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传统语文学的传承者,王力先生对中国的语言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在训诂学方面,更是有目共睹,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王力先生在辞书编纂,古籍注释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涉及训诂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王力,训诂学,贡献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可以说,训诂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然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训诂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空白期。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的训诂学该何去何从?到底该怎样定义这门古老的学科?王力先生站在现代思想的高度,为中国训诂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建立新训诂学的主张

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这种提议可谓惊天一响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这一文中,王力对传统训诂学做了总体的回顾,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传统训诂学的功绩,又指出了其局限性。他指出纂集派述而不作,勤于收集,而其弊在杂引古训,不问是非的毛病,而新训诂学注释派阐发纠正前训,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声韵的通转去考证字义的通转,为训诂研究开辟了道路。这样的总结既不是虚无主义,也不是固守陈规,而是运用两分法,客观的指明了各派的利弊得失,是非功过的问题。

尤其重要的是,王力先生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旧训诂学的根本局限:“旧训诂学的弊病最大的一点乃是崇古。小学本是经学的附庸,最初的目的在于明经,后来范围较大,也不过限于明古。”以明经致用为指导思想,以讲述故训为目的,忽视系统,理论的探讨,是源远流长的训诂学始终停留在为读经服务的阶段,无法形成独立的语言科学。如果不跳出经学附庸的框框,变是古非今为古为今用,变尊经崇古的宗旨为以探求语词发展的内部规律为目的,训诂学就不可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王先生热切呼吁新训诂学的诞生,并为其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他深刻的指出,“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时节,训诂学已经不复带有古是今非的教训意味,而是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一种学问了。”从而,为新训诂学的创立,发展开辟了途径,使古老的训诂学获得新的生命力,为科学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用科学的观点指导训诂学的研究

为了新训诂学的建立和发展,王力先生特别强调两个重要的观点:历史发展观点和语言的社会性观点。

他指出“我们研究语义,首先要有历史的观念。前人所讲字的本义和引申假借,固然也

是追究字义的来源及其演变,可惜的是只着重在汉代以前,汉代以后就很少道及。新训诂学首先应该矫正这个毛病,把语言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做有同等的价值。汉以前的古义固然值得研究,千百年后新起的意义也同样的值得研究。”这样就打破了旧训诂学以上古典籍的词义作为训释中心,使训诂学的范畴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王力先生倡导的历史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提出对一组相关的词义要分时代先后,要证明“词义发展的程序和阶段”,这实际上已涉及到对词义序列的整理和词义系统的研究问题,给训诂学带来了崭新的内容和质的飞跃。2,重视新兴义和俗字,俗义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从没有被提高到如此重要的的地位,这是对两千年来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的复古主义语言观的有力冲击。3,以敏锐的眼光,观察词义的细微变迁。提出了古今词义异同问题上难在异而不同。在他认为,“必须承认语言的整个系统是发展的,并且正在朝着丰富完善的道路发展着;必须承认近代和现代语言的研究不但是主要的,而且比古代语言的研究更有价值。必须承认语言有它内部的发展规律,然后才算是有了历史发展观点。”这对纠正旧训诂学缺乏历史主义的弊病和新训诂学的理论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力同时根据语言的社会性原则批评了前人和现代学者在训诂学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其中最大的流弊莫过于古音通假的误解和滥用。他指出;“真理走过了半步就是错误。善用通假,就能做出很大成绩;滥用通假,那就错了。”如俞樾解释《庄子。养生主》“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乎?”以为“技疑枝字之误。”王力说;那篇文章就有几个技字,为什么那些个技字不改呢?而这个地方偏要改为枝字呢?……本来好懂的,你偏要用通假的说法,倒反难懂了,并且也讲不通。他重证据,重材料,重语言事实的唯物主义态度,批判继承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学遗产,对他们在声近义通说的运用上求之过甚和以意逆之等局限不迷信,不盲从。

三.重视故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新训诂学是在就训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训诂学保存了历代丰富的训诂资料和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没有这个基础,新训诂学是建立不起来的。王力之所以能开创新训诂学,与他重视故训,研究新训,扎扎实实的继承是分不开的。

1,对古音通假的性质的确定。同音或读音力认为,古音通假的性质就是古人写错别字,因此必须是同音或读音十分相近的字才有可能。“同音的字的假借是比较可信的;读音十分相近的假借也是可能的,因为可能有方言的关系。至于声母发音部位很远的叠韵字与韵母发音部位很远的双声字,则应该是不可能的。”这样从音理上对古音通假的范畴加以限制是十分必要的,对防止滥用通假有积极的意义。

2.对双声叠韵作用的客观评价和认识。王力在三十年发表的《双声叠韵的应用及其流弊》一文中,就批评了认为双声叠韵为万能的观点,指出双声叠韵的力量是有限,在任何情况下它只能做次要的证据,决不能单凭双声叠韵去做唯一的证据

3.辩证的说明了字词的音义关系。他说声近义通只是可能,不是必然,不但语言有社会性,文字也有社会性,摆脱字形的束缚是对的,否定文字的社会性原则是错误的。这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和掌握音近义通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音近义殊的现象。

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讲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 (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训诂”之由来 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 通文意的目的。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 “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30卷。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 成果。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 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 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1)唐·孔颖达: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摘要: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清代学术训诂成就乾嘉学派段玉裁 从训诂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训诂学的兴盛,两汉是一个高峰,清代是一个高峰。两汉学者的训诂著作和经传的注释为训诂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训诂学的兴盛跟语言变化的加剧和古文经的传布有极大的关系。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方法,发展为一门语言学科,跟经学、史学的考证和古音学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学者受语言学、语法学的影响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改变了旧日墨守古训,拘牵文字形体,和重古略今的风习,开创了新的途径。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康雍乾时期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慌,摧残人才。许多人才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代禁书真是五花八门,令人有望洋兴叹,叹为观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实在不知道统治者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诗集,明代的历史,明代人物传记,都在被毁名单之列。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加之乾隆时代在音韵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立了古音学的基础,这对训诂学的发展实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立,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人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到乾嘉时代“汉学”大为昌盛,为经书、子书作注解的人很多。要解释经传就不能不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因此语言文字之学盛极一时。《说文》、《尔雅》成为人所必读之书。研究《说文》、《尔雅》的重要著作都多至数十种,或刊正文字,或发明古训,各有述造。训诂之学有了极大的成就。著名的训诂学家指不胜数。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六书音均表序》)这是很重要的见解。后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这些话十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而建立了许多推考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 总论 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 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 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 一是“释古今这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 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 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 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 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 7、训诂实践形式有 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 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 三是注释书 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 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 100、训诂的原则有 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 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 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 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 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 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 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 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 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 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 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 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 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 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 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 三科学技术的发达 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 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 三上下文的感染 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 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15、今文字字体的种类有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7、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 18、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即运笔时横、捺等笔画有如波浪起伏之状,某些笔画在收笔时,作向上挑起状。 19、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传统语文学的传承者,王力先生对中国的语言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在训诂学方面,更是有目共睹,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王力先生在辞书编纂,古籍注释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涉及训诂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王力,训诂学,贡献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可以说,训诂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然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训诂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空白期。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的训诂学该何去何从?到底该怎样定义这门古老的学科?王力先生站在现代思想的高度,为中国训诂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建立新训诂学的主张 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这种提议可谓惊天一响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这一文中,王力对传统训诂学做了总体的回顾,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传统训诂学的功绩,又指出了其局限性。他指出纂集派述而不作,勤于收集,而其弊在杂引古训,不问是非的毛病,而新训诂学注释派阐发纠正前训,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声韵的通转去考证字义的通转,为训诂研究开辟了道路。这样的总结既不是虚无主义,也不是固守陈规,而是运用两分法,客观的指明了各派的利弊得失,是非功过的问题。 尤其重要的是,王力先生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旧训诂学的根本局限:“旧训诂学的弊病最大的一点乃是崇古。小学本是经学的附庸,最初的目的在于明经,后来范围较大,也不过限于明古。”以明经致用为指导思想,以讲述故训为目的,忽视系统,理论的探讨,是源远流长的训诂学始终停留在为读经服务的阶段,无法形成独立的语言科学。如果不跳出经学附庸的框框,变是古非今为古为今用,变尊经崇古的宗旨为以探求语词发展的内部规律为目的,训诂学就不可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王先生热切呼吁新训诂学的诞生,并为其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他深刻的指出,“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时节,训诂学已经不复带有古是今非的教训意味,而是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一种学问了。”从而,为新训诂学的创立,发展开辟了途径,使古老的训诂学获得新的生命力,为科学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用科学的观点指导训诂学的研究 为了新训诂学的建立和发展,王力先生特别强调两个重要的观点:历史发展观点和语言的社会性观点。 他指出“我们研究语义,首先要有历史的观念。前人所讲字的本义和引申假借,固然也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训诂学整理

考试题型和范围 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 1.最后两讲(训诂学的应用)讲的一句话里两个带点的字,理解成4个选项中的哪一个 2.第一次课的内容:训诂前人的定义抽出一个词可能是4个选项中的哪种意思 3.训诂学分期:哪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4.后面讲的内容中:(训诂与字典、词典)词典中的一个词/对词的理解 5.训诂与语法:《左传》中的某个字的理解 6.这本书属于什么体:传注体、正文体、专著体、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7.古代注音(上课讲的) 8.在一语境中解释词义,不能用的是?训诂学里不能怎样? 9.清代训诂一句话出自哪个作者的那本著作?“训诂之旨,在于声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 10.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出自三家注的是? 二、名词解释(3题*4分=12分) 1.形训、声训、义训3考1 2.同训、递训、互训3考1 3.转语、雅言、析言3考1 雅言: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三、简答题(2题*9分=18分) 1.对于以下两个释义谈谈你的看法(词+释义+例句)有个词上课讲过,另一个词关系紧密 2.训诂的主要原则是 【总论】 一、训诂与训诂学(定义) (一)训诂 训:被释对象(名词)、解释疏通(动词) 诂:古代语言(名词)、解释古语(动词) 解释语义的活动为训诂,对语义做的解释也是训诂。“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用浅易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二)训诂学 训诂学: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即黄侃所谓的“论其法式(方法体例),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友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小学时解释经书的工具。 二、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张岱年最喜爱的书: 《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邓小平文选》。 ●季羡林最喜爱的书: 《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 ●张世英最喜爱的十本书: 《理想国》、《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饶鑫贤推荐书目: 《三字经》、《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讲座》、《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中国历史要籍序论文选注》(雷敢)、《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周密推荐书目: 《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实践论》、《矛盾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史稿》(郭沫若)。 ●陈仲庚介绍几本基础和人格心理学入门书: 《心理学导论》(希尔加德)、《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唐钺)、《心理学方法学》(周谦)、《人格心理学》(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伯格)、《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人格导论》(米谢尔)、《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艾森克)。 ●汤一介最喜爱的书: 《论语》、《庄子》、《陶渊明集》、《绞刑架下的报告》、《生死》。 ●邵津我最喜爱的书: 《冷战后国际关系》(宫少朋)、《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王逸舟)、《国际法》(邵津)、《案例与资料》(M.Dixon&R.McCorquodele)、《千首唐人绝句》(富寿荪)、《徐志摩经典》、《名曲的诞生》(崔光宙)、《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导发展了几千年,具备了深厚的积淀和完备的体系。训诂学一直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核心学科而备受学术界的推崇,同时它又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始祖,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体来说,训诂学是一门从先代各种训释材料中总结出解释语言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言:“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寥寥数字,已将训诂学的作用昭然于天下。 一、由训诂以考文化――以《尔雅》为例阐释训诂学在继承文化传统中的作用 (一)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 早在汉代,训诂学就以经学为基础发展起来,而且有了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学著作。主要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这四部训诂专书被后世称为中国训诂学的基石。其中,《尔雅》

是最早的训诂专书,也成为后代解词释义的重要依据。《尔雅》3卷20篇(今留19篇),书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是解释名物以外的语词,主要类聚一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不同品物则用不同的训解方法,很是详尽。其余16篇都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如亲属、宫室、器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其解释对象多是经传古籍中的词语。所谓“名物”是指范围比较固定、性质比较具体的专门名词。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是训诂学的任务之一。例如,我们可以依据《释宫》阐释古代民居文化和建筑文化,依据《释器》阐释古代各种器制、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依据《释乐》阐释古代音乐表现艺术,依据《释天》推导先秦天文学史研究,依据《释地》《释丘》《释山》推导先秦地理学史研究,依据《释水》推导先秦水文学史研究,依据《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推导先秦生物学史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借以阐释古代物质文化的宝贵文本。 (二)通过训诂阐释古代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是活跃的、经常变动的文化,而制度文化则相对稳定一些,它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是文化中的权威因素。但是,同语言文化相比,制度文化更为活跃一些。因此即使现实的人类社会制度已经发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的注解 古书注解的发展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2.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文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4.清代学者的贡献 (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古籍校勘的工作 (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 1、注明出典。如李善《文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3、阐明哲学思想。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传、笺、疏 “传”指阐明经义。如《毛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及其注疏者 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常见训诂术语 1.释义的术语 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 谓:格式是“甲谓乙也”。被释词放于其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注:“纷,盛貌。” 犹:格式是“甲犹乙也。”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说文》:“讎,犹应也。”

四川2018年4月自考00819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C018·00819(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 课程代码:0081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这一定义的 提出者是 A.毛亨 B.许慎 C.郑玄 D.孔颗达 2.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这类书最早的一部 是 A.《尔雅》 B.《毛诗故训传》 C.《方言》 D.《说文》 3.训诂学的任务之一是释古今之异言”。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毛亨 B.郑玄

C.郭璞 D.孔颖达 4.《韩非子》:“夔有一足。”这句话的译文,正确的是 A.夔有一只脚 B.有一个夔足够了 C.有一只脚的夔 D.有一双脚的夔 5.“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段玉裁 B.王念孙 C.王引之 D.孔广森 6.“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优势,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王念孙 B.段玉裁 C.王力 D.黄侃 7.《经籍籑站》的作者是 A.刘熙 B.张揖 C.阮元 D.陆佃 8.下列著作,属于形音义合解的一部是 A.《释名》 B.《通俗文》 C.《群经音辨》 D.《说文解字》 9.《史记正义》的作者是 A.孔颖达 B.司马贞 C.张守节 D.裴骃 10.《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的“情”,意义是

训诂学

訓詁學 一、訓詁和訓詁學1 (一)“训诂”的提出 1.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 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 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 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1)文字:《說文解字》 2)音韻:《切韻》《廣韻》 3)訓詁:《爾雅》 2.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馬建忠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3.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 面。 (二)“训诂”的含义 1.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2.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 的工作,叫做“训诂”。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3.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對“訓詁”二字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 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4.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 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5.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訓詁”二字的理解 1)训,说教也。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2)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 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三)訓詁學的發展 1.漢代:《說文解字》《爾雅》《釋名》 2.清代——兩個派別 1)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称之为“钩沉”之学。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2)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有清代的段玉裁、 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 (四)训诂与文字、音韵的关系 1.语言的三要素(吕叔湘):语音、词汇和语法。 1)文字學: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通过字形来辨明音、义。(“六書”) 2)音韻學:一种语言可能没有文字,但不可能没有音和义。 3)訓詁學:语义是汉语研究的核心。 2.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着重于义。古代的小学 研究多是为理解古代文献服务的,所以语义的研究是核心,训诂是它们的着眼点。

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2011年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 2.读如 3.推原 4.之为言 5.音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______、______、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______。 4.析言又称______、______,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

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______》。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______。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______的《尔雅正义》和______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复:又。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 益:副词,更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