治斗争的重要场所
宋庆龄故居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主楼为两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洋 房,整体仿船形,绿色木窗上装饰着帆船和铁锚图案,屋顶烟囱亦仿轮船烟囱。这种 设计不仅体现了宋庆龄的个人审美,也反映了当时上海的社会风貌和建筑风格
理念,也可以感受到上海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3
除了建筑本身和内部陈设,上海宋庆龄故居还承载了丰富 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首先,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从事社会活动和政治斗争的重
要场所。在这里,她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为妇女、儿
4 童、工人等弱势群体争取权益。同时,她也在这里与许多
政治领袖、文化名人和外国友人交流思想,探讨中国未来
20XX
上海宋庆龄 故居
上海宋庆龄故居
目录
上海宋庆龄故居
上海宋庆龄故居,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是座占 地面积4333平方米的花园别墅,故居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上海宋庆龄故居主楼为两层砖 木结构的西式洋房,整体仿船形,绿色木窗上装饰着帆船和铁锚图案,屋顶烟囱亦仿轮船 烟囱。1949年春,宋庆龄迁居于该处。上海宋庆龄故居的陈列,完全按照宋庆龄生前的布 置,陈列品也均为原物。上海宋庆龄故居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海鲁迅故居景点介绍

上海鲁迅故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228号。
下面是对该景点的介绍:
1.故居建筑:上海鲁迅故居是一座具有典型民国风格的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1918
年。
故居保留了鲁迅夫妇在上海的居住空间和部分原有陈设,进入故居仿佛回到了鲁迅先生当年的生活环境。
2.展览馆:故居内设有展览馆,通过图片、文物、文字等多种方式,展示了鲁迅的生平事
迹、思想成果以及他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馆内还有一些珍贵的鲁迅手迹和个人藏书。
3.花园:故居周围有一个小花园,种植着一些传统的植物和花草。
游客可以在花园中漫步,
感受鲁迅当年生活的恬静氛围。
4.纪念品店:故居内设有纪念品店,供游客购买与鲁迅相关的书籍、文房四宝、明信片等
纪念品。
这些纪念品具有纪念价值,并可以作为礼品或收藏品。
5.文化活动:故居定期举办一些与鲁迅和现代文化相关的讲座、读书会、展览等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和研究人士参与,促进了鲁迅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上海鲁迅故居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向人们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也是一个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平台。
对于鲁迅的粉丝和对中国现代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必访的景点。
上海市名人故居景点介绍

上海市名人故居景点包括以下几处:
1.孙中山故居: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的住所,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
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
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2.鲁迅故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
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3.蔡元培故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故居是一幢黄色花园洋房。
现一楼辟为故居陈列馆,二楼、三楼居住着蔡元斯先生的子女,故居的陈设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样。
此外,还有山阴路132弄9号的蔡元培故居等也是上海名人故居的景点。
这些景点展示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也是了解名人生活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鲁迅故居的景点介绍

鲁迅故居,位于上海市山阴路132弄9号,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房。
这幢建筑是鲁迅先生于1933年至1936年逝世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
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在这个辟作花园的天井内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
底层前面一大间是会客室,中间撂一张棕黑色的长方形西式餐桌、周围有5把椅子,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及瞿秋白寄放于此的工作台,底层后面是餐室,放着1张广漆的八仙桌,4把镂花圆椅,酉墙角是双层碗橱和4只圆凳,东墙有个旧衣帽架。
二楼南面1间是鲁迅卧室兼工作室。
靠东筋是张普通的黑铣床,床南是书橱和藤椅,床对面依次放着梳妆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
鲁迅故居内的家具和各种设施都保持原状,参观者可以从中领略到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和氛围。
整个故居既显得朴素又非常有特点,受到广泛欢迎。
此外,在鲁迅故居的附近还有不少其他的景点和文化场所,如上海鲁迅公园、鲁迅纪念馆等,也值得一游。
上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的2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去过几个?1.上海孙中山故居位于上海市香山路7号(原莫利爱路29号),1918至1924年间孙中山先生和夫人宋庆龄在此居住。
1925年3月25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留下《家事遗嘱》,将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了夫人宋庆龄.此后,宋庆龄继续在寓所内居住,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离沪移居香港、重庆。
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寓所赠与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位于上海市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
为两层楼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该弄于民国4年(1915年)8月下旬始申请建,约次年至民国8年前建成。
坐北朝南,原由戴季陶租用.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鲁迅墓位于上海市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内西北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22日,鲁迅丧仪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后遗体葬于公墓东侧 F区.1956年10月14日,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到虹口公园内.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位于上海市望志路106、108号(今兴业路76、78号)。
沿街并排两幢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该楼于民国9年(1920年)夏秋间建,与左右紧邻4幢同类房屋同时建成,属贝勒路树德里(今黄陂南路374弄)一部分。
是为上海典型石库门式样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
1921年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在此召开.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修复,建立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的名人故居的旅游攻略

上海的名人故居的旅游攻略以下是 6 条关于上海名人故居的旅游攻略:攻略一:嘿,你知道宋庆龄故居吗?那可是个超级值得一去的地方啊!想想看,能亲自走进宋庆龄曾经生活的地方,感受她的气息,是不是特别棒?进入故居,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
你看那精致的花园,繁花似锦,难道不像走进了一个梦幻仙境吗?故居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好像在诉说着故事。
在那里,你仿佛能听到宋庆龄的轻声细语,感受到她的智慧和优雅。
快去吧,你一定会爱上那里!攻略二:哇塞,朋友们,一定要去看看张爱玲故居啊!那可是充满文艺气息的地方。
就像踏入了张爱玲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各种浪漫和故事。
看着那些旧家具,不就像是看到了张爱玲在那里创作的场景吗?走在楼道里,是不是感觉自己也变得文艺范儿十足了?你还可以想象一下她当年在这里的生活,是不是超有意思?别犹豫啦,赶紧去感受一下吧!攻略三:嘿呀,鲁迅故居可不能错过呀!那可是文学大师曾经生活的地方呢。
一走进那里,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肃穆起来了?就好像鲁迅还在那里奋笔疾书一样。
故居的布局简朴而有韵味,不就像鲁迅的作品一样,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深的力量?去那里看看,绝对能让你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触,还等什么呢?攻略四:喂,你们知道吗,杜月笙故居也很值得一探呢!那可是老上海的一个传奇地方。
走进去,仿佛能看到当年杜月笙在那里呼风唤雨的场景。
那气派的建筑,难道不像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吗?在里面逛一逛,说不定还能沾点霸气呢!哈哈,赶紧去体验一下吧!攻略五:哎呀呀,丰子恺故居也太棒了吧!那里充满了艺术的氛围。
走进故居,就好像走进了丰子恺的画作里。
那些精美的装饰和布置,是不是让你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你可以在这里慢慢欣赏,感受艺术的魅力,就像沉浸在一个温暖的怀抱里一样,是不是很美妙?赶紧去邂逅丰子恺的艺术世界吧!攻略六:哇哦,徐光启故居可得去看看呀!那可是个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想想看,徐光启那么伟大的人物曾经在那里生活过,是不是特别让人兴奋?故居的一砖一瓦都有着历史的痕迹,不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史书等你去翻阅吗?在那里,你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传承。
寻访上海10个名人故居

寻访上海10个名人故居1.聂耳故居位于公平路185弄86号,为砖木结构里弄房。
居住面积14.6平方米。
聂耳(1912—1935),作曲家。
原名守信,云南玉溪人。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1930年7月—1931年4月居住于此。
聂耳旧居现为民居。
2.沙汀旧居位于秦关路44弄13号,为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房屋。
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沙汀(1904—1992),原名杨朝熙,四川安县人,著名作家。
1929年—1993年,沙汀居住于此。
在此期间,沙汀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出版,沙汀笔名被使用。
沙汀旧居现为民居。
3.内山完造千爱里旧居位于山阴路2弄3号,为建于二十年代的坐北朝南的呈半圆形的三层楼房。
建筑面积263平方米。
内山完造(1885—1959),内山书店老板,日本冈山人。
1931年—1942年,内山完造居住于此。
内山完造千爱里旧居现为民居。
4.曹聚仁旧居位于溧阳路1335弄5号,为坐北朝南二层楼石库门里弄房。
建筑面积232平方米。
曹聚仁(1900—1972),浙江兰溪人,字挺,号听涛。
著名记者、教授、作家。
抗战胜利后至1950年8月,曹聚仁居住于此。
在此期间,曹聚仁编写、出版了《大江南线》、《中国抗战画史》二书。
曹聚仁旧居现为民居。
5.郭沫若溧阳路旧居位于溧阳路1269号,为坐北朝南二层楼旧式花园洋房。
建筑面积406平方米。
郭沫若(1892—1978),新文化运动巨匠之一,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1946年5月—1947年11月,郭沫若居住于此。
郭沫若溧阳路旧居现为民居。
郭沫若多伦路旧居位于多伦路201弄89号,为坐东朝西二层楼房。
面积62平方米。
1927年11月—1928年2月,郭沫若居住于此。
在此期间,郭沫若补译了歌德的名著《浮士德》。
郭沫若多伦路旧居现为民居。
6.茅盾山阴路132弄旧居位于山阴路132弄6号,为坐北朝南、红砖红瓦、三层砖木结构建筑。
整幢建筑面积171平方米。
五大道名人故居故事

五大道名人故居故事五大道是指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五条道路,它们分别是安福路、乌鲁木齐路、威海路、赵红路和武定路。
这里曾是上海滩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也是上海近代建筑的重要代表,拥有众多的名人故居。
首先,五大道上最著名的名人故居之一是鲁迅先生的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安福路,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这里,鲁迅创作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
他的故居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博物馆,展示着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其次,乌鲁木齐路上有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她的故居是一个欧式建筑,保留了她生活的痕迹和一些珍贵的文物。
故居内陈列着她的照片、书籍和一些与她相关的历史文物,让人们更加了解她的事迹和贡献。
威海路上的名人故居则是徐志摩故居。
徐志摩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的诗作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徐志摩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法国风格建筑,里面陈设着他的书籍、字画和一些个人物品。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徐志摩的文学氛围,了解他的诗歌创作和生活轨迹。
赵红路上的名人故居是于敏故居。
于敏是中国著名的舞蹈家和舞台艺术家,他是中国现代舞蹈的奠基人之一。
故居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建筑,保存了于敏生活和创作的一些痕迹。
故居内展示着他的舞蹈服装、奖状和一些珍贵的舞蹈艺术品,让人们更加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对舞蹈的贡献。
最后,武定路上有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和中国近代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的故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式建筑,保存了他生活和工作的一些场景。
故居内陈列着他的照片、家具和一些与他相关的历史文物,展示了他的革命历程和政治思想。
五大道上的这些名人故居,记录了这些杰出人物的生平和贡献,也是上海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这些故居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了解历史、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些名人的智慧和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名人故居虹口篇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
故居1999年5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系坐北朝南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住房,占地面积75平方米,建筑面积188平方米。
1977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遗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奠基人鲁迅,于1933年4月从拉摩斯公寓迁此。
在此居住期间,先后编辑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七本杂文集,翻译《死魂灵》、《俄罗斯童话》等外国名著,编成《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木刻作品集。
并掩护瞿秋白夫妇、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在此居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此逝世。
茅盾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6号,现已挂牌。
名人遗迹:新文化运动巨匠茅盾夫妇,于1946年5月自重庆来沪住此二楼一间房。
茅盾在此积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为报刊写杂文、文艺评论、翻译作品,为反内战、为李公仆、闻一多被害、为保障言论自由等发表宣言。
同年12月应邀访苏。
1947年4月回国,写出《苏联见闻录》。
同年11月,因白色恐怖严重,中共地下党决定让他转移香港。
郭沫若故居:位于溧阳路1269号。
该处1994年2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系坐北朝南假三层花园洋房,占地416㎡,建筑面积406㎡。
2003年10月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保护建筑。
现为民居,已挂牌。
名人遗迹:1946年5月,新文化运动巨匠郭沫若由重庆来上海住此,进步文化人常在此聚会。
邓颖超、齐燕铭等曾借此招待文化界人士、举行记者招待会。
郭沫若在此期间担任《文汇报》副刊主编,为反内战、争和平奔走,组织和参与赴南京促进国共和平谈判请愿团,慰问下关惨案受害者,追祭李公仆、闻一多,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等活动。
1947年11月,郭沫若离沪赴香港。
1946年8月,邓颖超曾在此招待文化界人士;11月,进步文化人士曾在此为朱德60寿辰举行庆祝会。
此楼现为民居,外观如旧。
丁玲故居: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
该址1999年5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系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假四层毗连式公寓。
2003年10月,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保护建筑。
现为民居,已挂牌。
名人遗迹:著名作家丁玲于1933年2月迁入此处,居住面积30平方米。
这里亦为中共地下党联络处。
在此,丁玲创作了短篇小说《奔》、散文《我的创作生活》等。
沈尹默故居:位于海伦路504号。
该处为坐北朝南沿街三层庭院式洋房。
占地面积96㎡,建筑面积200㎡。
1988年7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对外开放,属民办公助性质纪念单位。
名人遗迹:沈尹默,诗人、书法家、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
1946年沈尹默自重庆来上海,定居于此,直至1971年病逝。
上海解放第三天,陈毅市长即访问了他。
沈老在此筹组上海中国画院,倡仪成立市书法篆刻研究会,被聘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任1959、1963年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瞿秋白故居:虹口区山阴路133弄12号,老上海石库门建筑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纪念馆在瞿秋白故居内建立,于198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1994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
瞿秋白诞辰百周年前夕,纪念馆全面整修,完善功能,纪念馆与故居既分开又融为一体,用地面积2282.19平方米。
“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瞿秋白同志故居”由茅盾题写。
瞿秋白故居于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原亚细亚里),是一幢坐南朝北的三层砖木结构的老式洋房,建筑面积为160平方米。
为黄褐色的卵石外墙,奶黄色的大门,左右两旁镶嵌着李白烈士故居紫铜色挂雕和烈士浮雕。
李白烈士,1910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至1948年被派到上海搞秘密电台工作,和夫人裘慧英携子住在北屋三楼,共三间,计27平方米。
党的地下秘密电台设置在小阁楼上。
1948年12月29日正式发报时被捕,1949年5月7日被秘密杀害。
1985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李白烈士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2月以区文化局为主负责故居修缮和建筑筹备工作。
1987年5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陈云为故居题了馆名,故居隶属虹口区文化局管理。
赵世炎故居:虹口区多伦路145号赵世炎(1901-1927)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
四川酉阳(现属重庆市)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孔祥熙故居:虹口区多伦路尽端250号这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属阿拉伯风格的建筑。
凡这类建筑均呈圆顶、尖塔、马蹄形拱、石造花窗格、釉面砖镶嵌。
孔祥熙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柱廊,拱券上部有大量经过简化的几何形交织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
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20世纪60年代拆除。
孔祥熙此宅原有主楼、辅楼,中间隔天井,主楼三层是主人的卧室及办公用房,辅楼二层是工作人员及佣人住房。
从多伦路入口及主楼入口都有精制的铁门,上面铸刻“1924年”字样。
1958年主楼入口处的铁门被拆除,在“大炼钢铁”年代被当废铁熔化。
孔祥熙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老三,他前后担任过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副院长、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
孔祥熙、宋蔼龄孔氏夫妇一生暴敛财富不择手段,其私人财产列于“四大家族”之首,是当初中国最富有的家庭,仅在上海就不止有四处豪宅。
孔祥熙的另一座住宅,在现永嘉路389号。
这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
由北边入口,一进门是喷水池,绕过水池是大客厅,厅内楼梯呈s形逐级向上。
高级木材制作的扶手上雕刻着华丽的花纹。
每层楼上铺设柔软的织花地毯。
上楼后先进入布置有中国传统名画的会客厅,旁边是卧室,附近有书房,桌上除文房四宝外,还有不少玲珑剔透的古玩文物。
孔祥熙的第三座住宅在现东平路9号,是一幢德国式建筑。
孔祥熙的第四座住宅在现虹桥路1472号,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筑。
宋蔼龄泼辣专横,从小在家里以老大自居发号施令。
婚后她“垂帘听政”,处处为孔祥熙出谋划策。
她对孔祥熙管得很严,不让他喝酒,晚上不许他办公。
孔祥熙习惯于每天上午10点起床,一个人早餐,每天午饭前必定洗澡,下午办公,晚上接待客人或娱乐到深夜。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政治在南京,经济在上海,幕前在南京,幕后在上海,孔祥熙同其他高官一样,每周来往于京沪线(现为宁沪线)。
每周末夜班火车9点钟到上海,星期日晚班车去南京。
大概因为“妻管严”,孔祥熙与宋蔼龄婚姻没有听说发生过纠葛并育有四个孩子。
抗日战争前夕,孔祥熙因劣迹昭著,被蒋介石解除官职。
1947年孔祥熙夫妇去了南美,1967年8月16日在纽约逝世,宋蔼龄于1973年1月1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区一家长老医院病死。
孔祥熙的多伦路、永嘉路住宅现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卢湾篇思南路----上海思南路从前属法租界,叫马斯南路(RueMassenet),取自法国作曲家马斯奈,他的一曲《沉思》,甜美而感伤,揉碎过许多美梦易碎的心。
路旁的两条同样静僻的小马路:莫里哀路(今香山路),高乃依路(今皋兰路),都是名从法国作家。
这是一条宁静幽雅、林木繁茂的马路。
从前这里曾经住过许多名人。
思南路61号为时任中华民国的江西都督李烈钧住宅,他的东邻是曾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的程潜,而思南路61号则是身居国民政府要职薛笃弼的寓所。
杨森旧宅:卢湾区思南路36号, 是当时时尚的欧式花园洋房。
在这里他结交上海各界的名流,在他赴抗日前线前,他把该住所给了自己的朋友照看。
而朋友是京戏票友,因此将这里借给一对京剧演员俩姐妹居住,姐妹俩又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自己家近在咫尺,所以经常来此吊嗓子、演唱和会友,附近的邻里经常可以隔墙聆听梅兰芳大师优美动听的唱腔。
思南路36号后来曾是卢湾区首届区委所在地,现为居民住宅。
而杨森本人1977年5月逝世于台湾,享年96岁。
周公馆---周恩来故居:卢湾区思南路73号,是西班牙建筑风格的3层花园楼房。
卢湾区思南路51~95号,过去称为“义品村”,是个名人荟萃之地。
义品村73号住宅,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也叫周公馆,它是一幢三层楼的独立式花园洋房。
建筑外墙以水泥拉毛装饰,红瓦屋顶,红色百叶窗,简洁而大气。
一楼有厨房、卫生间、浴室、佣人房、储存室等,二楼是大起居室,宽敞的餐厅,还有一间主卧室,三楼有三个卧室,其中的两间带卫生间。
住宅前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南向花园,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塔松,沿着花园周边种着一些郁郁葱葱的树木,使花园显得与世隔绝。
据说当年周恩来最喜欢在晚饭后坐在大塔松下的藤椅里和工作人员亲切交谈,研究布置工作。
梅兰芳寓所:思南路87号(昔马斯南路121号),这是一座4层独立式住宅,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正面中间可以开足窗户,在感觉上十分明快。
建筑的屋顶采用“梦夏式”,即屋顶的坡度是两折的,顶部较平缓,靠近檐部处就比较陡了。
经这种变化,屋顶造型别有风味,富有变化,在建筑造型上很有艺术情趣。
有人认为这座建筑属西班牙风格,但其实已不纯了,有些地方有法国南部风格,也有些局部(如窗饰等)又有近代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特征,所以也可以说它是折衷主义(eclecism)。
但无论如何,它具有温馨的可居性。
特别是屋前的茵茵草坪,四周丛林深郁,又有名花奇树,更表现出生机盎然的情趣。
楼中最高一层为梅兰芳的岳母和女儿居住,梅氏夫妇则住在三楼,二楼是儿子的卧室,底楼为仆人居住,还有汽车库。
梅兰芳(1894~1961),原名梅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兴,生于北京。
1931年到上海演戏,当时是在“丹桂第一台”上演《穆柯寨》等剧,颇受欢迎。
第二年的初冬再到上海,演出《彩楼配》、《女起解》、《贵妃醉酒》等戏,自此梅兰芳就渐渐出名了。
回到北京后,他深受上海京剧改良派的影响,于是就排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邓霞姑》、《宦海潮》,以及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麻姑献寿》、《千金一笑》等。
后来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另三位为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其中数梅兰芳名气最响,当时几乎家喻户晓。
1931年“九一八”以后,梅兰芳便移居马司南路121号。
当时他出于爱国主义之情,排演《抗金兵》、《生死恨》。
1935年3月,梅兰芳先后访问苏联、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成为驰名世界的艺术家。
抗战爆发后,身居沦陷的香港、上海,他蓄须八年,罢歌歇舞,拒绝演戏,靠卖画、典当为生。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重返舞台,此时多演昆曲。
他在表演风格上,无论唱、念、做、妆、饰,均不拘陈规旧矩,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特色,享有“梅派”之称,被看成是中国戏曲表现体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