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回归生活,创设开放而又有生命力的课堂

回归生活,创设开放而又有生命力的课堂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要让学生在真切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使课堂的教学有效,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回归生活;其次是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具开放性;第三是教师要能够巧妙的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课堂一个生命力;最后是教师要随时对教学前后进行反思。
这样便能符合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回归生活,创设开放而又有生命力的课堂的新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情绪体验;创设现今社会,“效率至上”“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并引起了教育教学的注意。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因而,凡是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要求课堂要有生命力,关键在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以下是笔者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在新课改理念下的一些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回归生活眼下回归生活,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新课程理念,不时地在提醒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根植现实,面向生活,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为此,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要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联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使之成为品德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才能“习惯成自然”,学生在以后的品德学习时才能够无意识地自动地联系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达到《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怎样有心?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随机应变,把握课堂的节奏。
小学教育学中指出:“中高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开始进入自律阶段,教师应根据儿童道德认识的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教师的有心引导、有心教育,会让学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做个有良好品德的人,这样的教学就有效。
对“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教育理念的感悟

对“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教育理念的感悟标签:幼儿教育;教育理念;回归;自然;生活前不久,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兰州新区幼儿园园长、保教主任及骨干教师高端研修班培训。
本次培训采用集中授课、驻园研修、聚合分享、实地体验等研修形式,邀请浙江当地名校名师先后为我们作了9场次专家报告和5场次名园长报告。
我们先后4次深入当地名幼儿园参与观摩和研讨交流。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即幼儿教育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
一、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因此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教育家卢梭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要求教育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也就是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
教师只须为其探索、学习提供必须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而在本次培训中,专家们多次的讲座都体现了对“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这一教育理念的深刻解读,也给了我很深刻的感悟。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大自然为背景,以生活为主题通过对几家杭州一级幼儿园的观摩参观,我们发现在环境创设方面,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幼儿园环境近似于我们所生活的大自然:环境布置接地气,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并以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做好生长观察记录,增长了孩子们动手和观察的能力。
另外,大面积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花盆、环境装饰等,既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又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兴趣。
幼儿园公共区域无不展现着孩子们和老师们的智慧,院子里大面积还原到了原生态,孩子们可以挖土、爬树、爬山坡,幼儿园不再是铺满塑胶的所谓现代化的“高大上”幼儿园。
三、幼儿教育应重视民间传统游戏的运用本次培训最引大家关注的便是“安吉游戏”。
回归生活,让教学“活”起来

回归生活,让教学“活”起来摘要:教学回归生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己对教学回归生活的点滴感悟:教学回归生活的涵义、教学回归生活的实现及教学回归生活的反思,以期学生通过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涵义实现反思著名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见,教学回归生活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学生对老师的诉求,更是教育对教师的诉求。
一、教学回归生活的涵义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教学回归生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教学素材。
其实不然,将生活实例作为素材融入教学仅仅是做到知识的引入,而教学回归生活不仅仅要求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要尽可能地促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知识不再仅仅停留于课本的符号,更应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立足点。
要通过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学会将知识迁移运用回生活中,真正体现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回归生活的实现1.教学理念回归生活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材的知识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获取,从而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也无法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像信息技术这样一门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学科,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新知识,也会淘汰大量的旧知识,如果以传统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势必导致学生认知层面的巨大误差。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重要使命。
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似乎与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注重分数和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因此,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成长。
教育回归生活,首先意味着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潜能。
因此,教育不能简单地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应该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育回归生活还意味着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情感教育。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品德和情感的培养。
然而,一个人的品德和情感素养同样重要,它关乎一个人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育回归生活还意味着教育要更加关注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而教育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
因此,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教育回归生活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它要求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情感教育,更加关注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当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指思想品德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亲手实践的内容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只有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思想品德课堂要回归真实的生活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即生活理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型的社会,这对于初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养成发生着重要作用。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教的道理,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才能更好的学会生活。
(三) 古人倡导“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苦读圣贤书”,这样的学习势必会使学生缺乏必要的生存本领和生活能力,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下面就如何使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真实的生活谈谈笔者的做法。
第一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这样的目标任务是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的整合展开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既不能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生活,又不能平庸琐碎的一味关注具体生活,而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新颖的科技教学所取代,很多学校开始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等新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这些新技术可以为教学带来很多便利和效益,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学习焦虑、视力下降等。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代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平板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些电子产品的辐射和蓝光对学生的眼睛和身体健康都有不良影响。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黑板书写、教科书阅读等,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专注于课堂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与此以传统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也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更加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培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综合素质。
学生不再仅仅是机器般地接受知识,而是更加注重思考、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才能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技教学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很多问题,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隐患,如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更符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教育传统,使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效果、综合素质发展以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应该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
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抛弃现代科技教学,而是要在科技教学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使之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

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而对于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于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如何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成为了我们所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也能够获取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对生活经验的利用,导致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我们需要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要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就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参与感。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实践,亲身感受所学知识的作用。
对于化学课堂,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反应,体验化学原理的奥秘;对于生物课堂,则可以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进行野外实践,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衍。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感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要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就需要注重跨学科教学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生活中,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在历史课堂中可以融入地理和政治知识,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融入科学和艺术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思想和艺术魅力。
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的变化。
要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就需要注重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而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解

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需要建设,同时教育回归生活于课程改革息息相关,接下来主要谈论教育回归生活的这两个方面。
(一)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西方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被教育遗忘了,不仅带来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
为消除这种危机,他发出了“回到事情本身”的呐喊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方案。
教育脱离了生活。
胡塞尔认为,教育生活世界同教育科学世界相比具有优先性。
因为在生活世界中,人和环境是联系统一、互为条件、互为意义与价值的,而科学世界是从这一前科学的、直观的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
它把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形式化和片面化,结果把人从统一的世界图景中作为对象抽象出来置于一个理性的教育科学空间当中,按照外在的逻辑对之加以塑造、规训,结果形成了口头上的以培养人为目的、实际上都没有人的教育。
以致出现了理性上有意义与价值、实际上正在失去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科学图景。
正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这种分裂,导致了科学世界与人类存在的危机。
“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基础”。
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都以大规模向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教学的绝对优势而雄霸整个学校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它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以致于学生现实层面的实践能力十分薄弱。
纵观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都无一例外、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现状,导致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
在高举“素质教育”旗帜的今天,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知识的当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市场,教育不得不回归生活。
因为,“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回归生活的理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
一个语言枯燥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它才会绽放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教师应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让英语走进生活,让生活再现英语,让我们的英语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英语贴近生活
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也着重强调了英语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即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倡学生参加、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行的新目标英语教材“Go for it!”所提供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际,处处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为我们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依据。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觉得并非在完成教材某个内容的学习,而是在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情。
其中的英语内容只不过是完成这件事情时所必须使用的语言,而且使用这些语言是自然而然的。
只
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育素质化。
如在讲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把事先画好的有关各种俱乐部的海报(English club、Music club、Swimming club、Sports club……)张贴在教室内,使学生在学习和演练中犹如身临其境。
如:
Girl:I want to join the music club.
Boy: Oh, can you sing ?
Girl: Yes, I can.
然而仅书中的知识点还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境。
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把它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
如在教字母前,我收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缩写词:KFC、VIP、WC……搜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soft,、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还有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电脑英语:Windows、My files、E-mail……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二、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让英语走进生活
课堂45分钟是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
当今英语教学普遍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student-centered class)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
我们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在课堂上尽量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提供生活化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
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 8 的教学内容是Seeing the doctor,于是我带来医生的白大褂、听诊器、体温表和一些药品,把讲台当成是医务室,真实地创设了一个病人看医生的生活场景。
轮到扮演医生的同学穿上白大褂,带上听诊器,耐心地询问病情;扮演病人的同学则愁眉苦脸、语气微弱。
由于看医生是同学们生活中的事,他们觉得很容易进入角色,兴致也就特别高,同时又很好地巩固了看病的日常用语。
三、精心设计课外作业,让英语融入生活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之一,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因此,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我们要树立“大课堂”的教学观,设计一些精彩有趣的课外作业,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使英语运用于生活实际。
如学习“My name’s Gina.”这一单元时,可让学生用英语设计一张school ID card(学生证),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学校、地址、电话号码、E-mail地址等,并能在接下来的几堂课中反复使用;学习
“This is my sister.”这一内容时,可布置“带家庭照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的家人”这样的口语作业;学了比较好的语段、课文等,可通过“看谁说得好”的比赛方式,以录音带的形式交作业等等。
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英语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总之,要想实现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让英语走入学生的生活。
美国教育家毕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有着非凡的魅力,它是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桥梁,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