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程与不等式(组)复习教案

第二章 方程与不等式(组)复习教案
第二章 方程与不等式(组)复习教案

普文镇中学2014----2015学年下学期九年级面对面第二章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教案

主备人:唐泽燕

参与教师:兰艳李玉娇郭兵

肖兴斌李朝阳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第一节一次方程式(组)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方程组,以及方程和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与方法,体会

“消元”的数学思想,会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

程组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情分析:

教学手段及运用: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容易观察理解

教学方法运用:

复习知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复习

考点一等式的性质(2011版新课标新增内容)

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如果a=b,

那么

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

等.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

考点二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

1. 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

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 形式: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化成ax+b=0(a、b是常数,

且a≠0)的形式.

3. 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

是方程的解.

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步骤具体做法

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①____________(若未知数的

系数含有分母,则先去分母)

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若方程含有括

号,则去括号)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

方程的另一边,注意移项时一定要改变符号

合并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系数化为1 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②______,得到方程的解③__________.

考点三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1. 二元一次方程: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 二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含有每个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两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的解,且解应写成的形式.

4.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④______,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⑤_________方程然后求解.

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常用的消元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1)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2)加减消元法: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

考点四三元一次方程组(2011版新课标新增内容)

1. 三元一次方程组:一个方程组含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

三元一次方程组.

2.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消元,把“三元”化为“二元”,使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再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考点五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高频考点)

1.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设元:设未知数(可设直接或间接未知数);

(3)列方程(组):挖掘题目中的关系,找两个等量关系,列方程(组);(4)求解;

(5)检验作答:检验所求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写出答案. 2.一次方程(组)常考应用类型及关系式

常见类型重要的关系式

销售打折问题销售额=售价×销量,利润=售价-成本价

利润率=利润×100%,售价=标价×折扣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全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追及问题:同地不同时出发:前者走的路程=追者走

的路程;同时不同地出发:前者走的路程+两地间距

离=追者走的路程

水中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

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二、常考类型剖析

类型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例1(’14滨州)解方程组:

解:由①,得y=3x-7③,

把③代入②,得x+3(3x-7)=-1,

解这个方程,得x=2,

把x=2代入③,得y=3×2-7,

解这个方程,得y=-1,

所以,方程组的解是x=2

y=-1.

【方法指导】1. 当方程组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为1或-1时,选用代入消元法较合适.

2. 当方程组中某一个方程的常数项为0时,选用代入消元法较合适.

3. 当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时,选用加减消元法较合适.

4. 当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成整数倍关系时,选用加减消元法较合适.

拓展变式1(’14泰安)方程5x+2y=-9与下列方

程构成的方程组的解为的是( )

A.x+2y=1

B. 3x+2y=-8

C. 5x+4y=-3

D. 3x-4y=-8

【解析】本题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意义.可将x=-2,y=12分别代入各个选项验证.

选项正误逐项分析

A ×-2+2×12=-1≠1

B ×3×(-2)+2×12=-5≠-8

C ×5×(-2)+4×12=-8≠-3

D √3×(-2)-4×12=-8

类型二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例2(’14黄冈)浠州县为了改善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计划集中采购一批电子白板和投影机,已知购买2块电子白板比购买3台投影机多4000元,购买4块电子白板和3台投影机共需44000元.问购买一块电子白板和一台投影机各需要多少元?

【信息梳理】设购买一块电子白板需要x元,购买一台投影机需要y 元,

原题信息整理后的信息

2x-3y=4000

一购买2块电子白板比购买3台

投影机多4000元

4x+3y=44000

二购买4块电子白板和3台投影

机共需44000元

解:设购买一块电子白板需要x元,购买一台投影机需要y元,(1分)

根据题意列方程组:

2x-3y=4000

4x+3y=44000,(3分)

解得x=8000

y=4000.(5分)

答:购买一台电子白板需8000元,购买一台投影机需要4000元.(6分)

【踩分答题】

1. 理清题目中已知未知量的关系,设出未知数可得分;

2.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可得分;

3. 正确解出方程组可得分;

4. 写出答可得分.

总结:解答此类题时,根据题意进行信息梳理列出方程(组)是解题的关键.

拓展变式2 (’14抚州)情景:

试根据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购买6根跳绳需_________元,购买12根跳绳需________元.

(2)小红比小明多买2根,付款时小红反而比小明少5元.你认为有这种可能吗?若有,请求出小红购买跳绳的根数;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解:有这种可能.

设小红购买跳绳x根,则25×0.8x=25(x-2)-5,

解得x=11.

故小红购买跳绳11根.

(1)【思路分析】根据总价=单价×数量,现价=原价×0.8,列式计算即可求解;

解:25×6=150(元),

25×12×0.8=300×0.8=240(元).

即购买6根跳绳需150元,购买12根跳绳需240元.

(2)【思路分析】设小红购买跳绳x根,根据等量关系:小红比小明多买2根,付款时小红反而比小明少5元;即可列出方程求解.解:有这种可能.

设小红购买跳绳x根,则25×0.8x=25(x-2)-5,

解得x=11.

故小红购买跳绳11根.

三、练习:面对面P23

四、小结:

五、作业:面对面P25

六、教学反思:

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能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化为一般形式

2.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和公式法解简单

的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能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

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和公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学情分析:

教学手段及运用: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容易观察理解

教学方法运用:

复习知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复习

考点一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

1.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般形式:ax2+bx+c=0(其中a、b、c为常数,a≠0),其中ax2、bx、c分别叫做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3. 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是①________方程;(2)必须只含有②__________未知数;(3)所含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③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要注意a≠0.因为当a=0时,不含有二次项,即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4.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转化,即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适用题型方法或步骤

直接开平方法x2=m(m≥

0)或

(x±

m)2=n(n

≥0)

1.观察方程是否符合

x2=m(m≥0)或(x±m)2=n(n≥0)的形式

2.直接开方,得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3. 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原方程的两个根

配方法所有一元

二次方程

ax2+bx+c

=0(a≠0)

1.将二次项系数④___________,即方程两边同

除以二次项系数a,得

2. 移项,使方程左边只含有二次项和一次项,

右边为⑤___________,即

3.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4. 原方程变为⑥__________________,

5. 直接开平方,得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6. 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原方程的两个根

公式法所有有根

的一元二

次方程

1.把方程化为

ax2+bx+c=0(a≠0)的形式;

2. 确定a、b、c的值;

3. 求出b2-4ac的值;

4.将a、b、c的值代入x=⑦

因式分解法左边能分

解因式,

右边为0

的方程

1. 将方程右边化为0;

2. 将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

3. 令每个因式⑧____________,得两个一元一

次方程;

4. 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方程的两个根

1. 根的判别式:一般地,式子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即Δ=b2-4ac.

2.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判别式的关系:

(1)b2-4ac>0 方程有⑨__________的实数根;

(2)b2-4ac=0 方程有⑩__________的实数根;

(3)b2-4ac<0 方程 ____________实数根.

【温馨提示】在使用根的判别式解决问题时,如果二次项系数中含有

字母,要加上二次项系数不为0这个限制条件.

3.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实根分别为x1,x2,则x1+x2= _____,x1x2= _____.

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列一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

题的步骤相同,即审、设、列、解、验答五步.

2.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中,经济类和面积类问题是常考类型,

解决这些问题应掌握以下内容:

(1)增长率等量关系:

A.增长率=×100%;

B.设a为原来量,m为平均增长率,n为增长次数,b为增长后的量,

则a(1+m)n=b;当m为平均下降率,n为下降次数,b为下降后的量时,

则有a(1-m)n=b.

(2)利润等量关系:

A.利润=售价-成本;

B.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3)面积问题常见图形归纳如下:

第一:如图①,矩形ABCD长为a,宽为b,空白部分的宽为x,则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为(a-2x)(b-2x).

第二:如图②,矩形ABCD长为a,宽为b,阴影道路的宽为x,则空白部分的面积为(a-x)(b-x).

第三:如图③,矩形ABCD长为a,宽为b,阴影道路的宽为x,则空白部分的面积为(a-x)(b-x).

二、常考类型剖析

类型一解一元二次方程

例1 (’14岳阳改编)一元二次方程x2+2x-8=0的根是( ) A. x1=2,x2=4 B. x1=2,x2=-4

C. x1=-2,x2=4

D. x1=-2,x2=-4

【解析】用因式分解法,∵x2+2x-8=0,

∴(x-2)(x+4)=0,即x1=2,x2=-4.

【归纳总结】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解法:因式分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和公式法.

(1)若一元二次方程缺少常数项,且方程的右边为0,可考虑用因式

分解法求解;

(2)若一元二次方程缺少一次项,可考虑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3)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且一次项的系数是偶数时或常数项非常大时,可考虑用配方法求解;

(4)若用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容易求解时,可考虑用公式法求解.

拓展变式1 (’14宁夏) 一元二次方程x2=2x+1的解是()

A. x1=x2=1

B. x1=1 ,x2=-1

C. x1=1 ,x2=1

D. x1=-1 ,x2=-1

【解析】方程x2=2x+1,变形得:x2-2x=1,配方得:x2-2x+1=2,即(x-1)

2=2,开方得:x-1=± ,解得:x1=1+ ,x2=1-

类型二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其根与系数的关系

例2(’14深圳)下列方程没有实数根的是( )

A. x2+4x=10

B. 3x2+8x-3=0

C. x2-2x+3=0

D. (x-2)(x-3)=12

【解析】分别计算出判别式b2-4ac的值,然后根据b2-4ac的意义分别判断,

选项正误逐项分析

A ×方程变形为:x2+4x-10=0,b2-4ac=42-4×1×

(-10)=56>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

B ×b2-4ac=82-4×3×(-3)=100>0,所以方程有

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b2-4ac=(-2)2-4×1×3=-8<0,所以方程没有

实数根

D ×方程变形为:x2-5x-6=0,b2-4ac=(-5)2-4×1

×(-6)=49>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

【方法指导】1. 如果是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可以用判别式与0的大小判断决定;

2. 求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可直接利用根与系数关系;

3. 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个根,可用方程解的意义,也可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后者更简单.

拓展变式2 (’14黄冈) 若α、β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6=0的两根,则α2+β2=( )

A. -8

B. 32

C. 16

D. 40

【解析】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α+β=-2,

αβ=-6,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得到α2+β2=(α+β)2-2αβ,然后利用整体代入的方法计算.根据题意得α+β=-2,αβ=-6,所以α2+β2=(α+β)2-2αβ=(-2)2-2×(-6)=16.故选C.

类型三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例3(’15原创)巴西世界杯的某纪念品原价188元,连续两次降价

a%后售价为118元,下列所列方程中正确的是( )

A. 188(1+a%)2=118

B. 188(1- a%)2=118

C. 188(1-2a%)=118

D. 188(1- a2%)=118

【解析】由题意得:第一次降价后的售价为188(1-a%)元,第二次降价后的售价为188(1-a%)(1-a%)元,则所列方程为188(1-a%)2=118.

拓展变式3 (’14泰安)某种花卉每盆的盈利与每盆的株数有一定的关系,每盆植3株时,平均每株盈利4元;若每盆增加1株,平均每株盈利减少0.5元,要使每盆的盈利达到15元,每盆应多植多少株?设每盆多植x株,则可以列出的方程是( )

A. (3+x)(4-0.5x)=15

B. (x+3)(4+0.5x)=15

C. (x+4)(3-0.5x)=15

D. (x+1)(4-0.5x)=15

【解析】根据已知假设每盆花苗增加x株,则每盆花苗有(x+3)株,得出平均单株盈利为(4-0.5x)元,由题意得(x+3)(4-0.5x)=15. 失分点8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方程x(x-1)=2(x-1)2的根为( )

A. 1

B. 2

C. 1和2

D. 1和-2 【解析】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公因式得:x=2(x-1),………第一步

方程移项得:x-2(x-1)=0,………………第二步

去括号得:-x+2=0,………………………第三步

解得:x=2.………………………………第四步

上述解析过程是从第__________步开始出现错误的,应该改为________________,此题最终的结果是___________

【名师提醒】对于缺少常数项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不能同时除以未知数或含有未知数的项.

三、练习:面对面P28

四、小结:

五、作业:面对面P30

六、教学反思:

第三节分式方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

示出来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体验

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增根的概念,会进行分式方程的验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来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学情分析:

教学手段及运用: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容易观察理解

教学方法运用:

复习知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复习

考点一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1. 概念:①______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解整式方程

检验确定原方程的根.

3.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②___________ ,化成整式方程;(2)解这个整式方程;

(3)验根,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③______,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温馨提示】分式方程的增根与无解并非同一个概念,分式方程无解,可能是解为增根,也可能是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无解,分式方程的增根是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的根,也是使分式方程的分母为0的根.

考点二分式方程的应用

1. 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与步骤相同: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不同点是要检验两次,既要检验求出的解是否为原方程的根,又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2. 常考类型及公式

分式方程的应用题主要涉及工程问题,工作量问题,行程问题等,每个问题中涉及到三个量的关系,如:

工作时间=,时间=

(推荐)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2、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3、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4、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斜率公式: k=y2-y1/x2-x1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

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l 经过点),(000y x P ,且斜率为k )(00x x k y y -=-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l 的斜率为k ,且与y 轴的交点为),0(b b kx y +=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已知两点),(),,(222211 y x P x x P 其中),(2121y y x x ≠≠ y-y1/y-y2=x-x1/x-x2 2、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已知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为A )0,(a ,与y 轴的交点为B ),0(b ,其中0,0≠≠b a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关于y x ,的二元一次方程0=++C By Ax (A ,B 不同时为0) 2、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给出例题:两直线交点坐标 L1 :3x+4y-2=0 L1:2x+y +2=0 解:解方程组 3420 2220x y x y +-=??++=? 得 x=-2,y=2

学习资料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doc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授课人教学对象七年级科目数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教学内容,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通过实际问题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2本节课的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3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 2.2数学思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能力,领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 2.3解决问题:通过经历不等式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分组活动探索不等式的解与解集,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别人的想法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4.会列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 从实例出发,引出不等式的概念,类比于方程的解理解不等式的解.进而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学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类比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情感态度】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关系,体验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实际生活,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难点】 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满足什么条件? 解:设车速是x千米/时,本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表示这个关系: (1)汽车行驶50千米的时间<_______. (2)汽车2/3小时(即40分钟)走过的路程______50.从而得到两个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不等式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在2 50 3 x>中,当x=76,x=75,x=72,x=70时,不等式是否成 立?76,75,72,70哪些是不等式的解,哪些不是?不等式2 50 3 x>的解有多少? 它的所有解组成解的集合,怎样表示它的解集? 【教学说明】 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成果.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新知.对问题2教师要时时点拨,要参与学生之间去讨论,在用数轴表示x>75时,要使用空心圆圈,务必要强调这一点.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1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解集?什么叫解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思考2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复习课教案

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复习 教学目标同步教学知识内 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复习 个性化学习问题 解决 1、理解不等式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学会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毛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 似,不等式的变形要注意与方程的变形相对照, 特别是注意不等式的性质3?:当不等式两边都乘 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能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 一次不等式组并求解,并能根据实际意义检验解的 合理性. 重点难点重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 一、要点梳理: 1、不等关系:用符号“>、≥、<、≤、≠”连接;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至少”“不低于”“至多”等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序号语言叙述符号表示 基本性质 1 不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c。那么a<c。 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 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 方向不变; 如果a>b,那么a±c>b±c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如果a>b, c>0,那么>;>

基本性质3以) 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 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 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 的方向改变 如果a>b, c<0,那么>;<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般步骤: (1)去分母;(运用不等式性质3,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2)去括号; (3)移项;(运用不等式性质2,注意:被移的项要变为原来的相反数)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1. (运用不等式性质3,注意何时需要改变不等号方向) (6)把解表示在数轴上;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时,需注意:(1)空心、实心小圆圈的区别;(2)“>、≥”向右拐,“<、≤”向左拐. 不 等 式 的 用数轴表示

高一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 2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高一数学必修2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 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斜 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 当时,; 当时,不存在。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注意下面四点:(1) 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 与P1、P2 的顺序无关;(3) 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 时,k=0 ,直线的方程是y=y1 。 当直线的斜率为90 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 但因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

等于x1 ,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 与轴交于点, 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 一般式:(A ,B 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 轴的直线:(b 为常数); 平行于y 轴的直线:(a 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 的常数)的直线系:(C 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 的常数)的直线系:(C 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 )斜率为k 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 )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不等式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集。 2、能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及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满足什么条件? 解:设车速是x千米/时,本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表示这个关系: (1)汽车行驶50千米的时间<_______. (2)汽车2/3小时(即40分钟)走过的路程______50.从而得到两个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不等式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在2 50 3 x>中,当x=76,x=75,x=72,x=70时,不等式是否成立?76,75,72,70哪些是 不等式的解,哪些不是?不等式2 50 3 x>的解有多少?它的所有解组成解的集合,怎样表示它的解集? 【教学说明】 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成果.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新知.对问题2教师要时时点拨,要参与学生之间去讨论,在用数轴表示x>75时,要使用空心圆圈,务必要强调这一点.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1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解集?什么叫解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思考2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归纳结论】 1.定义:用“<”或“>”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解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复习教案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复习)》教学预案 (李鹏飞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 735100) 课题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复习) 授课时间2016年5月31日(星期二)下午第一节(3:00——3:40) 授课学校嘉峪关市第六中学授课地点实验楼录播教室4309室 授课班级七年级(9)班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授课类型讲授式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40分钟)教学方法启发、类比、转化、发现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1、2. 一、课标解读: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的建构中,我将努力执行新课程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我的课程将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宗旨实施,体现新的学生观和学习观. 教学过程中我将把课堂还给学生,深入的发掘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适时激疑,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形成师生、生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课堂氛围;通过有效地“教”与“学”,既增长学生的数学知识,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将结合学情,预设目标,并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期望更多的课堂生成,及时评价,引导学生的互评,更关注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构建动态的课堂,师生、生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引发智慧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达成,在达成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最终实现“有效、高效、魅力”的课堂. 三、教材分析 本章位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P113——133,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及其解集,

直线与方程例题解析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的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倾斜角与斜率 1. 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把x 轴正方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则直线l 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0απ≤<或),0[πα∈ 2.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的斜率,等于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即tan k θ=. 如果知道直线上两点 1122(,),(,)P x y P x y ,则有斜率公式2 1 21y y k x x -=-. 特别地是,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x 轴垂直,斜率k 不存在;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y 轴垂直,斜率k =0. 注意:直线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不存在,即直线与y 轴平行或者重合. 当α=90°时,斜率k =0;当090α?<,随着α的增大,斜率k 也增大;当90180α?<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广州市晓园中学数学科胡海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等式的对应知识,探索不等式的概念和解,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2)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初步体会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使用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不等式解集的表示。 2.难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与表示。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 图 导思:问题导入引导探究 引言: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中,两量之间, 存在着等量关系,但更多的是——不等量关系。 举例: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两量之间的关系: 1、a表示正数,b表示负数 2、汽车的速度m(千米/时),低于80(千米/ 时) 3、李明的体重48(千克)不等于王平的体重 51(千克) 4、a2是一个非负数. 5、m+1不大于0. 6、高速路上汽车速度x(千米/时),不得超过120 (千米/时) 【小组讨论】 回答:1.a>b 2.m<80 3.48≠51 4. a2≥0 5. m+1≤0 6.x≤12 通过实例 创设情 境,培养 学生的观 察能力, 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 趣。

导学1分析归纳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上面的实际例子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不等式 的完整概念。 用不等号“>”,“<”,“≥”,“≤”,“≠”表示大小 关系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叫做不等式. 运用新知: 思考: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①-1﹤3 ②-x+2=4 ③3x ≠4y ④ 6 ﹥2 ⑤2x -3 ⑥2m ﹤n 例:【讲解】用不等式表示:(导P85 3) (1)a比6小; (2)x与1的和大于2 ; (3)a的2倍小于b ; (4)x的2倍与y的差不小于0; (5)a是正数; 巩固练习:用不等式表示: (导P85 8) 1. x的4倍与7的差大于3; 2. a、b两数的平方和大于4; 3. x与y差不等于0; 4.a、b两数的和不小于6; 5.y的倒数与1的和大于x的一半. 小结:常用不等关系 不等于:大于:不大于: 小于:不小于: 超过:不超过:至少:至多:正数: 负数: 非正数: 非负数: 学生仔细观察并归 纳出不等式的概 念。 【学生讲解】 讲解为什么②⑤不 是不等式。 【回答】 (1)a<6; (2)x+1>2; (3)2a<b; (4)2x-y≥0; (5)a>0 【小组轮流回答】 1. 4x-7>3; 2.a2+b2>4,; 3.x-y≠0 4. a+b≥6; 5. 【小组讨论得到常 用的不等关系】 引导学 生仔细观 察并归纳 出不等式 的意义。 在甄别 不等式的 过程中, 加深对不 等式意义 的理解。 运用新 知,通过 列不等 式,进一 步加深对 不等式的 理解。 学生 小结常用 的不等关 系,巩固 常用不等 关系 导学2类比探究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 是方程的解”,同样,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 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2x+1>6的解: -4 , -1 , 0 , 2.5, 2.6, 10 ,100 (导P85 4) 思考:①你还能找出这个不等式的其他解 吗?请举出例子。 ②这个不等式有多少个解呢? 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 等式的解集。 学生回顾方程的解 同学积极思考,回 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预设回答: ①有其他的解,例 如:3、4、5…… ②有无数个解。 注意:不等式的解 让学 生通过计 算、动手 验证、动 脑思考, 初步体会 不等式解 的意义以 及不等式 解与方程 解的不同 之处。 x y2 1 1 1 >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2.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重点) 3.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及解不等式.(难点) 一、情境导入 有一群猴子,一天结伴去摘桃子.分桃子时,如果每只猴子分3个,那么还剩下59个;如果每只猴子分5个,那么最后一只猴子分得的桃子不够5个.你知道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子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下列各式中:①-3<0;②4x+3y>0;③x=3;④x2+xy+y2;⑤x≠5;⑥x+2>y+3.不等式的个数有() A.5个B.4个C.3个D.1个 解析:③是等式,④是代数式,没有不等关系,所以不是不等式.不等式有①②⑤⑥,共4个.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不等式的判定,一般用不等号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是不等式.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识别常见不等号:>,<,≤,≥,≠.如果式子中没有这些不等号,就不是不等式. 探究点二:列简单不等式 根据下列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 (1)x与2的和是负数; (2)m与1的相反数的和是非负数; (3)a与-2的差不大于它的3倍; (4)a,b两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两倍. 解析:(1)负数即小于0;(2)非负数即大于或等于0;(3)不大于就是小于或等于;(4)不小于就是大于或等于.

解:(1)x +2<0; (2)m -1≥0; (3)a +2≤3a ; (4)a 2+b 2≥2ab . 探究点三:不等式的解与解集 【类型一】 对不等式解的理解 下列不是不等式5x -3<6的一个解的是( ) A .1 B .2 C .-1 D .-2 解析:分别把四个选项中的值代入不等式,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数分别为5×1-3=2<6,5×(-1)-3=-8<6,5×(-2)-3=-13<6,而5×2-3=7>6不能使不等式成立,故选B. 方法总结:判断某个数值是否为不等式的解的方法:可直接将数值代入不等式的左右两边看不等式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是不等式的解;反之,则不是. 【类型二】 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 =2是不等式x +3<4的解 B .x =3是不等式3x <7的解 C .不等式3x <7的解集是x =2 D .x =3是不等式3x >8的解 解析:A 不正确,因为当x =2时,x +3<4不成立;B 不正确,因为不等式3x <7的解集是x <73 ,当x =3时,不等式3x <7不成立;C 不正确,因为不等式3x <7有无数多个解,而x =2只是其中一个解,因此只能说x =2是3x <7的解,而不能说不等式3x <7的解集是x =2;D 正确,因为当x =3时,不等式3x >8成立.故选D. 方法总结: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个,一般是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未知数取解集中任何一个值时,不等式都成立;未知数取解集外任何一个值时,不等式都不成立. 三、板书设计 1.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3.不等式的解、解集 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并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要注意常用的关键词的含义:负数、非负数、正数、大于、不大于、小于、不小于、不足、不超过等,这些关键词中如果含有“不”“非”等文字,一般应包括“=”,这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学生版)

I直线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1)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 轴的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范围为 ( 2)斜率:当直线的倾斜角不是900时,则称倾斜角的为该直线的斜率,即k=tan 注记:所有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所有直线都有斜率.(当=90 0时,k 不存在)(3)过两点 p1(x1,y1),p2(x2,y2)(x1≠ x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k=tan y 2 y 1(当x 1=x2时,k不存在,此时直线的倾斜角为900) . x2x1 知识点 2:直线的方程名称方程 斜截式y=kx+b 点斜式y-y0=k( x-x0) 两点式y y 1 =y y1 y2y1y2y1 截距式x y +=1 a b 一般式Ax+By+C=0已知条件局限性 k——斜率 b——纵截距 (x0, y0)——直线上 已知点, k——斜率 (x1,y1) ,(x2,y2)是直线上 两个已知点 a——直线的横截距 b——直线的纵截距 A C C ,,分别为 B A B A、 B 不能同时为零斜率、横截距和纵截距 直线的点斜式与斜截式不能表示斜率不存在(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两点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两坐标轴的直线;截距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两坐标轴的直线及过原点的直线。 二、规律方法提炼 1、斜率的求法一般有两种方式 ( 1)已知倾斜角,利用k tan ;(2)已知直线上两点,利用 k y2y 1 ( x1 x 2 ) x2x1 2、求直线的一般方法 (1)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选择时应注意方程表示直线的局限性; (2)待定系数法:先设直线方程,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待定系数,最后先出直线方程; 3、与直线方程有关的最值问题的求解策略: ○1 首先,应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选取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同时引进参数; ○2 然后,可以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利用函数知识求最值;或通过数形结合思想求最值. II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组)复习教案

普文镇中学2014----2015学年下学期九年级面对面第二章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教案 主备人:唐泽燕 参与教师:兰艳李玉娇郭兵 肖兴斌李朝阳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第一节一次方程式(组)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方程组,以及方程和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与方法,体会 “消元”的数学思想,会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 程组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情分析: 教学手段及运用: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容易观察理解 教学方法运用: 复习知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复习 考点一等式的性质(2011版新课标新增内容) 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如果a=b,

那么 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 等.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 考点二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 1. 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 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 形式: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化成ax+b=0(a、b是常数, 且a≠0)的形式. 3. 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 是方程的解. 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步骤具体做法 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①____________(若未知数的 系数含有分母,则先去分母) 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若方程含有括 号,则去括号)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 方程的另一边,注意移项时一定要改变符号 合并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系数化为1 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②______,得到方程的解③__________. 考点三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第121-123页本课为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定条件列不等式. 2.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不大于”等数学术语. 3.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能举出一个不等式的几个解并且会 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某个不等式的解. 4.能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化的能力,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独立克服困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有一定收获.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和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能正确列出不等式. 四、教学难点 准确应用不等号,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尺。 六、教学方法 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遵循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归纳——发现的学习 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我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法,使学生能够在 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就近发展区得到最大收获。 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总复习学案 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一、知识点 倾斜角与斜率 1. 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把x 轴正方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则直线l 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0απ≤<. 2.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的斜率,等于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即tan k θ=. 如果知道直线上两 点1122(,),(,)P x y P x y ,则有斜率公式21 21 y y k x x -=-. 特别地是,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x 轴垂直, 斜率k 不存在;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y 轴垂直,斜率k =0. 注意:直线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不存在,即直线与y 轴平行或者重合. 当α=90°时,斜率k =0;当090α?<,随着α的增大,斜率k 也增大;当90180α?<

初三数学不等式复习教案 不等式复习课(1)

初三数学教案 课 题:不等式复习课(1) 教学目标:能掌握不等式性质,会解不等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设计人员: 曹加金 教学过程: 不等式的定义、 性质: 练习:如果a>b ,那么: (A)-2-b<-2-a ; (B)-2+b<-2+a ; (C)a b 212 1-<-; (D)b a 11< 若a<0,-1ab>ab2; (B)ab2>ab>a; (C)ab>ab2>a; (D)ab>a>ab2 若-1-1; (C)|x+y|>|x-y|; 不等式(3a-2)x+2<3的解集为x<2,则a 必须满足 (A) 65a ; (D)21=a 若不等式(a+1)x-1>a 的解集为x<1,则a 必须满足 (A)a<0 (B)a ≤1 (C)a>-1 (D)a<-1 关于x 的不等式组???-<0时不是空集;(D)a ≠0时不是空集 例题讲解: 例1.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1)2[x-3(x-1)]<5x (2)163432412-+≤---x x x 例2.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22234-≤-≤-x 例3.求不等式组?????<+-+--≤+137621)3(410)8(2x x x x 的非负数解。. 例4.已知???=+-=--m y x m y x 243312的解满足x+y≥0. (1)求m 的非负整数解; (2)化简:|m-3|+|5-2m| (3)在m 的取值范围内,m 为何整数时关于x 的不等式m(x+1)>0的解集为x>-1.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大全(必修)

高二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必修) 第1章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r rl Sπ π+ = 4 圆台的表面积2 2R Rl r rl Sπ π π π+ + + = 5 球的表面积2 4R Sπ =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h S V? = 底 2锥体的体积h S V? = 底 3 1 3台体的体积h S S S S V? + + =) 3 1 下 下 上 上 ( 4球体的体积3 3 4 R Vπ = 第二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2 2 2r rl Sπ π+ =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 D C B A α L A · α C B · A · α α 共面 =>a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