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电阻》备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电阻》备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电阻》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电阻的大小。

3. 让学生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电阻变化。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电阻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电阻计算公式的运用。

2.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电阻变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电阻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电阻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电流、电压的概念,引出电阻的概念。

2. 讲解电阻的概念:讲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是电流流动的障碍。

3. 讲解电阻的计算公式:介绍欧姆定律,讲解电阻的计算公式R=V/I。

4. 电阻的单位:介绍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5.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讲解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

6. 实验演示: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阻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7.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电阻变化,如照明电路中的电阻变化。

8.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阻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电阻计算和影响因素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欧姆定律的应用,如何通过电压和电流计算电阻。

2. 探讨实际生活中的电阻现象,如电线的老化和电阻变化。

3. 引入更高级的电阻概念,如电阻的温度系数和半导体电阻。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电阻的概念。

《电阻》教案

《电阻》教案

《电阻》教案电阻教案一、引言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电器和设备,而它们运行中的电阻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

因此,本教案根据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设计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电阻的概念和单位;2.熟悉电阻的测量方法;3.掌握电阻和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4.学习电阻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电阻的概念电阻指在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其单位为欧姆(Ω),用符号R表示。

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电阻的测量方法教师可以引入万用表等仪器,演示电阻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并比较不同材料、长度和温度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让学生对电阻的影响因素有所认识。

3.电阻和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用电器中常用的电路由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两种。

在计算电路中的电阻时,需要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公式及演算方法。

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训练,让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4.电阻的应用电阻不仅是电路中的重要参数,也有着众多的应用,在各种电器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焦耳定律用电阻的概念来描述电器的发热能力;电阻的变化可以控制LED的发光亮度。

通过实例的介绍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电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导入、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电阻、理解电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测量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3.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电路中电阻的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和运用。

4.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电阻的作用,激发他们对电阻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测量方法、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电阻的应用能力。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学设计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学设计

《电阻》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3)会用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物质的导电性和影响金属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理解控制变量、转换和类比的物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认识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阅读观察课文图4-3-3,从常温下一些物质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5.如何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拓展:(1)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

(2)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举例说明)。

6.教师点拨肯定后,介绍半导体限时30秒时间记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哪些,分别以希沃白板中的“趣味分类”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掌握情况。

【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任务二、认识电阻在前面的“导电性检测器”实验中,分别接铜线、铁线和铅笔芯时灯泡的亮度(电流表的示数)不同。

思考:为何亮度不一样?你看到的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为了更具体地描述物体的导电性,引入电阻概念。

学生自学课本P63 “在物理学中——而命名”部分,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电阻的概念是什么,电阻用什么字母表示?(2)电阻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发。

1.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除了与材料有关还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生提出猜想:(1)导体电阻可能跟导体的长度有关(2)导体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需要实验来验证,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呢?3.设计实验: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方法(1)怎样比较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电阻的大小?通过比较电流表示数的大小来比较:电流表示数大,则电阻小;电流表示数小,则电阻大。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4.3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4.3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4.3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了解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的应用。

难点:电阻的计算和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导线、电阻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照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变化,引发学生对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阻的定义,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符号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讲解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3)欧姆定律:介绍欧姆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3.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导体的电阻值,验证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

4. 课堂练习: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阻的定义、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公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符号____表示,单位是____。

(2)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因素不影响导体的电阻?(A)材料(B)长度(C)横截面积(D)电流(3)计算题:一个电阻器的电阻值为10Ω,通过它的电流为2A,求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4)应用题:照明电路中,一个220V、40W的灯泡损坏,更换了一个相同功率的灯泡,电源电压不变,求新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

秋九年级物理上册 4.3 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九年级上

秋九年级物理上册 4.3 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九年级上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学习目标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重点难点重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难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器材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电流表、电阻率演示器、电路板。

创设情境
将电流表、小灯泡、开关、电源等串联起来,并联出两条导线,就做成了一个导电性检测器。

在导线间分别接入细铜丝、细铁丝、铅笔心、橡皮、塑料尺、木片等,观察小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你有什么发现?
学习新知一、物体的导电
有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小,容易导电,叫做。

有的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很大,不容易导电叫做。

右图表示各种物质导电能力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用绝对的界限。

在物理学中,为了更具体地描述物体的导电性,常用来定量描述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并用“R”表示。

电阻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这是为了纪念最早研究电阻的科学家
而命名的。

观察电线,你能指出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好的和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铁和银都是导体,为什么有不同的导电性呢?科学家研究发现,金属中。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电阻的概念,理解电阻的性质,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理解电阻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阻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阻器、导线、灯泡、电流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电源、电阻器、导线、灯泡串联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灯泡会亮?为什么灯泡的亮度会不同?”2. 自主学习:a. 什么是电阻?b. 电阻的单位是什么?c. 电阻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电阻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计算电阻。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电阻的性质,如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等,并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电阻器。

6. 课堂小结: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段导线的电阻,并分析影响电阻的因素。

六、活动重难点1. 电阻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影响电阻的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电阻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电路,提高电路的性能,如减小电阻、选择合适的电阻器等。

物理教案-电阻

物理教案-电阻

物理教案-电阻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阻的概念及单位。

2.掌握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

3.学习如何使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4.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决定因素。

2.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及电阻的测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电路知识,如电压、电流等。

(2)提出问题:在电路中,电流流动会遇到阻力,这种阻力是什么?2.学习电阻的概念及单位(1)介绍电阻的定义: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作用。

(2)讲解电阻的单位:欧姆(Ω),1欧姆等于1伏特每安培。

3.探究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别测量不同材料、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的导体的电阻。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4.学习欧姆定律(1)介绍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2)引导学生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5.电阻的测量(1)讲解电阻测量原理: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2)演示电阻测量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6.巩固练习(1)布置一些关于电阻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7.课堂小结(2)强调电阻在电路中的重要作用。

8.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电阻的串并联。

四、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对实验操作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实验要领。

3.在讲解欧姆定律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课后加强辅导,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决定因素。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阻是什么样子吗?比如,我们电脑里的内存条,手机里的充电器,都有电阻的存在。

那么,电阻到底是什么呢?”学生A:“电阻是不是就是让电流流动变得困难的东西?”教师:“很好,你的理解很直观。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4.3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4.3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案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前端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这节课是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这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的欧姆定律及动态电路的打下基础内容,是研究电路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初三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导电性有初步感性认识,并且学会了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但学生对影响电阻的因素缺乏理性认识的理解。

但前面已经运用类比法,将电流类比为水流,这里学生也可以通过类比水流受到阻碍的因素的方法,得出可能影响导体电阻因素的猜想,并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这些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知识有很大的兴趣,学习能力强。

但学生个体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有差距,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类比法的运用2、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及实验。

熟悉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并培养解决一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重难点:如何利用现有工具探究横截面积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分析(一)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

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拆机、装机并通过交流、讨论来识别各个部件的名称与简单功能。

2.协作学习法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的成员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

3.讨论交流学习法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总结组成,在此过程中,各个小组间得到交流。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1.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1)小组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2)互帮互助法由于学生水平有差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给基础差的学生讲解,学生之间传递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的更容易接受,这样基础差的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好的学生得到知识的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案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
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

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
4、速度计算
(1)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
和摩托车速度。

(2)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
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
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
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
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

计算列
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

计算
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达标自查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
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
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
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 (2) (3)
B、(3 ) (2) (1)
C、 (2) (3) (1)
D、(1) (3) (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
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
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
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提高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
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
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
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
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3)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
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