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的方义探索与症候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乌梅丸为《伤寒论》中止痛安蛔的要方,临床多应用于胆道蛔虫症及慢性痢疾,效果显著。

【药物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功效】温脏驱蛔。

【主治】脏寒蛔厥。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

或久泻久利。

【基本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本方由10味药组成。

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

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

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

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用法】以苦酒(即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成泥;余药研为细末,与乌梅泥和匀,加密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9克,日三服。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义】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

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

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方歌】①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止痛次方珍。

②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趣味歌】富贵新疆人,熟知白脸美。

浅析方剂乌梅丸及临床治疗应用

浅析方剂乌梅丸及临床治疗应用

浅析方剂乌梅丸及临床治疗应用听听前期学员的心声来源:《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人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细辛六两(180g)、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480g)、当归四两(120g)、炮附子六两(180g)、蜀椒四两(120g)、桂枝六两(180g)、人参六两(180g)、黄柏六两(180g)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入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松下。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脏寒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临床特点:痛、呕、烦、厥)阐释:伤寒脉微而厥,到了七八日肤冷,其人心里躁动不安,此为脏厥。

不是蛔厥。

蛔厥是其人应当吐蛔,让病人安静,可有时心烦,这是脏寒。

蛔到了膈上,故然烦,过一会儿又止住了,肚子寒冷,蛔怕冷向上爬故烦,爬不动了又止住了,吃了饭蛔又向上而呕,又烦,蛔闻到食臭味,又向上出,又烦,经常有蛔虫爬出来,这就叫蛔厥,蛔厥应当怎么办,乌梅丸主治。

乌梅丸不仅治蛔虫,还治久利不止。

此处主要进行了脏厥和蛔厥的对比,而应用乌梅丸的蛔厥,这里指出了它的三个特点:厥逆的程度较脏厥轻,一般不会过肘膝,更不会通体皆冷。

有吐蛔的病史不躁而烦,且时静时烦,得食而呕,有阵发性的发病特点。

方论选录:徐彬:“蛔厥,厥着逆也。

此与脏厥相类。

脏厥由无阳,蛔厥亦因脏寒不能自安而上入。

但邪有浅深,故脏厥则烦无暂安。

蛔厥则须臾得止,故首言当吐蛔,以见因寒而蛔不安,致蛔上入膈,非无膈而竟烦之比也。

”(《金匮要略论注》)柯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化虫佳剂。

(三)乌梅丸——消渴,失眠,心悸,心绞痛,久利

(三)乌梅丸——消渴,失眠,心悸,心绞痛,久利

(三)乌梅丸——消渴,失眠,心悸,心绞痛,久利9消渴——金广辉医案王某,男,65岁,2008年9月26日初诊。

平素口干,7天前自觉发热、干渴加重,体温正常,在当地卫生室输液、服药未效。

口干渴,饮水多,身热加重,心悸心烦,失眠,胸闷痛,纳呆,尿不利,大便可,每天下午1时许身热直至天黑,后半夜3时开始心悸,全身过电样麻木,下身、脚足冷感。

形体消瘦。

心电图示:心动过速103次/分,脉搏103次/分,血压140/90mmHg,静脉血糖6.9mmol/L。

舌左半白腐、右半紫暗,脉沉数。

中医诊断:消渴病;乌梅汤证(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真阳浮越)。

治法:扶阳抑阴,以阳化阴。

治疗:乌梅汤加减。

处方:乌梅15g,肉桂10g,人参15g,附子10g(先煎1小时),干姜10g,川椒5g,知母10g,黄连15g,黄柏10g,龟板10g,龙牡各20g (先煎),丹参15g,山茱萸15g。

5剂,水煎服。

10月3日二诊:服3剂后即感症状大减。

心电图:心率68次/分,血糖5.7mmolL,舌脉正常。

仍头眩,头顶隐痛。

宗郑钦安潜阳丹、封髓丹法,再开7剂,嘱1剂3服,日2次。

后随访,病告愈。

《经方临证实践录》论:消渴者,提纲之主证。

此消渴者,下寒风动,阳厥不降,则风火合邪,肺津枯燥也。

脉沉数者,沉为下寒,数为厥阳。

心烦者火逆,胸闷痛者,木气之冲也。

失眠者,厥阳不能入阴,阴阳不能交济也。

10消渴——刘德成医案蒋某,女,51岁,1954年8月5日诊。

自述:七日前因露天乘凉后即感头痛发热恶寒。

经治疗,头痛发热已解。

近两日来,口渴引饮,日进四五壶(每壶约8磅)水亦不解渴。

前医用益胃汤罔效,昨日又服人参白虎汤反而渴甚。

症见:脉细弱,小便清长,四肢厥冷,渴饮不解,三日前曾吐蛔虫一条。

辨证:此吐蛔之后消渴,乃厥阴病上热下寒证也。

上热则消渴,下寒则溺清。

老年体弱,阳不温煦则脉细弱,肢冷,故断为厥阴消渴证。

方药:乌梅丸全方一帖,水煎服。

翌日复诊,口渴大减,但肢冷仍存,守方重用参附,益气温阳,2剂而愈。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一、方义分析《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方,是由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等组成。

方中附、桂、椒、姜、辛,其味辛温,连、柏性味苦寒,人参味甘而温,乌梅味酸,全方辛、甘、酸、苦四味具备,是一个调和寒热的良方。

《名医方论》说:“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配黄连泻心而除烦,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肾则所归,肝得所寄,是固其本。

肝欲散,细辛、干姜以散之。

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

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人参调其中气。

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缓则治其本也。

”这是就乌梅丸的药物配伍面言。

具体地说“乌梅丸的功用,主治蛔厥,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手足厥冷,腹疼时作,并治久痢”等症。

笔者体会,由于乌梅丸是一个寒热并用方,因而其运用的特征应着眼于“寒热夹杂”的病机和证候,才能恰到好处。

临床上根据乌梅丸长于调和寒热的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内、妇、儿科杂病,现综述如下:二、临床运用(一)治胆道蛔虫辽阳市第一医院,用乌梅丸为主治疗胆道蛔虫117例,有86例痊愈,有效率达81.2%,复发率7.6%,疗效尚满意。

株洲县人民医院外科治疗51例均服药1~3剂获愈,其中单纯型的以单味乌梅30―45g煎水内服。

若有便秘、腹胀者,则用安蛔止痛、理气通便法,药用乌梅丸去人参、附片、当归,加青木香、槟榔、大黄、使君子、苦楝皮,每日1剂。

合并感染以清里通便,驱蛔为主,在上方基础上再去桂枝、花椒,加银花、黄芩、栀子。

服法同前。

张乃恩用乌梅丸煎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服药2剂治愈者4例,3剂治愈者5例,4剂治愈者8例。

治愈率为60%,无效者8例。

福建福安地区医院乌梅丸研究小组收治47例,治愈占91%,好转占4%,1例复发,占2.5%,1例无效占2.5%。

邓亦贤以瓜蒌15g,薤白、半夏各10g,醋1杯冲服乌梅丸9g,每日1剂。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一首经典的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

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

一、乌梅丸的方剂组成及功效分析乌梅丸中,乌梅味酸,能敛肝柔肝,安蛔止痛,为君药。

细辛、蜀椒、干姜、桂枝、附子辛热之品,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寒之药,清热燥湿,共为臣药。

当归、人参补养气血,扶正祛邪,为佐药。

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肝脾,安蛔止痛。

二、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乌梅丸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等症状。

乌梅丸能清热利胆、和胃止痛,对慢性胆囊炎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乌梅丸可降低胆囊壁厚度,改善胆囊收缩功能,缓解胆囊炎引起的疼痛。

3、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肠道的敏感性,改善肠道动力紊乱,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三、乌梅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等有关。

乌梅丸具有平肝熄风、调和气血的作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

乌梅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等途径,对帕金森病的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乌梅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1、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不孕、肥胖等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中医书友会第81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作者/王付编辑/王超⊙ 校对/战士徐I导读:执简御繁,此之谓也。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研究与运用乌梅丸,只有从方药组成中深入地分析与探索,才能发现乌梅丸不仅是主治蛔厥证的重要基础方,而且也是主治诸多内伤杂病的重要常用方,只有懂得乌梅丸主治并不局限于蛔厥证,才能更好的用活乌梅丸主治诸多疑难杂病,现将笔者临床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介绍如下。

1分析方药组成1.1静态分析归纳、分析与概括乌梅丸方药组成:①酸敛益阴药有乌梅、苦酒(醋);②苦寒清热药有黄连、黄柏;③辛热通阳药有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④补益气血药有当归、人参。

方药组成及用量决定功效是酸敛、清热、温通、滋补。

1.2动态分析研究、分析与总结乌梅丸组成用药:①乌梅、苦酒,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酸能安蛔驱蛔作用,若主治久利证即发挥酸能收敛止泻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酸能滋补肝体作用;②黄连、黄柏,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苦能下蛔作用,若主治寒热错杂证即发挥寒能清热作用,若主治久利即发挥苦能燥湿止利;③附子、干姜、桂枝、蜀椒、细辛,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辛能伏蛔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辛能通阳作用,若主治上热下寒证即发挥辛能温阳散寒作用;④人参、当归,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甘能动蛔诱蛔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甘能滋补肝体作用,若主治上热下寒证即发挥甘能益正祛邪作用。

2变化中选定方药用量用量主导方药功效,若是辨治蛔厥证,通常可用乌梅丸原方原量,若用汤剂可酌情减少方药用量;若是辨治上热下寒夹虚证,或辨治肝热阳郁证,必须重视因病变证机主次而酌情调整方药用量,亦即确定方药用量务必与主治病变证机和病证表现切切相应。

如热重者可加大黄连、黄柏用量,亦可酌情减少辛热药用量;若寒重者可加大辛热药用量,或减少苦寒药用量;若正气虚弱甚者可加大人参、当归用量;乌梅用量必须因病变证机轻重而增减,治病用方定量贵在思路清晰,恰到好处,随机应变。

乌梅丸方证探析

乌梅丸方证探析

乌梅丸方证探析从乌梅丸的出处、病机、方义、历代医家沿革等方面探析方证,知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凡病机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者,有蛔或无蛔,皆可用之。

标签:乌梅丸病机方义乌梅丸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全方体现了清上温下,敛收并用,攻补兼施,辛散苦降,安蛔固涩,通调阴阳的治疗法则。

1出处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隔放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九。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2病机分析本条脏厥与蛔厥相辨,并论述了阳气衰极外越蛔厥的证治。

脉微,手中厥冷,为肾阳虚衰,迁延日久则阳气益衰,遂肤冷。

“躁无暂安”为阴阳离绝之候,预后不良。

此为“脏厥”与“蛔厥”之相异。

“蛔厥”者,脾胃虚寒无以安蛔,则蛔虫内扰。

若进食,蛔虫闻食臭而动,则可致腹痛呕吐或吐蛔。

原文述乌梅丸为治蛔厥之主方,亦可治久利,脾胃虚寒者。

厥阴病提纲326条有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鱿,下之利不止。

”气郁化火犯胃致上热,肝气横逆伐脾而致下寒,上热灼伤津液故消渴,胃热上扰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脾寒失运则饥不能食,蛔虫上扰因脾胃虚寒,若误用下法则更伤脾阳,见下利不止。

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厥阴方中指出:“厥阴以乌梅丸为上”“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入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1]乌梅丸实乃厥阴之主方。

乌梅丸

乌梅丸

使用注意:

空腹服药,忌食油腻; 控制有毒药物用量; 年老体弱及孕妇忌服; 药后应调理脾胃; 确诊后方可服药
乌梅丸
(《伤寒论》)
乌梅丸
组成:
乌梅 (30g) 当归(6g) 人参(6g) 细辛 (3g) 干姜 (9g) 黄连 (6g) 附子(6g) 蜀椒(5g) 桂枝(6g) 黄柏(6g)
乌梅丸
功效
温脏安蛔
主治
o 蛔厥证 o 久泻久痢(寒热错杂,正气虚弱)
乌梅丸
பைடு நூலகம்主证分析:
胃 热 肠 寒 之 蛔 厥 烦闷呕吐,得食则吐, 胃受虫扰—— 甚则吐蛔 肠寒虫动—— 脘腹阵痛 阴阳不相顺接—— 手足厥冷 虫动、虫伏—— 时发时止
乌梅丸 方解 乌梅—— 酸以安蛔(涩肠止泻)
蜀椒、细辛——辛以伏蛔,温脏寒 干姜、桂枝、附子——温脏祛寒, 辛以制蛔(温肾暖脾而助运) 黄连、黄柏——苦以下蛔,清胃热 (清热燥湿止痢) 人参、当归——补养气血(扶正) 蜂蜜——调和诸药
乌梅丸
配伍特点:
温清并用,补泻兼施; 酸苦并进,重用乌梅以味安蛔
证治要点:
腹痛时作,心烦呕吐,常自吐蛔, 手足厥冷; 或久泻久痢
乌梅丸
随证加减:
本方长于安蛔,杀虫力弱, 临证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 热重,去附子、干姜;寒重,减黄连、黄柏; 口苦,心下疼热甚,重用乌梅、黄连,加白芍;
无虚者,去人参、当归;
呕吐,加吴茱萸、半夏; 大便不通,加大黄、槟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梅丸的方义探索与症候分析
200850402174 孙路强 08级针推一班摘要:通过研究《伤寒论》中乌梅丸的组成、功效以及配伍特点,探索药物组、服用方法和临床运用。

阐释蛔厥的发病特点及以寒热错杂、正气不足的病因病机;或厥阴病篇中有关“驱蛔”和“止利”的说明,以此作为临床常用乌梅丸的指针。

关键词:乌梅丸方义探析症候病因病机
仲景论伤寒,有乌梅丸。

乌梅丸,千古流芳,作为“蛔厥”和“下利”的经方,开创了驱蛔的先河,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样的一首方经久不衰?又是什么让它的功效如此强大?
首先,从药物的组成来说。

历代医家对此方分析,无不从“酸、辛、苦”三方面来解释。

部分医家按照三组药物分类:乌梅做君药,加以苦酒(米醋)炮制,增强其酸性,具有酸敛益阴的作用。

此处,苦酒并非是方中的药物,而是服时加入,那么为什么需要加入苦酒呢?笔者认为原因有其三,其一,炮制乌梅,增强药效;其二,按照《伤寒论》原文“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可知,它还能软化乌梅肉,使之与核脱离,以便“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其三,由于方中有黄连等苦寒药物,加入苦酒就更酸,味道中和后就不会太苦,便于服用。

再加入人参、当归以养阴生津。

三味要共为收敛滋补之用。

附子、干姜、桂枝、蜀椒和细辛同为温中之品,五味药共用于温通阳气,以祛寒。

黄连、黄柏同用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属苦寒之品。

此外还在服药时加入米饭和白蜜,这是仲景唯一以此为药并用。

还有部分医家分为四组,把人参、当归单独列为滋补之品,则可分为四组。

另外方义分组情况也不尽相
同。

其次,药物的剂量也是影响方剂的重要因素。

该方重用乌梅,取其至酸之味、至柔之性,入肝经以敛肝泻肝,以制蛔安蛔。

黄连十六两、干姜十两、黄柏细辛附子桂枝人参各六两及当归蜀椒各四两,按药物剂量的分配来说,并没有过量的使用一组药,而是平衡的,能够防止温中滋补太过以致留邪,又能防止清泄不当以致正气受损,所以温清刚柔并用为其一大特点。

“与蜜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因此,乌梅丸在当时被白蜜制成丸剂,第一,防止过苦,以制其味;其性滋润,培补正气。

第二,治蛔重在安蛔,药力应缓,否则运用不当必“蛔上入其膈,故烦”。

第三,用其粘稠之性,以成丸剂。

诸药同用,那么又是怎么来治疗蛔厥和下利呢??
清代以前诸多医家研究乌梅丸侧重点在蛔虫病,清代以后侧重点在厥阴病,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

蛔厥证的发病机制,在古代常被认为其标在虫积之证,其本为“脏腑虚弱”,“诸虫依肠胃之间,若脏腑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变成诸患也。

”那么与蛔厥发病最相关的脏腑是肠胃,其根本是肠胃虚弱,不能抗邪,虫滞肠道,则加重损伤人体正气。

针对蛔厥证的治疗,柯琴提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治则也就清晰了,蛔虫的治疗不能急迫攻逐,切忌使用下法,应缓急和中,否则,用之不当,扰乱蛔虫,必定“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君药乌梅性酸,入肝经,能补肝柔肝,加苦酒,以酸制蛔;为防止蛔虫上扰,加黄连黄柏清泄中、下焦;再用温中之品,以治根本。

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为治蛔之良方。

而其后,厥阴病中常以此方来治疗上热下寒证,上热与下寒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上热证,起因有二,首先,蛔虫为有形之邪,存
在肠道,必定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阴阳失调;蛔虫喜温喜暖,上扰脾胃,胃失和降,则为呕吐,必见心烦,久之,则中焦热邪雍盛。

下寒证,可见下焦虚寒,四肢厥冷,但不过肘膝,因其病情较轻。

蛔厥致冷乃其根本原因,因蛔虫其性属阴,向阳喜温,下焦虚寒,则上寻吞噬人体阳气,不但阻滞气机,还寄生于人体肠道,摄取精微物质,使脏腑失于濡养,以致虚寒,相互交替循环。

那么由此可见,病变应在肠胃么?而《伤寒论》将此病归为厥阴病篇,认为厥阴病属三阴,阳气本少,所以病变在肝,只是涉及脾胃,那么究竟谁对谁错?
那么就应该分析厥阴病和太阴病的区别了。

《伤寒论》乌梅丸证主要症状“蛔厥”、“下利”都具有脾胃病(太阴病)的表现,但其证并不同属太阴,具有风木为病得特点。

而太阴病,往往直接与脾胃相关,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满”,所以,笔者还是认为,病变在肝,涉及脾胃,所以以脾胃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表现,因肝与脾胃密切相关。

相对于蛔厥证来说,《伤寒论》对乌梅丸治疗“下利”提及较少,在338条经文最后写道:又主久利。

那么这归根结底还是要追溯到蛔厥证来说,并且这其中的“久利”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特点。

下利,很大程度方面可以理解为泄泻,那么其根本原因是脾胃虚弱,运化失司,亦或脏腑受损,元气亏虚,也就很明确的和蛔厥证相吻合。

后世对乌梅丸的认识并不局限于此,叶天士灵活运用,对乌梅丸做了阐释,经吴鞠通整理,其衍生方可用于不同的临床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