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校本课程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校本教材

初中地理校本教材

初中地理校本教材篇一:地理校本课程教案地理校本课程教案世界旅游篇二: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地理校本课程***前言***坐落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

赤金镇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也继承了“铁人精神”,建校几十年以来,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发展的思维正日趋形成新教育理念的潮流,******遵循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认为单纯靠“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接受、考试的分数”来诠释的旧教育观,应该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遗弃。

应该将目光投入到新课程的开发上来,以期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培养全新的能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新一代接班人。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自然就成了这种实践的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形成了具有赤金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编写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方面:1、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随意地开设。

明确了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最后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么成果。

对于课程目标的设定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以及作为主人翁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动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突出以下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一定程度。

其次,明确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评价方式。

2、最大限度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我们所学过的课本知识,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扩充;立足生活题材,让学以至用;借助各方教学资源,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地理校本选修课程

地理校本选修课程

合肥北城中学地理校本选修课程旅游地理年吕恩目录第一节一些重要概念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三节我国的世界遗产第四节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五节旅游资源的评价第六节旅游景区的规划第七节旅游活动设计第八节旅游安全第九节旅游业第十节旅游与环境(2)世界自然遗产代表某一类地质地貌中最重要的历史演变过程,展示了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

(3)世界遗产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顶级品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源。

3、保护世界遗产的措施:(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合作与相互支持,为保护遗产作贡献。

(2)1976年,政府间的国际合作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确定和保护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将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我国十大旅游胜地——关注旅游线路图的设计长江三峡、杭州西湖、桂林山水、安徽黄山(双遗产)、台湾日月潭、{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北京故宫、秦陵兵马俑、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5、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地域性(1)旅游资源分布的东西向差异1、西部降水较少,植被生长较差2、自然旅游资源一般宏伟粗犷3、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

4、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植被生长较好5、自然旅游资源清新秀丽6、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以汉族文化为特色。

(2)旅游资源分布的南北向差异北部的新疆、内蒙古地区,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特征,土地广袤,绿洲文化,草原文化突出。

北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等自然景观则雄冠全国,人文旅游资源中巍峨的宫殿、宏大的陵墓、气派的皇家园林等给人以雄的感觉。

南部多丘陵山地,水热充沛,气候条件较好,自然景观以秀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民居建筑、私家园林、田园风光等也具有秀的特点。

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藏民族文化特点突出。

第四节旅游景观的欣赏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1)选择观赏位置——距离和角度(2)把握观赏时机(3)抓住景观特色①园林景观的常用构景手法构景手法做法与效果举例主配主景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故宫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为主景,其余为配景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景观类型景观举例观赏位置选择高大山峰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远眺、俯瞰地貌的酷似造型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微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特定的观赏位置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置身其中近观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加、美两国间,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黄果树瀑布(贵州境内,北盘江上)适当距离仰观江河湖海洞庭湖、长江、滇地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一岳阳,黄鹤楼—武汉,滕王阁一南昌,大观楼一昆明)之上俯览远望湖沼池塘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城市中的湖泊宜平视)山水有机组合景观漓江山水、长江三峡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秋赏红叶、冬观腊梅;杭州西湖春季最好;松花江、太阳岛夏季;海南岛每年11月前后;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色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随天气而变化的自景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特定时间出的自然景观钱溏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候鸟—五月;大理蝴蝶会—三月;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峨眉山“佛光”(光的衍射)、吉林雾淞——特定的气象条件特定时间出的人文景观赛龙舟在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一次,多在夏、秋季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举行层次障景法多在园林入口处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入口处,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风、竹林等)阻碍另一些景物,达到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红楼梦》中大观园入园处隔景法利用墙、廊、树篱、殿堂等将景物分隔为不同的景区,以增加曲折、层次,丰富景观层次和旅游者的想像苏州园林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看到的范围内,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的景观美苏州园林借景借园外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境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颐和园借四山宝塔形成条件海域环境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有利于珊瑚虫的繁殖盐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海水浅,阳光充足地质环境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理课程中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并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究地理现象的欲望。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丰富多样的地理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性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地理知识,又能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参考教材相关章节。

2. 我国地理区域特点:学习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结合教材相关内容。

3. 人地关系: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

4. 地理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学习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5. 实践活动:组织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第二周:我国地理区域特点(东北、华北);第三周:我国地理区域特点(华东、华中);第四周:我国地理区域特点(华南、西南);第五周:我国地理区域特点(西北);第六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七周:地理信息收集与分析;第八周:实践活动及总结。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概述: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而设计的课程。

它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他们的地理意识和空间认知能力。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通过研究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学生地理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1. 地球与环境:包括地球的形状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经纬度等基础知识,以及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2. 区域地理:涵盖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变化和地域分布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3. 城市与人类活动:主要介绍城市的发展历程、人口变化和城市规划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城市的演变和人类在城市中的活动。

4. 资源与环境保护:关注地球上的资源分布和利用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好奇心。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法:1. 日常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估学生的研究态度和表现。

2. 知识考核:定期进行知识考核,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项目评估:根据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论:初中地理校本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地理意识和空间认知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基本地理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为例,主要包括:1.第一章:地理常识2.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3.第三章:亚洲的国家4.第四章:我们国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5.第五章:地形和气候6.第六章:河流和湖泊7.第七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理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验证。

四、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参考书:地理知识拓展读本3.多媒体资料:地图、卫星图像、地理视频等4.实验设备:地球仪、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地理绘图、报告、论文等,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运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综合素质:评估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地考察、地理竞赛等。

教学评估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教学时间。

2.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两节地理课,每节课45分钟。

3.教学地点:教室和实验室。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地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1. 引言地理课程在中学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地球表面的现象,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份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并提升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2. 目标与目的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目标是:-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兴趣和热爱;- 促进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维。

3. 课程设计与分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应采取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与分级。

3.1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 地理概论-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地理实践核心课程的设计应包括相关的知识点、概念解释、案例分析等,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理论和现实应用之间的联系。

3.2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应提供更深入的地理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有机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选修课程可以包括:- 经济地理- 城市地理- 人口地理- 气候与气象选修课程的设置应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4. 教材开发与资源准备为了实施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我们需要开发适合学生研究的教材,并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

4.1 教材开发教材开发需要团队合作,我们将聘请地理学界专家和中学教师组成编写团队,制定详细的编写计划,确保教材内容准确、科学,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2 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 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PPT、视频等;- 实地考察、户外实践的相关指导和安全措施;- 地理实验室和设备的购置和管理。

5.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

5.1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研究、案例分析等。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材XXXChapter: Life and GeographyXXX:1.XXX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2.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apply geographical knowledge to explain n。

life。

and other geographical phenomena.3.XXX' XXX and judge n using their knowledge.4.XXX.5.XXX.Table of Contents:1.n to Life and Geography2.Preface to Life and Geography3.Wilderness Survival4.Meteorology and Life5.Disaster nXXX:XXX.n to Life and GeographyI。

The Philosophy of the New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The "General High School Curriculum Plan (Experimental)" clearly states that "general high school XXX the quality of the n and is oriented towards the public."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basic task of high school 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n。

Geography is a subject course set up in general high schools and belongs to the nal curriculum。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教案标题: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主题:1. 地球与地图: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图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意识。

2.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气候、水文、地貌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3.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化、农业、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4. 地理信息系统(GIS):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地球与地图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图的使用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地图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上的信息。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制作一张简单的地图,并标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自然地理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地理景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地球的气候、水文、地貌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3.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观察并记录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地貌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解释和分析。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第三课时:人文地理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人口、城市化、农业、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3.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关于该地区人文地理的报告。

4. 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分享他们的研究报告,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第四课时:地理信息系统(GIS)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GIS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地理校本课程***前言***坐落于省玉门市赤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

赤金镇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也继承了“铁人精神”,建校几十年以来,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发展的思维正日趋形成新教育理念的潮流,******遵循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认为单纯靠“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接受、考试的分数”来诠释的旧教育观,应该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遗弃。

应该将目光投入到新课程的开发上来,以期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培养全新的能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新一代接班人。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自然就成了这种实践的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基于学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形成了具有赤金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编写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方面:1、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随意地开设。

明确了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最后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么成果。

对于课程目标的设定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以及作为主人翁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动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突出以下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一定程度。

其次,明确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评价方式。

2、最大限度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我们所学过的课本知识,同时也是对所学容的一个扩充;立足生活题材,让学以至用;借助各方教学资源,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3、结合时事热点,开发校本课程。

学生对时事热点的了解往往是来自网络、报纸,而对于这些报道的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要他们进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见、见解就显得困难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对时事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

开设与时事有关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帮助。

4、重视学生兴趣,让校本课程更具活力。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

***在开设地理校本课程的时候,注意学生兴趣与知识的结合,务求令到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从而期望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教材主要由“气象万千”和“野外生存”两部分组成。

教材编写紧扣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气候,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

希望本教材对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目录第一章气象万千 (5)第一节如何观天气 (5)第二节气候与健康 (8)第二章野外生存 (11)第一节野外天气观察 (11)第二节野外方向判断 (13)第三节地图与指北针的认识和使用 (16)第四节寻找水源和取火 (20)第五节露营知识 (24)第六节灌木丛穿越知识 (27)第七节野外避难之策 (30)第一章气象万千第一节如何观天气学习目标:1、能简要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天气现象,并能结合自身生活说出自己对天气的理解。

2、与同学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天气的民谚。

3、说说自己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将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同学。

一、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天气现象1、晕天空中有一层高云,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红外紫。

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

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2、华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

月光或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

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

紧贴月盘的华又称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黄色为主,最外呈红色。

有时在华盖外隔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

3、虹和霓含七种色光的太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

当光环的彩色排序是紫外红时,称为虹。

在虹的外面,有时还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彩色环的排序与虹相反即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对太阳而立才能观察到。

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天空有云雨时,最易看到虹和霓。

4. 曙暮光日出前,即太阳未露出地平线前,照射到高层大气,被大气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从这时刻起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为止的光亮称曙光。

日落后即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后,仍有一段时间可照射到高空大气,因空气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维持微明,这段时间的光称暮光。

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

曙光时段称黎明,暮光时段称黄昏。

由于曙光开始与暮光终了的标准不同,通常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曙暮光持续的时间在赤道最短,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二、听民谚、识天气异常的气候变化事件总会给人们留下异常深刻的记忆和思索。

我国古人就曾对严寒等异常气候条件联系气候变化过细致的观察并形成民谚。

“夏有奇热,冬有奇寒”。

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酷热,令田间鱼儿被晒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

“奇热必有奇寒”。

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南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

放眼于更长的时间畴,世界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这主要指半个月的天气。

通常寒潮于冷空气笼罩下,天气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温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

奇寒本身就表明干冷空气势力特强,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继续频繁南下,暖湿空气萎缩退居外海。

此种局势往往持久,若至今春雨水推迟,导致冬春连旱。

历史上不少严重冬春连旱年皆为前期严寒有关。

“冷得早,回暖早”。

如果最冷时段明显提前,则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现同样量级的严寒,也表明季节会相应提前,春天可能早来。

三、如何预测天气现在人们往往通过天气预报来得知天气状况,虽然方便,当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获悉,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疏忽大意,一旦失去科技服务,既失去了依赖,又没有丝毫自然常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困扰。

现将一些预测天气的经验收集,希望对学者有帮助。

1、清晨,太阳末出之前,看黑云,如鸡头、龙头、旗帜、山峰、车马、星罗,如鱼、如蛇、如灵芝、如牡丹,或紫黑气贯穿,或在日上下者,主当日有雨,多在13~17时。

2、夜晚,看月亮颜色,或青或红,主次日有雷雨。

月亮周围有白云结成圆光,或大如车轮者(月晕),主来日大风。

所谓“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缺、何方有风”。

又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础润者,即柱脚石是有水珠渗出,主不日有雨。

结合现代情况有人总结出"暴热生风、管润生雨",即:突然暴热数天,一两日必有大风,自来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渗出,擦去后仍渗出者,主一两日有雨。

3、星光闪烁,必定风作。

白云遮住北斗星的2~4小时。

"天公作变,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

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时,主雨水将至。

下雨时,泥腥味甚浓者,一二日难晴。

4、阴历正月初七、初八,北风必定发。

阴历二月初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阴天或雨天。

5、云向东,刮黄风;云向南,雨漂船;云向西,水滴滴;云向北,晒干麦。

东风虽主降雨,然在黄梅时节,大伏之中,刮东风则天晴,秋日吹北风每每降雨,但秋夜吹北风则主天气晴朗。

课后作业: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自己预测某一天天气的方法。

第二节气候与健康学习目标:1、能说出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有关气候影响健康的事件。

一、气候怎样“塑造”人类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

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热量。

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

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

鼻梁较高,鼻孔道较长。

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

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

以我国为例,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少,仅为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

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

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

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

比如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

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

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宏亮,性格诚实直爽。

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二、气候影响生男生女婴儿的出生日期与气候有关。

在所有实行生命统计的国家里,婴儿的出生季节呈现出明显的统计规律。

以日本为例,在 1月份和3月份婴儿出生数最多,7月份最少;而双胞胎则大都出生在下半年。

气候对胎儿的性别具有一定影响。

1977年英国出生的男女婴儿比例为 140:100,著名的生物学家赖斯特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指出,这与英国 1975-1976年发生特大干旱之后又普降了一场大雨有关。

而1952年在伦敦出现异常大雾的 320天后,当地不少医院报告出生的女孩比例比男孩多24%。

出生月份对婴儿个性的影响。

统计表明,最冷月份出生的人,性格可塑性较强,易在任何领域中取得成功。

而出生在夏天的人性格则趋于向。

三、天气与感冒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