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应用于压疮治疗的疗效
湿性愈合理论用于治疗压疮患者中的效果

湿性愈合理论用于治疗压疮患者中的效果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两种治疗模式应用于压疮的效果进行分析,进而对湿性愈合理论的价值展开研讨。
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主体为80例本院在过去一年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压疮(II-III度)患者,经随机抽样方式将研究的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于研究期间40例进行常规换药治疗,实验组于研究期间40例进行湿性愈合理论进行治疗,对2组干预效果展开分析。
结果:实验组经湿性愈合理论后压疮患者关于有效率与对照组有差异,2组结果的比对有意义(P值范围<0.05)。
实验组压疮患者治疗时间、换药次数与对照组有差异,2组结果的比对有意义(P值范围<0.05)。
结论:在压疮治疗中采用湿性愈合理论,患者疗效可进一步改善,有效地减少了患者的换药次数,缩短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可推广。
关键词:换药次数;湿性愈合理论;疗效;压疮压疮主要是因身体中某个部位的组织因长期受压,该部位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而导致组织坏死和破损,主要常见于脊髓损伤、长期卧床、消耗性疾病以及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之中[1]。
纳入本次研究的主体为80例本院在过去一年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本院压疮收治的患者,本文主要对两种治疗模式于压疮的效果进行分析,进而对湿性愈合理论的价值展开研讨,如下文详述:1.研究资料1.1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主体为80例本院在过去一年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压疮(II-III度)患者,经随机抽样方式将研究的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于研究期间40例进行地芬尼多治疗,实验组于研究期间40例进行湿性愈合理论。
实验组男女为23:17,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2.11±7.94)岁。
对照组男女为22:18,年龄45-87岁,平均年龄(63.10±7.28)岁。
本次的研究结果主要基于已经对比、分析两组年龄之上展开,两组资料相关指标的对比无差异,结果的讨论和分析具有意义(P>0.05)。
湿性愈合疗法在皮肤压疮中的运用

湿性愈合疗法在皮肤压疮中的运用摘要】压疮是指由于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营养不良所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
压疮被认为是当今影响人们健康问题之一,在老年、脊髓损伤、病危病重、瘫痪和长期卧床病人中高发,压疮伤口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护理理念正由传统的干性愈合向现代的湿性愈合发展。
从湿性愈合理论、湿性愈合伤口敷料、湿性愈合在压疮中的应用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护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湿性愈合理论;压疮护理1 湿性愈合理论1.1 湿性愈合理论压疮治疗理念更传统观点认为压疮伤口愈合需要干燥环境和氧气的作用,创面干燥清洁有利于伤口愈合,即干性愈合原理,但其在治疗难以愈合的压疮中面临太多挑战,如坏死组织形成干硬厚痂、痂下积液积脓,腐败恶臭,潜行和窦道引流不畅等,临床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和研究中一直寻求能够改善压疮效果的方法[2]。
1958年, odland 发现保持完整的水泡,其皮肤愈合的速度比水泡破的快些[3];1962年,英国动物生理学家Winterr 提出“湿性愈合环境理论”发表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指出水泡如果不给予刺破,能促进伤口的迅速愈合[4];1963 年Hinman 等研究发现在人体上得到同样效果[5];提出伤口湿性愈合的理论,并对传统的伤口愈合理论提出挑战。
但研究证明,湿润才能加快伤口愈合,伤口处理中应该使用封闭性湿性愈合敷料作为处理伤口的常规敷料,实施湿性疗法能减轻疼痛和避免形成痂,如此使伤口处理更方便,病人依从性更好,能降低伤口污染和感染发[6]。
2000 年 8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在新颁布的创面医疗用品(外用药和敷料)的行为指南中特别强调,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是标准的处理方法。
1.2 湿性愈合理论机理促进无痴皮形成:上皮细胞不能移行于干燥结痴的细胞层,必须在湿润、低氧、微酸的环境中才能快速增长;使伤口保持湿润有利于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充分发挥渗液的作用:避免新生肉芽组织再次机械性损伤,释放并激活多种酶和酶的活化因子,促进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有效维持细胞的存活,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刺激细胞增殖,达到湿性愈合的目的。
湿性愈合疗法在压疮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湿性愈合疗法在压疮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张红妹;陈育群【摘要】目的观察湿性愈合疗法在压疮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家住浙江衢州城郊、因瘫痪或子女照顾等问题无法住院治疗的25例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指导其家属为其在家内进行湿性愈合疗法治疗及护理.结果本组患者中,有20例患者痊愈,3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2%.结论压疮患者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居家实施湿性愈合疗法.%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e moist healing therapy in home care. Methods From July 2008 to July 2011,25 cases of pressure sores who were not admitted to hospital due to paraly sis or child care problem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families conducted the moist healing therapy in home care under the medical supervision. Results Of all the cases, 20 were recovered, 3 improved, 2 inef 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 Conclusion The moist healing therapy can be implemented in outpatients patients with pressure sores at home under medical supervision.【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3页(P53-55)【关键词】湿性愈合;压疮;居家护理;应用【作者】张红妹;陈育群【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衢州市人民医院,二十病区,浙江,衢州,324000;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衢州市人民医院,二十病区,浙江,衢州,3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2.1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缺乏营养,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
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刘龙美;谭健;刘红红;李敏;魏方霞;甘烈杰【摘要】目的探讨湿性愈合理论对治疗压疮创面的临床意义.方法Ⅱ~Ⅲ期压疮患者38例,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治疗法组18例及湿润疗法组20例,分别应用普通无菌敷料及湿性敷料换药治疗压疮创面并行临床观察及对照分析.结果与传统换药组相比,湿润疗法组创面水肿消退时间由(5.5土0.4)d减少至(3.2士0.3)d、创面愈合时间由(13.3±0.6)d减少至(9.6±0.5)d、感染率由9.5%减少至4.3%,换药次数由(12士O.6)次减少至(7±0.7)次;创面治愈率由44.4%提高到65%,治愈及显效率由66.6%提高到85%;湿润疗法组与传统换药组各组数据对比,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湿润疗法对于Ⅱ~Ⅲ期压疮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0(025)018【总页数】3页(P1716-1718)【关键词】Ⅱ-Ⅲ期压疮;湿性愈合理论;湿性敷料【作者】刘龙美;谭健;刘红红;李敏;魏方霞;甘烈杰【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达州,635000;四川省达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达州,635000;四川省达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达州,635000;四川省达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达州,635000;四川省达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达州,635000;四川省达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达州,6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压疮(褥疮)是一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通常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如长时间坐和躺在同一位置,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不能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的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形成破溃和坏死[1]。
易发生于昏迷、脊髓损伤、老年股骨颈骨折等长期卧床的病人。
压疮的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护理也较为棘手,常因久治不愈、合并感染、全身衰竭而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湿性愈合理论应用于压疮的治疗

湿性愈合理论应用于压疮的治疗:目的:研讨湿性愈合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湿性愈合疗法对28例压疮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28例壓疮患者有25例治愈,无并发症。
其中3例显效,结论:湿性愈合疗法是治疗压疮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促进愈合、减少瘢痕,能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及降低费用。
标签::湿性愈合;压疮;治疗1资料与方法传统的观点认为保持创面干燥是防止细菌感染的最好方法,所以临床实践中尽可能地使创面干燥。
然而,1962年医学专家Winter GD经研究证实了湿性环境下创面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环境快一倍。
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愈合理论——湿性愈合理论。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压疮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而且其治疗十分困难。
压疮会严重的影响疾病恢复,甚至恶化疾病、增加病人的病死率,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
因此,近年来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方法,湿性愈合理论就是其一。
1.1一般资料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将48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男10例,女18例,年龄35~80岁,创面积6cm×3cm×1cm~22cm×19cm×1.5cm不等,坐骨结节Ⅲ度3处,肩胛深Ⅱ度4处,踝部Ⅱ度2处,肘部浅Ⅱ度2处,本组28例治疗组28例运用湿性愈合理论换药,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常规换药的效果进行对比。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都以基础疾病的处理和相关的护理为基础。
治疗组采用湿性愈合疗法。
浅Ⅱ度创面用3%碘酒,75%酒精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含3ml 以上水泡创面,用无菌针头刺破水泡,将泡内积液挤出,小水泡不用处理,然后用3M 透明膜敷料覆盖,3~4天更换1次。
深Ⅱ度、Ⅲ度创面,以3%碘酒,75%酒精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后,清除坏死组织至创面不出血,再按浅Ⅱ度创面换药方法治疗,每日换药2次,5~7天后,创面液化液减少,改为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2~4个疗程。
对照组按传统常规换药方法治疗,以3%碘酒,75%酒精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后,用双氧水或无菌剪清除坏死组织至创面不出血,使用光疗法使创面保持干燥,如红外线照射法、烤灯、紫外线、微波、阳光、氦—氖激光、WP宽谱治疗仪等。
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应用于压疮治疗的疗效观察

更好 ( P<O . 0 5 )。在经过 治疗后 ,对照 组患者 出现 1 O 例疲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湿性 伤 口愈合理 论为 研究 队形 ,通 过对 比的方 式分析 其作 保 证疗 效,两组 患者均 在治疗 中按 时更换体 位并加 强营养 用于压疮治疗 中的效果 ,现将研 究整理如下 。
摄入 。 ‘
1 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1 . 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 患者 愈合时 间 、感 染率及 疗效 ;根据 患者治
 ̄
从 临床实 践来看 ,压 疮是 由于局 部皮 肤长时 间受 压而 盐 水清洗 并对创 面进行 全面 的清 理 ;上述操作 完成 之后 , 引起 的局 部血液 循环 障碍 ,最终 导致 局部 组织 失去正 常机 使 用湿性 愈合敷料 覆盖 创面至 创周2 — 2 . 5 c m处的健康 皮肤 能而形成 的溃疡和坏死[ 1 ] ,是长期卧床患者发 生率 比较高的 上 ,要 求敷料 边缘 平整 且密封 性好 [ 2 ;后期 根据 患者 压疮 类 并发症 ,该 并发 症会给 患者 带来极大 的痛苦 ,严 重时 的情况合 理进行 药物更 换和创 口的清 理 ,如 果发现 患者依 甚至 会 因为 感染 和衰 竭导致 患者死 亡 ;因此 ,提 高压 疮 的 旧存在 纤维 蛋 白的情 况 ,则要 求 1 3 天 内对 湿性 愈合 敷料 疗效 ,对 于保证 患者 的生命 健康 意义重大 ;本 次研究 将 以 进 行更换 , 以加 快创面 恢复 ,直到创 面基本 愈合为止 。为
1 . 2 . 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 照组给予 常规治疗 处理 ,方法 :对创面 使用3 %过氧 2 结 果 2 . 1愈合时间及感染率对比 化氢溶液 进行擦洗 ,然 后使用0 . 0 2 %呋喃西林液或 生理盐水 观 察 组愈 合 时 间为 ( 1 2 . 6 ±4 . 2 )天 ,对 照组 愈 合时 进行 冲洗 并对 已经坏 死的组 织和分 泌物进 行相应 的清 理 ; 完成 上述操 作后 ,使 用生理 盐水纱 条对腔 隙进 行 引流 ,但 间为 ( 2 0 . 7 ±5 . 0 ) 天 , 组 间 比 较 , 差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组 间 的愈 合率 比较用 x 检 验 ; 显效 及 愈 合 时间 , 换
药次 数等计 量 资料 以 ( ±s 表 示 , 组 间 的 比较 采 ) 两 用独 立 样 本 t 验 , P< 0 0 检 以 . 5为 差 异 有 显 著 意
义。
2 结 果 ( 1 2 表 ,)
表 1 两组 患者 Ⅱ~ Ⅲ 期压疮疗 效比较
Ⅲ期压疮 , 效满 意 , 疗 现报 告如 下 。
1 资料 与方法 1 1 临 床资料 . 我院 20 0 7年 1月~ 2 0 0 8年 1 2月
氧化 氢溶 液擦 洗 ,再用 生 理 盐 水 局 部 创 面 冲洗 , 有 坏死 组织 时行修 剪清 创 , 除去脓 性分 泌物 , 有潜在 腔 隙 的用生理 盐水 纱条 引流 , 创面 涂碘伏 , 然后 用湿 性
肤搓 伤 。根 据病 情 , 时换 药 ,清创 伤 口, 及 如仍 有 难
以清 除 的纤维 蛋 白和坏 死碎 片 , ~2d更 换湿 性 愈 1 合敷 料 , 以便 加 速清 创 ; 表 皮 形 成 阶段 , 保 留 湿 在 可
数 ( . ±1 0 c 2 9 . ) m× ( . ±2 0 C I 3 0 . ) I。将 其 随机 分 为 T 传统 治疗法 组 1 8例 与湿润疗 法组 2 0例 。两 组患者
于 伤 口愈 合而谓 之 干性愈合 理念 。但 事实 上人 类对 氧气 的利 用需血 红 蛋 白的氧 合 作 用 , 大气 氧是 不 而 能直 接被 伤 口所 利用 的 , 干性 敷 料 不 能 隔绝 细 菌 的
侵入 , 也无 法保持 伤 口的温 度和湿 度 , 不利 于伤 口的 愈合 。1 6 ] 9 2年 动 物 生 理 学 家 Witr 过 猪 体 ne_ 通 2
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伤口护理中的应用

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伤口护理中的应用目的:探讨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护理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对近6年我院36例压疮患者在湿性愈合理论指导下,针对性选择新型敷料进行换药并加强基础护理。
结果:36例压疮伤口中28例患者全部愈合,3例好转,2例因家属决绝继续治疗,自动出院,1例因疾病恶化死亡。
结论:湿性愈合理论作为压疮治疗新理念,极大提高了压疮患者的治愈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是适合压疮临床护理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标签:湿性愈合;压疮;护理;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全球以高患病率、高发生率、高花费的“三高”趋势发展。
研究表明:住院病人中压疮发生率为3%~12%,其中老年病人压疮发生率达10%~25%,死亡率增加6倍[1],脊髓损伤者发生率高达25%~85%,且8%与死亡有关[2]。
因此,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临床医疗护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传统的治疗采用干性愈合理论,治疗时为创面提供干燥、富含氧气的开放环境。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干性愈合理论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此同时湿性愈合理论作为新的压疮护理理念被提出,并迅速在临床上应用,我院自2008年起改用湿性愈合疗法治疗压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压疮患者,男19例,女15例;年龄29~85岁,平均(77.3±14.4)岁;其中其中脑梗死13例,截瘫6例,创伤性骨折6例,晚期癌症8例,糖尿病2例;其中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3例、Ⅰ期5例、Ⅱ期10例、Ⅲ期13例、Ⅳ期3例、不可分期2例;压疮部位:骶尾处19例,髂嵴处6例,髋部7,内外踝4例;压疮面积1.5~28.6c㎡,平均(9.3±5.4)c㎡。
1.2 方法首先对患者压疮的类型、发生部位、大小、深度、伤口颜色、有无感染、有无渗出物、周围皮肤的状况及全身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准确评估,按照美国国家压疮专家组(NPUAP)提出的新的分期系统将压疮分为: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不可分期[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应用于压疮治疗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7-10-13T15:02:22.9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5期作者:吴京京
[导读] 本次研究将以湿性伤口愈合理论为研究队形,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其作用于压疮治疗中的效果,现将研究整理如下。
辽宁省肿瘤医院
摘要:从临床实践来看,压疮是由于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而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导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形成的溃疡和坏死,是长期卧床患者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类并发症,该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时甚至会因为感染和衰竭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提高压疮的疗效,对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将以湿性伤口愈合理论为研究队形,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其作用于压疮治疗中的效果,现将研究整理如下。
关键词:压疮;湿性愈合;临床疗效;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6月本院收治的的发生压疮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男6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2±4.1)岁,其中,II度压疮64例,III度压疮3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处理,方法: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进行擦洗创面,然后使用0.02%呋喃西林液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相应的清理已经坏死的组织和分泌物;使用生理盐水纱条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对腔隙进行引流,但需要注意的是填塞不宜过紧,以避免引流不畅的情况发生;最后在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1~2天进行一次更换,直到创面完愈合。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运用湿性伤口愈合理论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换药和残腔引流方法及步骤与常规压疮治疗一致,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对创面进行清洗,然后再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并对创面进行全面的清理;上述操作完成之后,使用湿性愈合敷料覆盖创面至创周2~2.5cm处的健康皮肤上,要求敷料边缘平整且密封性好;后期根据患者压疮的情况合理进行药物更换和创口的清理,如果发现患者依旧存在纤维蛋白的情况,则要求1~3天内对湿性愈合敷料进行更换,以加快创面恢复,直到创面基本愈合为止。
为保证疗效,两组患者均在治疗中按时更换体位并加强营养摄入。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愈合时间、感染率及疗效进行比较;根据患者治疗前后创面的变化情况,研究将疗效分为:无效,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创面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缩小或出现扩大的情况;有效,渗出液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创面结痂或缩小;治愈,经治疗创面愈合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愈合时间及感染率对比
观察组愈合时间为(12.6±4.2)天,对照组愈合时间为(20.7±5.0)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12,P=0.0000)。
观察组50例共发生感染3例(6.00%),对照组50例共发生感染8例(16.00%),感染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73,P=0.0238)。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压疮湿性愈合疗法的临床依据
3.1预防压疮的护理
对于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为高危的患者,除做好减少剪切力和摩擦力、翻身等压疮措施外,局部应用过氧化脂肪酸酯可早期预防压疮,利用水胶体敷料薄膜外贴在易发压疮患者的骨突部位,结果24例压疮高危病人均无压疮发生。
3.2 Ⅰ期压疮的护理
除常规减压及局部应用过氧化脂肪酸早期预防外、可使用减压贴,主要用于骨隆突部位的压疮预防及治疗,或用透明敷料、薄的水胶体敷料外贴,以减少摩擦。
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此期皮肤出现发红,禁用按摩以防加重循环障碍。
3.3 Ⅱ期压疮的护理
对局部有水泡未破损,用透明贴外贴后,在水泡的下缘穿刺抽液,用薄的水胶体敷料或透明贴外贴最好维持7天更换;对于部分皮层受损的表层性创面,创口基底部红色,渗液少,选用水凝胶与透明膜并用;伤口基底部粉红色,为上皮生长,无渗液,选取用透明贴外贴。
3.4 Ⅲ~Ⅳ期压疮护理
首先进行清创,清创的目的主要是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降低感染,有助于准确评估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伤口呈红色,选择水胶体敷
料,保持伤口的温度和湿润、促进肉芽和上皮的生长;伤口基底为黑色或黄色腐肉、渗液少、干燥者,用水凝胶类来溶解、软化坏死组织,再选择水胶体敷料或纱布作第二层敷料覆盖;对于有中到大量渗液的伤口、腔隙等,可选用藻酸盐类敷料填充,外加第二层敷料覆盖;肉芽过长及中到大量渗液的伤口,可选取用泡沫类敷料。
此外压疮创面有感染的,使用薄膜类、水胶体类会加重感染、影响愈合。
有学者提出可先清创,做伤口细菌培养+药敏,再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护理或银离子抗菌敷料。
4讨论
压疮又叫褥疮,是指局部组织因为被长时间压迫,从而使得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也称压力性溃疡,是神经内科常见并发症。
压疮被认为是当今突出且有负面影响的健康问题之一,在老年、脊髓损伤、重症和卧床病人中高发,新近研究表明,住院病人中压疮发生率为3%~12%,其中老年病人压疮发生率达10%~25%,死亡率增加6倍。
由于压疮常以并发症形式出现,多因素互相影响,压疮一旦发生经久不愈,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护理工作难度,如出现特大压疮还常久治不愈,出现严重感染,全身衰竭甚至危及病人生命,为此,全球各国均致力于研究提高治疗压疮效果的方法。
从过往的临床经验分析来看,我们普遍认为干燥环境下更加利于伤口的愈合,但随着现代湿润创面理论的形成,我们也认识到了干性敷料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细菌的侵入,也无法将伤口的湿度和温度控制在科学的范围内,进而对伤口的愈合会造成相反的作用;另参照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相对低氧环境下,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而细胞增殖风华和酶活性的发挥都离不开水作为介质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生长因子,进而加快血管及肉芽组织的形成;
综上所述,临床压疮的发生大多与患者高龄、长期卧床、多种慢性器质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低下、血管炎性疾病、肢体活动不便及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差、潮湿不洁等因素有关,在改善患者全身状况、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注重受压局部及时定期减压、局部皮肤护理,可有效预防临床压疮的发生。
一旦发生压疮,压疮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不断更新伤口愈合知识,全面正确评估,选择适合的清创换药方法和与这相适宜的敷料,给伤口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才能促进愈合。
总之,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湿性愈合疗法及新型敷料的临床应用,能显著缩短愈合不良伤口的愈合时间,减少换药频次,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另外,湿性环境不会形成伤口干痂,避免再次换药时机械性损伤而减轻换药过程的痛苦,使患者感觉舒适,使用安全方便,无不良反应,且疗效显著,又有效节省护士巡视时间,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降低护理风险和整体费用,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梅.湿性愈合理论在Ⅱ期压疮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01:79-80.
[2]刘慧凤,鞠蓓蓓,王红萍.湿性愈合理论在临床压疮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05:42-43.
[3]姚鸿,陈立红.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11:105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