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复合词“反正”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正反同词”产生、演变的原因及其嬗变的趋势

“正反同词”产生、演变的原因及其嬗变的趋势

“正反同词”产生、演变的原因及其嬗变的趋势[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界曾对词义“反训”问题展开过激烈讨论,分歧很大。

“反训”反映的是“正反同词”的语言现象。

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文章就“正反同词”产生、演变的原因及其嬗变的趋势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正反同词;嬗变引言20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界曾对词义“反训”问题展开过激烈讨论,但并未达成共识,不论“反训”是不是训诂学的一种方法,应当说其中反映的语言现象-“正反同词”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轨迹。

1“正反同词”对于“反训”各家的分歧相当大,肯定者与否定者所争论的焦点是:“反训”能不能算作训诂学的原则、方法。

肯定者认为用相反的词义去解释古语,“反训”当然是释义的方法;否定者认为所谓“反训”是语言演变的偶合,不是基于相反的原则去训释古字;折衷者则对“反训”作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划分,似有意调和前二者的分歧。

其实,蒋绍愚的论述已不再纠缠于“反训”是否算作训诂学的方法,而是直接触“反训”及所反映的现象本身。

“所谓‘反训’。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具有两种相反的意义。

”他所关注的是一个词兼具两个相对的意义这一现象,即“正反同词”现象。

同时列出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同一个词;第二,必须是共时的语言现象;第三,必须真正是相反一义。

综上可知,“正反同词”指的是一个词同时具有相反相对两个意义。

至于是不是共时的语言现象我认为值得商榷。

蒋绍愚认为历时的语言现象不是“正反同词”形成的原因。

众所周知,词义在产生之初大多是单义的,后经语言的演变发展才成为多义,正反同词的诞生也是这样。

对任意一个语言现象我们都应该立体地观察,处于共时的正反两个义项固然属于“正反同词”,而由于历时变化形成的正反两个意义,从今人的角度看也应该属于“正反同词”。

2“正反同词”产生的原因2.1 根本原因一对立统一性从哲学上来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对立统一体,词义也不例外。

就一个词来看,本义、引申义及各义项之间。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单音节语素构成并列式复合词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单音节语素构成并列式复合词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也称对立词、反义合成词或反义相成词。

反义词表示的是相反或相对的意义,突出的是事物具有的对立特征,而当两个长期连用的反义词词汇化为反义复合词之后,它所突出的便不再是对立特征,而是事物内在的统一性。

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汇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中文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在反义复合词中,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约占95%以上。

学术界对数量很少的偏义反义复合词关注较多,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研究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成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这一术语是我比照偏义复合词这一名称独创的。

据我的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有近三百个。

除了近十个偏义复合词以外,其余的词都是非偏义反义复合词。

这些词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二百多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深入研究,我发现了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例如:“左右这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中所包含的“身边跟随的人”这项意义与其构词语素“左”和“右”的本义比较相去甚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在词义生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这一变化不同于偏义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总有一个语素的意义被完整保留下来;也不同于某些近义复合词,它们的词义往往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汇合。

我所关注的这类词,当它们的语素凝结为词以后,几乎都会产生全新的义位。

我把这一现象称为“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

为了清楚地揭示这一语义变异现象,采用了义素分析法。

分析的结果是:少量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其词义的构成义素与语素义的构成义素相比较,部分义素发生了变化。

这类词约占我所统计的反义复合词的四分之一。

反义复合词“去就”形成演变的认知分析

反义复合词“去就”形成演变的认知分析

反义复合词“去就”形成演变的认知分析[摘要】反义复合词“去就”通过偏义复合的方式实现了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其语义或偏指“去”或偏指“就”,此后又发展出了“举止、行为”“礼仪、礼貌、规矩”“(行为态度)反复变化”“结果或着落”等义项。

其中,“举止、行为”义是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转指上位概念,而“(行为态度)反复变化”义则和隐喻思维有关,是从具体城向抽象域的隐喻投射。

[关键词] 反义复合词;去就;偏义复合;转喻;隐喻对于反义复合词“去就”,前人时贤曾有所论及。

蒋礼鸿认为“去就”表示“行为举动;或行为举动得体,有礼貌”的意义。

王镆指出“去就”有“体面、礼貌、规矩”义、“着落或结果”义和“举止、行为”义。

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收“去就”条,列三个义项:1.指背离之义,人心不稳,为偏义复合词,侧重于“去”。

2.又指态度反复变化。

3.又指举止。

此外,江蓝生等编著的《唐五代语言词典》和李崇兴等编著的《元语言词典》也都收录了“去就”的词条。

本文将分析反义复合词“去就”的词汇化过程,梳理其语义演变的轨迹,探寻其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和认知动因。

“去”和“就”在先秦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去”表示“离开、背离”,“就”表示“趋向、靠近”,两者构成对立的动作关系。

“去”和“就”的连用最初是以词组形式出现的,“去”在前,“就”在后,未发现同素异序的“就去”。

我们先来看“去就”在先秦文献中的用例:(1)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庄子·秋水》,588)(2)阴阳相照相益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舍于是庸有。

(又《则阳》,914)(3)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荀子·乐论》,381)例(1)中“去就”和“安危”、“祸福”相对成文,其构成成分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可插入连词“和”而语义不变。

例(2)中“去就”和“欲恶”连用,两者结构相同,均为反义并列式词组。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作者:齐红飞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2期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有一类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叫反义合成词。

汉语之所以能产生反义合成词这种比较特殊的词汇现象,那是因为:一、由于词汇系统自身的历史性调整,促进了双音节词的大量发展。

而双音节词的发展则为反义合成词的形成提供了广阔而肥沃的土壤,这是反义合成词产生的内部条件。

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这就告诉我们,词的复音化是“由语言的表义功能来决定的”。

汉语词语的双音节化可以减轻一词多义和同音多义的负担,而且也是词语表义准确精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类的思维随着社会的进步趋于严密化、复杂化,这就要求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主要是词义)提高准确性和丰富性。

而词义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势必要求词的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汉语双音复合词的大量产生,为汉语词的结构形式多样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由此可见,双音节化是语言内部矛盾——交际任务与交际手段之间矛盾推动的结果。

其根本的推动力量是社会进步所引起的交际需要的增加。

用反义语素组合造词的能产性很强,这与词汇复音化的趋势有关。

反义词虽然意义相反,但它们意义所概括的是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要揭示矛盾对立,就往往兼而用之。

反义词的性质决定反义词必然经常以对举的形式出现,而连用对举是反义合成词的直接过渡形式。

由于经常对举使用,便逐渐凝固成为复合词,以表示更加概括的意义,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抽象意义。

二、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对语言的构词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并列关系构词使汉语的复合词构成别具一格,无论从构词格式还是从语义关系,其复杂程度远非英语并列复合词所能及。

英语中只有由and 或or 连接两个反义词构成的词组来对应汉语中的反义合成词,而且英汉反义组合的习惯顺序不同,如right and left (左右), fire and water (水火), old and new(新旧), sooner or later(迟早)。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卢卫中 (2005) 讨论了汉语部分复合词成分的排序 规律 ,提出了并列复合词所遵循的若干时间和空间规 律 ,但未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更高层次的支配原则 。
丁喜霞 (2006)《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 ·418 ·
变研究》, 以中古时期成词的常用并列双音词为主要研 究对象 ,在典型个案描写的基础上 ,探讨常用双音词成 词的途径 、演变的机制和规律 。该研究对探究并列双 音复合词的组合规律和词义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历时视 角 ,但并未就这类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认知规律做 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
a . 晨昏 、早晚 、旦夕 、昼夜 、日夜 、先后 ; b . 产销 、传承 、承传 、录放 、问答 、授受 、教学 ; c . 首尾 、因果 、伯仲 、姐妹 、序跋
2) 利弊准则 在反义复合词义素的排列顺序上 , 表示积极意义
的语素 ,如“存 、生 、胜 、荣 、利 、廉 、优 、喜 、褒 、奖 、赏”等 , 倾向于置前 ; 而表示消极意义的语素 , 如“亡 、死 、败 、 辱 、害 、耻 、劣 、丧 、贬 、惩 、罚”等 , 则倾向于置后 。这类 复合词数量很多 , 如 : 存亡 、生死 、胜败 、荣辱 、利害 、廉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20429 (2008) 0620418205
一 、引言
双音并列复合词是汉语构词的重要方式之一 , 而 双音并列复合词主要由同义和反义 (或称相对 ,本文用 “反义”作为一个上义词 ,概括各类意义相对的情况) 语 素组合 起 来 , 如“道 路”“( 道”和“路”同 义) 、“路 径” “( 路”和“径”同义) 、“是非”“( 是”和“非”反义) 、“睡觉” “( 睡”和“觉”反义) 等 。
1) 空间和时间准则 (1) 空间方位准则 由上到下 、由左到右是汉民族空间定位的习惯 , 这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反义词是语言研究领域值得关注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致力于考察上古时期汉语反义词的历史发展,按历史发展的历程探索其发展历程上的各种特点。

标签:上古汉语;反义词;历时;发展演变关于反义词的研究,“通过近30年来反义词现象的简要回顾,发现该现象至今末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他们研究重心仍在其分类、语用和修辞功能等方面(刘国辉:2008)。

尽管情况未必如此严重,但也反映了反义词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相对而言,同义词的研究则要丰富得多。

“汉语词汇内的反义现象,与同意现象相比,差不多同樣普遍和丰富。

但是学者们对其观察研究比较晚,也比较少”(刘叔新:2005)。

反义现象是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完全值得语言学者们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进行研究。

本文拟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发展历程来探索其演变,理清反义词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中的各种状态。

一、反义词的产生原因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产物。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对于事物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它几乎经常地处于各种变化当中。

在词汇系统中,各词类的数量存在差异,名词数量最多,其次是动词与形容词,它们是与名词密切相关的词类,直接陈述事物的性状或发展变化。

既然存在变化或性状差异,这时以某一参照点为中心的方向性或差异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对比认识,相对相反的概念就形成了,这些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反义词。

反义词出现的时间,应该是随着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但无文字可考的语言发展阶段我们无法进行研究,我们所能接触的反义词的上限是上古殷商的甲骨卜辞。

古人卜筮常正反卜问以确定吉凶好坏,自然产生成对的概念,所以至迟在甲骨文时代,反义词已经产生了。

形容词和动词具有反义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名词具有反义词则有时不太容易理解。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可以有反义词, 有些名词反义词反映的事物本身,孤立地看来并不互相矛盾对立,如手、脚、冬、夏,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习惯于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一范畴中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来看待,久而久之,表示这些事物的词也就成了习惯上的相对反义词。

词义的引申,正反、反正表达法

词义的引申,正反、反正表达法
意义。
引申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 方式,有助于丰富语言的表达能
力和信息容量。
词义引申的原因
01
02
03
语言的经济原则
为了更简洁地表达复杂的 概念或事物,人们会倾向 于使用已经存在的词汇进 行引申。
语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 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引申 意义。
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也 会影响词义的引申,使得 一些词汇的意义发生改变。
词义引申的方式
比喻引申
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词 的意义引申到另一个事物 上,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相 似性。
借代引申
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或标记 来指代该事物,从而引申 出新的意义。
类比引申
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一个词 的意义引申到与其有某种 相似关系的事物上。
02
正反表达法
什么是正反表达法
总结词
正反表达法是一种通过使用肯定和否定形式来表达同一概念或描述同一事物的 语言技巧。
在商业广告中,使用反正表达法可以突出产品的优势或特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在写作中,使用反正表达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反正表达法的优缺点
优点
使用反正表达法可以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有助于加深听 众或读者的印象。同时,它可以突出某个概念或观点,使信 息更加清晰明了。
缺点
如果过度使用反正表达法,可能会导致语言过于夸张或过于 强调某个观点,使信息传达不够准确。此外,如果使用不当 ,还可能会引起误解或混淆。
文化认知的表达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正反表达法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使用正面和反面的表述方式来强调 或解释某一概念或事物。这种表达方式通常用于加强语气、丰富语言表现力或 避免绝对化。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一、反义语素合成词产生的原因在汉语产生之初,字词一体,单音节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语言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词所容纳的意义也开始逐渐增多,用法更为多样化、灵活化。

这时仅靠数量有限的单音词己经无法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了,一个词负担的意义与用法过于沉重,造成义项的模糊和用法的混淆,在实际运用中一词数义、同音异义词大量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语言终究是为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发展的。

某一语言特征影响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时,它就将在语言的发展中逐渐得到改造。

在单音词的使用之于语言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时,改造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在单音节词基础之上开始形成复合词,汉语词汇朝着双音化的方向迈进,这也是词汇发展的历史必然。

正如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说:“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汉语词语的双音节化可以减轻一词多义、同音多义的负担,这也是汉语词语表义准确化精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此可见,双音节化是语言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根本的推动力量源自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中不断扩大的交际的需要。

汉语中的双音复合词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就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反义语素合成词也就是在这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早在我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常常出现两个具有反义关系的词用来对举的情况,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反义对举现象也越来越多。

两个反义词虽然意义相反,却能概括完整地揭示出事物正反两面的现象,意义相对关系却极为密切,二者相反相成,在人们揭示矛盾对立时往往兼而用之。

随着汉语双音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表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成为反义词对举并走向复合的逻辑基础。

早期的经常性的反义对举现象成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雏型。

由于经常的对举使用,其意义密切统一,在双音化的大势下,两个原本较为松散或是只用于习惯性对举的反义词结合而成了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双音复合词,表示着更为概括的意义,有的还在原有构成成分基础之上产生了更多更新的引申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反 正 ; 短语 ; 副词 ;话 语 标 记


“ 反 正 ” 的意 义 Nhomakorabea子焦点的角度来看 ,反正所在的那个分句 ,往往是说话 人所要突 出强调
“ 反正” 在 《 现代汉语八百词》 中的释义是 :①强调在 任何情况下 都不改变结论或结果 ,上文常有 “ 无论… ‘ 不管” 或表示正反 两种情况 的词语 ,多用在主语前 ;②指明情况或原 因 ,意思与 “ 既然” 相近 ,而 语气较强 ,多用在动 、形或主语前。 《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释义是 :情况 虽然不 同而结果并无 区别 ;表
的部分 。 1 .在一块儿也好 , 不在一块儿也好 ,反正我得 拼命地学 文化。 (老 舍 《 女店员》 ) 2 .反正今天我是不去通知他们 检验结果 ,你说 下大天来我也不 去 。 (《 王朔文集 》 ) 示 坚 决 肯定 的语 气 。 “ 反正” 的这种用法与其构词上的极性对立 特点有关 。此 时的 “ 反 正 ”不具空间义 ,已经历了去指称化 ,用来 呼应相对立 的事件 。又由于 二 、“ 反 正 ” 一 词 的产 生 和发 展 1 、动宾式合成词 “ 反正” 。反和 正的连用在 先秦文献 中就 己出现 , “ 反” 和 “ 正”之 间的互补性 ,从而可 以呼应泛 化的条件 。在语言 使用 但这个 反正 和反义复合词反正并不是同一个词。先秦 文献 中 “ 反正 ”是 中 ,上文 中的极性对立 的两个条件逐渐泛化至一切条件。 个动 宾式短语 ,中间可 以插入其他成分分开使用。反 为动词 “ 还 ,回 2 、用于单句 。因为反正蕴含 的条件 逻辑关 系义 ,所 以它又能 表达 归”义 ,是返 的假借字 ;正 为名词 “ 正道 、正 义” 之 意。反 正 即 “ 返 说话 人的主观情态 , 这使得它可以表达复句所 能表达 的逻辑 关系。反正 所 在的分句 能够 以单句句法形式表达复句语 义内容 , 从而就 为反 正在单 正” ,表示 由邪归正 、还归正道。 句中出现 、获得语篇功能提供 了条件 。反正 在缺乏语境 的情 况下 , 仍可 1 .拨乱世 ,反诸正 ,莫近诸 《 春秋》( 《 公羊传 ・ 哀公十 四年》 ) 以表达说话 人对命题 的主观态度 时, 就摆 脱了语境 的限制 , 这是 反正 出 2 .则暴者守愿 ,邪者反正 (《 韩非子 - 守道》) , 汉 代以后 ,反正凝 固成词 ,常 以 “ 拨乱反正”形式 出现 ,并一直沿 现在单句的前提条件 。 3 .反正我进来就 没打算 出去 , 后 半辈子都 拿出来 陪你了 。 (王朔 用至今。 3 .汉 承百 王之弊 ,高祖拨乱反正 ( 《 汉书 ・ 武帝纪》 ) 《 千万别把我当人》) 3、语篇衔 接。现实交 际 中,为使 自己的结论 显得 更具说 服力 ,言 4 .汉兴 ,拨乱反正 , 日 不暇给 (《 礼乐志》 ) 反正” 用于叙述 之后再 引出结论 ,具 封建社会 ,天子复 位是 顺应 上天 ,国运返 归正 道 的表 现 ,因又指 者常常会将来龙去脉解释清楚 。“ 有总结的意味 ,且一般带有主观性,此 时 “ 反正” 也就有了表示语气的 “ 恢复皇位 ” 。 此用 法一直延 续到清代 ,在现代汉语则 已基本消失 。 5 .破桓谦 ,桓振 ,江陵平 ,天子反正 。( 宋书 ・ 武帝纪上) 功能 ,有助于语篇衔接 。 4 .这个嘛 ,一言难尽 ,主要是 感觉 ,这个 孩子很 老练 ,就是说 很 战争中 ,己方代表着 正义和正道 ,所 以 “ 反正” 引申出敌方 投向已 油 ,待人接物都十分客气 ,礼仪周到像 个商人 ,说不 出来那劲儿 ,反正 方。 6 .宽反正之路 ,则逃臣可 以汲引 ,而 阁部诸 臣且次第言去矣 。( 明 不舒 服。(《 王朔 文集》 ) 4 、话语标记 。 “ 反正 ”作为 现代汉语 中的典 型副词 ,意义十 分虚 史 ・ 刘宗周传) 2、并列短语 “ 反 正” 。当 “ 反正 ”用来 凸显 事物相互 对立 的两个 化 ,常位于句子之外 ,表达说话人 的主观态度。这些 特点使得 “ 反正 ” 反正”一般 出现 于对话 中,使话题 方面时 ,为并列结构的词组。 “ 反正” 并列短语 的用法 ,最早见 于 《 文 有了进一 步虚化 的可能 。话语标记 “ 心雕龙》 ,尚未凝固成词。清代 以前 ,反正都一 直以词组形 式 出现 , 且 的连贯。说话人言谈 内容没有组织好 ,或在陈述观点时使用 。反 正是说 用例很少 。 话 人进行 思考 的标记 , 表明说话人思考的痕迹 。 5 .这儿我 可不知道 。反 正挺 …我 ,我 ,严格 来说 ,比较保 守地就 1 .反正悔过 ,可复竞年 ,各 自分 明 (《 太平经 》 ) ;2 .又 以事对 , 各有反正 (《 文心雕龙 ・丽辞》 ) 是说还是比较讲义气 的一个人 。(《 鲁豫有约》 ) 话语标记 “ 反正 ” 还 可 用 在 提 出客 观 事 实 或 主 观 观 点 , 总 结 对 话 , 宋代 ,随着 白话作 品的兴起和繁盛 ,反正 的这一用法得 到了一定程 反 正” 作为话 度 的发展 ,并用在谓词前作状语 的情况增多 。这为语气副词 “ 反正 ” 的 并借此表明 自己的态度 ,想让 听话人 了解 自己的立场 。 “ 出现提供 了语言 内部动 因。此时 的 “ 反 正” 意 义较实 在 ,句 法位 置单 语 标 记 在 这 里 具 有 交互 主 观性 。 6 .反正我是拿你当了这一 生 中唯一 的爱人 ,你 要骗 了我 ,我 只有 多位于谓语 位置 ,不 易虚化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 “ 反正”都不是从 死 。(《 王朔文集 》 ) 这些词发展演变过来 的。 汉语 中很早就有 由两 个极性 反 义语 索 表示该 义 场内 的周遍 性 的现 3 .反正无下笔之所 , 方可舍诸 (《 说文偏旁字源 目录 ・ 序》 ) 象 ,它们 隐含绝对条件 的语 用义。不过 当时并没 有通过 隐喻语义转 化 。 三 、语气副词 “ 反正” 的语法化 1 、反义复合词反正的出现 。清 代 白话小说 ,表反义 复合 的反正开 到了隋代 , 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 改变 。诗文里 出现 的 “ 长短 ”发 生了隐 表示主观认定的绝对条件。 始大量 出现 ,且凝 固成词 。表坚定语气 ,含有 “ 不因条件 不同而改 变” 喻转化 , 之意 。 7 .若为教月夜 , 长短 听猿声 。(崔仲方 《 夜作巫山》 在副词长短产生后 、反 正产生前 ,汉 语 中还 出现 了左右/ 好 歹 、横 1 .反正我们今天是吃定了 , 你说 出大天来也是 白饶 !( 《 红楼梦》 ) 此时 “ 反正” 内部 分界 消失 ,词义融合 ,已经语法化 了,表示的是 竖 、死 活 、高低 等副词。此外 ,各方言中也同样存在这类词 , 如 四川方 人际关系和句际关系。 言 “ 红黑 ” ,表 示 无 论 如 何 。 2 、语气副词 “ 反正” 的语法化 。 “ 反正 ” 由表具 体空 间引 申到抽 从认知上看 ,以极 性对 立的两 个语 索来涵 盖整 个语 义 场具有 普遍 象意义上 的 “ 正反面”,最终表逻 辑意义上 的正反条件 。又 由于反 和正 性 。它通过隐喻进而投 射到主观认知上认为某种绝对条件 。在很多语 言 是一对极性反义词 ,从而泛指 “ 在一切条件 下结果都 不改变 ” ,且 具有 里 ,如英语 ,有反义复合词来表达绝对条件 的现象 。 ( 作者单位 :江西师 范大学) 肯定 、强调 的语气 。 参考文献 四、“ 反 正 ” 的 共 时 研 究 [ 1 ] 宗守云,高晓霞.“ 反正” 的语篇功 能 [ J ] .张家 口师专学报 , l 、用于复句 。“ 反正” 在句子中与正反两个 条件相 呼应 ,表示在正 99 9.O1 反条件下结果不变。反 正可处 于复句 中始发句 ,也可 以是 后续句 。从句 1
2 0 1 4 . 盈重 磁
反义复合词 “ 反正 " 的产生和发展
文/ 谌 欣
摘 要 :“ 反 正” 是 由极性对立语素 构成的一个词。通过隐喻成为副词 ,表 “ 无论如何 、不管怎样” 之意。 “ 反正” 带有逻辑意味 , 成为条件关 系的外化表现形式,以单 句句法形式表达复 句的语 义 内容 , 使其在单 句中获得语篇功能。在 自 然 口语 中,“ 反正”进 一步语 法化 为说话人进行思考的标记 ,体现说话人组 织话语 的痕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