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种常见溶骨性骨病变汇总
骨软化症和佝偻病

中文名: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英文名:rickets and osteomalacia别名:临床表现症状:1.佝偻病其病理基础是矿化障碍,大量类骨质堆积导致骨质软化畸形由于病因不同,佝偻病发病时间不同,表现各异。
营养性佝偻病多出现在6~24个月婴儿,遗传性维生素D假性缺乏常在出生后2~3个月,而单纯性低血磷性佝偻病一般在出生后2~5年才有所表现。
佝偻病表现在骨生长和骨转换迅速的部位更为明显,在出生后第1年,生长最迅速的是颅骨、腕骨和肋骨。
表现为颅骨质软,指压后可凹陷,呈乒乓球样弹性感觉,颅骨四个骨化中心类骨质堆积向表面隆起形成方颅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也有类骨质堆积膨大成串珠肋,同时肋骨缺钙变软受肋间肌牵引内陷,而胸骨突出形成鸡胸。
膈肌长期牵拉肋骨,在前胸壁出现横形的凹陷即赫氏沟。
长骨骨端膨大突出,在腕、踝膝关节外尤为显著。
长骨骨干缺钙、软化因应力作用而弯曲,出现“O”形腿(膝内翻)、“X”形腿(膝外翻)及胫骨下部前倾,成军刀状畸形。
严重佝偻病患者和婴幼儿佝偻病可因严重低血钙而出现手足搐搦,甚至可致全身惊厥、喉痉挛,发生窒息而死亡。
佝偻病除骨病变外还可出现腹胀腹膨隆食欲不振多梦、易惊、头部多汗、乳牙萌出迟缓、身高生长延迟而且非常易患感冒、肺感染。
过去常认为是由于骨质变软、胸部畸形、低磷血症使呼吸肌无力,影响呼吸功能所致。
近年认为与激素、维生素D的缺乏本身有直接关系,已证实125-(0H)2D3可调节人体对病毒感染和新生儿的免疫反应,抑制人体单核细胞相关病毒感染,促使单核细胞向有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转化,并加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维生素D缺乏与感染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2.骨软化症因成人的骨骺每年仅有5%是新添加骨,必须经过相当时间才能形成矿化不足的新骨,引起骨质软化,故早期症状常不明显。
随着骨软化加重,长期负重或活动时肌肉牵拉而引起骨畸形,或压力触及了骨膜的感觉神经终端引起明显的骨痛。
开始或间断发生,冬春季明显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加剧。
骨基本病变的定义

骨基本病变的定义骨基本病变是指骨骼系统发生的各种病理性改变。
骨基本病变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骨基本病变是指骨骼系统自身发生的病理性改变,而继发性骨基本病变是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骨骼系统的病理性改变。
骨基本病变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骨质增生、骨质破坏、骨质软化、骨质硬化等。
其中,骨质增生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增多或增生异常,导致骨骼的增厚或骨刺的形成。
骨质破坏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增强或破坏增多,导致骨质的破坏或骨骼的变形。
骨质软化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减少或骨骼中的骨硬化物质减少,导致骨质的软化或骨骼的变形。
骨质硬化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减少或骨骼中的骨硬化物质增多,导致骨质的硬化或骨骼的变形。
原发性骨基本病变包括骨肿瘤、骨骺发育异常、骨代谢异常等。
骨肿瘤是指在骨骼系统中发生的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良性骨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不具有转移能力,而恶性骨肿瘤则具有快速生长和转移的特点。
骨骺发育异常是指骨骼系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骨骼的畸形或生长停止。
骨代谢异常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异常或骨硬化物质合成异常,导致骨质的稳态失衡,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症、骨折等疾病。
继发性骨基本病变主要包括骨折、骨髓炎、骨质疏松症等。
骨折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骨骼系统中的骨质发生断裂或断裂不全。
骨髓炎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髓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常常伴随着骨组织的坏死和溃烂。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系统中的骨细胞活动减少或骨硬化物质减少,导致骨质的疏松和骨强度的降低,容易引发骨折。
骨基本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骨疼痛、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体征包括骨肿胀、局部触痛、畸形等。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等,可以提供骨骼系统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骨基本病变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定。
对于原发性骨基本病变,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溶骨症

病人患部肢体柔软呈海绵状,不能抗地心 引力。勉强抬起来患肢,则患肢弯曲无支 持力。 镜下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纤维组织增生, 呈血窦状,其中有淋巴细胞浸润。但不象 原发性血管瘤,有些象动静脉瘘的毛细血 管增生。所以有人认为是血管瘤病。
症状
以局部疼痛为主,部位集中于坐、耻骨及 锁骨远端,影像学表现为局部骨溶解,经 保守治疗后症状均能缓解,原骨溶解处均 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重建,但骨重建迟于临 床症状的缓解。所有病例病理显示纤维软 骨组织增生,滑膜充血、增生,骨坏死, 软骨下骨微骨折,破骨细胞活跃,可见骨 组织化生和部分纤维化。
溶骨症
王爱杰
溶骨症又称为Gorham综合征、Gorham Stout综合征(病)、大块骨质溶解 (Massive osteolysis)、消失骨病 (Disappearing bone disease)、急性自 发性骨吸收、影子骨(Phantom bone disease)等,中医称“鬼怪骨”,西方也 称“幽灵骨(Phaniom bone)”,是一种 罕见的综合征,Jackson于1838年首次报道, 迄今文献报道病例近200例。
这种病症在国际上极其罕见,病因和发病 机理都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家族遗传、 外伤、感染、无菌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疾 患、牛皮癣性关节炎及血管瘤或淋巴管瘤 等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与先天遗传性 或血管发育畸形有关,也有人认为是血管 瘤样病变,或与血管淋巴管增生有关。临 床见过的病因只有三种:遗传、肿瘤和辐 射。它无种族及性别差异,多发于5—25岁 的儿童和青少年。
鉴别诊断:
1)溶骨性骨肉瘤:进行性加重的疼痛、肿胀及功 能障碍,全身状况日益恶化和易发生肺部转移。 通常侵犯一骨,除骨质破坏外,有骨膜增生及软 组织肿块; 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局部症状为红、肿、热、 痛、功能障碍;全身症状为发热、白细胞升高。 通常亦侵犯一骨,虽以骨质破坏为主,但可见骨 质增生,也伴有骨膜增生、死骨形成和软组织肿 胀; 3)骨血管瘤:多为局限性,病变区呈栅栏状、蜂 窝状或囊状骨质破坏,无进行溶骨表现。
骨病专业知识讲解

骨病专业知识讲解骨病是一种涉及骨骼系统的疾病或病理变化。
骨病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病理情况,包括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退行性骨病、骨髓炎等。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骨病进行简要讲解:1. 骨折:骨折是指骨骼的完整性被打断或破裂。
骨折可以是完全性的(骨折两端分开)或不完全性的(骨骼没有完全分开)。
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闭合性骨折(没有穿破皮肤)和开放性骨折(骨折部位穿破皮肤)。
骨折的治疗通常包括固定骨骼,并通过康复训练来帮助骨折部位恢复到正常状态。
2.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其中骨组织变得脆弱、易碎和容易骨折。
这主要是由于骨骼中的钙和磷等矿物质流失,使得骨密度降低。
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老年人,但也可能在更年期后发生。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措施包括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及进行适度的锻炼。
3. 骨肿瘤:骨肿瘤是一种在骨骼中形成的肿瘤。
骨肿瘤可以是良性的(非癌性)或恶性的(癌性)。
常见的骨肿瘤包括骨髓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等。
治疗骨肿瘤的方法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4. 退行性骨病:退行性骨病(例如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骨骼疾病,通常与年龄相关。
这种疾病会导致关节软骨的磨损和破坏,引起疼痛、关节肿胀和运动功能减退。
治疗退行性骨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关节置换手术等。
5. 骨髓炎:骨髓炎是一种骨髓组织的感染和炎症。
这种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和局部温度升高。
治疗骨髓炎的方法通常包括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引流以及局部冷敷等。
总的来说,对于骨病的治疗和管理,医生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来确诊,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骨病名词解释

1.小儿麻痹:又称脊髓前角质灰质炎,是特异性亲神经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2.骨痈疽:由化脓性细菌、寄生虫、病毒侵入骨、关节,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性病变。
3.痛风:是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相应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4.石骨症: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先天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的总称,又名大理石病。
5.骨痨:是因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化脓性破坏性疾病。
6.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痈,是指骨与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骨髓、骨和骨膜。
7.痿证:凡人体由于正气亏损、邪毒侵袭或遭受外伤,而发生的以肢体筋脉弛缓、肌肉瘦削、手足痿软无力及麻木为特征的病症。
8.又称退行性关节炎或肥大性关节炎或老年性关节炎。
是指由于关节退化,引起关节软骨被破坏的慢性关节炎。
9.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而引起局限性骨痛、畸形及骨折的临床综合征。
10.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慢性非感染性炎症为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1.骨关节痹证:凡是由于外邪稽留经络,而发生肌肉酸痛、肿大、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12.强直性关节炎:是以侵犯脊柱各关节为主,多关节性炎症。
13.骨巨细胞瘤:是以基质细胞和多核细胞为主要结构的侵犯性骨肿瘤。
14.创伤性关节炎:是指关节因创伤造成不平整或承重失衡,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功能减退等症状者。
15.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股骨头的活骨组织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由于其病理机制多为骨质的血供障碍所致,所以又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6.成骨不全综合征:又称脆骨症,是以骨脆弱、骨畸形、蓝色巩膜、牙齿发育不全、·身材矮小等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17.导引:即练功疗法,是通过肢体主动运动的方法,促使肢体功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加速康复的一种有效疗法。
骨骼系统的基本病变(可编辑)

骨骼系统的基本病变第一节检查方法正常骨骼系统的X 线表现二、骨骼系统的基本病变骨与关节创伤一、骨折骨与软组织的感染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良性恶性生长情况慢、不侵及邻近软组织快、易侵及周围但可压迫、无转移软组织、有转移骨质破坏呈囊状、膨胀性破坏、境呈溶骨性破坏,境界清、锐利;骨皮质连续界不清,边缘不整骨膜增生一般无骨膜增生多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并可破坏软组织改变多无肿胀或肿块形成软组织肿块,境界不清晰。
(一)、良性骨肿瘤 1、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 骨巨细胞瘤好于20~40岁青壮年,好发部位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多见;其次为肱骨远端;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
病理:肿瘤质软而脆,似肉芽组织,血管丰富,易出血;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与多核巨细胞构成;按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良性、生长活跃和恶性。
X 线表现:骨端骨质呈横向偏心膨胀性破坏,其内可见多房或单房影,多房性者可有细小骨嵴,可见多层骨壳;一般说来,破坏区内没有钙化和骨化,无骨膜反应。
一旦破坏区骨壳不完整,出现软组织肿块提示肿瘤生长活跃;若肿瘤边缘出现筛孔状和虫蚀状骨破坏骨嵴残缺紊乱,出现明显软组织肿块者提示恶性骨巨细胞瘤。
一般肿瘤不侵犯关节软骨。
骨囊肿:为单发性骨的肿瘤样变,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少年,多发生于长骨干端,尤以股骨上端更为多见。
一般无症状。
病理:为一骨内囊腔,囊内含有棕色液体,外被一层纤维包膜,在骨松质内包膜周围为边缘整齐的薄层骨壳,壁包膜可见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及丰富的毛细血管,还可见散在多核细胞。
X线表现:表现为卵园形或圆形,边界清晰的透亮区,有时呈多房状,其内无骨嵴;骨质破坏呈纵向偏心囊状破坏,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一般说来;骨质破坏区边缘骨质增生硬化不明显。
骨肉瘤:为起源于间叶组织以瘤骨形成为特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以11~20岁,男性最为多见。
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
骨的局部病变——溶骨

局灶性骨病
• MRI检查的不足:
• • • • •
对骨皮质显示差 空间分辨率低 检查要求高,成像时间长 噪音大 伪影多
局灶性骨病
•骨破坏为主的病变
• 性别 年龄 部位 大小 • 形态 边缘 密度或信号 • 周围改变(皮质骨、肿块) • 临床表现 • 化验检查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 郁万江 杜湘珂
局灶性骨病
• X线检查的特点:
• 空间分辨率高,密度分辨率低 • 价格低,检查方便 • 经验成熟
局灶性骨病
• CT 检查的优势1
• 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密度分辨率增高,空
间分辨率下降 • 克服了常规X线片中各种组织重叠,对病变 的范围显示较好,如颅 骨、颌面骨、肩胛骨、 盆骨、脊柱及不规则骨等 • 对显示软组织、椎间盘、石膏固定部位病变 明显优于X线平片 •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立体观察和测量。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 动脉瘤样骨囊肿
– 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区,绕以薄 层皮质外壳或突出于长管骨干骺端骨外的软 组织肿块,局部可有骨膜增生、被抬起 – 病灶内可见细的间隔及液-液平面 – 其它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脊柱附件和髂骨,病 变处的巨大软组织肿块可类似恶性肿瘤 – 可发生在其它已存在的病变基础上,如巨细 胞瘤、骨肉瘤、软骨母细胞瘤、毛细血管扩 张型骨肉瘤、转移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和 畸形性骨炎等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局灶性骨病
血管瘤
– 脊柱: “栅栏状”表现,多发性骨髓瘤、 Paget 病也可表现为粗厚的骨小梁,应注意 鉴别。血管瘤很少向附件、椎旁软组织及椎 管内蔓延 – 颅骨:轻度膨胀溶骨性破坏伴有放射状骨针 – 扁骨:骨间隔多时呈泡沫状、网眼状或放射 状外观 – 4 0 岁 以 后 , 女 性 为 多 。 脊 柱 非 Hodgkin 病 (特别是组织细胞型)和转移瘤(乳腺癌) 可与血管瘤的表现相似。 – 增强扫描对诊断有帮助。
骨骼的基本病变

骨骼的基本病变骨骼是人体的支撑系统,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运动和生活质量。
然而,骨骼也会出现各种病变,影响人体的健康。
下面,我们将介绍骨骼的基本病变。
1. 骨折骨折是指骨骼受到外力作用而断裂或破裂。
骨折的原因有很多,如跌倒、摔伤、交通事故等。
骨折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局部变形等。
治疗骨折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来确定。
2.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疾病,它的特点是骨骼密度降低,骨质变薄,易于骨折。
骨质疏松的原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
骨质疏松的症状包括骨折、身高缩短、腰背疼痛等。
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包括增加钙质摄入、多晒太阳、适当运动等。
3. 骨肿瘤骨肿瘤是指在骨骼中生长的肿瘤,它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骨肿瘤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局部变形等。
治疗骨肿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和程度来确定。
4. 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特点是关节软骨逐渐磨损,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变形等。
骨关节炎的原因包括年龄、遗传、肥胖、关节受伤等。
预防骨关节炎的方法包括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关节灵活等。
5. 骨髓炎骨髓炎是一种骨骼感染病,它的特点是骨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骨骼疼痛、发热、局部红肿等。
骨髓炎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病情来确定。
骨骼的基本病变包括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骨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需要注意饮食、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需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种常见溶骨性骨病变汇总
学到就是赚到!
正常人的骨骼存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正常两者存在平衡,成骨细胞增长,骨骼生长;破骨细胞活跃,骨骼就会被破坏。
所谓溶骨性骨破坏,就是破骨细胞活跃,破坏骨的正常结构,导致骨溶解。
1、纤维骨皮质缺损
图1男孩,踢足球时脚踝扭伤,肿胀。
正位片X线显示胫骨干骺端外侧边界较清的透亮区,仅局限于皮质内,周边可见轻度硬化,无骨膜反应。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也称作骨纤维结构不良
图2一骨发育成熟患者的左股骨近端正侧位片: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灶位于股骨近端,骨内膜呈扇形样改变,基质呈毛玻璃样。
3、内生软骨瘤(enchondroma)
图3内生软骨瘤患者,股骨远端骨质破坏区,呈中心型生长,边界较清,周边可见轻度硬化,病变内见多发沙粒样钙化。
4、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granuloma, EG)
图4嗜酸性肉芽肿患者,左侧额骨可见穿孔样溶骨性破坏,边界无规则呈地图样,周围无硬化边。
5、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图5股骨远端外侧见膨胀性,多房性骨质破坏,偏心性生长,其内见网格状改变,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
6、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 , NOF)
图6胫骨干骺端及远端见多发囊状高透光区,边界清,周围可见硬化边,未见明显骨膜反应,病变未累及生长板。
7、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
图7腓骨骨母细胞瘤,肿瘤呈溶骨性膨胀性改变,厚薄不均,边界清楚,邻近骨皮质变薄、破溃,病变内见斑块状钙化。
8、转移瘤(metastasis)
图8溶骨性转移瘤,最常见的溶骨性转移原发病为肺癌。
9、骨髓瘤(myeloma)
图9椎体多发骨髓瘤,椎体形态失常,呈溶骨性破坏。
10、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 ABC)
图10肱骨近端膨胀,可见低密度溶骨性改变,其内可见分割,周边可见硬化。
11、骨囊肿(bone cyst)
图11股骨大转子处类圆形密度均匀的高透光区,边界清,周围无硬化边。
12、甲旁亢性棕色瘤(brown tumour)
图12女,20岁,慢性肾衰病史。
桡骨远端碰撞性多囊性高透光区,边界较清,骨皮质变薄,局部骨皮质吸收缺损,扫描野内骨整体密度减低(骨质疏松)。
13、骨髓炎(osteomyelitis)
图13骨髓炎后形成脓肿,可见骨吸收区,边缘可见明显硬化。
14、成软骨细胞瘤(chondroblastoma)
图14男,14岁,膝关节疼痛。
股骨干骺端不规则高透光区,跨越生长板,边缘可见硬化,未达关节面,病变内部密度不均,见条片状高密度灶。
总结:
溶骨性病变无外乎上述这些疾病,有了这样的大体概念,遇到类似疾病时才能有的放矢,再通过每种疾病的其他特点,才能排除和锁定某些疾病,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来源丨新乡医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