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发菌期的四个管理阶段
平菇发菌期的管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①菌种萌发封料阶段。
接种48小时后,料温逐渐升高,一般比气温高2~8℃,菌种开始萌发前逐渐扩展连接,封住料面。
此期约为一周,一般不翻动薄膜,每天两次透过薄膜观察菌丝发育情况。
如发现仍有大片菌种不发育,证明菌种老化或膜内废气重,应及时补接新种。
如有杂菌可用杀菌剂及时处理。
此期间薄膜上会有部分冷凝水滴,不要急于处理,因菌板菌丝结合不平,抖掉水珠时易使菌板破损,同时也易遭杂菌的侵染。
②通气透气阶段。
一周后,表面菌丝已结牢,表面水珠也会因料温的升高而增多,此时,应每天两次掀动薄膜抖水,通气透气。
如出现酒味或酸味,应每天掀薄膜一次,要求两人各拉薄膜一边,迅速拉起翻下,使水珠沿薄膜流下,同时龟背形料面上的水珠也会自然流下,10~20分钟后,再将薄膜按原样盖好。
③表面处理阶段。
在第三周料温恒定,菌丝吃透培养料后,除继续加强培养室和菌板掀薄膜通风透气外,还应注意表面的老菌皮处理和杂菌的处理。
当菌丝生长开始向表面和四周薄膜上扩展时,应将薄膜放松,不要贴的太紧,让气生菌丝大量生长,以便后期倒伏在料面上,如发现菌丝结成膜状,应用过火杀菌的小刀,冷却后把膜状菌丝划开。
如菌床表面发现大量的黄褐水珠,是菌丝的分泌物,极易被霉菌沾染,因此当黄水珠聚集时应用杀菌纱布将其沾下。
此时如发现表面生长杂菌,用15%的石灰水揩擦干净即可。
④催蕾阶段。
第四周菌板整体布满菌丝,此时可掀动底部薄膜。
如菌块不破碎,说明菌体结合好,即进入催蕾阶段。
第一拉大菌板表面温差,每天在气温最低时把门窗和薄膜打开通风, 2~3小时后覆盖,造成昼夜温差,连续4~5天,有利于菌板大面积现蕾。
第二视菌板湿度情况进行补水,用手触菌板感觉湿润,表面无积水即可。
第三在发现菌板上菌丝扭结,出现小的颗粒,说明开始现蕾,应将薄膜架高。
架膜的方法可采取揭下覆盖部分,沿架边向上吊起,上端与上层的下端用铁丝夹住,此时可进入子实体发育的各阶段管理。
香菇秋季管理关键措施

1室 内发 菌 。香 菇 从 接 种 到 生 理 成 l ~ 1 天 后 菌 丝 旺 盛 生 长 , 已扩 展 到 . l 5 熟 需 6 多 天 。 接 种 后 , 应 及 时 移 入 发 4 厘 米 , 室 温 要 保 持 在 2 ℃ , 并 加 大 0 —6 4 次 天 菌 室进 行 培 养 。 菌 袋 呈 “ ”字 形 排 通 风 量 ,进 行 第 2 翻 堆 。 1 后 用 竹 扦 井
通 风2 次 ,7 ~3 天进行 第1 次翻堆 ,即将 熟后 ,由白色变成 红棕色 ,并出现黄 水 堆好 的菌袋上 下 、内外调换 位置 ,使 每 珠 ,继 之 呈 现香 菇 原 基 。转 色 期 要增
培 七 忌
成 畸形菇 。如 放风 不合适遭 受干冷 风 、
干 热风直 吹菇体 ,又会 出现大量死 菇 ,
死。 采取 适量小 水轻 喷的方 法 ,可 以满 忌栽培 环境 不洁 :菇房 、菇场 堆放 足基 料 中 水 分 的 不 足 。 杂 物 ,? 毒 处 理 不 彻 底 , 随 便 乱 扔 污 染 肖
忌 阳 光 直 射 : 菌 丝 生 长 不 需 要 阳 料 ,导 致 种 菇 失败 。
蕾后 ,菇体长 到2 厘米 时 ,可选晴 天 ~3
中午在地表 泼 水 ,以加速 子实 体生 长, l排潮。若干燥坐锅加水,并盖上薄膜使 然后夜 间揭 开薄 膜 ,让冷 空气刺激 ,使 I棚温升到2 ℃。如棚膜滴水幼菇发潮, 8 菌盖干燥 ,再把 薄膜盏上 ,利用地 温地 l 要打开门窗, 个火炉进行排潮。温 湿配合 ,干湿 交错 ,促进 菌盖分 裂成花 开1 I度:因香菇有变温结实特性 ,所以人为 纹形花菇 。 ( 秦旭)
蘑菇的生长过程

蘑菇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其生长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等。
蘑菇的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为菌种培养、菌丝生长、菌盖生成和子实体成熟四个阶段。
首先,菌种培养是蘑菇的第一步。
菌种是种植蘑菇的种子,形状为细丝状。
种植者通常会将特定的菌种培养于富养分的培养基中,使其繁殖壮大。
接下来是菌丝生长阶段。
培养基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空间,使得菌丝得以迅速生长。
菌丝长得越快,蘑菇的生长速度也就越快。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一到两个星期时间,取决于菌丝的品种和环境条件。
随着菌丝的生长,菌盖开始生成。
这个阶段也被称为菌盖发育期。
菌盖是蘑菇顶部的圆形结构,内部包含成熟的孢子。
当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它会将营养输送到菌盖,促使其快速生长。
菌盖的形成需要正确的温度和湿度,通常是在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培养。
最后一个阶段是子实体成熟阶段。
当菌盖完全展开,蘑菇就进入子实体成熟阶段。
这时,子实体会持续吸收养分,使其更加坚实,并且颜色变得更加鲜艳。
成熟的子实体可以通过触摸的方式来判断它们是否已经可以采摘。
新鲜的蘑菇会有弹性,而老化的蘑菇则会变得松软。
需要注意的是,蘑菇生长过程中所需的环境条件对于蘑菇的生长结果至关重要。
最适宜的温度通常在10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但不同品种的蘑菇可能有所不同。
湿度方面,相对湿度应维持在80%以上,有时需要人工增湿。
此外,光照也是影响蘑菇生长过程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蘑菇对光线不敏感,因此,大部分培养均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
总结起来,蘑菇的生长过程可分为菌种培养、菌丝生长、菌盖生成和子实体成熟四个阶段。
通过合理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可以促进蘑菇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无论是专业种植者还是普通人,只要掌握了蘑菇生长的基本原理,就能够培育出丰硕的蘑菇,供人们食用和观赏。
香菇出菇后如何管理

香菇出菇后如何管理香菇菌棒经过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转色等一系列环节,达到菌棒生理成熟,在外界环境合适的情况下,就可以出菇了。
那么,香菇在出菇后要如何管理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香菇出菇后如何管理一、拉大昼夜温差秋末冬初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
白天盖层薄膜,使菇畦内温度比膜外高出2℃~3℃ ,夜晚10点后打开薄膜,使温度迅速下降。
连续几天,原基就会大量暴露在菌筒表面,发育成菇蕾。
二、控制菇场湿度转色后,初期维持菇畦相对温度在85%左右,随着大量菇蕾分化出菇盖、菇柄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0%左右。
三、创造适宜的干湿差秋菇前期,菌筒内部含水量较充足,完全能满足第一茬菇子实体生产的需要,不用浸水催菇。
第一批菇采收后,停止喷水,掀膜通风,让菌筒表面干燥1~3天,再盖上薄膜,以提高畦温,促进菌丝生长。
2~3天后,采后留下的菇穴会发白长出菌丝。
这时再喷水增湿,掀膜通风,提升温度,促使下一批菇生长。
四、保证通风,减少畸形菇气温在23℃ 以上时,每天早、中、晚各通风一次。
气温在17℃ 以下时,每天通风一次即可。
要保证子实体生长期间有足够的水分和新鲜空气。
五、给予充足光照香菇子实体在生产期间必须有一定的非直射阳光的光照,一般能在菇棚内顺利阅读报纸上的小字的光照强度就可以了。
六、预防杂菌感染,延长菌筒寿命。
可在墙壁、菇架、地面上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1%来苏水溶液防治杂菌感染。
香菇出菇管理怎样做才赚钱?香菇菌棒经过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转色等一系列环节,达到菌棒生理成熟,在外界环境合适的情况下,就可以出菇了。
可以说出菇管理,就是管理收获。
菌棒完成生理成熟,可以说已是大功告成,剩下的就是摘桃子了。
可是这个桃子怎么摘,却大有讲究,不同摘法结果大不同。
说到出菇管理,各类教科书、专家、技术员和培训会,都会告诉你,不要过早出菇、不要出的太多、要培养花菇等等,这些话听起来都不错,可你这要这样做了,却未必会多赚钱,反而会少赚钱。
食用菌发菌期管理

食用菌发菌期管理一、食用菌发菌管理1、菌丝培养期堆垛有讲究装好的菌袋可一层层堆积在地面或架子上。
气温低时,地面应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或麦秸或稻草,以免下层温度太低,菌丝生长不良,一般堆放10~12层;气温高时,堆放2~3层即可,并摆放成品字形垛。
夏秋季节(8月下旬至9月下旬)气温高时,垛与垛间应留出宽35~40厘米的人行道,单层摆放,以利通风换气,还要留出一定的空地,以便翻垛用。
如果垛温超过30℃,应及时翻垛降温;冬季或早春(11月至翌年2月)堆垛发菌时,可利用堆积菌袋的方法发热保温,促进菌丝发育。
方法:堆积菌袋时,垛与垛间只留少许空隙或不留但也不紧挨,每4垛为一堆(垛长为4米左右),然后用塑料布和草苫盖好,堆放在半地下式塑料棚、温室和空屋内均可。
另外在棚内或室内应放一个干湿温度计,以观察棚内或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温度应控制20~25℃,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及时调控,以利菌丝健壮生长。
翻垛是菌丝培养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每5~7天翻一次(上、下、里外翻均匀),以使菌丝受温一致,发菌整齐。
在翻垛时要注意检查有无杂菌污染,有杂菌污染的可单独放置或处理,不可乱扔乱放。
若发现菌丝不吃料,应查明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大,还是原料发霉变质,或是室温太低、菌种老化等),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冬季棚内或室内需生火,要注意通风换气排出废气。
2、发菌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1)首先,在发菌阶段,应特别注意发菌室的温度,室内温度指标应体现在菌袋上。
在菌袋温度最高的地方,于两袋之间插上温度计,架式培养的应放在架子的最上层。
垛式培养的应放在堆放的中心位置。
所应控制的袋温因品种不同而异。
平菇、香菇、木耳应控制温度于28℃以下,金针菇、杏鲍菇应控温于26℃以下,如温度超标,应于早晚通风并延长通风时间,还应时刻注意疏袋降温。
(2)其次,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害虫也开始活动,发菌期间应坚持每周喷洒一次高效低毒农药,彻底杜绝虫害滋生。
香菇发菌与浸水

香菇发菌与浸水接种后,1-6天菌丝开始萌发定植,此时袋温比室温低1-3℃,室温可控制在28℃,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
发菌7-15天,菌丝萌发生长4―5厘米,要检查发菌是否正常。
如发现杂菌,要及时搬出培养室进行处理,室温保持在24―27℃。
注意通风。
发菌16―25天,菌丝相连,把菌条抽掉,让氧气直接进入菌袋深处。
通氧后,菌温在12小时内迅速升高,管理要点是,打开门窗疏散菌袋,防止高温烧坏菌丝。
发菌26―45天,这一阶段是菌袋内瘤状物形成阶段,瘤状物形成厚薄、好坏,直接影响出菇,管理要点是适当打孔增氧,翻堆散热,严防高温烧坏菌丝,温度控制在25℃为宜。
谨防30℃以上,如果30―45天没有起瘤状物,证明在这段时间内温度偏高或严重缺氧,将会影响正常出菇。
发菌46―60天,是营养转化高峰阶段,管理方法:45天出现转色现象,60天转色结束,伴随着转色,仍有起瘤状物的现象,同时会出现一定量的分泌色素。
菌丝由白变棕,即白→棕不能出现黄色,这段时间温度绝对不可升高,否则影响产量。
如果种植较晚(秋分后)进入转色阶段,自然气温降得很低,为了保温,多采取关闭门窗不通风或少通风,这样会造成缺氧,转色不好,影响质量。
在正常条件下60天转色后开始出菇,直到翌年3月是出优质花菇的最佳时期,若培养室保温好,保证室内空气新鲜,能维持正常发菌温度,可继续培养20天时间,这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80天后袋内菌皮变为褐色,发菌结束。
发菌结束后,菌袋重量下降,是因为失水造成的,因此应将菌袋上均匀地打孔3―4个,压入水中,根据失水情况进行浸袋,一般浸24小时即可。
菌丝体在标准条件下培养的时间越长,对提高产量越好,但进人转色中后期(转色70%-80%)不进行催蕾措施处理会影响出菇质量。
香菇808种植技术

香菇808种植技术香菇有很多的品种,所以我们要种植香菇时需要确认种植什么品种的香菇效益高。
那么香菇808怎么种植?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香菇808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香菇808种植技术一、品种选择与季节安排袋料栽培香菇要获得好效益,首先要根据香菇品种特性,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及生产的目的和要求,选择确定合理的品种搭配和栽培季节。
香菇品种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低温型,出菇温度为8~18℃;中温型,出菇温度为15~23℃;高温型,出菇温度为18~28℃。
根据自贡市各区县海拔、气温、光照、湿度主要选择中温型和高温型为宜,荣县西北路山区可选择低温型品种。
生产季节安排,中温型(菌龄为120天左右),939要求在4月下旬至5月20号(即端午前)前完成生产,808要求在6月上旬至7月初前完成生产。
高温型(菌龄为80天左右)、要求在8月下旬至9月15日前完成。
低温型(菌龄为180天左右),此类品种生产要求海拔在600米左右的地区栽培(荣县西北路山区可栽培),300米以下的地区不宜栽培,生产最佳时间在清明节左右完成。
二、场地、设备及消毒药品袋料栽培香菇采用的是室内制作、发菌、露地出菇的方法。
1、发菌场地可以利用民房、仓库、闲置学校以及空地建棚,只要具备通风、不漏雨、不受阳光直射、清洁卫生条件即可。
发菌场要进行消毒和灭虫,如果采用室外发菌场,地面撒杀虫药后,要盖薄膜或彩条布一段时间以保持药效。
一般每平方米可放80袋左右菌棒,室内温度不超过30℃为限,超过30以上,要加强通风。
2、设备工具装袋机:配2.2千瓦的单相电机,装袋转速2800转/分为宜,每小时可装600装左右,装袋时遇易破袋情况,可调整螺旋片平整度解决。
灭菌灶:灭菌灶形式较多,根据各农户制作数量多少而定,一万袋以内可采用土蒸汽灶生产,即用2~3个些油桶卧砌成灭菌,一万袋以上可用5毫米的铁皮焊接成2×1.6×0.9米的密闭铁锅进行灭菌,码菌台用木条制作,规格是3×3米,灭菌时分批次加风火煤,不用守夜。
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是什么,摘完怎么发第二次

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是什么,摘完怎么发第二次堆垛发菌后,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温,观察堆温变化。
堆垛后每隔5-7天翻垛一次,将下层料袋往上垛,上层的往下垛。
当袋两头菌丝各长进料内2-3厘米时,可在菌丝生长带上面1-2厘米处用大头针刺孔8-10个孔,这样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袋内,达到通气补氧的作用。
一、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是什么1、堆垛发菌后,必须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垛的温度,同时要注意堆垛温度的变化。
天气温度有变化时,必须改换菌袋的打垛方式,发菌最适温度是25°C-30°C,高于30°C时必须要散堆。
2、堆垛后每隔5-7天必须翻垛一次,翻垛时要将下层料袋往上垛,上层料袋往下垛,里面的料袋往外垛,外面的料袋往里垛。
这样可以使菌袋的受温一致,发菌也会整齐,翻垛时如果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必须要将其拣出。
3、菌丝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变大,如果袋内供氧量不足就会影响菌丝生长,当菌丝长进料内2-3厘米时就必须采取供氧措施。
可在菌丝生长带的上端1-2厘米处用大头针刺8-10个孔,或用竹筷从袋口往里面扎3-4个孔进行通气,也可以将料袋两头扎紧的绳子松开一点,让新鲜空气进入袋内。
二、平菇摘完怎么发第二次1、发第二次时首先要保持一定温差刺激和适宜的空气湿度,可以喷一点水在平菇菌包上面,平时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和光照刺激,但是不能让菌包晒干,要保持湿润。
2、平菇在出完一茬菇后10-15天才会长出第二茬,这时必须清理菌板表面的老菇根和死菇,然后轻压菌板使老菌皮破裂,这样有利于新菇再生。
新菇在生长时一定要通风4-5小时,然后用清水将薄膜洗干净,用菌板覆盖即可。
3、平菇的采收时间,应掌握在平菇长到七八成熟时。
这时菌盖边缘由内卷变平,颜色变浅,下凹部分会出现白色茸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菇发菌期的四个管理阶段
香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是温度为22℃~26℃,空气湿度为60%~65%,通风良好,黑暗或弱光。
一、接种后1~6天,是菌丝萌发和定植期,由于菌丝生长微弱,菌袋温度比室温低1℃—3℃,为给菌丝提供适宜温度,要将室温调为28℃~29℃,每天要测定室温、堆温和袋温,其中以袋温为主调节室温和堆温。
此时不宜移动菌袋,以防杂菌感染。
3天内不通风或少量通风。
二、接种后7~10天,菌丝向料内蔓延,袋温逐渐升高,将室温控制为25℃~27℃。
过7天开始翻堆,以后每7~10天翻堆1次。
在翻堆时,逐袋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及杂菌感染情况。
发现漏接种的菌袋或没有发菌的接种穴,应将其集中到其他地方,挖除霉点,并用5%~10%的石灰水涂抹患处,培养室每天通风1~2次,每次约30分钟。
三、接种后11~20天,菌丝进入旺盛生长期,各种代谢活动加快,袋温高出室温1℃~5℃,要特别注意降温和通风。
将室温控制为20℃~24℃,每天通风1~2小时。
接种后20天,因菌丝大量生长,袋内氧气不能满足菌丝生长要求,缺氧成为菌丝生长的限制因素,应及时揭去接种穴上的胶布,或用刺孔的方法增加氧气。
第一次刺孔的时间在菌丝圈直径为8~10厘米时进行。
用消过毒的牙签在菌丝圈前沿刺6~10个孔,孔深不能触及料层。
当接种穴之间的菌丝相连时,用消过毒的毛衣针进行第二次刺孔增氧。
当菌丝发满袋时,用消过毒
的筷子在菌袋周身刺孔,刺孔的数目及深度,视温度及菌丝生长情况而定。
温度高时多刺孔、深刺孔,反之少刺孔、浅刺孔。
揭胶布或刺孔后,菌丝加速生长,菌袋温度会猝然升高。
此时要加大通风量,并疏散菌袋,防止烧堆。
经30~50天,菌丝长满菌袋,可进行菌筒转色和生理成熟管理。
四、菌筒转色是香菇菌丝发育的一个特殊生理过程,也是菌丝发育成熟的标志。
菌筒转色适宜的条件:温度18℃~24℃,菌筒周围小气候的空气湿度为80%~85%,有一定散射光及良好的通风条件。
当菌丝长满袋后,应将遮阳物去掉,以增加室内光照。
室温严格控制在20℃~24℃,温差不要太大,少移动菌袋。
若用大袋栽培,菌筒转色和生理成熟时间为25~30天;若用小袋栽培,转色时间为10~15天。
在此过程中,菌丝逐渐倒伏并分泌褐色素,使菌筒由白色变为棕红色。
转色条件适宜,菌筒转色均匀,菌膜厚薄一致,出菇整齐,则产量高,质量好。
若转色太浅或不均匀,则出菇质量差,畸形菇多。
若转色太重,菌膜过厚,则出菇慢,产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