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气
四气与五味

对机体某些部位的“选择性”作用
杏仁 止咳平喘 治疗咳喘 肺经
引经药:不仅能自入某经,还能作为其他药的向 导,将其他药物引入某经
调胃承气汤
十枣汤
解 毒
味甘的药物多含 糖类、皂苷、蛋白质、 氨基酸等成分
酸甘化阴
收敛固涩
酸SOUR
能收能涩
生津
体虚多汗
遗精滑精 肺虚久咳
收敛固涩
尿频遗尿
久泻久痢
生 津
酸甘化阴
是酸味、甘味药同用 以益阴的治法。化阴, 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 阴日长之意。
大多数含有 酸性成份及鞣质
固崩止带 敛汗止血
2.东汉以后的毒药主要是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内
经》七篇大论中,亦有大毒、常毒、 小毒等论述。
3.药物的偏性
①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
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 ②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 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 密切关系。 参茸亦毒”。 “所谓无毒,亦可伤人”、“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
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药物性能
指性味和功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药物毒性
第一节 四气五味
四气
四气
一、四气
1.四气的含义: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第一节四气】】】1、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药的四气五味你知道多少

中药的四气五味你知道多少?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四气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为寒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是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温热药麻黄、青皮、附子、细辛等,多有升压和强心作用。
五味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
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
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至于燥,则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
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坚阴的意义。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
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
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的学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
掌握。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口诀来帮助我们速记中药的知识点。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口诀,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中药
的性味特点。
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寒热温凉,分外有关;
酸苦甘辛咸,通五行。
寒药怕热,热药怕寒;
温药怕热,凉药怕寒。
酸味收敛,苦味泻下;
甘味缓和,辛味散透;
咸味软坚,皆有所固。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作用
特点。
升降浮沉即代表中药的一种功效或作用。
升降浮沉,记心中;
升气宣营,降气下降;
浮阳升发,沉阴下降。
归经是指中药归属于哪个经络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用途
和适应症。
五经六脉,药物有办法;
手太阴肺,少阳胆与心包;
手阳明大,厥阴少阳命;
手心主三明,手太阳小结经;
足厥阴肝,足少阳与胃;
足阳明住,太阴脾与胆;
足太阳对,手少阳胆。
以上是中药口诀的一些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和理解中药的性味、作用和归经。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综合考虑中药的综合性、矛盾性和个体差异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药的知识。
中药学“四气五味”是什么

中药学“四气五味”是什么发布时间:2021-03-22T14:02:29.6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作者:潘娜[导读]潘娜(泸县福集镇卫生院;四川泸州646100)四气五味作为中药最核心的理论,这其中所谓的四气五味和天地的关系比较密切,也可以说,中药的气味就是天地之气的偏性,在药物身上有了详细体现。
一、何为四气五味?四气,这里指的就是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药性,也是性质,在理论当中,动物和植物都是生活在天地之间,这些是自然生长的,天带来的是寒热风湿,地带来的是酸甜苦辣,这些味道大不相同。
所以当人生病的时候,体内的四气五味的平衡就被打破,所以这时候中药的四气五味将会给人体带来补充和纠正。
如果人体过于寒,就需要用温药或者热药来温暖,如果身体过于热,就需要用凉药,也会用寒药来过渡它的热,这也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的作用在于辛散、咸软、酸收、甘缓、苦燥。
气味也分厚薄之分,可以简称为: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薄则通,味厚则泻。
这是一些基本原则,和定理是一样的。
四气五味,总体来说就是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也是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基础支撑,因为药物都存在不同的性与味,两者都是药性的一方面,从古代开始,各类中药书籍都将药物的性味标明,便于对复杂的药物的共性和特性进行认知和临床用药的意义。
因为药性是依据实际情况多次验证得出的,也是在性质上对多种药物医疗作用的涵盖,同时药味的确定是通过口尝得出的,进而明确多种药物的不同滋味以及医疗之间的各种作用。
四气包括了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也被统称为四性,寒凉与温热是呈现对立的,然而寒凉、温热两者存在程度各异,除此之外,还存在平性,其指的是药性平和,多数寒凉药都具有清热、泻火的疗效,对于各种热证有显著疗效。
温热药具有散寒、助阳等疗效,针对于多种寒证。
除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以外,针对一些药物,还会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药性加以区别,药物的四性是通过作用机体所反馈得出的,因为其症状具有寒热之分,故选择相对的性质进行治疗,可缓解热证的药物,例如黄岑、板蓝根可以治疗发热口渴,对于热证具有清热解毒的疗效,同时也证明了此类药物具有寒性,相反可缓解寒证的药物,都属温性,例如附子、干姜等,针对腹中冷痛等寒证均存在一定疗效,同时也证明了此类药物热性,所以“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都是基础的用药规则。
中药四气名词解释

中药四气名词解释
一、概念
中药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二、具体含义
1. 寒与凉
- 寒与凉属于同一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凉次于寒”。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多为寒凉。
例如,石膏性寒,能清热泻火,常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症见高热、烦渴等;金银花性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热毒疮痈等病症。
2. 温与热
- 温与热也属于同一性质,“温次于热”。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多为温热。
如附子性热,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常用于阳虚欲脱、寒湿痹痛等证;干姜性温,可温中散寒,用于脾胃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
三、意义
1. 指导临床用药
- 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选择相应四气的药物。
如寒证用温热药,热证用寒凉药。
若外感风寒表证,常用麻黄、桂枝等温热药以发散风寒;而外感风热表证,则用薄荷、菊花等寒凉药以疏散风热。
2. 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 人体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疾病的发生往往是阴阳失调的结果。
寒凉药可抑制人体的阳热之性,温热药可纠正人体的阴寒之盛,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例如,阴虚内热者,用滋阴清热的寒凉药如生地、知母等,可抑制亢盛的阳热,使阴液得以滋养;阳虚内寒者,用温阳散寒的温热药如附子、肉桂等,可补充阳气,驱散寒邪。
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歌诀。

中药的四⽓五味及归经歌诀。
1、中药性能歌中药主有⼏性能?四⽓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毒统⽽称。
2、四⽓歌四⽓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助阳⽓,温⾥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解毒助阴⼜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法此为纲。
3、五味歌五味⾟⽢苦咸酸,治疗作⽤不同焉,⾟⾏⽓⾎主发散,⽢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收敛,淡渗利⽔要记全。
4、中药七情歌相使⼀药助⼀药,相须互⽤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
5、⼗⼋反药歌本草明⾔⼗⼋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蔘⾟芍叛藜芦。
6、⼗九畏药歌硫黄原是⽕中精,朴硝⼀见便相争;⽔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性烈最为上,偏与牵⽜不顺情;丁⾹莫与郁⾦见,⽛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若逢⽯脂便相欺。
⼤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莫相依。
7、妊娠服药禁忌歌元斑⽔蛭及虻⾍,乌头附⼦配天雄;野葛⽔银并巴⾖,⽜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戟蝉蜕黄雌雄;⽛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皂⾓同。
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姜桃仁通;硇砂⼲漆蟹⽖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8、六陈歌枳壳陈⽪半夏齐,⿇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药⽅知奏效奇。
增补:斑蝥荷叶马齿苋,犀⾓⽜黄不可从;禹余粮共⾚⽯脂,凌霄卫茅治未⼯。
黄柏⽪偕预栀⼦,伏龙没药莫相逢;王不留⾏⾚⼩⾖,王⽠商陆勿使攻。
神曲麦芽车前草,枳壳枳实⽤亦凶,⽞胡故纸吴茱萸,⿇仁蒺藜并⽊通。
槐实⿊姜冬葵⼦,滑⽯厚朴记在胸;外有破⽓破⾎者,仔细斟酌更有功。
9、引经报使药歌⼩肠膀胱属太阳,藁本羌活是本乡。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肠阳明并⾜胃,葛根⽩芷升⿇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芷升⿇葱⽩乡。
脾经少与肺部导,升⿇煎之⽩芍详。
少阴⼼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此药为使,岂能有病到膏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发表时间:2009-09-13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504)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
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
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
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
《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
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
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
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又包含了药物作用的“味”,而以后者为据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味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
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
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
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
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
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
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
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
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
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症。
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癥等。
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
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
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咸先入肾。
”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
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
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
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为是。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
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sa4]乌曲骨收涩止血等。
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
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
药物的味往往单味者少,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对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认识概括。
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药物性能的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特性,才能全面地掌握药物功能。
二、四气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
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
然而宋代寇宗奭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四气”改为“四性”。
李时珍亦从其说,谓“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燥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
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能改易,故从旧尔。
”。
寇、李之论,虽然亦有其理,然而未能说明四气的原始含义。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具体来说,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是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
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
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
故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
”由于寒与凉、热之温之间具有程序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
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损其阳。
至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之药并用,使寒热并调。
尤其要辨清寒热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热之证,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之证,又当选用寒药以治之。
切不可真假混淆。
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