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训诂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训诂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继承古代文化,需要读古书,读古书需要学习古代汉语,学习古汉词汇最重要,王力:“学习古代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1.指导人们判断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
语言变化发展,词汇和词义也在变化,训诂学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变化,对古代文言文意义能正确理解,避免以今律古。
读古书不能不求甚解,应力求准确,对文章深入理解。
2.补救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桓公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为偪(逼)乎?”“戮”之“杀”义在《左传》之后才产生,当为“责罚以示众”,对活人、死人都可行戮。
王力先生的历史词汇学研究-蒋绍愚 【精编】

王力先生的历史词汇学研究-蒋绍愚【精编】王力先生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蒋绍愚 2009.12(一)训诂学和词汇学1、旧训诂学和词汇学的不同:方法的差异。
“《四库全书提要》把小学分为三个部门:第一是字书之属,第二是训诂之属,第三是韵书之属,……若依语言学的眼光看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部门:第一是语音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第一是语义之学。
这样,我们所谓语义之学(semantics)的范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
但是,在治学方法上,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向来不大喜欢沿用训诂学的旧名称。
这里因为要显示训诂学和语义学在方法上的异同,才把语义学称为新训诂学。
“旧训诂学的弊病,最大的一点乃是崇古。
小学本是经学的附庸,最初的目的在乎明经,后来范围较大,也不过限于‘明古’。
先秦的字义,差不多成为小学家唯一的对象。
“我们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能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新。
文集19) 训诂学,1947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它们(按:国故和新派)是互相排斥的。
”“直到1947年,王力发表了他的《新训诂学》,其中讲了‘旧训诂学的总清算’,提出了‘新训诂学’,才算跟旧派宣告了决裂。
” (中国语言学史?第四章?结语。
文集12)可见,王力先生自己对《新训诂学》是十分重视的。
2、但王力先生没有对训诂学一概否定。
《中国语言学史》紧接着说:“新派也有自己的弱点。
在“小学”作为经学附庸的时代,小学家几乎都是经学家,个个博闻强记,于学无所不窥。
顾江戴段和王氏父子自然不用说了,即从章炳麟、黄侃而论,其中国史料知识渊博,远非新派所能望其项背。
在封建时代,并没有所谓专门家,有的只是‘博学鸿词’,所以著名学者的学问都是全面的。
……新派的语言学者一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
……曾经有一个时期,似乎所谓语言学只有方言调查,或者加上古音拟测,不但把中国传统的‘小学’置之不顾,连现代语言学也研究得不全面,更谈不上渊博了。
描写王力先生的文章

描写王力先生的文章
王力(1900年-1992年),字元之,号雪堂,江苏省泰兴县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以下是一篇描写王力先生的文章:
王力先生,一位睿智的老学者,年逾九旬,仍然精神矍铄,满腔热忱地从事语言学、文学研究,并潜心探讨教育问题。
他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发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他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和启发为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王力先生提出了“韵律语音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汉语的音韵和语音规律。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基本工具,深刻地洞察到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
在文学研究方面,王力先生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都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他以独到的眼光和深厚的学养,阐释了很多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他的《中国文学史》和《汉语史》等著作,不仅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文学品味和审美观念。
王力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大家,他的思想、学识、人格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他的一生,为语言学、文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郭锡良和王力的古代汉语

郭锡良和王力的古代汉语郭锡良和王力都是中国教育界的知名人物,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研究使得古代汉语变得更加清晰和系统化,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锡良,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的研究。
他对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字典是古代漢語詞典,收錄有甲金文以来的漢字,對於古漢語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
對於古代漢語的研究,郭仕良亦著有重要著作《中国古诗韵学概论》。
该书系统概述了中国古代韵书的编纂和发展历程,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韵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锡良的研究成果对于古代汉语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古代汉语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力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同样也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的音韵学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使得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更加清晰和准确。
他的代表作《古汉语研究》是古代汉语音韵学的重要著作,对于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见解。
此外,王力还编纂了《古代汉语字典》,对于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字义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和索引,为古代汉语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书。
郭锡良和王力的研究成果为古代汉语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为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方法。
他们的研究使得古代汉语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郭锡良和王力都是为古代汉语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
他们通过研究和整理古代汉语的音韵、字义和语法等方面的规律,使得古代汉语的知识更加清晰和准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广大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古代汉语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他们的努力,古代汉语的研究得以深入和发展,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汉语法作者王力简介

古汉语法作者王力简介
王力是汉语文法学家梁仁志的得意弟子,也是学界广受尊敬的老学者,其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传统汉语语法,与汉语史籍有关的古文改默译、古典文献的编年及辞海攢彙。
起初,王力攻读传统汉文法学,汲取中国书院流派的学术精髓。
他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按照维护历史真实性、突出细枝末节,作出了系统的整理和科学的分析概括,推进传统汉文法的发展和发现。
其中,王力深入研究释文刻习、五经和宋朝的文籍,发现了许多前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并作出了新的认识,广受好评。
此外,他还把“实词”分为五类。
他还指出,实词有形式和义项,义项是汉语词汇单元的基本要素,另外,义项还有变形和变义的现象。
王力经受梁仁志老师的熏陶和他自己的努力,取得很大的成就,他的著作都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极具参考价值。
他的工作为学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汉语文法学研究中,王力堪称学术界的精英。
在王力及其弟子的努力下,传统汉文法发现了新的层次,他们的学习意义超越了学术,更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参照系,为我们引领如何在不失原有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至今。
试析清代训诂学兴盛的内外因

试析清代训诂学兴盛的内外因有清一代,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的训诂学著作数量之富、开掘之深,可以上溯到两汉。
一批不朽的经典之作传于后世,影响深远。
清代的训诂学者治学理念正确、研究方法科学。
他们对训诂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音韵学、文字学、语法学等成就融合运用于训诂学,大大突破了前人,将中国传统的“小学”发挥到了极致。
长期以来,人们探求清代训诂学兴盛的原因,总是认为清儒躲避现实,走向考据,但这并不能科学地解释问题。
同样是躲避现实,晋人则崇尚清谈,清儒却钻研经学,这一问题引人思索。
我们认为清代训诂学的兴盛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究其外因(一)清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政策。
清王朝统治中国以后,由于采用残酷镇压政策,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
清政府一面继续镇压,一面也有鉴于元王朝专用镇压手段终至覆亡的历史教训,对汉族人民采取一些怀柔政策,尤其是千方百计地拉拢汉族的知识分子。
清兵入关的第二年,就提倡程朱理学,按明朝旧制八股取士。
康熙时,开博学鸿词科,尊孔读经,开明史馆,罗致名士,为其效劳。
与此同时,大兴文字狱,使知识分子不敢再存反抗之心。
于是,知识分子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努力学习八股文,准备应试,以取得功名,走上仕途;还有一条是隐逸山林,埋头窗下,钻研经史,以求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名传后世。
这两条路,不管走哪一条,都要下苦功学习古代经典,而要学好这些经典,就离不开训诂学的辅助。
(二)清朝的经济因素和社会环境。
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尤其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这近百年的时间,是清史上的“康乾盛世”,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为文化学术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促进了“乾嘉学派”的产生和盛行。
此时,出现了一大批学有专长、造诣极深的著名学者,江浙一带盛行藏书,书院林立,刻书出版蔚然成风,这些都对训诂学的兴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著名史学家王力的学术思想与贡献

著名史学家王力的学术思想与贡献近代中国的史学家中,王力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和贡献一直是学界和读者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王力的学术思想和贡献展开探讨。
一、王力的学术思想1. 从文献学到史学王力最初是一位文献学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楚辞》的整理与研究上。
但是王力并不满足于仅仅在文本上停留,他深知史学中文献只是其中的一环,真正的历史研究还要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他逐渐把研究重点转向史学领域,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关注历史。
2. 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王力的学术思想主要基于实证主义。
他强调历史学应该注重客观事实的发掘和研究,研究者要严格遵循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拒绝带有主观色彩的猜测和臆想,注重证据的充分性和说服力。
他提倡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社会演化的过程和结果,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演变的结果。
3. 推崇“文化一元论”王力历来推崇“文化一元论”这一史观,认为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之一,它在社会演化和历史变迁中起到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特别看重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其纳入到其研究范畴中。
4. 倡导“史事合一”王力认为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具体事件和事实的记录,它的本质是“史事合一”,即事实和史料相结合,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研究方法为手段,把握历史的真相。
他认为历史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必须深入现实世界,推崇实证主义,依赖史料,力求忠于史实,注重事实根据,以求真实和科学。
二、王力的学术贡献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学术思想家,王力的学术贡献不仅体现在其理论创新上,也体现在他的实践研究和教育工作上。
1. 文学史研究的先驱在王力的学术生涯中,他曾经积极开展文学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唐代文学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发展,开创了文学史研究的先河。
2. 中国史学的重要代表王力是中国史学界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学术贡献在中国史学的发展史上不容忽视。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传统语文学的传承者,王力先生对中国的语言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在训诂学方面,更是有目共睹,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王力先生在辞书编纂,古籍注释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涉及训诂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王力,训诂学,贡献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可以说,训诂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然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训诂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空白期。
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的训诂学该何去何从?到底该怎样定义这门古老的学科?王力先生站在现代思想的高度,为中国训诂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了建立新训诂学的主张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这种提议可谓惊天一响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这一文中,王力对传统训诂学做了总体的回顾,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传统训诂学的功绩,又指出了其局限性。
他指出纂集派述而不作,勤于收集,而其弊在杂引古训,不问是非的毛病,而新训诂学注释派阐发纠正前训,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声韵的通转去考证字义的通转,为训诂研究开辟了道路。
这样的总结既不是虚无主义,也不是固守陈规,而是运用两分法,客观的指明了各派的利弊得失,是非功过的问题。
尤其重要的是,王力先生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旧训诂学的根本局限:“旧训诂学的弊病最大的一点乃是崇古。
小学本是经学的附庸,最初的目的在于明经,后来范围较大,也不过限于明古。
”以明经致用为指导思想,以讲述故训为目的,忽视系统,理论的探讨,是源远流长的训诂学始终停留在为读经服务的阶段,无法形成独立的语言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传统语文学的传承者,王力先生对中国的语言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在训诂学方面,更是有目共睹,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王力先生在辞书编纂,古籍注释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涉及训诂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王力,训诂学,贡献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可以说,训诂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然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训诂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空白期。
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的训诂学该何去何从?到底该怎样定义这门古老的学科?王力先生站在现代思想的高度,为中国训诂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建立新训诂学的主张
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这种提议可谓惊天一响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这一文中,王力对传统训诂学做了总体的回顾,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传统训诂学的功绩,又指出了其局限性。
他指出纂集派述而不作,勤于收集,而其弊在杂引古训,不问是非的毛病,而新训诂学注释派阐发纠正前训,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声韵的通转去考证字义的通转,为训诂研究开辟了道路。
这样的总结既不是虚无主义,也不是固守陈规,而是运用两分法,客观的指明了各派的利弊得失,是非功过的问题。
尤其重要的是,王力先生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旧训诂学的根本局限:“旧训诂学的弊病最大的一点乃是崇古。
小学本是经学的附庸,最初的目的在于明经,后来范围较大,也不过限于明古。
”以明经致用为指导思想,以讲述故训为目的,忽视系统,理论的探讨,是源远流长的训诂学始终停留在为读经服务的阶段,无法形成独立的语言科学。
如果不跳出经学附庸的框框,变是古非今为古为今用,变尊经崇古的宗旨为以探求语词发展的内部规律为目的,训诂学就不可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王先生热切呼吁新训诂学的诞生,并为其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他深刻的指出,“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
到了那时节,训诂学已经不复带有古是今非的教训意味,而是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一种学问了。
”从而,为新训诂学的创立,发展开辟了途径,使古老的训诂学获得新的生命力,为科学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用科学的观点指导训诂学的研究
为了新训诂学的建立和发展,王力先生特别强调两个重要的观点:历史发展观点和语言的社会性观点。
他指出“我们研究语义,首先要有历史的观念。
前人所讲字的本义和引申假借,固然也
是追究字义的来源及其演变,可惜的是只着重在汉代以前,汉代以后就很少道及。
新训诂学首先应该矫正这个毛病,把语言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做有同等的价值。
汉以前的古义固然值得研究,千百年后新起的意义也同样的值得研究。
”这样就打破了旧训诂学以上古典籍的词义作为训释中心,使训诂学的范畴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
王力先生倡导的历史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提出对一组相关的词义要分时代先后,要证明“词义发展的程序和阶段”,这实际上已涉及到对词义序列的整理和词义系统的研究问题,给训诂学带来了崭新的内容和质的飞跃。
2,重视新兴义和俗字,俗义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从没有被提高到如此重要的的地位,这是对两千年来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的复古主义语言观的有力冲击。
3,以敏锐的眼光,观察词义的细微变迁。
提出了古今词义异同问题上难在异而不同。
在他认为,“必须承认语言的整个系统是发展的,并且正在朝着丰富完善的道路发展着;必须承认近代和现代语言的研究不但是主要的,而且比古代语言的研究更有价值。
必须承认语言有它内部的发展规律,然后才算是有了历史发展观点。
”这对纠正旧训诂学缺乏历史主义的弊病和新训诂学的理论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力同时根据语言的社会性原则批评了前人和现代学者在训诂学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
其中最大的流弊莫过于古音通假的误解和滥用。
他指出;“真理走过了半步就是错误。
善用通假,就能做出很大成绩;滥用通假,那就错了。
”如俞樾解释《庄子。
养生主》“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乎?”以为“技疑枝字之误。
”王力说;那篇文章就有几个技字,为什么那些个技字不改呢?而这个地方偏要改为枝字呢?……本来好懂的,你偏要用通假的说法,倒反难懂了,并且也讲不通。
他重证据,重材料,重语言事实的唯物主义态度,批判继承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学遗产,对他们在声近义通说的运用上求之过甚和以意逆之等局限不迷信,不盲从。
三.重视故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新训诂学是在就训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训诂学保存了历代丰富的训诂资料和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
没有这个基础,新训诂学是建立不起来的。
王力之所以能开创新训诂学,与他重视故训,研究新训,扎扎实实的继承是分不开的。
1,对古音通假的性质的确定。
同音或读音力认为,古音通假的性质就是古人写错别字,因此必须是同音或读音十分相近的字才有可能。
“同音的字的假借是比较可信的;读音十分相近的假借也是可能的,因为可能有方言的关系。
至于声母发音部位很远的叠韵字与韵母发音部位很远的双声字,则应该是不可能的。
”这样从音理上对古音通假的范畴加以限制是十分必要的,对防止滥用通假有积极的意义。
2.对双声叠韵作用的客观评价和认识。
王力在三十年发表的《双声叠韵的应用及其流弊》一文中,就批评了认为双声叠韵为万能的观点,指出双声叠韵的力量是有限,在任何情况下它只能做次要的证据,决不能单凭双声叠韵去做唯一的证据
3.辩证的说明了字词的音义关系。
他说声近义通只是可能,不是必然,不但语言有社会性,文字也有社会性,摆脱字形的束缚是对的,否定文字的社会性原则是错误的。
这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和掌握音近义通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音近义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