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免疫荧光

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免疫荧光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外界环境与内部环境接触的部位,它既需要充分吸收养分,又需要有效阻止有害物质的进入。
肠屏障是肠道内的保护屏障,它由肠上皮细胞和相关蛋白结合而成,起着防止有害物质侵入体内、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作用。
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是一类位于肠上皮细胞之间的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连接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屏障,防止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通过间隙进入体内。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在肠道健康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本文将介绍肠屏障的功能及重要性,以及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的研究进展。
还将探讨免疫荧光技术在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研究中的应用,并展示相关研究结果。
通过深入分析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子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进行深入探讨,了解其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分析这些紧密连接蛋白在肠道屏障维持和破坏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变化,可以揭示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还旨在探索免疫荧光技术在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为肠屏障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为肠道健康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研究方向。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进行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免疫荧光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标本采集:我们将从实验动物或人体肠道组织中采集样本进行研究。
在进行标本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伦理要求,确保样本的来源合法和道德。
2.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技术是本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使用特异性的抗体标记肠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我们可以在细胞或组织中准确地识别和定位这些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肠道屏障名词解释

肠道屏障名词解释一、肠道屏障的定义肠道屏障是指肠道能够防止肠腔内有害物质(如细菌、毒素等)穿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
二、肠道屏障的组成部分1. 机械屏障- 由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以及上皮表面的黏液层构成。
- 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是肠道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它不断更新以维持屏障的完整性。
这些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可以阻止大分子物质和细菌等的通过。
黏液层由杯状细胞分泌,覆盖在肠黏膜表面,具有润滑作用,同时也能阻止细菌与上皮细胞直接接触,其中的黏蛋白等成分还可以结合细菌和毒素,防止它们入侵。
2. 化学屏障- 主要由肠道分泌的各种化学物质组成。
- 例如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部分细菌;胆汁中的胆盐具有抗菌作用;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如胰液、肠液等含有多种酶类和抗菌物质,有助于维持肠道内的化学环境稳定,抑制有害菌生长,从而保护肠道屏障。
3. 生物屏障- 主要是由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构成。
- 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这些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正常菌群可以通过占位性保护作用(占据肠道黏膜表面的生存空间)、营养竞争(争夺营养物质)和产生抗菌物质(如细菌素等)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从而维护肠道屏障的功能。
4. 免疫屏障-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是肠道免疫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等结构。
肠道黏膜中存在着大量的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当有外来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细胞可以识别并启动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同时又能避免对肠道正常菌群和自身组织的过度免疫反应,维持肠道屏障的稳定。
三、肠道屏障的功能意义1. 阻止有害物质入侵- 保护机体免受肠道内细菌、病毒、毒素等有害物质的侵害,防止它们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性感染或中毒等情况。
2. 维持内环境稳定- 肠道屏障有助于维持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保证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进而对整个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如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物质代谢等)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肠道屏障介绍

肠道屏障的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Wxj摘要:正常肠道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还有强大的抵御肠道有害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各类毒素的屏障功能[1],保证动物肠道健康主要依靠肠道的三大屏障,即肠黏膜上皮屏障、肠道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物所形成的免疫屏障以及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所构成的生物屏障。
多年来,关于这三大屏障的结构基础和大概的作用机理已经研究的较为清楚,目前相关工作人员除在积极探索完善深层机理之外,还做了很多应用方面的工作。
本文就肠道屏障的机理及应用做一综述。
1肠黏膜上皮屏障的组成1.1紧密连接的分子结构由完整的肠上皮细胞和相邻肠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构成的黏膜屏障是肠道最重要的一道屏障。
相邻上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如紧密连接、缝隙连接、粘附连接以及桥粒等。
而紧密连接是细胞间最重要的连接方式,其功能是只允许离子及小分子可溶性物质通过,而不许毒性大分子及微生物通过,这种特殊生理功能在肠道屏障的维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已证明多种蛋白参与紧密连接的形成,根据不同作用可将这些蛋白分为结构蛋白(occludin,claudin[2, 3],JAM等)和调节蛋白(如E钙粘素、肌动蛋白、肌球蛋白、Cingulin 等)。
诸多紧密连接蛋白中,尤以Occludin及Claudins最为重要,Occludin为一完整的II型跨膜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5ku,含四个跨膜结构,在维持和调节紧密连接屏障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根据冰冻刻蚀电镜技术显示Claudins是构成紧密连接线的主要成分。
外周膜蛋白ZO1的C末端则可结合肌动蛋白和应激纤维,从而将Occludin和肌动蛋白骨架系统连接在一起构成稳定的连接系统。
`1.2紧密连接的作用作为肠黏膜屏障的关键组成,紧密连接的作用包括选择性屏障和维持栅栏功能。
肠道上皮紧密连接作为动态的通透性屏障,作用是双重的:阻止潜在的有害物质或病原体进入机体,同时允许营养物质、离子和水进入体内。
临床研究发现,高糖饮食时葡萄糖吸收率并不与葡萄糖转运体的增加成正比。
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相互作用研究

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相互作用研究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畜牧养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猪肠道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部分,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猪肠道也是免疫防御的主要场所。
研究表明,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与营养的调控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相互作用,并提出相关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猪肠道屏障功能的概述猪肠道屏障功能是指肠道内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形成的屏障,主要通过肠道黏膜、黏膜屏障和免疫屏障三个层次来实现。
肠道黏膜是肠道上皮和间质组织的结合,具有物理屏障和免疫调节功能。
黏膜屏障由上皮细胞和黏膜分泌物组成,可以防止有害物质的侵入。
免疫屏障则通过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应答和病原体侵入。
二、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相互影响1. 营养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养成分可以影响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
例如,富含纤维素的饲料可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结合和细胞膜的稳定,增强屏障功能。
而高蛋白饲料可能对黏膜屏障产生负面影响,引起炎症反应和屏障功能损伤。
另外,脂肪的摄入也会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并可能导致黏膜屏障的破坏。
2. 猪肠道屏障功能对营养吸收的调控肠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吸收和转运营养物质。
研究发现,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例如,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可导致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效率降低,从而影响猪的生长和健康状况。
此外,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的吸收也受到肠道屏障功能的调控。
3. 猪肠道屏障功能与免疫调节的关系肠道屏障功能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可能引发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
一方面,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另一方面,屏障功能的损伤又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猪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不仅与保护猪免于致病菌感染有关,还与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的调节有关。
三、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者们对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肠道屏障测定的指标和原理

肠道屏障测定的指标和原理
肠道屏障功能测定主要通过一系列试验和检查来进行,包括小肠运输试验和结肠运输试验。
小肠运输试验的原理是通过向胃肠道中投入标志物,观察标志物在胃肠道中的代谢情况,推测胃肠道内容物的运行速度,从而判断消化道的转运功能。
具体操作包括检查前1个月内不给高纤维饮食,检查前禁食15小时。
试验
开始时给12克乳果糖口服。
于服乳果糖前及后3小时内,每隔15分钟收
集呼气末肺气,测量其中的氢含量。
结肠运输试验主要有不透光标志物追踪法及放射性核素闪烁扫描法。
此外,肠道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共同构成。
肠道屏障功能失守可能导致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由肠腔内向血液循环系统的纵向移位,进而诱发全身的慢性炎症反应,甚至发生多种脏器功能的衰竭。
因此,肠道屏障功能的测定对于评估肠道健康状况和预防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肠道屏障与肠道微生态

肠道屏障与肠道微生态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菌膜屏障抑制于肠道内,在此过程中肠道屏障起重要作用。
肠道屏障包括肠道正常菌群、黏液层、肠上皮细胞层、肠道免疫系统、肠-肝轴、防御素(defensins)等(1),其功能主要在于防止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屏障的构建以及肠道屏障受损后细菌、内毒素移位密切相关。
现就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屏障的关系与作用进行综述如下。
1 肠道细菌在肠道屏障构建中的作用1.1 肠道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一方面,正常菌群中的专性厌氧菌如双歧杆菌可通过磷壁酸黏附作用占据于肠上皮细胞表面,形成一层菌膜屏障,抑制肠道内(主要为肠杆菌科细菌)以及外源性潜在致病菌(PPMOs)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定植,起定植抗力作用(1,2);另一方面,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生理有益菌还有多种生物拮抗功能,如通过争夺营养,酸性代谢产物(乙酸、乳酸)降低肠道局部pH、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亲脂分子(3)、小菌素、过氧化氢等(4),对肠内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链球菌等起抑菌或杀菌作用,抑制肠道PPMOs生长。
双歧杆菌还可显著抑制E.Coli O157∶H7对肠细胞株Caco-2上皮细胞的黏附(5)。
可以认为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肠道第一道屏障的构建。
1.2 肠道黏液层:主要由肠道杯状细胞及肠上皮细胞分泌的黏蛋白组成。
含大量水分的黏蛋白象凝胶样铺垫在肠腔内,同时黏液层中也包含了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
黏蛋白是一类糖蛋白,由杯状细胞表达的MUC2、MUC3型黏蛋白是回肠、结肠黏蛋白的主要分,结肠黏蛋白以MUC2型为主,而MUC3型表达量低(6);MUC3型主要由小肠杯状细胞及肠上皮细胞表达。
黏蛋白碳氢结构特异,有细菌黏附结合的生态位点。
黏液蛋白中的结合位点可与肠上皮细胞上的结合位点竞争,以阻止细菌(主要为PPMOs)与肠上皮结合,使细菌处于黏液层,以利于肠蠕动时被清除(7)。
肠道屏障功能的测定及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28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7年34卷第02期国际瞭望GLOBAL NEWS海外文摘肠道屏障功能的测定及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日粮中添加缬氨酸和亮氨酸对断奶仔猪的影响肠黏膜作为肠腔与机体其他组织的过滤器,不仅可以调节营养物质和分子的通过,还可以防止细菌、毒素和抗原进入黏膜下组织或系统循环。
有效的肠道屏障包含多种组分,例如黏液层及其相关的微生物、免疫效应分子和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完整性。
已有研究揭示了肠屏障的紊乱如何影响动物的性能和健康。
缬氨酸(Val)被认为是猪玉米-豆粕日粮中的第五个限制性氨基酸。
商品饲料会添加过量的亮氨酸(Leu)以弥补由于缬氨酸被氧化所引起的缬氨酸缺乏。
该试验的目的是确定日粮中亮氨酸和缬氨酸浓度的增加对仔猪的影响。
试验对象为44日龄的杂交(大白×长白)公猪(n=75),平均初始体重为13.5 kg,将其中的3头在试验开始前进行屠宰,以确定它们的平均初始化学组成。
首先将含缬氨酸的饲料用非蛋白稀释剂连续稀释,将缬氨酸的浓度分别稀释为11.9、10.1、8.3、6.6和4.8 g/kg,添加第6个处理组以测试饲料中缬氨酸是限制性氨基酸,在这6个处理组中分别添加23、45和67 g/kg 的亮氨酸,因此,该试验总共18个处理组。
所有猪在试验结束后的18 d 被屠宰,用于分析机体中水、蛋白质、脂质和灰分的含量。
缬氨酸和亮氨酸的水平及其相互合调节。
肠道屏障不仅对防止细菌、毒素和抗原的渗透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维持营养吸收的上皮离子梯度也有重要作用,如葡萄糖的吸收。
体内测量肠道屏障肠道屏障的体内测定可以通过口服不可消化的探针分子从肠腔到血液或尿液的流动来实现。
在人和动物中,最广泛使用的标记是低分子糖,例如蔗糖、甘露醇和乳果糖,或放射性标记的探针。
乳果糖/甘露糖醇比的增加表明肠屏障功能的降低。
然而,通过体内方法测量的结果缺少肠特定部位的屏障功能的详细信息。
与肠道屏障损伤有关的细胞试验指标

一、背景介绍肠道屏障是由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构成的,它具有阻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维持肠道内稳定微环境的功能。
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可能导致肠道菌裙失调、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
研究肠道屏障损伤的细胞试验指标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肠道屏障损伤的细胞试验指标1. 紧密连接蛋白(tight junction protein):紧密连接蛋白是肠道上皮细胞之间重要的黏附蛋白,能够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研究表明,一些疾病状态下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受到影响,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2. 上皮细胞脱离和凋亡(epithelial cell shedding and apoptosis):肠道上皮细胞的脱离和凋亡是肠道屏障损伤的重要标志,一些炎症因子和细菌毒素能够诱导上皮细胞脱离和凋亡,从而损害肠道屏障功能。
3. 粘膜免疫和炎症因子(mucosal immunity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维护肠道屏障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4. 黏膜屏障通透性(mucosal barrier permeability):肠道屏障通透性的增加是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测量黏膜屏障通透性指标可以评估肠道屏障的健康状况。
5. 肠道菌裙失调(intestinal dysbiosis):肠道屏障的健康与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裙失调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三、肠道屏障损伤的细胞试验指标与临床意义1. 早期预警和诊断:通过测量肠道屏障损伤的细胞试验指标,可以及早发现肠道屏障的损伤,为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 治疗策略制定:了解肠道屏障损伤的细胞试验指标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制定提供依据,例如针对上述指标的调节可能成为治疗策略的重要环节。
3. 新药研发:肠道屏障损伤的细胞试验指标可作为新药研发的重要参考,验证新药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郑佳扬(广州医科大)编著
肠道是脏器中唯一腔道内有大量细菌滋生的器官,不仅是消化吸收器官,而且是集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
生理条件下,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抑制于肠道内,阻止细菌及毒素不侵入血液及组织中,不引起疾病,这有赖于肠道的屏障功能的完整。
当肠黏膜屏障损伤时,肠道中的微生物和内毒素等便可突破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促进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甚至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Carrico(1986年)等人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Wilmore(1988年)也提出在创伤、手术后患者“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
近30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并明确了肠屏障损害在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
所以说“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而阻断肠源性感染是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由于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脓毒症和脓毒症相关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约为10万人,占多脏器功能衰竭总发生率的42%,在我国,2003~2006年平均每年由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占其总发生率的40.5%,病死率为67%(张淑文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 19: 2-6.)。
2012年,我国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超过1000万,病死率是发达国家的1倍以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提出肠道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始动环节和核心器官。
现已明确,创伤、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重大疾病可造成肠道缺血缺氧,导致肠道黏液、细菌、肠道淋巴液成分和肠粘膜紧密连接分子的改变,造成了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的损害,在此基础上,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入血,造成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远隔脏器功能损害,其共同的病理生理路径为“肠屏障损害-过度炎症反应/肠源性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由此可见,肠屏障功能损害是重大疾病的“二次打击”,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因而选择适当的检测指标,建立正确有效的肠屏障功能监测方案,对维护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临床上由于缺乏成熟的胃肠道屏障功能评价和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评价的技术和产品,临床医生无法确定患者是否可使用肠内营养治疗以及使用何种肠内营养制剂,致使我国肠外营养制剂与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比例达到8:2,而国外是2:8。
开展肠屏障功能分析项目,对肠屏障功能进行有效监测,对于促进我国临床营养学科的建设,促进我国临床营养诊断产业的发展,进而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