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文化论文
古代小说中的武侠文化

古代小说中的武侠文化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武侠小说更是独具特色。
武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小说中的武侠文化,包括武侠精神、武侠修养和武侠世界观。
首先,武侠小说中的武侠精神是其核心所在。
武侠精神强调的是侠义、忠诚和正义。
在古代小说中,武侠们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弱者伸张正义,保护弱小者免受欺凌。
他们不畏强权,不惧艰险,坚守自己的信念,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武侠精神的代表人物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以及《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任盈盈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武侠精神的真谛。
其次,武侠修养是武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侠修养不仅仅是对武艺的修炼,更是对人性的修炼。
武侠们通过长期的苦练和实战,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武艺水平,更培养了自己的品德修养。
他们追求的是内外兼修,既有强大的武力,又有高尚的品德。
在古代小说中,武侠们注重自己的操守和道德规范,他们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
这种修养使得他们成为了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最后,武侠世界观是古代小说中的重要元素。
武侠世界观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价值。
在武侠世界观中,人们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和公正。
他们不受任何束缚,不受任何权力的压迫,追求着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在这个世界观中,武侠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斗,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进步而奋斗。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人类的幸福。
综上所述,古代小说中的武侠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武侠精神的追求、武侠修养的培养以及武侠世界观的塑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侠义、忠诚和正义的追求。
通过古代小说中的武侠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人对于公正和正义的追求。
武侠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古代人的豪情壮志,更让我们思考和反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于武侠精神的作文

【 - 写作指导】篇一:《武侠--语文作文》武侠武侠是一种文化。
武侠是华人界特有的一种流行文化。
武侠文化以各式侠客为主角,神乎其神的武术技巧为特点,刻画宣扬侠客精神。
,这便是只有侠才能做到。
若只是武,恐怕这个时候也难有作为。
武侠文化的诞生,自古就有。
不是先有武侠小说,才有武侠文化;而是先有武侠文化,后有武侠小说。
其中的武指的是武力,侠,我认为是中国一直传承的学问,其中包括道、德、仁、义、理、智、信、诚从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习武就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周武王《剑铭》中:“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
”则更是强调“以仁德为武”,至此“武”与“儒”便愈发不可分了。
以后,游侠之风日盛,青少年多以身为游侠为荣,诗人骚客都崇尚书剑飘零、仗剑远游的生活。
这些游侠总是或隐身山林、或略显神技后便飘然遁去,不知所终,颇具道士之风。
《史记-游侠列传》更是以史书的形式记载了游侠的潇洒执着,话语间赞誉之意溢满文笔。
“武侠”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属于平民阶层,武侠伦理实际上就是民间社会用以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是一种“情义伦理”。
它不仅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又与“道家”、“禅家”等各种思想相结合,蕴涵了很深的伦理,包容了极大的范围,是个不断再包容的文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不断斗争,其三种不同文化之间不断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三者之中汲取各种精髓,并且不断发展壮大而渊源流传!至于“武”与“侠”结合的开始,则早在先秦春秋时期,由“士”化分而出,即所谓“文者为儒,武者为侠”。
在这一方面,儒家的对立面----法家的创始人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虽有其偏激之处,然却一语道破了“武侠”与“儒家”同出一源的事实。
它们之间互相抗衡,互相影响。
然而,分久必合,两种文化的融合点逐渐扩大。
从“武”可以健身看,与“儒家”、“禅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长生不老就不谋而合。
关于武侠的高考作文范文5篇

关于武侠的高考作文范文5篇有一个家庭,那真真是不简单,每天都会举办一场“武林大会”。
那场面,高手云集,不分上下,不由想到武侠小说里的“五派之争”。
但,谁是武林盟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关于武侠的高考作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查阅学习!最近,我迷上了武侠小说。
我迷上了武侠小说,一看就是好几本,都是大部头。
每天,我都会拿起这些武侠小说,沉浸在那扑朔迷离的江湖,仿佛我就生活在那里,有着别人没有的绝世神功,每天过着惊险的生活,踏遍中华大地,看尽奇花异兽,最后一统天下,成为一代王者。
可是,这些只是我的幻想,但幻想永远都是那么的美好。
这天,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马巷。
下午三点,我们家和我最好的伙伴的一家来到了曾经是我爷爷小时候去过的山。
车开上山,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爬”上了山。
迷恋着武侠小说的我看着这深山老林,我不禁想到:在这里面,是不是也有绝世高手隐居着是不是也有神兵武库,里面摆放着神兵利器,得到它就可以得天下呢我幻想着。
爸爸的一阵刹车把我从武侠时代里拉了出来,我虽念念不舍,可是,我终究也还是与绝世神功无缘。
但是,我坚信,我并不是没有努力,只是我生错了时代啊!要是我生在当时那战火纷飞的时代,指不定我还是一名名将,是一个高手,受世人时代传送呢,可惜,可惜。
站在高台,我极目远眺,望着山下一片绿,顿时心旷神怡。
游览完这绿遍山原的地方,我们一行人乘着车晃晃悠悠下了山,突然,坐在后备箱的我感到肚子有一点奇怪的感觉,我正想跟爸爸妈妈说,但是有转念一想:我的肚子又没有疼,只是觉得有一点不适应,难道。
是真气!啊真气,就让我好好感受你吧,你一定要让我学会绝世神功啊!我忍着肚子的难受,又撑了一会儿,是在觉得奇怪,就跟爸爸妈妈说,做到了前面。
回到了家,再吃晚饭的时候,对想得到真气不肯放弃的我,又想起了这件事,更像试试看这股真气的威力,我拍了拍妈妈的肩膀,对妈妈严肃的说:“妈妈,我要用今天我肚子里的真气打你,你一定要撑住。
”“哈,看我的!”只见转眼间,我就运出气功,控制住气功往妈妈打去。
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

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一、概述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是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
侠文化以侠客精神为核心,融合了道德、武艺、义气、忠诚等多种元素,成为古代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从古代的《史记》到现代的新武侠小说,侠文化在中国文学中历经千年而不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小说中,侠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和人文精神。
古代小说的创作者们通过对侠客形象的塑造,传递了对英勇、正义、忠诚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本文将从古代小说的角度出发,探讨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分析其内涵、特点和发展历程,并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历史背景。
1. 侠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侠文化所展现的是一种以武义、信义、道义为核心的精神世界,是一种融合了江湖气息、英雄情怀、道义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文化现象。
侠文化的定义在于其融合了武侠、道义、英雄等元素,所表现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伦理。
其特点是崇尚正义、忠诚和勇气,强调个人荣誉和责任感。
侠文化中的人物往往以忠诚、正义、勇敢、仁义等品质为行为准则,他们行侠仗义,为弱小者伸张正义,成为民众心中的英雄。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侠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传承。
从唐代的传奇到明清的武侠小说,侠文化一直贯穿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这些小说中的侠客形象,无论是剑走偏锋的江湖豪杰,还是风姿绰约的侠女,都展现出了侠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侠文化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理念,对后世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过程。
2.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侠文化概述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的重要体现。
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它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和中华武功,它最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武侠小说以其通俗的语言,精彩的格斗场面,深刻的哲理性,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更主要的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脉相承的关系。
能从各方面解读武侠小说,能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提起武侠小说,人们大多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些虚构的故事罢了,娱乐尚可,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
但人们也不会否认,一些经典之作不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与基本真实的历史大背景融合,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宣扬正义与光明。
在让人读完之后,不禁畅想:历史中是否真的会有这类人呢?小说的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构建了一个看似极为真实的虚幻世界。
通过对大量武侠著作的阅读,我想谈一下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人的思维方式。
说武侠,当然不能不说其中的武功。
所有的武侠著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掌门人的功夫总高于手下所有徒弟,而且以被徒弟超越为耻。
当然,这一点对小说主人公往往不成立。
古代的老师总认为被学生超越是一种耻辱,在教授武功时,都下意识地留了一手。
其实从武侠上看来,那些最神奇的武功的精髓往往并不是表面的一招一式,而是对武学的理解。
师父在教徒弟武功时,往往有意识地保留了自己通过江湖经验得来的这些精髓,而只传授招式。
这样就造成只有那些天生的武学奇才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以常人的智力与悟性,这一生恐怕都难窥武学之奥妙。
虽然大家都深知这一点,但从来没有人著书立说,讲出习武者应当具备的思维方式。
这其实和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缺失是相同的。
人们总是依靠非凡的天赋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而这武学上的进步速度,似乎就是人类最高智力进化的速度。
几乎所有人都墨守成规,遵照师父的教导,苦练招式。
人们的教育成了复制前人的行动。
这样就导致人类对那些精髓的理解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层次。
推到高处,这或许就是国人在科技或者思想方面进步缓慢的缘由。
读过武侠的人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小说中很少有提及普通百姓。
浅议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浅议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姜燕(1999级学员)内容提要: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它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和中华武功,它最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武侠小说以其通俗的语言,精彩的格斗场面,深刻的哲理性,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更主要的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脉相承的关系。
倘若从武学、佛道、江湖、女性观、国民观这几个角度来透视武侠小说,能会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武侠;中国文化;国民性每种小说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色彩,武侠小说也不例外。
不能说只读武侠小说就能了解中国文化,但不读武侠小说却很难完整地了解中国文化,这是因为武侠小说中的某些文化味道,在其他小说中很难找到。
下面我来简要地概括一下我对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认识。
我主要从武学、佛道、江湖、女性观以及国民性这五个方面来谈它们的关系。
一、武学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以武行义,故“无武不成侠”。
这一点与司马迁所界定的“游侠”颇有距离。
唐传奇中的侠客武功高超,只是作品对打斗场面描写很少:描写侠客的话本小说中有打斗场面,可比起同—时期的英雄传奇如《水浒传》、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等,仍是小巫见大巫。
直到《儿女英雄传》和《二侠五义》,武斗技击的场面才蔚为壮观。
武侠小说中打斗技巧的表现,大体上经历了一个武功从低到高,描写从略到详,招式从摹写实战到注重美感的发展过程。
侠客的“能力”大体可分为三类:宝剑(暗器和毒药)、内功及武学修养。
作家之所以喜欢渲染千年古剑,说是实战需要,还不如说是为了增添打斗的文化味道。
武侠小说不但需要宝剑,而且需要关于宝剑的知识。
一把宝剑出鞘,天下豪杰自有慧眼品评宝剑,也是侠客题中应有之义。
“自古英雄爱宝剑,销金切玉逞情豪”(〈小五义》第80回)。
宝剑不但能斩金切玉,而且本身就是“武”的象征。
书房中有一把剑,或者诗文中点缀“剑”的意象,都足“尚武”精神的体现。
“书剑飘零”在文学作品中是个相当高雅的“意象”,这意象代代相传,久而久之,武侠小说中头号侠客就常使宝剑了。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电影艺术论文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_电影艺术论文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_电影艺术论文电影艺术论文武侠,顾名思义,“武”即武术、武力,“侠”即侠义。
中国的武侠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着有《游侠列传》。
当电影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武侠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夫电影。
武侠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如同超级英雄至于美国人,并且,武侠因为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而显得更加丰满。
“千古文人侠客梦”,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
作为一种类型影片,且是中国独有的类型电影,武侠片融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全面地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武侠电影之所以能够被推崇,与其中所蕴含的侠义观念,能被中国人所接受,产生道德观上的认同,有着重要的关系。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侠义精神则是武侠的内涵核心,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美德。
一、武侠电影中的武德信仰(一)武侠文化的内涵武侠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是平民的一种伦理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游侠”形象,“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①在过去法治不健全的社会,人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无法得到保护,自然将希冀放在了抱打不平为民请命的侠客身上。
侠义精神是武侠文化的基本内核,也是平民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化期待的产物。
人们在观看武侠电影的时候,心中自然也有一个心灵的参照,即现实社会中的情态,反映在武侠社会中,观众随着剧中人物进行人格上的升华,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正如在文学中,陶渊明所代表的形象,是古往今来无数仕子心灵的家园,武侠世界也称为了普通中国人短暂逃离现实的一个精神乐园。
(二)侠义观念在当代社会,武侠片是大众娱乐的中坚力量,然而,“武侠梦”并不仅仅是让人忘却现实的一个白日梦。
武侠文化作文800

武侠文化作文800
武侠文化的口语化表达。
说到武侠,那就是个热血沸腾的世界!江湖里,每个人都是自
己故事的主角,有恩怨情仇,也有兄弟情深。
嘿,说到剑,那可真是武侠的标配啊!剑舞起来,嗖嗖的,快
得让人眼花缭乱。
有时候,英雄们还能拿剑来弹琴,那画面,想想
都美!
刀就不一样了,看着就霸气!刀客们一出手,就是一股狠劲儿,好像要把整个世界都劈开似的。
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武侠里的英雄,他们可都是经历过风雨的人。
有时候被背叛,
有时候得面对生死,但他们从不退缩。
这种精神,真是让人佩服!
别小看了武侠里的女侠们,她们可不是花瓶!她们有的是武功
高强,有的是聪明绝顶,总之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她们的存在,让
武侠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说到武侠,怎么能不提那些神秘的秘籍和神兵呢?听说有些秘籍藏在深山老林里,只有有缘人才能找到。
那些神兵也是,据说有的能砍断山峰,有的能照亮黑夜,简直了!
总之,武侠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奇幻和浪漫的世界。
它让我们看到了英雄们的热血和勇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湖的复杂和多彩。
真是太棒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侠文化课之颠覆
本学期,我有幸选到了叶凯老师的中国武侠文化课,由于从小对武侠小说涉猎颇多,我对这门课抱有极大的期待。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老师所带给我们的武侠文化与我原先对武侠的认知有极大的分歧,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对武侠的看法。
我原先对于武侠文化的看法基本上都是源自曾经看过的武侠小说,武侠便是英雄的主人公仗剑行走天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报仇雪恨之类的。
而在老师的叙述下,我才了解到,原来在先秦时期,侠乃游侠、刺客之流,而游侠则是交友广阔、门客众多之人,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游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信陵君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他们广收门客,招揽天下豪杰,孟尝君就曾经有门客三千,而要负担如此多人的生济,这些游侠都是大富之家,且都皆为贵族,身份显赫,如果你空有才情却无身价地位,你也是无法被称为游侠的。
而与我们原先想象的侠客最为接近的则是刺客,诸如聂政、荆轲等人,正是因为这些刺客都是以义为先,为报恩情,不惜性命,无视礼法,所以,韩非子曾言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对此,我认为太史公对这些侠的评价最恰如其分:“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可见,古时之侠客与我们现今所理解的侠客形象有较大的出入,老师所说的这些莫不带给我以较大的冲击、颠覆。
后来,老师又跟我们说武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武侠文化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空”、“无”思想。
什么是空?佛家说“万法皆空”,空就是无,就是不存在,不存在就会有无限可能、无限期望,需要大家自己慢慢品味,当然也就远胜于有了。
就像绘画一样,西方绘画讲究细致、真实,画布要涂满颜料;而中国画则不然,它有大量的留白,这些留白非但没有破坏画面的整体美感,反而增添了一种意境,为画作增色不少,这就是“空”。
而武侠小说中,“空”、“无”的思想也是得以体现。
金庸的小说中基本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天下第一,或是天下第一早逝或隐居,总之天下第一的人是基本上没出过手的。
正是这样小说才更加吸引读者,是想如果作者将个人的座次排名全都写出来了,那反倒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正是没有第一,才有无限的可能,大家都有可能,可以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就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这就是“空”、“无”的魅力之所在。
而在功夫熊猫这部表现东方思想的电影中同样有“无”的体现:众人视为无上珍宝的《神龙秘籍》最终被发现居然是无字天书,一个字也没有,然而主人公依旧是打败了反派大Boss。
其实是龟仙人想通过这本一个字都没有的《神龙秘籍》告诉大家,只要向着目标,坚持不懈,努力付出,那他就有可能成功,成为神龙大侠,那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也曾花费一节课的时间为我们阐述武侠作品中的颠覆,武侠作品中有许多对传统经典的形象的颠覆,正如英雄这一形象。
在我们的印象中,英雄是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为万人敬重的人,是一种高大全的形象,而在金庸作品中“英雄”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今生不见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的陈近南可以说是小说《鹿鼎记》中最为人称赞的英雄豪杰,但我们仔细一看,他近乎于愚昧的愚忠的效忠郑氏一族,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他要造反的康熙帝是难得的为百姓谋福祉的好皇帝,而他效忠的人却是郑克爽这种小人,况且当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一旦起义则会生灵涂炭,这种以自己之私念凌驾于他人性命之上的人安能称之为“英雄”?最终看似英雄的陈近南被小人郑克爽所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那为什么武侠作品会有这种对高大上形象的颠覆呢?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现实生活的反应,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便产生了一种叛逆心理,继而对高大上形象产生了怀疑,即连我都做不到,这些“英雄”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于是,文学作品中的高大上形象遭到颠覆。
提起武侠小说,大家立马会想到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耳熟能详的武功招式,还有一场场精彩的大对决。
而大家总以为对决中就靠武功的高低,即比武技击,通俗的说法就是看谁厉害。
但武侠小说亦对此有所颠覆。
对决中靠的不仅是武功的高低,也需要智慧。
《射雕英雄传》中第二次华山论剑,其时走火入魔的欧阳锋武功已是天下第一,郭、黄、洪三人皆不是其敌手,关键时刻,黄蓉机智骗欧阳锋自己打自己,才将他应付过去,正是她的智慧救了大家。
而在另一武侠名家古龙的作品中,智慧的作用更大。
古龙作品中的主角例如楚留香、陆小凤等人,武功往往不是绝顶之流,然而却总是能逢凶化吉,战胜实力远在他们之上的敌人,靠的就是激战中的应变机智。
同样气势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最早在作品中体现这一点的是台湾作家司马翎,在他的《饮马黄河》中主角朱宗潜曾凭借着气势战胜实力高强的对手。
书中将人物的武功修为与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按照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创造出新意十足的“武侠气势论”,致使传统武功技击由“花拳绣腿”的浮光掠影中解放出来,而进入精神、心灵的玄妙境界。
后来的诸多作者例如黄易等都借鉴了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实在武侠作品中,还有许多遭到颠覆的东西。
天地初开分阴阳,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邪,在武侠作品中,武林往往分正派、邪派。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正邪不两立,正与邪总是泾渭分明,正派中人必然是正人君子,就像是梁羽生小说中的天山派一样,总是代表着正义。
而邪派中人则心狠手辣、无恶不作。
但是在新武侠小说中却不是这样。
正派中人未必是好人,就像《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是正派代表华山派的掌门,江湖人称“君子剑”,表面上看起来谦谦君子,道德模范,背地里却是个人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为夺得五岳剑派盟主之位,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以此骗取林家的《辟邪剑谱》,更是嫁祸给自己的弟子,又暗算杀害恒山的两位师太,可谓丧尽天良。
相反的,邪派魔教出来的也未必是恶贯满盈、为人不齿之人,例如黄易作品《覆雨翻云》中的魔师庞斑,身为魔门第一人的他虽然杀过人,但却不是心狠手辣之徒,相反他也有一颗悲悯苍生之心,而且他充满智慧,邪魅气质过人,更是令人折服。
武侠作品中,没有单纯的正与邪,只有杀人者与被杀者,胜利者与失败者,所谓邪教魔门都是“正派”所言,没有人会自称邪魔的,他们只不过是失败了或曾经失败过而已,成王败寇不外如是。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单纯的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而去给他贴上标签,需知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正邪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