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05
临床研究与进展
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基因突变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特应性皮炎的基因突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多个与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的基因位点 ,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生物制剂治疗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制剂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优势。国内研究者积极探索生物制剂的治疗效 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治疗手段。
饮食调整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多摄入刺激 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酒精等。
病情监测与随访
定期皮肤检查
患者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及时发 现病情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出现。医生 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
症状记录
患者应记录病情发作的情况,包括发 作时间、症状表现、触发因素等,以 便医生更好地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方 案。
THANK YOU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国内研究者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了一批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 制剂,丰富了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新药研发与治疗手段创新
针对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研发新型药物和创新治 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是未来特应 性皮炎研究的另一重要挑战。
患病率明显增加。
免疫异常
免疫功能紊乱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中起重要作用,包括Th2细胞活化 、IgE水平升高、皮肤屏障功能受 损等。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生活方式、 过敏原暴露等也与特应性皮炎的发 病和加重有关。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 斑、丘疹、水疱、糜烂、结痂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表现略 有差异。

特应性皮炎治疗进展

特应性皮炎治疗进展

7 Nirnsky C,Ganslandt 0,Keller B,et a1.Tntraoperative hi曲一field—strength
MR imaging: implementation and experience in 230 patients.Radiology,
2004 ,233:67-78.
作者单 位:301900 天津市蓟县人 民医院皮肤科
软膏 ,可有效 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 J。 1.2 润肤 剂 尽管 目前缺乏润 肤剂对 AD治疗疗 效的直接 证 据 ,但 由于其可延缓皮肤水分的挥发 ,并显著延缓 AD患者所伴 有 的皮肤干燥 ,因此润 肤剂在 AD的治疗 中应用很 广。有研 究 证明润肤剂可增 强 AD患者皮损对糖 皮质激 素的治疗 反应l4 J。 润肤剂通常 每 日至少 应外 用 2次 ;如果需 全 身外 用润 肤剂 的 话 ,儿 童 应 每 周 外 用 25O g,成 人 每 周 则 至 少 需 要 外 用 500 g。 1.3 钙调神经磷酸 抑制剂 他 克莫 司(tacrolimus)可通过抑 制 T细胞相关细胞 因子 、抑制 Langerha138细胞 的抗原递呈 功能 、抑 制嗜碱粒 细胞 和肥大 细胞脱 颗粒 等而起 作用 。Reitam等l5 用 0.1%他克莫司软膏每 日 2次外用皮损处 ,共 6或 l2个月 ,治疗 316例 AD患者 ,治疗一周后 的有效率为 54% ,6个月后为 8l%, 12个 月 后 为 86% ,除 47%发 生 局 部 刺 激 (烧 灼 感 、红 斑 和 瘙 痒 ) 外 ,无系统不 良反应 ,亦无皮 肤萎缩发 生。通 过临床 3年 6 000 例患者用药 的观 察证 明,该 药既有 效 又安全 。SDZ ASM981是 一 种子囊菌素衍生物 ,作用与他克莫司相似。 1.4 抗生素 由于细菌和真菌可通过 超抗 原的作用 而诱 发或 加重 AD病情 ,目前多主张在使用糖 皮质激 素的同时加用 抗感 染制剂如 2%莫匹罗星软膏 、1%益康 唑 、2%米康唑 等 ,尤 其是 治 疗 有 渗 出 性 的 皮 损 。 1.5 止痒剂 常用 的多塞平为 5%盐酸多塞平霜 。DItlke等 用 5%盐酸多塞平霜每 日4次 ,共 7 d,以治疗 AD患者 的瘙痒 , 有 85%的患者在 24 h内即起效 。然 而该药是否 对皮损 的严 重

特应性皮炎(AD)研究进展(内容详细)

特应性皮炎(AD)研究进展(内容详细)

医学精制
15
B.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按上述部位评分,评分 标准0-3四级评分法。症状、体征包括;红斑、 丘疹/水肿、表皮剥脱、裂纹/皲裂、渗出结痂、 苔藓化、皮肤干燥(评价未受累皮肤)。 0-3四级 评分。 C.瘙痒和影响睡眠程度:按最近的3 昼夜平均评 分,0-10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AD患病率 0.46% 7~12岁 0.68% 13~18岁0.12%
顾恒等 1998年11~12月 我国南、中、北部的不同城
乡地区,11个省市 6~20岁年龄 AD患病率0.69% 男0.84% 女0.51%
顾恒等 2002年11-12月 上海、沈阳、北京、天津、
南京、广州等10城市 1~7岁儿童 AD标化患病率3.07% 男3.86% 女2.20%
变应原的特异性IgE。 (3)皮疹起病年龄比较早(大多数在儿童)。
医学精制
13
1996年Williams制定了一个最低诊断标准。 皮肤瘙痒加以下的其中3条或3条以上: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
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枯草热)
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屈侧有可见皮炎湿疹损害 (5)2岁前发病(适用于大于4岁者)
IL-2 IFN-γ
macrophage
Plasma extravasation
Infiltration activation
Infiltration activation
Bcells
IgE production
I PA R 速发 I 型 过敏反应
15-30 分钟
L PA R 迟发 I 型 过敏反应 6-2医4 学小精时制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一场和“痒”对抗的“皮肤保卫战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一场和“痒”对抗的“皮肤保卫战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一场和“痒”对抗的“皮肤保卫战特应性皮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在其发病时,往往会伴随着强烈瘙痒,抓挠后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者造成感染,进一步加重瘙痒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特应性皮炎患者一定要正确认识病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反复发作。

1特应性皮炎是什么特应性皮炎(AD),又称异位性皮炎、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复发率极高。

特应性皮炎具体可以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复发性发作,但这种疾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这种疾病通常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敏原或微生物侵入体内,导致引起皮肤干燥、出现湿疹,同时伴有严重瘙痒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时还有可能引发感染,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特应性皮炎还具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家族倾向、对异种蛋白极易过敏、血清中IgE值过高、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特点。

2特应性皮炎发病部位由于每个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症状也有差异,但其基本症状都好发于面部以及身体褶皱处,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脚踝、手腕、颈部、躯干、眼睑、肘部以及膝盖弯曲处等部位发病,幼儿患者往往在面部和头皮处发作。

3不同年龄段的典型症状有哪些3.1婴儿期出生至2周岁时期的婴儿所患的特应性皮炎也可称作“婴儿湿疹”,其具体表现为婴儿面部两侧脸颊、额部、眉间、头部等部位出现对称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或浸润、肥厚等症状,且十分密集,皮损性质多样,其边缘不清晰,若经过抓挠、摩擦后,将迅速形成糜烂、结痂等状况,部分患儿还有可能在头皮、额部、颈部、四肢、全身出现皮损。

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剧烈瘙痒,导致婴儿哭闹、睡眠不安。

若不慎接触不良刺激、饮食过敏、以及频繁清洗将导致患儿病情加重。

若病情较轻,且积极治疗,通常可在2年内好转甚至痊愈。

3.2儿童期儿童期的特应性皮炎通常是由婴儿湿疹演变而来,但也有部分患者是直接发病,其具体表现多亚急性和慢性皮损,多发于面部、颈部、肘窝、腕屈侧、腘窝以及小腿伸侧等部位。

皮肤病治疗进展汇报

皮肤病治疗进展汇报

皮肤病治疗进展汇报皮肤病作为一类常见的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皮肤病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这篇汇报中,我们将对近年来皮肤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和新的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在药物治疗方面,新型生物制剂的出现为许多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以银屑病为例,过去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维 A 酸类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如今,针对特定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7 抑制剂等,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这些生物制剂能够精准地作用于免疫系统中的关键靶点,有效地控制炎症反应,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皮肤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湿疹的治疗中,新型的小分子药物也崭露头角。

例如,JAK 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和瘙痒症状。

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这类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

此外,免疫调节剂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环孢素在治疗重症银屑病、天疱疮等疾病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缓解病情。

二、光疗技术的改进光疗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传统的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仍然是银屑病、白癜风等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308 准分子激光在治疗局限性白癜风方面显示出了更高的精准度和疗效。

它能够更集中地照射皮损部位,减少对周围正常皮肤的损伤。

同时,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某些皮肤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在皮损部位涂抹光敏剂,然后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能够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细胞,同时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小。

三、手术治疗的创新对于一些皮肤良性或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例如,Mohs 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时,能够更精确地切除肿瘤组织,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皮肤,降低了复发率。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基于最新研究成果
共识的制定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 成果和诊疗指南,确保诊疗路径的科 学性和先进性。
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
共识的制定汇聚了皮肤病学、变态反
应学、免疫学、儿科学、护理学等多
学科专家,共同就中重度AD的诊疗路
径达成共识。
共识内容与特点
1 2
全面的诊疗流程
共识涵盖了中重度AD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 理等全流程,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外用药物
选用合适的外用药物,如糖皮 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以控制皮肤炎症。
系统治疗
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 系统治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等。
抗组胺药物
对于伴有明显瘙痒的患者,可 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对于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患 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抗病
毒药物。
痒症状。
光动力疗法(PDT)
02 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激活光敏剂,产生治疗效果,适
用于局部顽固性皮损。
适应症选择
03
根据患者病情、皮损部位及面积、年龄等因素,综合
评估选择合适的光疗方法。
生物制剂应用前景
01
02
03
生物制剂种类
包括针对特定炎症因子的 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等 ,具有靶向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04
治疗原则与策略
治疗目标与原则
缓解症状
优先缓解患者的皮肤炎症和瘙痒,改善患者 生活质量。
控制复发
通过长期规范治疗,减少和控制特应性皮炎 的复发。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重视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和治疗依从性。

特应性皮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评价镇心安神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特应性皮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评价镇心安神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特应性皮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评价镇心安神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特别是镇心安神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我们对比了镇心安神法与其他常规治疗方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疗效差异。

研究旨在验证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西医治疗特应性皮炎主要采用局部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等方法,但长期应用存在副作用和复发率高的问题。

寻求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镇心安神法作为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一种独特方法,强调通过调节心神、安神定志来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镇心安神法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评估镇心安神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通过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我们期望为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中医药在皮肤科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二、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

所有参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镇心安神法结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

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均衡可比。

数据收集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进行。

采用SPSS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期间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及治疗副作用。

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特应性皮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一、概述(一)定义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也称特应性湿疹(atopic eczema),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常见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在不同的年龄段,患者还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故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要按慢性病进行长期的病程管理。

(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也有上升趋势,2002年10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2014年12城市1~7岁儿童患病率达到12.94%,而1~12月龄婴儿患病率达30.48%。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人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数据,总体上患病率较以前升高,尤其是近些年已关注到老年患者的增多。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特应性皮炎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遗传因素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需要关注患者父母等家族成员有无过敏性疾病史。

遗传因素影响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外界的气候变化、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改变,比如过多不合适的洗浴、过于清洁的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式饮食等;还包括环境暴露,如环境污染、被动吸烟等都可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引起免疫系统与皮肤屏障异常,这些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中重要的促发因素。

(二)发病机制虽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且三方面互为影响、互为诱因。

免疫异常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外界环境物质(如过敏原和微生物)易于侵入表皮而启动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可以抑制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发表时间:2017-09-20T14:35:45.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1期作者:赵金柳肖文[导读]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皮肤疾病,遗传、感染、皮肤功能障碍等均可能诱发该病。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摘要: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皮肤疾病,遗传、感染、皮肤功能障碍等均可能诱发该病。

近些年,该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因此,临床医师十分关注该病诊治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治疗现状;进展
近几年,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与方法有所进展。

在此,笔者将采用综述的形式,分析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现进行如下综述:
1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1.1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紧密结合亲免素(特异胞质蛋白),可实现对多种细胞活化的抑制,例如,树突状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等,达到治疗AD的目的。

目前,他克莫司,以霜剂为主,浓度分别有0.1%与0.03%。

经临床实践,两种浓度的他克莫司,在治疗成人与儿童AD方面,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予以外用时,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以局部灼烧感为主要表现[1]。

1.2吡美莫司
吡美莫司,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较强,通过结合细胞内亲免素与FK结合蛋白-12(FKBP-12),形成复合体,进而对钙调神经磷酸酶产生作用,实现对细胞因子分泌的抑制。

经临床实践,每日,外用0.1%吡美莫司,连续治疗3周后,AD缓解指数高达71.9%,而基质对照组仅仅下降10.3%。

相较于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具有更强的亲脂性,外用后,可选择性分布于皮肤各个部位,不易出现不良反应。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治疗AD,不会诱发皮肤萎缩、感染等不良反应,可长期用于治疗皮损AD患者,且复发率低。

2糖皮质激素
针对AD患者,需以年龄、发病部位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糖皮质激素药物。

例如,幼儿,宜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1%氢化可的松,大龄儿童,可短期外用中效糖皮质激素。

面部及皮肤褶皱部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增加吸收,因此,面部及生殖器部位,需选择弱效或中效药物,其他部位,可适当选择中强效果的糖皮质激素。

对于伴有皮损的AD患者,宜选择糖皮质激素软膏。

至今,临床上,对于外用糖皮质激素最佳浓度与使用时间、频次等并未统一。

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每日,外用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得多于2次。

据相关报道显示,每日外用2次与外用1次的疗效,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糖皮质激素,可能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因此,对于儿童,需间断使用糖皮质激素[2]。

3紫外线疗法
临床研究证实,紫外线治疗AD,可取得一定疗效,不仅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减少药物用量。

Jekler等学者,经实践研究,相较于宽谱紫外线,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疗效更显著。

Krutmann等学者,采用高剂量UVA1(340-400mm)治疗AD,结果显示,与外用糖皮质激素相比,高剂量UVA1治疗效果更显著。

Reynolds等学者,经实践分析,提出UVA与宽谱UVB治疗AD,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

4抗生素
针对AD患者,皮损表面,常常伴随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若感染严重,大大增加治疗难度。

在此情况下,可适当考虑抗生素治疗。

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可选择红霉素、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

若表现为大环内酯类耐药菌株,可选择第1代头孢菌素、苯唑西林等。

对比正常人,AD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尤其是皮损位于头部及颈部的患者。

据相关研究表明,抗真菌制剂,具有控制AD患者病情的作用,抗真菌药系统应用甚至可治愈AD,且不易复发。

Takechi提出在口服1周100mg/d伊曲康唑的基础上,再以200mg/周为标准,持续口服11周,治疗AD,疗效显著[4]。

5保湿剂
目前,关于保湿剂治疗AD的疗效,缺乏直接证据,但保湿剂具有抑制皮肤水分挥发的作用,可缓解AD患者皮肤干燥症状,被广泛用于治疗AD。

据相关研究显示,AD患者,给予保湿剂治疗,可减少使用糖皮质激素,且可强化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一般情况下,每日,需外用2次及其以上保湿剂,若需全身使用,儿童需控制剂量在250g左右,成人至少达到500g。

6去除启动因子
据相关报道显示,关于AD的发病机制,产花粉植物变应原、食物变应原以及自身抗原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若可准确掌握导致AD的变应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叮嘱患者避免,可改善患者病情,且复发率低。

目前,排除可疑变应原的主要方法有点刺试验、IgE检测阴性。

7其他外用制剂
煤焦油,主要作用在于抗炎,可缓解瘙痒症状。

据相关研究显示,对于中重度AD,煤焦油与1%氢化可的松的疗效,基本一致,同时,煤焦油还可用于慢性皮损治疗,但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光敏感、毛囊炎等。

色甘酸盐,亦可用于治疗AD,但缺乏临床研究。

除此之外,维生素B12、甘草凝胶等也可用于治疗AD。

8小结
特异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3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及成人期。

婴儿期,皮疹包括干燥型与渗出型,儿童期,皮损分为湿疹型与痒疹型,青年及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基本一致。

关于特异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与遗传易感性、食物过敏原刺激以及自身抗原等存在一定联系。

近几年,在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特异性皮炎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因此,临床医师十分重视该病的诊治。

近些年,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特应性皮炎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法与药物不断被研发,提高了疾病治疗效果。

然而,临床诊治中,为保障治疗效果,临床医师需综合分析患者年龄、发病部位、具体症状等,选用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保障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徐辉,鲁祖清等.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57-58.
[2]饶琪.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7):651-654.
[3]陈微,曹毅,陶茂灿等.特应性皮炎外治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4):42-44.
[4]宋志强,钟华,郝飞.特应性皮炎的系统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40(4):249-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