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检测2份(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同步测验(有答案word)

《河中石兽》同步测验一、单选题1. 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xiǎn)惟吾德馨(xīn)溯流逆上矣(sù)B.愿为市鞍马(wèi)赏赐百千强(qiáng)可爱者甚蕃(fān)C.可汗大点兵(hán)啮沙为坎穴(niè)僧募金重修(mù)D.湮于沙上(yān)康肃忿然曰(fèn)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2.下列句中画线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以我酌油知之濯清涟而不妖B.阿姊闻妹来决眦入归鸟C.山重水复疑无路可据理臆断欤D.卿言多务湮于沙上3.下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棹,zhào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hóng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xiān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柝,tuò4.下列对《河中石兽》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果,而且作者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方法。
C.文中写了两次“笑”: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是因为他富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判断。
D.《河中石兽》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纪昀。
纪昀,字晓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
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同步测试(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汉字注音。
圮()募()棹()杮()湮()啮()溯()欤()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曳铁钯()湮于沙上()尔辈不能究物理()如是再啮()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阅读理解(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4.比较文中的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二)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
A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
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
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
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
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
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
B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
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
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
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班级姓名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 铁钯.() 臆.断() 啮.沙() 曳.() 木柿.() 圮.于河() 溯.流逆上() 棹.数小舟() 湮.于沙上()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一寺临.河干()(2) 山门圮.于河()(3) 二石兽并.沉焉()(4) 求.二石兽于水中()(5) 竟.不可得()(6) 以为..顺流下矣()(7) 曳.铁钯()(8) 尔辈不能究.物理()(9) 众服为确论..()(10) 然则..天下之事()3. 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4, 下列各项划分停顿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 樟/数小舟,电/铁钯,寻/十余里/无迹B.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C.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5. 翻译下面句子。
(1)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酒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拓展阅读【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慕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研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呼?”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4《河中石兽》课时练习试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时练年级:七年级册次:下册单元:第六单元设计者:一、语基达标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曳铁钯( )(4)湮于沙上(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如是再啮( )(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C.果得/于/数里外D.然则/天下之事5.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B.以为顺流下矣C.阅十余岁D.尔辈不能究物理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7.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一部记述__________、奇特见闻为主的以__________形式写成的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5 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附答案)

12.(2019·常州中考)下面是漫画《镣铐》和《问号》,请选择其 中一幅,简要概括其主题。
我选择的漫画是《__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镣铐 傲慢和偏见阻挡了人前进的步伐。示例二:问 号 不要纠结于没有价值的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言之成理 即可)
25 河中石兽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圮.( pǐ ) 棹.(zhào ) 湮.( yān )
河干.( gān ) 木杮.( fèi ) 啮.沙( niè )
曳.铁钯( yè ) 坎穴.( xué) 倒掷.( zh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_倒__塌_________ (2)阅.十余岁_经__过__,__经__历___ (3)求.二石兽于水中__寻__找________ (4)竟.不可得_终__了__,__最__后___ (5)棹.数小舟__划__(船__)______
(11)转转不已.__停__止________ (12)遂.反溯.流.逆上矣__于__是________ (13)可据理臆.断.欤_主__观__地__判__断___
___逆__流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
项是( A )
A.沿河求之.
B.其反激之.力
C.至石之.半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 们的)踪迹。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 里,越沉越深罢了。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 兽)。
部编版《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年部编版七下语文(附答案)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二石兽并沉焉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石必倒掷坎穴中D.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根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根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B项“暴涨〞在这里动词作名词用,指洪水。
16. 为什么老河兵能得出正确结论,怀丙能够捞出铁牛?结合语段〔一〕〔二〕谈一谈你的收获。
【答案】13. D
14.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15.①讲学家的笑,显示出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②老河兵的笑,显示出老河兵对讲学家的否认,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8.以下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5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5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个推断只适用于本文,并不适用于所有落入河中的石头。
因为判断河中失石的位置,应该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联系,如物体的质量、地面的质地、流水的冲击力以及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积累拓展三、背诵这篇课文。
点拨:可以结合人物的出场顺序和语言特点进行记忆背诵。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参考答案: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湮没无闻)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一老河兵闻.之……参考答案:1.追根究底;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24 河中石兽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4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1.了解本课相关常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1.诵诗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齐读一首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二份(word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一)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作者 ,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朝代)学者、文学家,曾任《 》总纂修官。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求.石兽于水中( ) (5)竟.不可得( ) (6)曳.铁钯( )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8)众服为确论..( ) (9)然则..天下之事( ) (10)可据理臆断..欤( ) 3.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不亦颠乎B. 曳铁钯C. 尔辈不能究物理D. 卿今当涂掌事。
4.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A. 一老河兵闻之.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其反激之.力D. 无丝竹之.乱耳。
5.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 果/得于/数里外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15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河中石兽 同步检测(一)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作者 ,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朝代)学者、文学家,曾任《 》总纂修官。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求.石兽于水中( ) (5)竟.不可得( ) (6)曳.铁钯( )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8)众服为确论..( ) (9)然则..天下之事( ) (10)可据理臆断..欤( ) 3.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不亦颠乎B. 曳铁钯C. 尔辈不能究物理D. 卿今当涂掌事。
4.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A. 一老河兵闻之.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其反激之.力D. 无丝竹之.乱耳。
5.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 果/得于/数里外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15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 ) (2)以为..顺流下矣( )(3)棹.数小舟( ) (4)湮.于沙上( )8.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比阅读(12分)(一)【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圮: (2)可据理臆断..欤臆断:(3)但微颔.之颔: (4)康肃笑而遣.之遣:(5)但.手熟尔但: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之口告诉人们的道理。
(二)(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
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
③緼,乱麻绳。
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须其夜艾.:③阴.布大网: ④叹其以诈相笼.:17. 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代《四库全书》2. (1) (靠近) (2) (倒塌)[来源:学|科|网] (3) (经过,经历) (4) (寻找) (5) (终了,最后) (6) (拖) (7) (研究、探究) (8) (正确的言论) (9) (既然这样,那么) (10) (主观地判断)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通假字。
A.颠:通“癫”,疯狂。
B.钯,通“耙”,农具。
D.涂:通“途”,道路,仕途。
4.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
此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答题时首先明确例句中虚词的含义,然后去辨析各个选项中该虚词的意思,最终找到与例句中虚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本题A项和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代指寺僧们去河的下游寻找石兽这件事。
B.代词,代指石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