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 教案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教案

课题: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课时: 1课时课型: 欣赏类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教材分析: 此课是欣赏表现造型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尝试等一系列的美术活动,了解中国现代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设置教学深入展开的情景级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具准备: 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时间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想)教学手段设计意图组织教学1-5分钟检查学生课前准备1、保持课堂安静2、对所讲的内容进行预习起立,师生间互相问好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好习惯引入新课2-5分钟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1、专心听老师讲2、思维跟着老师走3、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出示油画《开国大典》)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讲授新课15-25分钟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中国现代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中国现代美术的代表艺术家和重要作品;3.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点:1.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2.中国现代美术的代表艺术家和重要作品。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欣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美术和传统美术的区别和联系。
Step2. 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10分钟)1.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
Step3. 学习中国现代美术的代表艺术家和重要作品(30分钟)1.教师展示中国现代美术的代表艺术家和重要作品的图片,包括齐白石的山水画、徐悲鸿的人物画、陈逸飞的油画等,向学生介绍其特点和艺术风格。
2.学生分组研究各自所选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Step4. 学习欣赏中国现代美术作品(3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的图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各自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Step5.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中国现代美术的体会和思考。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讨论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六、教学资源1.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图片;2.教学反思稿范文。
七、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作品的过程,考察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讨论,考察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10课 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 教案

第10课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教案同历史阶段进行积极探索,寻找中国美术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时期,中国美术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不同选择。
鸦片战争以后,文人画家选择了融合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以兼容大众情感和市民审美意识。
同时,艺术家们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探索新的题材、形式和观念,表达真、善、美的核心价值。
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和评价经典作品,形成对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判断。
研究单: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任务研究单,准备好阅读教材,利用依据对不同时期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的图片,制作有图书馆、博物馆及作品的研究兴助于推进教学的电子课件和官网等资源查趣组成研究小组,找资料,研究小组依据任务研究单完成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传承与创新,探究中西美术的交流与互鉴,分析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我们将提出基本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图像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审美判断。
通过探究发现,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在时代变革中的转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在观念与形式层面的多样化探索。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尊重社会变革时期美术作品的创作所秉持的中华民族情感与文化立场。
探究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探讨美术家在不同时期的艺术主张和社会责任感。
在赏析《水上鱼鹰》和《灵若润一角》等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对比作品,帮助学生在鉴赏中获得信息,认识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形成对这个时期美术作品基本的审美判断。
在探究社会变革的美术问题情境下,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主发现答案,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通过对《到前线去》、《流民图》、《艰苦岁月》等作品的探究,分析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与人民艰难的主题是历史变革的需要,美术作品再现社会生活的正化。
在多样化艺术探索方面,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公共艺术的发展问题,认知与判断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多样性。
第10课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教案

第10课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教案美术鉴赏:第10课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2课时)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中国近现代美术以传承与创新为这一变革时期的主旋律。
本课主要阐述150余年来中国艺术家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积极探索:在中西美术的交融碰撞中寻找中国美术的发展道路;在时代变革中积极反映社会变化,表达社会进步;在改革开放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新的题材、形式与观念表达真、善、美的核心价值。
审美判断:认知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进行探究和评价,形成对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判断。
文化理解:学会从文化和时代的角度观察与分析,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掌握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理解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精神内涵。
尊重社会变革时期美术作品的创作所秉持的中华民族情感与文化立场,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在时代变革中的转变。
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在观念与形式层面的多样化探索。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筹办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任务研究单。
准备好阅读教材,利用依据对不同时期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的图片。
制作有图书馆、博物馆及作品的研究兴助于推进教学的电子课件。
官网等资源查趣组成研究小组,找资料,进修小利于教室进修实组依据任务学效。
单完成预。
情境导入:中国近现代是激荡变革和低砺观察作品,在教鉴赏经典作品,引开辟的时代,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创新,中师的指导下思导学生分析本课西美术的交换与互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考并做出回答。
基本问题,在问题发展的主题。
提出本课基本问题:应该若何中培养学生图像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与时代变革的关识读、审美判断的系?出示课题: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素养美术导入启发探究发现1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情境: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美术面临传承与创新的不同道路的选择。
高中美术第十四课中国现代美术教案

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在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2.通过中国现代绘画名家名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感受,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中国现代绘画所呈现出的局面和发展趋势以及部分名家名作赏析,学习画家如何用艺术手法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难点: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创作版画等名词和作品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互动法、启发式教学、分工合作法教学过程:1.课件展示课题(播放背景音乐)一、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2、讨论:这是我国什么时期的作品?中国现代美术包括了我国哪些时期的作品?现代美术有哪些内容?3、导出课题: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状况如何?这节课来学习: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二、新课讲授:1、讨论:你认为现代绘画的发展是一个什么状况?总结: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并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西方绘画(素描、油画、版画和水彩等)的引进并迅速发展b.中国画发生激烈的演变和发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2、中国画作品欣赏:讨论:这两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分别是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2、传统型中国画a、齐白石艺术家简介:提问:画的是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古代文人画认为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作品继承了这一特点且有所发展:雅俗结合、刚健鲜活、诙谐幽默。
用笔雄浑健拔,用墨滋润淋漓,用色浓艳泼辣,简括大气。
b.齐白石先生和毕加索故事c.作品欣赏:投影中国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1953年文学家老舍请白石老人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成就了这一名画。
问:画面上画了什么?问:有蜻蛙吗?问:你有什么感受?问:为什么?从哪里体现出蛙声?总结: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蛙声。
富有想像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
初中中国现代美术教案

初中中国现代美术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3. 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史实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概述。
2. 代表性现代美术家的作品欣赏和分析。
3. 现代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作品与传统美术有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美术作品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变化。
2. 分析几位代表性现代美术家的作品,如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引导学生关注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
三、作品欣赏和讨论(20分钟)1. 教师展示现代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四、实践环节(15分钟)1. 学生根据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理解,选择一幅作品进行模仿或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深入讲解中国现代美术的一些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如印象派、抽象派等。
2. 分析这些流派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现代美术在中国的发展。
三、作品欣赏和讨论(20分钟)1. 教师展示更多现代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四、实践环节(15分钟)1. 学生根据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理解,选择一幅作品进行模仿或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的提升。
美术教案-第一课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1课时)

美术教案-第一课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1课时)课型:单一课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学目的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教学步骤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作者介绍: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
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
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
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
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
《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传承与创新一-中国近现代美术 高中美术课教案

传承与创新一-中国近现代美术高中美术课教案教案主题: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学科:美术年级:高中时间:4-6节课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学习不同近现代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
培养学生对近现代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创作一件具有近现代艺术风格的艺术作品。
二、教学准备:图片和示例作品,包括中国近现代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
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示范和讲解。
三、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引入:介绍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解释其在中国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艺术创新的意义。
艺术流派和艺术家:讲解不同的近现代艺术流派和艺术家,如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刘海粟、徐悲鸿等,介绍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并展示相关的示例作品。
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艺术流派或艺术家进行简单的练习,体验其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
第二节课:回顾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练习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介绍所选择的艺术流派或艺术家常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如色彩运用、构图、材质的运用等。
示范和实践:教师进行所选择艺术风格的示范,演示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实践:让学生使用所选择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艺术实践,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创作一件艺术作品。
第三节课:艺术主题和个人表达:介绍近现代艺术常用的主题和个人表达方式,如社会批判、人生哲理、自我表达等。
示范和实践:教师进行近现代艺术主题的示范,演示如何结合表现手法和个人表达创作一件具有近现代艺术风格的作品。
学生实践: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创作,并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和个人表达方式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
第四节课: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并进行互相讨论和评价。
鉴赏与解读: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示范作品和学生作品,讨论其中的艺术风格、表达和创新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
一、教材分析
本课开篇对中国现代美术予以界定,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的美术。
20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特点,奠定了该时期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中西文化之争是中国近代美学发生发展的广阔背景,它努力探觅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以求在两种美学的支持下对中西美学的综合创新。
二、学情分析
美术欣赏不是简单的看画,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每个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不同,高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但在能力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艺术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需要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而这些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认知和欣赏难度,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美术作品内涵,这样,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概况,知道中国近代绘画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2、通过作品的比较,了解中国现代美术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感受中国现代美术的时代精神。
通过欣赏中国现代绘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多样化类型的中国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2)中国现代绘画迅猛发展,介绍、分析有影响的作品。
2、教学难点:
(1)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的不同之处。
(2)分析、理解新样式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怀远二中顾影影
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
单位:怀远二中
讲授教师:顾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