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
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衍生和词汇化等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摘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225个反义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对反义复合词的语素顺序、词义衍生机制、词汇化等级以及留学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我们认为两个反义语素并置到成词是一个语义概念逐步整合的渐变过程,其内部是一个连续统。
共时状态下的反义复合词存在着词汇化等级的高低之别。
面向对外汉语的反义复合词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反义复合词概念整合隐喻转喻词汇化
一、引言
二、反义复合词的词义衍生机制
三、反义复合词的词汇化等级
四、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反义复合词
五、结语
《国际汉语学报》第三卷第一辑。
浅析反义语素合成词

浅析反义语素合成词反义语素合成词是由反义或对义的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联合型复合词。
从合成词的内部结构来看,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之间存在着独特的意义关系。
从意义方面来看,反义语素合成词有着独特的意义范畴。
在文化内涵方面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样一种特殊的合成词,其内部也蕴含着传统的中国文化。
标签:反义语素合成词;意义关系;意义范畴;文化范畴一、定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对立统一之中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性。
而在我们的汉语中,也有这样一类词,其自身也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反义语素合成词。
反义语素合成词是由语素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双音复合词。
如早晚、反正、手足、出纳、忘记等词。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反的,表示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同时,它们又统一于合成词中,二者缺一不可。
文中统一用A、B字母表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两个语素。
二、语素与语素的意义关系构成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在意义上是相对或相反的,其意义关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A、B语素的语素义处于互补性反义关系之中。
即“处于同一反义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同时,否定A就肯定B,否定B就肯定A,两个语素之间没有非A非B的第三个语素存在。
例如‘生’和‘死’是相互排斥的,不是‘生’就是‘死’,不是‘死’就是‘生’,排除了既不是‘生’也不是‘死’的中间状态。
这种相反是互补性质的”①。
这样的词还有动静、公私、反正、开关、昼夜等。
第二类是A、B语素的语素义处于极性反义关系之中。
即“处于这种反义义场的两个词中,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
例如‘白’和黑相反,是‘白’就不是‘黑’,是‘黑’就不是‘白’,但是‘不白’却不一定是‘黑’,‘不黑’也不一定就是‘白’,可以有中间状态存在,例如‘灰’。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也称对立词、反义合成词或反义相成词。
反义词表示的是相反或相对的意义,突出的是事物具有的对立特征,而当两个长期连用的反义词词汇化为反义复合词之后,它所突出的便不再是对立特征,而是事物内在的统一性。
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汇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中文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在反义复合词中,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约占95%以上。
学术界对数量很少的偏义反义复合词关注较多,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研究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成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这一术语是我比照偏义复合词这一名称独创的。
据我的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有近三百个。
除了近十个偏义复合词以外,其余的词都是非偏义反义复合词。
这些词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二百多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深入研究,我发现了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例如:“左右这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中所包含的“身边跟随的人”这项意义与其构词语素“左”和“右”的本义比较相去甚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在词义生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这一变化不同于偏义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总有一个语素的意义被完整保留下来;也不同于某些近义复合词,它们的词义往往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汇合。
我所关注的这类词,当它们的语素凝结为词以后,几乎都会产生全新的义位。
我把这一现象称为“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
为了清楚地揭示这一语义变异现象,采用了义素分析法。
分析的结果是:少量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其词义的构成义素与语素义的构成义素相比较,部分义素发生了变化。
这类词约占我所统计的反义复合词的四分之一。
浅谈如何从多维角度看英语反义词

浅谈如何从多维角度看英语反义词1 引言词汇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即形体关系;意义关系;实体关系。
词的反义关系属于意义关系(sense relation)中的一种。
词的反义关系是指词与词之间存在着的相反或对立的语义关系。
词义相反或对立的词叫反义词(antonyms)。
多年来,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词与词之间的反义关系。
反义关系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语义关系之一。
但是,综合性地从多个角度对反义词进行剖析的文献却并不多见。
2 从语义对比角度来看反义词语言学家们根据语义对比(semantic contrast)来划分反义词,分为如下几种:2.1 可分级反义词(Gradable Antonyms)可分级反义词也称相对反义词(contrary terms),它是指两个词处于彼此对立的两个极点。
中间可以插入不同程度的词,比如good和bad,它俩处于两个极点,中间还有许多其他程度的词,如not good,并不等于bad, not bad 也不等于good 等等。
还有young和old, 中间还有medial. 再比如happy 和sad, 除了高兴和难过,还有其他许多感情。
2.2 互补反义词(Complementary Opposites)这类反义词在语义上是相对的,彼此排斥。
其最大特征是两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是语言学家John Lyons提出的。
如dead 和alive,不可能有中间的状态。
Right和wrong 也同理,要么对,要么错,没有既对又错的。
2.3 关系反义词(relational opposites)又叫换位反义词(conversives)这种反义词成对(pairs)或对称(symmetry)出现。
例如:buy/sell, own/belong to, lend /borrow, give/receive, employer/employee, husband/wife等等。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丁喜霞 (2006)《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 ·418 ·
变研究》, 以中古时期成词的常用并列双音词为主要研 究对象 ,在典型个案描写的基础上 ,探讨常用双音词成 词的途径 、演变的机制和规律 。该研究对探究并列双 音复合词的组合规律和词义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历时视 角 ,但并未就这类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认知规律做 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
a . 晨昏 、早晚 、旦夕 、昼夜 、日夜 、先后 ; b . 产销 、传承 、承传 、录放 、问答 、授受 、教学 ; c . 首尾 、因果 、伯仲 、姐妹 、序跋
2) 利弊准则 在反义复合词义素的排列顺序上 , 表示积极意义
的语素 ,如“存 、生 、胜 、荣 、利 、廉 、优 、喜 、褒 、奖 、赏”等 , 倾向于置前 ; 而表示消极意义的语素 , 如“亡 、死 、败 、 辱 、害 、耻 、劣 、丧 、贬 、惩 、罚”等 , 则倾向于置后 。这类 复合词数量很多 , 如 : 存亡 、生死 、胜败 、荣辱 、利害 、廉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20429 (2008) 0620418205
一 、引言
双音并列复合词是汉语构词的重要方式之一 , 而 双音并列复合词主要由同义和反义 (或称相对 ,本文用 “反义”作为一个上义词 ,概括各类意义相对的情况) 语 素组合 起 来 , 如“道 路”“( 道”和“路”同 义) 、“路 径” “( 路”和“径”同义) 、“是非”“( 是”和“非”反义) 、“睡觉” “( 睡”和“觉”反义) 等 。
1) 空间和时间准则 (1) 空间方位准则 由上到下 、由左到右是汉民族空间定位的习惯 , 这
“左右”的语义与语法化

“左右”的语义与语法化作者:钱书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3期摘要:作为方位词的“左右”具有空间义、时间义和数量义。
空间义包括方位义和范围义,时间义既可表时点又可表时段,时间义和数量义均表示约量。
从空间义到时间义再到数量义构成了一个连续统。
在概念隐喻作用下,“左右”进入了语法化的进程,从一般名词到方位词、代词、动词再到副词,经历了从实指到虚指,从自指到转指,从具体到抽象的历程。
关键词:左右;语义;概念隐喻;语法化作者简介:钱书新(1969-),女,河南方城人,嘉应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汉语语法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2“左右”从实指到虚指、从一般名词到助词,实际上是“左右”语法化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
语法化的过程,是指表实义的词逐渐衍生成为表虚义的词的过程。
隐喻是其词义虚化重要的驱动力。
语法化的意义演化一般遵循“具体—抽象/不太抽象—更加抽象”的路径,这与隐喻的表义效果是一致的。
一、方位复合词“左右”的语义从字源上看,“左”和“右”的本义分别指称“左手”和“右手”,是一般的名词。
“左”、“右”作为相对空间观念来源于人类对自身同周围事物相对方位关系的观察,人们将靠近自己左手的一侧称为“左”,靠近自己右手的一侧称为“右”时,就有了主观的自身参照,“左”、“右”也由一般名词变成了方位词。
(一)“左右”的空间义1、“左右”的方位义“左右”的方位义可以表示一个参照物体自身或之外的左边和右边,也就是说,“左右”表达的方位义可以有两种:一是自身方位义,二是外向方位义。
例如:(1)【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正中有一道纵沟,分左右两个半球,表面有很多皱襞。
《现代汉语词典》(2)【鼻腔】鼻子内部的空腔,分左右两个,壁上有细毛。
《现代汉语词典》(3)进了这道门,左右都是长廊,包着一个宽敞的院子。
(老舍《正红旗下》)(4)门的左右各有一只大石狮子。
单音节反义词对及由其构成的复合词的语义分析

意义反对现象是 语义学家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 反义也 是属 于 同一 意义范畴 的。 如“ 多” 和“ 少” 与“ 老” 和“ 少” 都 属于
是语义关 系 中很重要 的一种 关 系。 莱 昂斯 ( L y o n s ) ” 和克 鲁斯 “ 数量 ” 这个范畴 ; “ 好” 和“ 赖” 与“ 贵” 和“ 贱” 都属于“ 性质 / 质 ( C r u s e ) 把这种现象 细分为三种范畴 , 认 为意义反对现象是 由 量” 这个 范畴。 但是在语 言的使用过程 中这些词 既具 有表客观
摘要: 义素分析法证明了现代 汉语 中的单音节层级反义词必须词性上一致且属于同一意义范畴。 由于语
言发展的绝对性 , 再加上人类对 同一事物认知角度的不 同, 这类反义词对在运用过程 中 表 现出语义的不对称 性, 无标记项不仅具有 自身的意义, 而且还 包含 与其 自身相反的意义。 由这 类反义词对构成的复合词在 构词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2 0 8 0 ( 2 0 1 4 ) 0 1 — 0 0 7 6 — 0 3
三大类词项来实现 的: ( 1 冱 补词 ; ( 2 ) 方 向反对词 ; ( 3 ) 反义词 。 张
“ 语义学” 一词是由法国语 言学家布雷阿尔于 1 8 9 3年正式
提出的 , 随着 国外语言学研究成果 的不断推 出 , 汉语语义学 的 建理 1 先生认为一对反义词并非仅 仅存 在意义上的相反性 , 在
研究 也进入 了新 的阶段 。 但总 的看来 , 词汇学和传统语义 学仍 运用过程 中每对反义词两项的主观 色彩体现也是相对 的 , 并指 然把词义看作一个整体 , 虽然他们在对 反义词研 究时 , 也 注意 出反义词作为术语通常是指形容词 , 表示长度 与优劣等变量 的
反义复合词“俯仰”的语义演变及认知分析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反义复合词是指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 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是一类特殊 的复合词,在结构和意义上都与一 般复合词不同。例如,由名语素构 成的左右、前后、上下,由动语素 构成的行止、去就、呼吸、死生, 由形语素构成的长短、好歹、多少、 反正、高低等等。反义复合词的出 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数量, 增添了汉语词汇的门类。《现代汉 语词典》中收录 255 个反义复合词。 国内对于反义复合词的研究主要是 对它的语义演变集中进行描写,而 缺乏对它发展的内在动因或规律的 解释。从认知角度研究的文章也缺 乏系统性的描写。本文借助北京大 学 CCL 语料库的语料,以动语素构 成的“俯仰”为例,从历史角度对 它的语义发展进行描写,从认知角 度对它内在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 同时也能为其他反义复合词的研究 提供一定的经验。 二、“俯仰”成词及语义演变 (一)“俯仰”词汇化 “俯仰”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 是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 但是对于其的具体研究比较少。“俯” 和“仰”是一对表示反义关系的动 词,“俯”表示低头,面向下;“仰” 表 示 抬 头, 面 向 上。 最 初,“ 俯 ” 和“仰”是相对 单 独 使 用 的 , 这 种 情 况 在 先 秦 时 期 就 已 经 出 现 了, 例如: (1)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 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 (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8)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 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 据杖,故遂俯仰从群臣议。(《三 国志·吴志·孙权传》)
(9)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 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蜀志·蒋 婉传》)
上 述 例 子 中,“ 俯 ” 和“ 仰 ” 由表示低头和抬头两个相反的意思 融合成“行为、举动”的意思,虽 然它们的意义相反,但是却有着共 同的上位概念,是一种部分代整体 的转喻。从人们的认知角度来看, 是转喻的认知原则即突显原则在起 作用。世界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整 体,人们往往会选择易于感知的部 分来代表整体,我们称之为转喻。 它就是推动“俯仰”词汇化的内在 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月 Vol.38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ul. 2016────────── 收稿日期:2015-11-13作者简介:任效莹(1989-),女,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38-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任效莹(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摘 要:反义复合词“左右”在汉语发展史中经历了名词—动词—助词—副词这样的语法化过程,在研究中不仅要梳理出该词具体的语法化演变历程,而且要从中找出原因和规律。
从认知的角度浅析“左右”的语法化历程,可以试图说明隐喻在实词虚化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他语法化现象的研究提供经验。
关键词: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H 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4-0038-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4.009A Cognitive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Changes of the Antisense CompoundWord “zuoyou ”REN Xiao-ying(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Abstract: The use of the antisense compound word “zuoyou ” has experienced such changes: first as a noun, then a verb, an auxiliary word and at last an adverb. How and why its use has changed must be found out in our studies. 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s aims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etaphor in the process during which a content word becomes a function one, and to provide some insight for studies on other grammatical changes.Key Words: antisense compound word; zuoyou ; grammatical changes; cognition反义复合词“左右”在历时演变中,经历了由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这样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在研究中不仅要梳理出该词具体的语法化演变历程,而且要从中找出原因和规律,为其他语法化现象的研究提供经验。
认知语言学认为,研究实词虚化应偏重于“从人的认知规律来探索语法化的原因”[1],而认知在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语义,所以下面本文将从“左右”词性变化出现的时间顺序找出语义(本文即词义)的相关性,从认知角度分析出造成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机制。
一、名词“左右”的产生和发展“左右”最早是由春秋时作为方位词开始使用,本义即方位并列,表示参照物自身或其之外的左右两边,如例(1)。
从认知角度来看,其方位意义源于人类对人体对称器官的认知需求。
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左右”的本义引申为动词性和名词性两种(动词义在下文进行阐述)。
名词义最早指人,表示为“左右近臣”,如例(2),实现了方位域到人类身份域的投射。
之后“左右”的名词意义泛化,由确指的事物开始部分虚化为不确指的成分,表示为“周围、附近”,这是方位域向处所域的投射。
这种语义的表达方式具体有两种,一种是“指人名词+左右”,此种用法春秋时就已出现,如例(3)。
另一种是“处所名词+左右”,大约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如例(4)。
有时“左右”的名词义会进一步虚化,发展为没有实在意义的敬称,取代对人的直接称呼,如例(5)(6)。
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左右”的名词义逐渐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脱落。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关雎》)(2)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其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任效莹: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39-(3)文王险降,在帝左右。
(《诗经·大雅·文王》)(4)令军士不得于亮墓左右刍牧樵采。
(《三国志·诸葛亮传》)(5)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6)然亦不能不粗呈于左右。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二、动词“左右”的产生和发展动词“左右”的语义相对名词义发生了进一步的抽象化。
“左右”作为动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帮助,辅佐”,这种词义主要来源于“左右”的单字本义—左手和右手,因为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引申为动词,表示帮助,如例(7)(8)。
二是“支配、控制”,这一词义也来源于方位词“左右”的概念隐喻。
“左右”作为方位词总是有参照物,指的就是以参照物为中心的前后或者上下的约量,约量虽然可以有变化,但受参照物制约,变化范围有限,由此就引申出“左右”的“支配、控制”之义,这种词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仍有出现。
“左右”作为动词时有一般动词所具有的语法特征,既可以单独作谓语,后面带上宾语,如例(9)(10);也可以做连动谓语,直接跟在别的动词后,如例(11)。
“左右”作连动谓语跟在别的动词后的情况并不常有,缺乏稳固性,为“左右”的进一步语法化提供了语法条件。
(7)此三人者,实左右之。
(《国语·晋语四》) (8)以公用经术左右先帝五年,稔闻其德。
(唐·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9)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
(《国语·越语上》)(10)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
(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11)予欲左右有民。
(《尚书·虞书》)三、助词“左右”的产生和发展大约东汉开始,“左右”作为助词跟在数词或数量短语后表约数的用法就出现了,如例(12)。
但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鲜有出现,直到现代汉语才大量使用。
(12)何以明人年以百为寿也?世间有矣,儒者说曰:太平之时,人民侗长百岁左右,气和之所生也。
(东汉·王充《论衡》卷一)“左右”作为助词表约数的用法,涉及两种认知域:时间域和数量域,这与它搭配的数词或数量短语有关:(一)时间域“左右”的词义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也是符合人类的普遍认知经验的。
在上文“左右”的名词义中我们提到,“左右”的名词义发生泛化,可以表示周围、附近,是一种约指,这与“左右”放在时间短语后表附近这一模糊意义相对应。
“左右”和时间短语搭配所表示的时间概念可以分为时点和时段,例如:(13)大概在十点左右吧,鸡丝面来了!(老舍《取钱》)(14)可是枪弹最密的时间只有半分钟左右。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二)数量域“左右”所表示的数量域也是从空间域隐喻投射而来。
数量域不区分方向,只表示年龄、距离、温度等的数量大小。
在数量域中,“数量短语+左右”只表示概数,不确定数目。
例如:(15)建衡二年至奋之死,孙皓即位,尚犹未久,若奋未被疑之前,儿女年二十左右,至奋死时,不得年三十四十也。
(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九)(16)又走了一里地左右,他们来到一个乱尸岗子。
(老舍《四世同堂》)四、副词“左右”的产生和发展在元代,由于词义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左右”进一步产生了语气副词的用法,被解释为“无论情况怎样,事情发展趋势不变”,相当于副词“反正”“横竖”,如例(17)(18)。
这一副词语义仍然是源于概念隐喻。
在人类的认知经验当中,空间方位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正负方向上的区分,“左”和“右”只是相对的反义关系。
蒋绍愚提到处于这种关系的“两个反义词之间有中间状态”[2],这种中间状态消除了“左右”语义上的绝对化,说明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人们没有明确的心理偏向,这样方位居中的左右双方势均力敌,造成现实情况不会由此发生变动。
这样的认知基础使“左右”语义越来越虚化,引申出“无论、不管”之义,产生了语气副词的用法。
(17)(郭云)你看么,我见他是出家人,则这般与他个茶吃,他又这般饶舌,也罢,依着他,左右茶客未来哩。
(元·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18)我左右是死的人,晓的甚么杉木柳木!(赵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语气副词“左右”在近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虽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但是语法特征还是有所不同的。
在近代汉语中,“左右”可以修饰更多的动词,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如例(19)(20),并且可以放在各类句式前,如例(21)(22)。
有时动词还可以省略,直接修饰动词后的宾语成分,如例(23)。
但是到了现代汉语,“左右”作为语气副词出现的频率大大减少,尤其是在普通话日常表达中,但是一些方言(如辽宁方第38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月-40-言)使用仍然比较普遍。
此外,语气副词“左右”在使用中语法特征也发生了变化,一般用在小句前,且一般只修饰动词“是”,如例(24)。
(19)老陈,左右打搅你家。
我有五百多年不洗澡了,你可去烧些汤来,与我师徒们洗浴洗浴,一发临行谢你。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20)正唱《三弄梅花》,还未了,只见伯爵来,应保夹着毡包进门。
那春梅等四个就要往后走,被西门庆喝住,说道:“左右只是你应二爹,都来见见罢,躲怎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十二回)(21)左右破着老婆丢与你,坑了你这银子,拐的往那头里停停脱脱去了,看哥哥两眼儿空哩。
(同上,第二十五回)(22)想了想,左右他在那里望着影壁作揖,索兴不还他礼。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23)我来错了!原来是僧人,闻得南边和尚们最不这好,躲了强盗,又撞了和尚,却不晦气!知死万死,左右一死,且进门观其动静。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24)左右是没事作,闲着上教会去逛逛,又透着虔诚,又不用花钱。
”(老舍《二马》)五、“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以上是按照反义复合词“左右”的不同词性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的语法化分析,虽然分为四个部分,但这四个部分是无法分割的。
从认知角度来看,它们的语义来源是相互联系的,都是在隐喻的作用下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所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