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二)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主要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一、颅骨原发性肿瘤颅骨原发性肿瘤是指起源于颅骨的肿瘤,包括骨样瘤、纤维样骨瘤、软骨瘤、骨肉瘤等。
颅骨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1. 骨质破坏:颅骨原发性肿瘤可引起颅骨局部骨质破坏,表现为颅骨骨质变薄或缺损。
破坏的形态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边缘为清晰或模糊。
有时可见到骨质增生,形成肿块或角质化改变。
2. 钙化灶:颅骨原发性肿瘤可伴有钙化,表现为局部颅骨密度增高而呈现出钙化的阴影。
这种钙化灶一般呈粗大的斑点状或块状分布,呈强致密性、高于骨密度的密度值。
3. 平扫及增强CT:平扫CT呈现低密度区,多数伴有骨质破坏。
增强CT可显示肿瘤的强化程度和范围。
4. MRI: T1WI 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T1WI呈不均质强化。
MRI 对于颅骨肿瘤的确诊率高,一些MRI对各种类型的颅骨原发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颅骨肿瘤样病变1. 平扫及增强CT:颅骨转移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可伴有局部颅骨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钙化现象。
骨髓瘤呈骨质破坏性病变,局部骨质疏松、增生和骨质破坏。
淋巴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与颅骨骨质界限清晰、不伴有颅骨骨质破坏。
2. MRI:固有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T1WI呈环状强化,可见到肿瘤周围的水肿等现象。
综合来看,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有明显的特点。
尤其是MRI对于各种类型颅骨原发性肿瘤和部分颅骨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头颅CT确定学脑肿瘤时,也需要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一定的认识。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是头颅内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策略制定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主要针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根据病变的性质和位置而异。
病变的性质可以是良性或恶性,位置可以是骨内或是骨外。
骨内病变骨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取决于病变的性质。
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区域,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周围没有明显水肿或炎症。
此外,良性骨瘤如骨核增生和骨小梁状骨瘤在X线上呈现出骨性表现,而骨母细胞瘤和纤维母细胞瘤在CT和MRI上呈现出软组织密度。
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区域。
一些肿瘤还伴有溶骨性的破坏,可见到骨吸收表现并且周围伴有软组织密度的水肿或炎症。
恶性肿瘤还可能表现为骨髓间隙扩张以及局部骨质疏松。
此外,在MRI上可以看到肿瘤组织的高信号强度表现,这与良性肿瘤在MRI上呈现的低信号强度有所区别。
颅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也可以出现在颅外软组织中,并向颅内延伸。
CT和MRI是评估这些颅外肿瘤的最佳影像学手段。
这些肿瘤通常表现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并具有明显的强化。
此外,颅外肿瘤通常会在邻近骨骼上产生相应的改变,如颅骨骨质破坏等。
肿瘤样病变颅骨中的一些肿瘤样病变也可以对其影像学表现产生影响。
骨囊肿、佩吉特氏综合症和I型纤维骨发育不良症等表现为不规则的半透明区域,并常常表现为囊状和多房的影像学表现。
转移性颅内肿瘤可以表现为多个小的囊状区域或单个肿块,通常会伴随着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总结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需要根据病变性质和位置来进行分析。
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区域,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周围没有明显水肿或炎症。
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区域,并可能伴有溶骨性的破坏。
颅外肿瘤通常表现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并具有明显的强化。
综上所述,影像学检查在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制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是一类比较罕见的病变,通常表现为颅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部分病变还可能累及周围组织。
影像学检查是鉴别诊断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X线摄影、CT、MRI等。
本文将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是指起源于颅骨的肿瘤,常见的类型包括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等。
这些肿瘤通常表现为颅骨的局部骨质增生或破坏,病变范围一般较小。
1. X线摄影X线摄影是最早被用于颅骨肿瘤诊断的影像学技术。
颅骨原发性肿瘤在X线上表现为颅骨局部骨质的增生或破坏,其形态多种多样,常见表现包括骨刺、斑点状破坏、囊肿等。
2. CTCT是一种常用的颅骨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骨窗和软组织窗图像。
在CT上,颅骨原发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局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以及颅骨内部的骨密度异常。
例如,骨巨细胞瘤在CT上表现为颅骨局部巨大的低密度区,其周围多伴有骨质增生;而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则表现为颅骨局部骨质增生,同时伴随骨密度异常。
3. MRIMRI是一种常用于颅骨肿瘤诊断的影像学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软组织图像。
颅骨原发性肿瘤在MRI上同样表现为颅骨局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并可进一步显示病变的周围组织的受累程度。
例如,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中,MRI能够显示肿瘤在颅骨内部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周围神经组织的关系。
颅骨肿瘤样病变是指具有颅骨肿瘤特点的非肿瘤性病变,常见病变类型包括骨囊肿、骨样骨炎等。
这些病变同样表现为颅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但相比于颅骨原发性肿瘤,其发病原因更为多样化,常常由创伤、感染等因素导致。
在X线摄影上,颅骨肿瘤样病变同样表现为颅骨局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其形态与颅骨原发性肿瘤相似。
然而,X线摄影无法提供更加准确的骨组织信息,因此在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时局限性较大。
CT在对颅骨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上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影像诊断学-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是软骨化骨最常见的肿瘤,又称外生骨疣。
分单发与多发,多发者有遗传性,易恶变。
1、病理: (1)骨性基底:由骨质构成瘤体,与骨干相连; (2)软骨帽:由软骨构成帽盖,可钙化。 (3)纤维包膜 2、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常见于长骨干骺
端,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常见。
(2)一般无症状,可扪及局部硬结;增大后压 迫神经引起疼痛和畸形,近关节的有运动障碍。
• 软骨破坏:肿瘤对骨骺软骨,骺板软骨 和关节软骨的破坏,先期钙化带消失, 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和消失,关节间 隙增宽或狭窄,关节内出现肿块。以前 认为软骨组织是恶性肿瘤的屏障,现被 否认。
• 瘤骨:象牙质样、棉絮状和针状瘤骨, 后两者为恶性。
• 瘤软骨:环状钙化是诊断软骨肿瘤的重 要依据,X线呈环状或半环状,小约为 1mm,大约为2-3cm,中心呈磨砂玻璃样, 不同于结核钙化和瘤骨,可见钙化密度 改变可疑为恶变。
(三)骨肿瘤的影像分析步骤
1、发病部位:各种肿瘤都有其好发部位,熟悉发 病部位对诊断骨肿瘤有较大价值。
2、病变数目:大多数原发性骨肿瘤为单发病灶, 骨髓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常多发。
3、骨质破坏:良性肿瘤常为囊性和膨胀性破坏, 恶性肿瘤常见浸润性破坏。
4、肿瘤骨:肿瘤细胞形成的骨组织,可呈象牙质 样、棉絮样、放射状高密度影。
3、X线表现
(1)肿瘤为附着于干骺端的骨性突起,随 骨的发育而移向骨干。
骨关节系统X线片的阅读(六) 骨肿瘤与瘤样病变(二)

同将其分为成骨型 、溶骨型、混 合
型3 。 型
的类 圆型或不规 则骨质溶解破坏 ,
的软组织肿块 。⑤有的病例可见有 垂 直 状或放 射 状骨针 及 骨膜 三 角 ( 5 图 ,见封二 ) 。
角形成 。b.原发性周 围型软骨 肉 瘤 :病变干骺部一侧有 巨大软组织
肿块。 皮质旁可见大量的斑块状 、 云
见的原发性 恶性 骨肿瘤 , 亦称 成骨
肉瘤或骨生 肉瘤 , 发病年龄以 1 ~ 5 2 5岁最 多。通 常 3 5岁以下者 好发 于长 骨干骺 端 ; 0 5 岁以上者 多见于 扁骨 。 按瘤骨组织 的多少将其分为
成骨 型、溶 骨型 、混合型 3型。
絮状 、大小不等的环状钙化影。 1 3 骨纤维 肉瘤 。 是原发骨恶性 肿瘤 中比较 少见的一种 。 这种肿瘤 的原发 或转移 病灶中 , 无成骨现 均 象 。发病年龄 以 3 ~4 0 0岁最为 常
见。好发于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 。
坏 。b 骨皮质破坏 , 。 病变局部可见
成。 . d 高度恶性者还可直接破坏骺
并可见垂直状 、斑片状 、棉球状的
状骨膜反应 , 致使局部骨干变粗 呈
中国实用乡村 医生杂志 20 年 第; ( 7 卷) 08 期 第 5
维普资讯
|JANG Z O I U
梭状。④病变侵入软组 织形成明显
化斑边缘模糊 ,体积增大 ,密度不 均 。其周 围软组织 明显肿胀。瘤体
丈献稼坎弼:A
文 章 编 号 :17 - 1 5 (0 8 6278 20 )
一
03 01 03 -0 5-
可有瘤骨形成。 . e 可侵犯邻近骨骼 ,
可有刺激性 骨膜 反应。f 病理骨折 .
骨肿瘤 (2)

软 骨 瘤 Chondroma
性质 潜在恶性、介于良恶之间
来源 骨髓结缔组织间充质细胞 好发年龄 20-40岁 基质细胞
多核巨细胞 一级 稀疏、核分裂少 多 好发部位 骺端 二级 密集、核分裂较多 较少 骨巨细胞瘤 股骨远端 临床表现 疼痛、肿胀、乒乓球样感 三级 基质细胞为主、核分裂极多 很少
Giant Cell Tumor 胫骨近端 X线表现 偏心、膨胀、溶骨性、无骨膜反应
组织学分级 由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
原发性骨肿瘤 Primary bone tumor
骨巨细胞瘤 Giant Cell Tumor
治
疗
外科分期: G0T0M0-1 囊内刮除+植骨/骨水泥术 局部切除/节段截除术+假体植入术 外科分期: G1-2T1-2M0 广泛/根治切除 手术困难部位(如脊柱)放疗 化疗无效
部位
1 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恶性) 2 脊柱、骨盆、肩胛骨(转移性骨肿瘤) 3 膝关节和肘关节以远骨骼(良性)
骨肿瘤的临床表现
疼痛
1 2 3 4 良性肿瘤一般无痛或轻度。 疼痛是恶性肿瘤早期症状,进持性加重。 休息时疼痛反而加重,考虑恶性病损。 夜间疼痛是骨肿瘤的重要特征。
肿胀
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不同, 骨肿瘤的肿胀程度不同。
原发良性骨肿瘤
骨软骨瘤 骨巨细胞瘤 软骨瘤 (38。5%) (18。4%) (14。6%)
原发恶性骨肿瘤
骨肉瘤 软骨肉瘤 纤维肉瘤 骨髓瘤 尤文肉瘤 44.6% 14.2% 6.6% 6% 4.6%
恶性骨巨细胞瘤
4%
发病年龄
幼儿 骨囊肿、软骨母细胞瘤 少年 骨肉瘤、骨软骨瘤 成人 骨巨细胞瘤 老年 转移性骨肿瘤
原发性骨肿瘤 Primary Bone Tumor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状位示意图:边 缘锐利的膨胀性骨 病变,由于板障内 骨小梁增厚,使病 变呈蜂窝状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
2.可伴有薄的硬化边 3.呈蜂窝状或日光征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1/3伴有薄的 硬化边 2.完整内外板,外板 通常较内板膨胀 3.呈“辐射状”, “网格状”或“网 状”,板障内骨小梁 增粗 4.可能呈“泡状”及 “蜂窝状” 5.CECT:强化
3.T1 C+ MR信号特征取决于缓慢静脉血流量及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的比例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同义词:颅骨表皮样/皮样囊肿;外胚层包涵 囊肿
❖ 定义:由被隔离的外胚层成分形成的团块 ❖ 典型影像学表现:透光的颅骨病变,有外板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颅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
正常变异及发育畸形
❖ 蛛网膜颗粒压迹 ❖ 颅骨膜【血】窦 ❖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 脑膨出
蛛网膜颗粒示意图
增强CT显示蛛网膜颗粒(3 个)形成横窦内CSF密度充 盈缺损
平片侧位:枕部蛛网膜颗粒
T1WI T2WI
颅骨膜血窦
定义:硬膜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系统 之间的正常联通 影像表现
轴位CT平扫示右侧颞骨较大范围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冠状位T1增强MR示右侧眶壁明显强化破坏性肿块,注意肿块延伸入右侧颧骨 上间隙
轴位T1增强MR示增强的位于侧脑室的脉络丛肿块。注意基底节区花斑 样增强(血管周围侵润) 轴位T2WI示小脑白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高信号
MR矢状位T1WI示垂体漏斗增粗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矢状位T1增强检查示垂体柄明显强化
骨肿瘤考点总结

骨肿瘤考点总结骨肿瘤良性肿瘤骨巨细胞瘤原发性恶性肿瘤转移性骨肿瘤骨的瘤样病损知识点一良性肿瘤一、良性肿瘤(一)骨瘤(了解)大多发生于颅骨和下颌骨,有时长入鼻窦,表现为骨性肿块,为真性骨瘤,无软骨帽和滑囊。
属G0T0M0。
对于肿瘤小而无明显症状者,可以不作治疗。
对有明显症状或严重影响美容者,可行切除术,预后良好。
(二)骨样骨瘤(了解)1.为一个孤立、小圆形或圆形的痛性病变,少见,好发年龄15~25岁。
好发部位下肢长骨。
病理特征:有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瘤巢,被反应骨包围。
不持续性生长,肿瘤直径很少超过1cm。
2.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性疼痛。
多可用阿司匹林止痛。
病损如邻近关节,可出现关节炎症状,影响关节功能。
3.属G0T0M0。
明确诊断后应手术治疗彻底切除瘤巢及其外围的骨组织可防止复发。
术后疼痛很快消失。
(三)骨软骨瘤1.较常见好发年龄:青少年。
好发部位:长骨的干骺端。
病理特征:此肿瘤属软骨源性,其结构包括骨组织和其上的软骨帽(骨组织由表面生长的软骨帽逐渐骨化而成)。
约1%的单纯骨软骨瘤可恶变,而多发骨软骨瘤及广基底的骨软骨瘤有明显恶变倾向。
骨软骨瘤与周围的肌或肌腱反复摩擦,可形成附加滑囊。
2.临床表现可长期无症状,若肿瘤压迫周围组织以及其表面的滑囊发生炎症,可产生疼痛。
体检所见肿块较X线片显示得大。
3.X线表现在干骺端可见骨性突起,其皮质和松质骨与正常骨相连。
其突起可带蒂,也可无蒂。
软骨帽可呈不规则钙化。
4.属G0T0M0,一般不需治疗若肿瘤生长快,影响活动功能,或压迫神经,血管,以及肿瘤自身发生骨折时,应做切除术。
切除应从肿瘤基底周围部分正常骨组织开始,包括纤维膜或滑囊、软骨帽,以及肿瘤本身一并彻底切除,防止复发。
(四)软骨瘤1.以透明软骨为主要病变位于骨中心者称内生软骨瘤,较多见;偏心向外突出者称骨膜下软骨瘤,较少见。
好发部位:手和足的管状骨。
多发性软骨瘤恶变多形成软骨肉瘤。
2.临床表现以无痛肿胀居多,可在摄片时偶尔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二)
【颅骨骨化性纤维瘤】
骨化性纤维瘤为一种骨性起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年人,生长缓慢,常见上颌骨受累。
组织学改变为骨小梁散在于纤维组织中。
CT表现为:肿瘤呈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生长,境界清晰。
骨化性纤维成分再CT上密度仅次于骨质,通常病变密度不均,周围有硬化的骨壁。
肿块对周围结构可产生压迹、变形。
增强扫描病变可以强化。
附病例:右侧颞骨骨化性纤维瘤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少见的骨肿瘤样病变,可单一或多骨发病。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为骨问质发育异常引起的骨肿瘤样病变,病因不明。
表现为病变区正常骨结构消失,代之以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编织状骨小梁,增生的纤维母细胞间有大量胶原及编织骨小梁,呈鱼钩状或逗点状。
胶原纤维呈束状或旋涡状排列,编织骨小梁纤细,菲薄。
骨质与纤维成分之比为2:3。
病变区可继发粘液变、囊变、出血和坏死。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上一般分单骨型、多骨型和Albright综合征三大类。
以单骨型多见,可发生全身所有骨,而发生在颅骨往往累及多骨,文献报道,颅骨发病次序为蝶、额、颞、枕骨,在面骨中以上颌骨、下颌骨、颧骨、腭骨多见。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MR 征象:
①CT以编织骨中磨玻璃征象较有特征,MR 以等、低T1,T2为主异常信号,病灶边缘在T1WI和T2WI上可有高信号,也较有特征。
② 病变骨有膨胀性改变。
③可累及多骨。
④可向周围生长压迫或填塞临近组织或窦腔。
附病例:额骨、蝶骨嵴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蝶骨体、左侧颞骨大翼骨纤维异常增殖症(MRI)
【颅骨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癌又称破骨细胞瘤,其发病率较高,约占骨肿瘤的5%一15%,仅次于骨软骨瘤。
好发年龄为20—40岁,年轻患者发病比较高,个别报道也有要幼儿发生。
好发部位为长骨骨端,多见于胫骨上端、股骨下端、尺骨与桡骨远端,股骨近端等松质骨内,少数生于椎体、扁平骨或短骨,个别发
生于长骨干上,而原发于颅骨的极为罕见。
附病例:右侧颞骨骨巨细胞瘤
【颅骨纤维黄色瘤】
纤维黄色瘤一种十分罕见的颅骨病变,为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类脂质沉积病.不是肿瘤。
确切病因未名,无家族史,病理切片中因有黄色泡沫状细胞聚集在纤维组织中而得名。
病人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发于成人.好发于颅骨,亦可累及其他扁骨。
病理可见病变处大量黄色或灰黄色肉芽组织、质脆,镜下可见大量含有胆固醇的网状内皮细胞即泡沫细胞,晚期可发生纤维组织增生,颅骨平片在颞顶部可见单发或多发典型地图样缺损,边缘清楚锐利而无硬化带;侵犯眼眶及框内组织可表现突眼,侵犯脑垂体及下视丘可表现尿崩。
典型病例可见尿崩突眼和颅骨地图样缺损组成的Christian主征.称为Hand-Schuller-Christain病。
该病预后不良、常在数月至数年死亡。
本病对放射线较敏感。
放射治疗可阻止病变发展,促使骨缺损区骨质修复,对颅骨缺损较大者手术切除同时需颅骨修补,术后也应行放疗。
附病例:左侧额骨纤维黄色瘤
【颅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n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原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殖性疾患。
传统分为三种临床类型,即莱特勒西韦综合征,(Litterer-Siwe病,简称L-S病),汉-薛-柯综合征,(Hand-Schuller-Christian病,简称H-S-C病)及骨嗜酸肉芽肿(eosinphilic granuloma of bone ,EGB)。
附病例:颅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病因不明、往往发生于外伤后的全身性骨病。
好发于儿童和20岁左右的青年,男性较女性多见。
除指骨和趾骨外全身各扁平骨均可发病。
颅骨为好发部位,病变多为单发,约占70—85%。
症状体症:
1.发病初期常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2.外伤后或突然出现头部疼痛性肿块,病变可为单发或多发。
3.累及肋骨、股骨和骨盆等骨骼而出现胸痛、骨盆疼痛和病理性骨折。
病理在镜下可见多种细胞成份,包括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嗜酸性细胞、多核细胞、纤维母细胞、浆细胞等。
其发展分四个阶段:(1)增殖期;(2)肉芽期;(3)黄色肿块期;(4)纤维化期。
起病初时常有低热、局部肿胀疼痛。
本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加用放疗。
单发者预后较佳。
附病例:右额骨嗜酸性肉芽肿
左枕骨嗜酸性肉芽肿
【颅骨韩-薛-柯病】
1、发病年龄:多见于2—4岁,5岁后减少。
起病缓慢,骨和软组织器官均可损害。
2、骨质缺损:最早、最常见为颅骨缺损,病变开始为头皮组织表
面隆起,硬而有轻压痛。
病变蚀穿颅骨外板后肿物变软,触之有波动感,缺损边缘锐利、分解清楚;此后肿物渐被吸收,局部凹陷,除颅骨外,可见下颌骨破坏,牙齿松动,脱落、齿槽脓肿等、骨盆、脊椎、肋骨、肩胛骨和乳突等异常受累。
3、突眼:于眶骨破坏而表示为眼球凸出和眼睑下垂,多为单侧。
4、尿崩:垂体和下丘脑组织受浸润所致,个别患儿可见蝶鞍破坏。
附病例: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罕见。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要点:
◆好发于青少年及青壮年长骨干骺端或骨端
◆呈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囊状骨质破坏
◆囊灶内有粗细不均的骨小梁样或骨嵴样分隔
◆CT及MRI显示囊内有液-液平面具有特殊性
◆MRI显示轮廓清楚的分叶状病灶边缘有低信号环绕具有特殊性
附病例:右侧颞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血管外皮瘤侵犯颅骨】
血管外皮瘤是由于毛细血管网状纤维鞘外的血管外皮细胞增生形成,较少见,50%为恶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69岁最多,约占3/4;男女之比为2 :1。
血管外皮瘤多发生于四肢及躯干肌肉内,可发生于全身多种器官。
1994年WHO在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则分为良性血管外皮瘤和恶性血管外皮瘤。
成人型和婴儿型不同,婴儿期一般呈良件经过,在成人一般认为潜在恶性肿瘤,也有报道很快广泛转移者,转移主要为肺和骨,骨转移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少有淋巴转移。
附病例:
【颅骨骨髓瘤】
骨髓瘤是起源于骨髓造血组织,以浆细胞为主的恶性肿瘤,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有单发性和多发性之分,以后者多见。
多发生在40岁以上男性与女性之比约2∶1,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椎、肋骨、颅骨、胸骨等。
易累及软组织,晚期可有广泛性转移,但少有肺转移。
主要症状是持续的脊柱疼痛,呈进行性加重。
多发者其痛范围很广。
约40%~50%的患者伴有病理性骨折。
易出现截瘫和神经根受压症状。
x线检查时,在被累的骨质中,可以发现多数溶骨性穿凿形缺损,周围无反应性新骨增生,此为骨髓瘤的特点。
所以病理性骨折较多。
椎体发病时,则产生压缩骨折。
四肢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可以引起小量骨膜反应性新骨增生。
在颅顶骨中骨髓瘤的典型x线征象为分布不规则的多发穿凿形缺损,一见即可识别。
40%以上的病人尿中Bence-Jones蛋白阳性。
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