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四诊概要

合集下载

儿科四诊概要

儿科四诊概要

儿科四诊运用的特点(4点)
1、运用困难,小儿不能言,或即言亦不足信, 诊病时啼哭等干扰,四诊提供的诊治依据不 多,难于诊断。
2. 看指纹是儿科特有的诊法,补充切脉的不足, 适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可辅助辨别小儿疾病 的表里、寒热、虚实、轻重。
儿科四诊运用的特点
3. 因年龄不同,四诊内容亦有区别 如新生儿要察看脐部 <1.5岁小儿要察看囟门 <3岁当察看指纹 4. 配合现代诊法,补充儿科四诊运用的不足 ,
筋骨强健,发育正常。为胎禀充足, 营养良好 病态—神态呆滞,肌瘦形瘠,皮肤 干枯, 毛发枯黄,筋骨软弱。发育落后, 为先天不足
审苗窍—舌象
望舌:舌体、舌
质、舌苔
舌体—胖嫩、肿大, 有裂纹 ,强硬, 短缩干绛 , 木舌、重舌 ,连 舌,弄舌,吐舌
审苗窍—舌象
舌质—淡白 淡红 绛红
•舌苔—白为寒 黄为热 腻为湿 剥苔津伤 地图舌胃之气阴不足 霉酱苔 染苔
舌质暗苔白厚腻 舌质红苔黄垢 舌质嫩红苔花剥
特殊舌象
新生儿—舌红无苔 乳婴儿—乳白苔
望目
望目:目光、黑睛、瞳神、白睛、 上下眼胞、目内外毗及五脏在目 睛的分布
察口
察口:口唇、牙齿、齿龈、咽喉、腮、腭 口唇—外观、颜色及干湿度
淡白—脾虚气血不足 青紫—血瘀或寒证 樱红—暴泻伤阴 干燥——伤津之征
问 诊 —个人史
喂养史—方式 添加辅食 是否断奶 断奶后情况 饮食习惯 现食物种类和食欲等
问 诊 —个人史
生长发育史—体格、智力发育 坐、立、语、行等开始时间 出牙和囟门闭合时间 学习情况等 推测智力发育情况
问 诊 —预防接种史
预防接种史—卡介苗、麻疹减毒活 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 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伤寒、副伤寒等,记录 接种年龄和反应等

儿科诊法概要word版

儿科诊法概要word版

儿科诊法概要诊法,包括四诊诊查方法和证候辨别方法,是中医临证基础的重要内容。

一、儿科四诊应用儿科疾病的诊查,与其他各科一样,也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殊情况。

闻诊诊查范围有限;婴幼儿不会叙说病情,较大儿童的主诉也不一定可靠;切脉按诊易因小儿啼哭叫闹而受到影响。

所以,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

现代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尝试将听诊器、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查方法取得的疾病信息资料,充实到四诊检查结果中来,正在摸索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型辨证方法。

(一)望诊望诊,即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情。

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察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就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

但是也要注意,儿科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查既全面又有重点,细心而又敏捷,才能提高诊查的效果。

1.望神色望神色,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神色望诊,可以对小儿患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

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在小儿尤为重要。

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

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主,目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故望神以察目最为重要。

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

若形体壮实,动作灵活自如,活动睡眠如常,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泽,目睛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哭清亮,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脏腑功能未衰,无病或病轻。

若形体羸弱,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哭笑反常,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活,呼吸浅弱或气促不匀,寡言声轻含糊或惊啼澹语,是为失神,表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重或病危。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

中国小儿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

面部气色有五色之偏,所主证候各有区别。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

▪ 望神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 ①目光的变化; ②意识是否清楚; ③反应是否敏捷; ④躯体动作是否灵活协调;
(2)、色 ▪ 亦称气色,是指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Ⅰ、正常面色: ▪ 我国属黄色人种,正常面色应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 《医门法律·望色论》云:“察色之妙,全在察神”,有神即是有气的一种表现。
③、黄色 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所致。 ▪ 多为虚证或湿证,可见于疳证、积滞、虫证。 ▪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疳证 ▪ 面目色黄而鲜—湿热内蕴之阳黄 ▪ 面目黄而晦暗—寒湿阻滞之阴黄 ▪ 面黄浮肿—脾虚湿滞
④、青色 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所致。 ▪ 多见于寒症、疼痛、瘀证、惊痫。 ▪ 面色青白并见,愁苦皱眉—里寒腹痛 ▪ 面青晦暗,神昏抽搐—惊风和癫痫发作 ▪ 面青唇紫,呼吸急促—肺气闭塞,气血瘀阻 ▪ 小儿面色青,病情均较重。
③、按胸腹 ▪ 胸骨高突,按之不痛者为“鸡胸”; ▪ 脊背高突,弯曲隆起,按之不痛为“龟背”。 ▪ 左上腹胁助下触及有痞块,为脾肿大,多为气滞血瘀之证。 ▪ 剑突下疼痛多属胃院痛。
▪ 左侧前胸心尖搏动处古称“虚里”,是宗气会聚之所。 ▪ 虚里搏动过速,伴喘促鼻煽者,为宗气不继,病情危重。 ▪ 胸胁触及串珠,两肋外翻,见于佝偻病。 ▪ 右上腹胁肋下触及痞块,按之疼痛,为肝肿大;
<1岁
30~40
110~130
2~3岁
25~30
100~120
4~7岁
20~25
80~100
Hale Waihona Puke 8~14岁18~20
70~90
呼吸:脉搏 1:3
1:3~4 1:3~4
1:4 1:4
2、按诊 ▪ 亦称触诊,是用手按压或触摸颅囟、颈腋、四肢、皮肤、胸腹等,以察其冷、热、软、硬、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

三、问诊
(一)问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 家长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 (二)问病情: 包括问寒热、出汗、头身、 二便、饮食、睡眠等。 (三)问病史 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 人史、预防接种史、家族史等。
儿科病史特点
• 询问时注意点
▪ 病情由家长或抚育人代诉。 ▪ 起病时间应认真详细回顾,婴幼儿不会诉述自
小儿药证直诀》:“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 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望形态
(1)望形体: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 毛发、指甲等,由上到下检查
正常:头囟正常、筋骨强键、肌肤丰润、 毛发黑泽、指甲光润,姿态活拨。表示胎禀充 足,发育正常,营养良好。
异常: 如头囟:头方发少、囟门迟闭――佝偻病; 头囟宽大、颅缝开解、目珠下垂――脑积水 。
• (1)五色主病: • 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 红色:多为热证(虚、实)。 • 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可见于疳证、积
滞、虫 证 • 青色:多为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 黑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2)五部配五脏:根据面部不同部位出现 的各种色泽变化来推断脏腑病变。 最早见于《
大便稀、有酸臭或败卵味--内伤乳食;
大便稀、色黄秽臭、有粘液--湿热内滞(肠);
脓血便――痢疾;
大便呈果酱色、伴剧烈哭闹--肠套叠;
大便经常干燥如球状--习惯性便秘,多见于牛奶 喂养者。
(2)小便:
正常:淡黄色,饮水多时尿多无色,饮水少时色黄而少。
异常:尿色深红或洗肉水样--血尿;尿色深黄,伴巩膜 黄染--黄疸;夏季小儿尿多色清,伴高热不退、口渴 多饮—夏季热;尿混浊如米泔水--脾胃虚弱、饮食不 调;尿黄赤短少、疼痛--热淋。
淡滞定虚实:淡,指纹色淡,主虚证;滞,指纹推之不 畅,主实证。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
曲目1:四诊歌诀
四诊贯通寒热湿,
脉象舌苔闪光辉。

望闻问切四合一,
辨别病机定治归。

曲目2:四诊治法概要
1. 望诊法:观察患儿面色、目光、舌质、舌苔等,了解病情,辨别病机。

如面色苍白可见寒症,面色发红可见热症。

2. 闻诊法:嗅闻患儿体味、口臭等,辅助判断病证。

如口臭可见湿症,体味浓重可见热症。

3. 问诊法:询问家长患儿症状、病史等,全面了解疾病情况,判断病因。

如咳嗽喘息可见风症,大便稀溏可见湿症。

4. 切诊法:触摸患儿皮肤、脉搏等,辨认脉象情况,辅助判断病证。

如脉浮数可见风症,脉沉
细可见寒症。

总结治法:根据四诊结果,结合中医理论,采取相应治疗方案。

病机辨明后,可选用寒凉中药
治热症,温热中药治寒症,利湿化痰中药治湿症,疏风清热中药治风症等。

四诊歌诀与治法概要,能够帮助中医儿科医师全面诊断患儿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闻诊

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闻诊

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闻诊
听声音主要包括小儿的啼哭声、呼吸声、咳嗽声、语言声等。

小儿患病时,凡声高有力,连续不断,多属实证、热证。

若声低无力,时断时续,多属虚证、寒证。

啼哭声语言声咳嗽声呼吸声
啼哭是小儿的一种“语言”,婴儿啼哭可因饥饿、口渴、欲睡、尿布潮湿、蚊虫叮咬等原因引起。

若哭声绵长无力,或口作吮乳之状,多属饥饿表现;哭声尖锐,时作时止,忽缓忽急,多为腹痛;哭声嘶哑,呼吸不畅,多为咽喉水肿;哭叫拒食,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


正常小儿语声应清晰响亮。

若语声低微,多为气虚;语声宏亮,多言躁动,为实证、热证;呻吟不已,多为身体不适或疼痛;语声嘶哑,多因咽喉或声带疾患;谵语狂言,神志不清,为热扰心神;语言蹇涩,多为温病高热伤津,或痰涎壅盛。

咳声轻扬而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不爽,痰稠色黄,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声音嘶哑,多为燥邪伤肺,或肺热伤阴;咳声空空,有如犬吠,常为喉炎或白喉;咳声连续不已,并有回声,为百日咳之症。

小儿肺脏娇嫩,肺系疾患居多。

若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外感热证;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喘息鼻煽,为肺气闭郁,多见于肺炎喘嗽;呼吸低弱,双吸气如哭泣状,为肺气将绝的险证,多见于呼吸衰竭时。

嗅气味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消化不良或口腔不洁;伴嗳气酸腐,多为食积化热;伴牙龈肿痛溃烂,则为牙疳。

大便臭秽,或矢气奇臭,多属湿热积滞;下利清谷,无明显臭味,多属脾肾两虚。

小便短赤而臊臭,为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臭,为脾肾虚寒。

【。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闻诊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闻诊

闻诊是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包括听语言声、啼哭、咳嗽、呼吸及嗅气味等方面。

1.语言声正常小儿语言以清晰响亮为佳。

2.啼哭声正常健康小儿哭声宏亮而长,并有泪液。

3.咳嗽声咳嗽以声音畅利,痰易咯出为轻。

4.呼吸声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外感热证;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痰邪壅肺,如哮喘症。

5.嗅气味包括嗅口气和大小便的气味。

闻诊注意事项听声音中的语言声与啼哭声,应掌握寒热虚实总的原则,如声静属寒,声噪属热,声低属虚,声高属实等。

啼哭是小儿的一种语言,除为疾病所致各种啼哭外,还应排除饥饿、口渴、针刺、尿布潮湿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啼哭。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诊法,包括四诊诊查方法和证候辨别方法,是中医临证基础的重要内容。

一、儿科四诊应用儿科疾病的诊查,与其他各科一样,也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殊情况。

闻诊诊查范围有限;婴幼儿不会叙说病情,较大儿童的主诉也不一定可靠;切脉按诊易因小儿啼哭叫闹而受到影响。

所以,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

现代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尝试将听诊器、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查方法取得的疾病信息资料,充实到四诊检查结果中来,正在摸索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型辨证方法。

(一)望诊望诊,即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情。

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察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就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

但是也要注意,儿科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查既全面又有重点,细心而又敏捷,才能提高诊查的效果。

1.望神色望神色,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神色望诊,可以对小儿患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

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在小儿尤为重要。

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

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主,目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故望神以察目最为重要。

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

若形体壮实,动作灵活自如,活动睡眠如常,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泽,目睛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哭清亮,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脏腑功能未衰,无病或病轻。

若形体羸弱,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哭笑反常,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活,呼吸浅弱或气促不匀,寡言声轻含糊或惊啼澹语,是为失神,表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重或病危。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

中国小儿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

面部气色有五色之偏,所主证候各有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色主病
五色:红、白、黄、青、黑 白:寒证、虚证、吐泻 红:热证 黄:虚证、有湿、疳证、积滞、虫证、黄疸 青紫: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黑:寒证、疼痛、惊痫、水湿停饮
五部配五脏
钱乙的面上诊 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
肝 肺 心 脾 肾
望诊——望形态
全身: 健康—神态活泼,肌丰肤润,毛发 黑泽,
儿科四诊运用的特点(4点)
1、运用困难,小儿不能言,或即言亦不足信, 诊病时啼哭等干扰,四诊提供的诊治依据不 多,难于诊断。
2. 看指纹是儿科特有的诊法,补充切脉的不足, 适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可辅助辨别小儿疾病 的表里、寒热、虚实、轻重。
儿科四诊运用的特点
3. 因年龄不同,四诊内容亦有区别 如新生儿要察看脐部 <1.5岁小儿要察看囟门 <3岁当察看指纹 4. 配合现代诊法,补充儿科四诊运用的不足 ,
对指纹的评价
古代医家看法不一பைடு நூலகம் 不如脉诊准确 “舍纹从证”
二、闻诊
语言声 清晰响亮为佳。低弱;呻吟; 高声尖呼;谵语;语声嘶哑
啼哭声 宏亮而长。饥饿—绵长无 力。洪亮为实证;微细而弱为虚证; 清亮和顺为轻,尖锐或细弱无力为 重,尖叫多为颅内压升高。
二、闻诊
咳嗽声:畅利;清扬;重浊;干咳无痰; 阵作回声;嘶哑如犬吠声
儿科四诊概要
儿科四诊概要
重点:指纹 个人史 脉象 囟门
四诊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 法。小儿有其生理、病理持点,生长发育和 病情反应与成人有别,且婴儿不会言语,有 时年龄较大的小儿也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 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象气息,给诊 断造成困难,故历代儿科医家都重视望诊。
筋骨强健,发育正常。为胎禀充足, 营养良好 病态—神态呆滞,肌瘦形瘠,皮肤 干枯, 毛发枯黄,筋骨软弱。发育落后, 为先天不足
审苗窍—舌象
望舌:舌体、舌
质、舌苔
舌体—胖嫩、肿大, 有裂纹 ,强硬, 短缩干绛 , 木舌、重舌 ,连 舌,弄舌,吐舌
审苗窍—舌象
舌质—淡白 淡红 绛红
•舌苔—白为寒 黄为热 腻为湿 剥苔津伤 地图舌胃之气阴不足 霉酱苔 染苔
察口—牙齿、齿龈
牙齿—出牙、换牙、齿。 逾期不出—肾气不足
齿龈—属胃,齿龈的形、 色红肿—胃火上冲
婴儿有白色斑块,影
响吮乳,俗 称板牙
察咽喉
•咽红发热—外感风热 •咽红乳蛾肿大—风热
或肺胃之火
• 咽痛微红,灰白色 假膜不易拭 去—白喉
察腮、颚
腮—腮内(颊部)有无白屑、溃烂 等;炎症,鹅口疮,麻疹粘膜 斑
颚—颚部的外观和颜色
察鼻
察鼻 外形、皮肤颜色、分泌物 及性状。有无鼻塞;流清涕;流 黄涕;长期流浊涕,气味腥秽; 鼻翼煽动;鼻孔干燥鼻衄;鼻准 部疹点—麻疹外透。
察耳
察耳 外观、颜色、分泌物及一 些病证在耳部的特有症状等。
耳尖发凉,壮热多泪—麻疹先兆
察前后二阴
前后二阴的外观和颜色。 阴囊紧松、肿、疝气,红赤、潮
舌质暗苔白厚腻 舌质红苔黄垢 舌质嫩红苔花剥
特殊舌象
新生儿—舌红无苔 乳婴儿—乳白苔
望目
望目:目光、黑睛、瞳神、白睛、 上下眼胞、目内外毗及五脏在目 睛的分布
察口
察口:口唇、牙齿、齿龈、咽喉、腮、腭 口唇—外观、颜色及干湿度
淡白—脾虚气血不足 青紫—血瘀或寒证 樱红—暴泻伤阴 干燥——伤津之征
鲜红-风寒;淡红不露-虚寒 ; 暗紫-邪热郁滞; 紫黑-热邪深重,闭郁血络 淡滞定虚实 淡主虚(气血不足)滞为实(病邪嵇 留,营卫阻遏) 淡青-体虚有风;淡紫-体虚有热 ;指纹郁滞-常因痰 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
察指纹—病理指纹
三关测轻重 风关—病邪初入,证轻浅 气关—病深入加重—病邪方盛 命关—疾病危重
察指纹
•部位:虎口直到食 指 内侧的桡侧浅 静脉
•三关:风、气、命
•对象:3岁以内(代替 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
察指纹—观察姿势
观察姿势:在自然光线下,用手 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 关,使指纹容易显露。
察指纹—正常指纹
淡紫隐隐而 不显于风关 之上。
6. 察指纹—病理指纹
浮沉分表里 浮主表(显露),沉主里(不易显露) 红紫辨寒热 红主寒,紫主热
如发热患儿可查周围血象,肺炎喘嗽患儿可 作X光透视或拍片等
首重望诊
对病儿总体情况作全身望诊,然后再进行有 目的、有次序,全面又有重点的分部望诊
内容:望神色
望形态
审苗窍
辨斑疹 察二便 察指纹★
望诊——望神色
望神色: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 面部气色。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的重要组成 部分。
面部望诊有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
呼吸声:气粗有力;急促哮鸣;急促鼻煽; 窘迫面青不咳;低微;双吸气如哭泣 声;稍促用口呼吸
嗅气味:口气—臭秽;臭腐牙疳;伤食;腥 臭。大便—秽臭;酸臭而稀;下利清谷无臭 气 。 小便—短赤,清长少臭,常为脾肾虚寒
问诊 —问年龄
1周内初生儿(脐部疾病) 乳婴儿(鹅口疮、脐突、夜啼) 3岁以上(遗尿) 麻疹、风痧—>6个月婴幼儿 水痘、顿咳—幼童期 >12岁接近成人
湿、 瘙痒;尿道口红、包皮 肛门:潮湿、红痛、肛裂、脱肛
辨斑疹
“斑”—大小不一,不高于皮面,压 之不退色。“疹”—形小如粟米, 高出皮面,压之退色
细疹:麻疹;风痧;奶麻;丹痧 疱疹:水痘;脓疱疮 斑疹:
•风团:荨麻疹 •白:白痱、汗疹
察二便
大便:察量、次、颜色、气味、形状等 须注意婴幼儿粪便的特点 。燥结;稀薄 夹凝块;稀薄色黄秽臭;下利清谷;痢 疾;肠套叠(呈果酱色,阵发性哭闹); 胎粪;母乳喂养者金黄;牛奶喂养者淡 黄白硬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更添片语告儿科, 麻豆惊疳须占验。
小便:热淋;血尿;黄疸;夏季热;积 滞与疳证(米泔水)
婴幼儿粪便的特点(一)
正常粪便
1. 胎粪 2. 人乳喂养儿的粪便 3. 人工喂养儿的粪便 4. 混合喂养儿的粪便
婴幼儿粪便的特点(二)
粪便肉眼检查的临床意义 1. 有臭味—蛋白质消化不良 2. 有酸味多泡沫—碳水化合物消化不
良 3. 奶油状—脂肪消化不良 4. 粪便颜色—与胆汁化学变化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