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注释赏析-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详细参考:《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秋浦歌·炉火照天地》作品原文:秋浦歌十七首⑴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醉上山公马⑵,寒歌宁戚牛⑶。
空吟白石烂⑷,泪满黑貂裘⑸。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⑺。
其九江祖一片石⑻,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⑼,江祖出鱼梁⑽。
水急客舟疾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⑿。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⒀,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⒁。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⒂。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⒃,结罝映深竹⒄。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⒅,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词句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全诗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全诗赏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朝诗仙李白的作品,此诗是李白诗歌中惟一的一首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写作,亦是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的珍贵。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
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
“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
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火炉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意思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意思“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意思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此句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面,“照”“乱”二字的运用使得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体现出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
资料拓展: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注释】
①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②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
③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译文】
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冶炼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
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
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
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唐代: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注释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创作背景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公元749~755年(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还有一说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
赏析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
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
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
李白喜用此词。
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
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
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
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
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
此说难以确证。
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
“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
这种解释是通达的。
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唐代: 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及注释译文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注释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赏析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
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
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
李白喜用此词。
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
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
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
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
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
此说难以确证。
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
“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
这种解释是通达的。
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秋浦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秋浦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秋浦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原文秋浦歌十七首⑴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四》原文与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原文与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李白的诗作。
原文: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这首诗是《秋浦歌》组诗的第十四首。
此诗描写了炼铜工人在熔炉旁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赞美。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炼铜的场景。
炉火熊熊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天地。
炼铜工人手捧着冶炼好的铜矿,在炉火中熔炼,红色的火花和紫色的烟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两句诗描绘了工人们夜以继日劳作的情景。
工人们在月光下辛勤工作,疲惫不堪的面容上流露出劳动的艰辛。
他们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感受,歌声在寒冷的江面上回荡,令人感到心酸和感动。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炼铜工人劳作的艰辛和付出,表达了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赞美。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李白带拼音古诗早教古诗100

注释 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 河得名。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赏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 珍贵。
qiū pǔ ɡē shí qī shǒu qí shí sì
秋浦歌十i
唐:李白
lú huǒ zhào tiān dì hónɡ xīnɡ luàn zǐ yān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nǎn lánɡ mínɡ yuè yè ɡē qǔ dònɡ hán chuān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 川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 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 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 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 “李杜”。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 “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 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 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 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 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 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 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 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 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 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 《李太白集》。
• 第十四首写秋浦夜晚冶炼的劳动场面。 黑夜冶炼,火照天地,红星迸溅,紫烟 腾空,场面壮观。冶炼工人边劳动边唱 歌,使得寒川变得火热。据《新唐书· 地 】 • ⒃赧(nǎn):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指冶 炼工的脸被火映红。
【赏析】
• 秋浦:唐代属池州府,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池州秋浦县: “秋浦水,在县西八十里。”秋浦水,一名秋 浦河。公元753、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二、 三载)间李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往来于池、 歙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时游寓秋浦所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