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观后感

合集下载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幼童〉观后感》看完央视纪录片《幼童》,心里五味杂陈,有太多的感受想要倾诉。

从刚开始看到那些幼童被选派去美国留学,我就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封闭已久,这些幼童就像是勇敢的开拓者,他们年龄那么小,却背负着国家的期望,踏上未知的土地。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这群幼童初到美国时的场景。

他们留着长辫子,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面对完全不同的环境、建筑、生活方式,眼里有好奇,也有不安。

当时我就想到,换做是我,如果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极大的地方,我是否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适应呢?他们从最基础的生活习惯开始改变,学习英文,接受西方的教育,一点点地融入。

画面里他们在美方家庭中的生活细节触动人,有些孩子一开始连刀叉都不会用,到后面能熟练地参与西餐礼仪,这中间经历了多少努力和适应的过程啊。

其中有个场景让我深受震撼,那就是他们学业上的进步。

看到他们在学校里面能够跟美国当地的孩子一样出色,甚至在很多学科上表现得更加优异的时候,我感到无比骄傲。

他们学习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让我意识到知识是无国界的,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和一颗进取的心,无论是中国孩子还是美国孩子,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可是在中国当时的大背景下,传统势力和观念对这些孩子带回的新思想和新学问却有抵制。

还有他们长大过程中的思想转变也让我感慨。

他们既有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吸收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这种跨文化的融合在他们身上既显得独特又充满了矛盾冲突。

比如在对待传统的君臣关系和西方契约关系上,他们应该会有过内心的挣扎吧。

看完后我明白了,这些幼童的留学经历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一个时代中国探索富强道路的缩影。

他们是先驱者,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这张大棋盘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开局作用,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历经波折,但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不能被遗忘。

这也让我思考到在我们现代社会,如何让不同文化更好地交流与融合,使之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话题。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观后感--两种文化的抉择他们何其幸运,在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被送到了工业*的最前沿;他们又何其不幸,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无可选择地卷入了时代的漩涡。

当嘹亮的汽笛带着他们来到未知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文化的碰撞西方的坚船利*敲开了*的大门,也惊醒了美梦中的清朝统治者。

在容闳的竭力倡导下,洋务派的官员启动了这一史无前例的留学计划。

但是,幼童们需要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同时又要保留最古老的教条,他们就这样被推向了两种文化冲突交融的风口浪尖,一如这个沉睡的帝国面对雄心勃勃的后起之师。

到达美国之后,在新英格兰的土地上,他们有了新的家园。

在哈特福德,在斯普林菲尔德,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很快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跨过了语言障碍,他们成为体育场上的明星,活跃于各种场合。

很显然,这群从小就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孩子一旦接触到新鲜的空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自由飞翔。

当、再难引起幼童们的兴趣,留学事务局的命运也就走到了尽头。

吴子登的报告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坚守封建的教条,同时又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并不理解这一点。

幼童们的抉择触动了清廷的底线,也与清廷的初衷相违背,于是,在1881年,幼童们提前回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廷的抉择面前,幼童们的呼唤显得那样得苍白无力。

沉浮的命运千年的海浪托举着轮船,又将他们送回到了这个古老的国度。

当他们再次回到祖*亲的怀抱中时,没有热烈的欢迎,没有熟悉的人潮,有的只是惊异的目光和嘲笑的人群。

在美国的生活已经深深改变了他们,在这个依旧沉睡的世界里,他们无疑成了异类。

他们曾是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学生,如今却被关进[求知书院",曾经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幼童们不得不脱去西服,与儒生同朝为官,这不能不说是绝大的讽刺。

纪录片《幼童》读后感

纪录片《幼童》读后感

纪录片《幼童》读后感《〈幼童〉观后感》观看《幼童》这部纪录片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读到早期清政府选派这些幼童赴美留学的部分,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措。

要知道在那个封建保守的年代,把孩子送到万里之遥的异国去学习,这对多少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

这让我想起我们现在的教育交流活动,如今也有很多学生出国深造,但和当时比起来,现在的主动选择性更强,而当时这些幼童更多是背负着国家自强的使命。

特别触动我的是这些幼童虽然远离故土,却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和求知欲。

他们只是些十几岁的孩子,身处异国文化之中,面临着语言、文化、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

比如他们要从穿长衫马褂开始习惯西餐,从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转而面对物理化学等新鲜课程。

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并没有退缩。

他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学校里成绩优异,与美国当地的孩子友好相处。

从纪录片里看到他们在科学课上表现出的聪慧和活跃,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然而,后来我明白了这些幼童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清政府的保守派一直对他们的西化有所担忧。

他们剪掉辫子,接受西方的礼仪风俗等行为被视作离经叛道。

当清政府下令召回这些幼童的时候,他们心中该是多么的无奈。

他们中很多人学业还未真正完成。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幼童出国学习的事迹本身,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变革中,新旧观念冲突的一种叹息。

对了还想说,这些幼童回国之后,面临着是融入传统社会还是继续推行西方理念的挣扎。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洋务运动等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这说明他们尽管遭受挫折,依然牢记自己留学的使命,不忘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自己的国家。

这些幼童的故事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在学习和前进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少的阻碍,都应该像幼童们一样怀揣梦想,积极探索。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观念的转变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才能吸纳更多的知识和人才并走向进步。

纪录片《幼童》读后感

纪录片《幼童》读后感

纪录片《幼童》读后感《纪录片〈幼童〉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刚看完《幼童》这个纪录片,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那些个小娃娃,小小的年纪就被送到了遥远的大洋彼岸,远离了自己熟悉的家,得多勇敢啊!他们那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懵懂的眼睛,看着陌生的世界,努力去学习和适应,真让人心疼又佩服。

想想他们在异国他乡,要面对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种种困难,可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学习那么多新知识,接受新观念,为的就是能让祖国变得强大。

他们当中有些人后来真的成了大才,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也有些人,历经波折,命运多舛。

但不管怎样,他们的故事都让人感动。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过去那段特别的历史,也让我们更懂得感恩和奋进。

好啦,这就是我看完后的一些心里话,你们要是看了,肯定也会有很多感触的!《纪录片〈幼童〉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跟你们唠唠我看完《幼童》这个纪录片的感受哈。

一开始,看到那些小小的孩子背井离乡去求学,我心里就酸酸的。

那么小,就得独自面对那么多未知,真心不容易。

他们在国外的生活,有欢笑也有泪水。

学习的时候特别刻苦,玩的时候又那么天真无邪。

我就在想,他们得多想念家里的亲人啊。

而且他们可不只是去玩的,那是带着使命去的。

他们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就是想回来让咱们国家也能变得厉害。

这些孩子长大后,有的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发展出了大力。

但也有的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可不管咋样,他们都付出了努力,都是值得敬佩的。

看这个纪录片,就好像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些风风雨雨。

让我明白了,咱们国家能有今天,那是好多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咱们可不能忘了过去,得好好加油,让祖国越来越好。

说不定以后,咱们也能成为让后人敬佩的人呢!咋样,我这感受是不是还挺实在的?你们要是看了,也来跟我聊聊呗!。

纪录片幼童的观后感

纪录片幼童的观后感

纪录片《幼童》的观后感前言《幼童》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对幼童生活的真实记录和观察,深入揭示了幼童成长中面对的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对该纪录片进行观后感的分享和讨论,探讨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和所传达的信息。

内容概述《幼童》描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幼童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过程。

从冰天雪地的北极到炎热多雨的雨林,从繁忙喧嚣的都市到宁静祥和的乡村,观众得以见证幼童们在各种生活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和成长。

片中记录了幼童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展现了他们率真无邪的内心世界。

他们面对的问题各有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温馨的亲子关系幼童们的生活环境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成人模式的形成。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温馨而健康的亲子关系。

例如,在日本的一处小镇里,一位幼童和他的爷爷在一起度过了很多愉快的时光。

爷爷耐心地教会孙子捕鱼、种菜等生活技能,同时也给予他温暖的爱和关怀。

这种亲子关系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生活技能,还为他们提供了稳定和温暖的成长环境。

环境对幼童的影响然而,纪录片中也展示了一些幼童面临的困境。

在某些贫困地区,幼童们的成长环境缺乏基本的教育资源和娱乐设施,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游戏体验。

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未来的机会。

此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对幼童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繁忙喧嚣的都市中,幼童常常缺乏安全感和亲情的陪伴。

学业负担过重、时间管理不当等问题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

引发的思考《幼童》给观众带来了对于幼童成长问题的深刻思考。

片中的幼童们或坚强勇敢,或无所畏惧,无论面对哪种生活环境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正因为幼童身上的这种内心的纯净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我们更应当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引导他们的成长。

无论是家庭、社区还是社会,都应提供一个积极有益、充满温暖和关爱的成长环境。

除此之外,片中的幼童们也让观众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童真的力量。

他们用率真和纯真来面对生活,这种态度无疑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所需要学习和保持的。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

幼童观后感幼童观后感(一)所谓英雄造势时,时势造英雄。

容闳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很显然,容闳的努力给了120位中国的孩子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一个复兴的机会。

这也为中国的自强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但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最终进程的,这也注定了整个留学事业的悲剧,就算是这四批幼童一直在美国学成回国,最终在这样的制度下,也是无所用处的。

容闳也算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吧,同样是时势毁了这个英雄。

我不知道当时李鸿章是怎么样期待这些留美幼童的,期望他们给这个庞大但是危机重重的帝国带来什么?古人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

在现代,毛泽东也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们平时也说“当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精神有什么用?”。

送去美国的幼童多学习的铁路,电报之类的工程技术类的专业。

我很郁闷,就像在纪录片中所说的,在李鸿章的信中所说的,我们需要的是军事类的人才。

诚然,科学技术、经商之类的可以富国,但是不可以强国。

军事的强大才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本保障。

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为什么就在所学专业没有一点的要求呢?还有一个问题我很想说,在幼童留学的期间,清政府一直在担忧这些孩子的思想问题,害怕这些留学生只学习到西方的自由思想,不思报国。

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

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

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但是事实是,虽然饱受祖国的猜忌,受到了来自家乡人民的嘲讽歧视,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变。

“当我们乘坐日本号轮船溯江而上时,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上海,曾想象会有人在码头热烈的欢迎我们,能见到我们的亲人,能感受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拥抱我们,但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我们坐在独轮车中,暴露在人们惊异、嘲笑的目光中我们的神情举止在他们眼中一定像一群怪物。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

央视记录片《幼童》观后感《幼童》观后感一嗨,亲爱的朋友们!最近我看了央视的纪录片《幼童》,哎呀呀,真的是感触颇多。

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觉得那些小娃娃们特别可爱。

那么小的年纪,就被送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去求学,心里肯定特别害怕又好奇。

他们在国外的生活真不容易啊!要面对陌生的环境,语言不通,还得努力学习。

可是他们真的好勇敢,努力去适应,努力去成长。

看到他们一点点进步,我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那些老师对他们也很用心,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学习好,还参加各种活动,展现了咱们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

当他们学成归来,想要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却遭遇了种种困难。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这种精神真的太让我佩服了。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就想啊,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更应该好好学习,像那些幼童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力。

《幼童》这部纪录片真的很棒,推荐大家都去看一看!《幼童》观后感二朋友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看完央视纪录片《幼童》的感受哈。

这部片子一开头,看到那些小小的身影,背着行囊,离开家乡,我这心里就酸酸的。

他们那么小,就得独自面对那么多未知。

不过呢,他们在国外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

学习上那叫一个刻苦,玩起来也不含糊,和外国的小伙伴相处得也不错。

而且啊,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那种求知欲,太感染我了。

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咬着牙坚持。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想退缩,真的很惭愧。

这些幼童回国之后,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是当时的环境并不理想。

但他们没有抱怨,还是想尽办法去做事。

我觉得他们真的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勇气,有信念。

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让我又感动又佩服。

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向前冲,不怕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怎么样,朋友们,你们要是看了,肯定也会有很多感触的!。

《幼童》观后感1000字

《幼童》观后感1000字

《幼童》观后感1000字一、幼童的勇敢启程。

这些幼童啊,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背井离乡,踏上前往美国的旅程。

想想咱们现在,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可能还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呢。

他们却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那可是19世纪啊,远渡重洋可不像现在坐飞机那么轻松。

他们乘坐着帆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数月。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就特别佩服他们的父母,能舍得把孩子送出去,肯定也是怀着对孩子未来的无限期望,希望他们能学到先进的知识,回来改变当时中国的命运。

这些幼童们就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被播撒到了遥远的美国土地上。

二、在美国的学习与生活。

到了美国之后,他们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地学习各种知识。

他们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像数学、物理这些,还要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礼仪。

他们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和当地的孩子交朋友,参加各种活动。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特别优秀,成绩名列前茅。

这可不容易啊,要知道他们可是要克服语言障碍,还有文化差异的。

而且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身处美国,但心中一直想着要把学到的东西带回中国。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就像融合了两种文化的精灵。

三、遭遇的挫折与无奈。

可是啊,命运总是爱捉弄人。

正当这些幼童们茁壮成长的时候,清政府却因为一些保守势力的影响,决定把他们召回。

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他们已经在美国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梦想,突然要被召回,那种失落感肯定是难以言表的。

就好比你在一个地方努力奋斗了很久,眼看就要收获成果了,却被人硬生生地拉走。

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没有完成学业,就不得不回国。

我特别为他们感到惋惜,要是他们能继续在美国学习,说不定能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改变。

四、回国后的贡献与影响。

不过呢,这些幼童回国后,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他们有的参与了铁路建设,像詹天佑,那可是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啊。

他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让外国人都刮目相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童》观后感
——两种文化的抉择
他们何其幸运,在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被送到了工业革命的最前沿;他们又何其不幸,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无可选择地卷入了时代的漩涡。

当嘹亮的汽笛带着他们来到未知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文化的碰撞
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惊醒了美梦中的清朝统治者。

在容闳的竭力倡导下,洋务派的官员启动了这一史无前例的留学计划。

但是,幼童们需要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同时又要保留最古老的教条,他们就这样被推向了两种文化冲突交融的风口浪尖,一如这个沉睡的帝国面对雄心勃勃的后起之师。

到达美国之后,在新英格兰的土地上,他们有了新的家园。

在哈特福德,在斯普林菲尔德,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很快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跨过了语言障碍,他们成为体育场上的明星,活跃于各种场合。

很显然,这群从小就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孩子一旦接触到新鲜的空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自由飞翔。

当《四书》《五经》、《圣谕广训》再难引起幼童们的兴趣,留学事务局的命运也就走到了尽头。

吴子登的报告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坚守封建的教条,同时又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并不理解这一点。

幼童们的抉择触动了清廷的底线,也与清廷的初衷相违背,于是,在1881年,幼童们提前回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清廷的抉择面前,幼童们的呼唤显得那样得苍白无力。

沉浮的命运
千年的海浪托举着轮船,又将他们送回到了这个古老的国度。

当他们再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时,没有热烈的欢迎,没有熟悉的人潮,有的只是惊异的目光和嘲笑的人群。

在美国的生活已经深深改变了他们,在这个依旧沉睡的世界里,他们无疑成了异类。

他们曾是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学生,如今却被关进“求知书院”,曾经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幼童们不得不脱去西服,与儒生同朝为官,这不能不说是绝大的讽刺。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数年的留学生涯使他们在后来在诸多领域中成为领军人物。

他们的身世也随着时局的动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留美幼童,这更像是时代给他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给这群特殊的学生打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迹,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改变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轨迹。

历史的启示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当我们拾起岁月的残片,重新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难免带有历史的偏见和时空的隔膜。

但是,对于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段尘封的记忆却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有一位名叫黄暄桂的幼童写道“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

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

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

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

”由此可见当时幼童们的理想,他们都是深怀报国之心,愿学有所成,为国尽力。

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课堂上刻苦学习并成为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

幼童回国后,这一点更是得到充分的印证。

在中法海战中,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批留美幼童为国捐躯,还有詹天佑为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不辞辛苦,唐绍仪为了中国革命奔走效力,梁诚为了退还“庚款”据理力争……甚至重回美国完成学业的李恩福,也甘愿为了华人的生存放弃所有,穷尽毕生精力奔走呼号,晚年病死香港。

他们的爱国之心,不可谓不赤诚,他们的爱国之举,不可谓不壮烈。

诚如一百多年前吴先生所言“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可乎?在异国的知识能够增长他们的见识,异国的文化能够改变他们的习惯,然而五千年的文明却是根植于他们的灵魂,岂是说废即废,说改即改的?反观现在我们的一些留学生,接触到一些新奇的事物便见异思迁,乐不思蜀,与一百多年前的留美幼童比起来,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结语
也许,他们生不逢时,但是,他们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演绎了一场特殊的故事。

他们历经了文化的碰撞,国家的兴衰,却始终保留了对祖国的赤诚。

他们在尴尬的时间登场,又在迟暮的时间谢幕。

他们虽已远去,却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启迪:不论你如何选择,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