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和诗经的比较
《诗经》与《荷马史诗》:对比分析先秦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异同

《诗经》与《荷马史诗》:对比分析先秦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异同导语:中国的先秦时期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在东西方的历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造就了两种文明。
古希腊和先秦是两种文明的起源时期,在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灿烂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对后世的欧洲和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并根植于东西方文明的血液里。
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端,而中国则处于东端。
中欧两地相隔遥远,而且在早期交通隔断,但是两地却几乎在同一时期都产生了音乐,并且由于文明形式、地理环境、社会活动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
其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古希腊文学巨著《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史诗。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自出现之后,就被赋了多重价值,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曾有美学家概括出音乐涵盖了交际功能、启迪功能、劝导功能等十几种功能。
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的功能在不断地得到扩展和延伸。
那小武就通过对比古希腊音乐和中国先秦的音乐,简要分析两种音乐文化对各自文明的影响和彼此间的差异,以及对文明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先秦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起源:音乐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有体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音乐与生活这个角度对中西方音乐进行比较,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音乐的本质特征。
01.体现劳动、生活因为年代久远,中国的夏商时期和古希腊早期流传下来的音乐资料都极为有限。
中国夏商时期的音乐往往从神话传说、文献记载或出土文物中去探寻。
对古希腊的音乐研究则来源于壁画、陶瓶、雕塑及诗歌、戏剧和哲学著作。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
这是《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一首歌谣,描述的是传说中的远古氏族葛天氏部落表演乐舞:三个人拿着牛尾巴模仿耕种的样子唱歌跳舞。
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比较

浅议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之比较班级:10对外汉语学号:100213050作者: 杨斌内容摘要: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的发轫之作,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伊利亚特》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战争的杰作,《奥德修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命运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作品。
它们以史诗的规模,全面而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有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
在艺术上,出色地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最早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虽然同样是记叙事件,但荷马史诗和《诗经》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诗言志”、《诗大序》的观点出发,解读、阐释《诗经》叙事诗和荷马史诗在情节和人物性格上中西方文学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叙事诗情节人物语言正文一、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诗创作手法(一)荷马史诗的故事情节安排○1裁剪得当、布局巧妙、结构完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叙事长诗。
两部作品各自涉及十年间发生的事件,广泛地描写了希腊社会。
但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高地集中的手法,把情节集中到一个中心人物、一个完整事件、一小段时间上,使众多的人物、丰富的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伊利亚特》既没有描写战争的开始,也没有描写战争的结束,而是集中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52天内发生的战事——阿喀琉斯两次“愤怒”的前因后果。
此时,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了骁将阿喀琉斯的战俘和心爱的女人,后者一怒(第一次)之下退出战斗,特洛伊人遂在主将赫克托耳的率领下大举反攻,希腊联军连连失利,不得不退回到船上。
在特洛伊人火攻希腊联军时阿喀琉斯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冒充阿喀琉斯出战,却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杀死。
《荷马史诗》与《诗经

目录论文摘要 (1)关键词 (1)一、导语 (2)二、诗的文体 (2)三、诗的表现方式 (3)四、诗的功能 (6)五、结束语 (7)注释、参考文献 (8)《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论文摘要]: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
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文章从诗的文体,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这三方面区别论证《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差异;文体;表现方式;功能《荷马史诗》与《诗经·国风》的比较张婷婷第一部分:导语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
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中西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传统。
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
荷马史诗和诗经的比较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分析《诗经》与荷马史诗的比较诗经与荷马史诗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东西方两部巨作,然而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它们分别对战争和爱情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
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
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
诗经中反映的是在足够的生存空间中生活的人们,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的生活,而荷马史诗却是在狭窄生活空间的窘迫下,有着强烈向外部扩大生存空间的欲望。
因此,我们看到诗经中战争是激昂和忧伤的,汉民族的军人是有德的君子,也是杰出的战士。
荷马史诗中战争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里面的英雄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
丝毫感受不到仁厚德性。
《诗经》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将一种细腻的感情或详尽的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但《荷马史诗》作为一种思想开放的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就相对的奔放,在言辞方面多通过直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
因此,《诗经》是简而精,而《荷马史诗》则是细而腻。
两者对英雄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在《诗经》里体现了一种中华文化,对英雄的定义一般都是有智有谋,德才兼备。
因此,对于《伊利亚特》所描写的“英雄”阿喀琉斯只不对是一位强悍残忍,野性十足,只懂在沙场上杀人而不赋仁厚之心的一介武夫。
但在古希腊文化中,最健美的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是体魄强壮、肌肉发达的人,正如其奥林匹克运动主旨也是以体现人的完美体态。
在他们的字典里,勇敢和美德是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式的,因此,在《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无托耳便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这一标准就是与中华文化的迥然不同。
此外,两者在所表达式的内容与思想也有所不同。
诗经里的主题目是十分丰富的,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也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表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
尚武与嗜血——《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东西古代战争文化比较

学 作 品更 能 集 中体 现作 者 对 战争 的态 度 、 场 等 立
核心 文化 因素 。《 经》 荷 马史诗 》 诗 和《 分别 是古 代 东西 方 诗歌 艺 术 的瑰 宝 . 皆为人 民集 体 创 作 、 由
后人 收 集整 理 而成 , 问跨度 长 、 作群 体 庞大 , 时 创 两部 作 品中都 有 与 战争有 关 的诗 篇 , 些 诗篇 其 这
为文 学 是文 化 的重 要表 现 形式 , 以不 同 的形 式 它 表 现 人 物 和再 现 一 定 时 期 、一 定 地 域 的社 会 生 活 ,更 为重 要 的是 与 纪实 性 的史 料 比较 而 言 , 文
《 经 》 《 马史 诗 》 的战争 诗 在数 量 、 诗 和 荷 中 篇
幅、 文学特 征 等方 面都有 显著 的不 同 。首先 。 数 在 量 和 篇 幅上 , 诗 经 》 的 战争 诗 数 量 较 多 , 幅 《 中 篇 短小, 内容 丰 富 。根据 王宗石 先 生 的观 点 ,诗经 》 《 可 以分 为三部 分 : 国风 》 《 诗》 三 颂》 … 其 《 、雅 和《 。 中 . 征 战行 戍 相 关 的诗 歌 共 有 四十 余 首 , 体 与 具 分 布在 : 国风之 部 中的 征人差 役 诗 ( 9篇 ) 征人 差 、 役 家属 诗 (0篇 ) 1 ,雅 诗之 部 中的周 族 历史 诗 ( 8 篇 ) 军 事 狩 猎 诗 (O篇 ) , 颂 之 部 中 的 《 、 1 等 三 周
实就 是 这些 诗 歌所 属 民族 对 战争 的认 识 和 态度 , 是其 战争 文化 内核 的集 中反 映 。比较这 两者 中的
颂 》 《 颂》 商颂 》 、鲁 和《 中相关 的诗 篇等 。这 些诗 章
具 体 形象 地反 映 了先 秦 时期 华 夏 内部 及 其 与 “ 四 夷 ” 间的军 事 冲 突及社 会 各 阶层 民众 在烽 火 遍 之 野 背 景下 的生 存 状态 和 情感 体 验 . 风格 大 致 可 其 分 为两 大 类 型 : 是 雄 壮激 昂 的英 雄 战歌 : 是 一 二 悲 慨苍 凉 的征 夫心 曲 。口女 果 以战争 背景 为标 准 J 口
试论_荷马史诗_的战争观_兼与_诗经_中的王事诗相比较_杨阳

加的一份时,却遭到希腊人的拒绝。荷马借狄奥墨 得 斯 之 口交代:“不要让人 接 受 阿 勒 珊 德 罗 的 财 产 或 是 海 伦。 人 人知道,连蠢人也知 道,毁 灭 的 绳 索 套 在 特 洛 伊 人 的 脖 子 上。”由此,我们不难看 出,所 谓 夺 回 海 伦、为 希 腊 人 雪 耻, 不过是他们表面上的借口,实际上希腊人的意图在 于 彻 底 占领特洛伊,夺取财 富 与 荣 誉。 出 于 同 样 的 道 理,奥 德 修 斯回乡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所得财物藏于山洞之中,可 见 其 对于财富的重视。
(二 )环 境 影 响 下 的 民 族 性 格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希腊人形成了具有 鲜 明 民 族特色的海洋性格。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一 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人乐观自信、渴 望 实 现 个人价格。在《荷马史 诗》中,不 管 是 人 还 是 神,他 们 都 活 得有滋有味,大 胆 追 求 个 人 的 欲 望 。 在 追 求 财 富 的 方 式 上,他们对于金钱的占有欲毫不掩饰。将通过战争 掠 夺 财 富视为天经地义甚至是光荣的事情。 相比之下,中国人的大陆性格则比较明显。农 业 社 会 的一成不变,使得他 们 安 土 重 迁、崇 德 尚 义。 在 对 财 富 的 追求上,主张“不以利害义”、“君子爱财,取之 有 道”。 古 代 中国处于农耕社会,封建统治者发动的战争主要是 为 了 稳 固或扩充疆土,防止 外 族 入 侵,以 及 镇 压 人 民 的 需 要。 这 与希腊人为荣誉而战的情形是大相径庭的,从而也 导 致 人 们对战争的态度截然不同。 通过阅读与比较这两部民族史诗,我们能得出 一 些 有 益的结论。《荷马史诗》中的战争保留了较多的 原 始 色 彩, 战争的目的 并 非 开 辟 疆 土,而 是 为 获 取 个 人 的 荣 誉 和 财 富。其时希腊 处 于 城 邦 初 期,国 家 对 公 民 的 约 束 力 并 不 强。同时希腊人的个人意识已经开觉醒。我国周代初年, 大小诸侯国原有一 千 八 百 之 多,到 了 春 秋 时 代,只 剩 下 三 十几国,由此可见其间各诸侯国兼并战争的剧烈 残 酷。 此 外,周人还常常受到 四 夷 的 侵 扰,抵 抗 外 侮 的 战 争 也 时 有 发生。《诗经》中的 王 事 诗 多 是 表 达 对 统 治 者 和 战 争 的 不 满情绪。然而二者的战争观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 是 这 两 个民族性格的重要 展 示 面。 正 如 海 德 格 尔 说:“所 有 诗 歌 的功能都是去蔽,所有的历史中,只有诗歌是真的 ……”诗 歌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真切地反映人类早期的历史。
《伊利亚特》和《诗经》中战争诗比较

《伊利亚特》和《诗经》中战争诗比较1. 比较《荷马史诗》和《诗经》的异同首先来看内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实际上这属于音乐上的分类)来源有采诗说这种说法,而周王朝希望借此来控制思想和借以查看政绩以及提供贵族学子讲学教材。
卫风里面有一首《北风》就是讲劝诫之风兴起诗人携友讽谏。
风主要是民歌,雅是正音,主要是贵族写作,比兴手法居多。
颂主要是宗庙之歌。
因此诗经主要内容有:婚恋诗(包括弃妇诗)、政治讽谕诗、征夫诗等。
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
内容主要讲复仇啊、部落纠纷balala 史传由诗人荷马根据民间故事改编,是民间吟游诗人的精华。
这点和诗经很像,都是群众的结晶,在内容上就没有诗经广泛。
再看艺术手法,很早我们就学过诗经艺术手法风雅颂^_^初中课本内容,而荷马史诗贵在辞章华丽、规模宏大,擅用比喻,诗经的比兴手法.最后想讲二者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都有属于叙事诗的范畴2. 比较《荷马史诗》和《诗经》的异同首先来看内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实际上这抄属于音乐上的分类)来源有采诗说这种说法,而周王朝希望借此来控制思想和借以查看政绩以及提供贵族学子讲学教材百。
卫风里面有一首《北风》就是讲劝诫之风兴起诗人携友讽谏。
风主要是民歌,雅是正音,主要是贵族写作,比兴手法居多。
颂主要是宗庙之歌。
因此诗经主要内容有:婚恋诗(包括弃妇诗)、政治讽谕诗、征夫诗等。
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度和奥德修记。
内容主要讲复仇啊、部落纠纷balala 史传由诗人荷马根据民间故事改编,是民间吟游诗人的精华。
这点和诗经知很像,都是群众的结晶,在内容上就没有诗经广泛。
再看艺术手法,很早我们就学过诗经艺术手法风雅颂道^_^初中课本内容,而荷马史诗贵在辞章华丽、规模宏大,擅用比喻,诗经的比兴手法.最后想讲二者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都有属于叙事诗的范畴。
3. 荷马史诗和中国的诗经,两者相比,那个更早荷马史诗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诗经》与《荷马史诗》中的神话色彩比较

《诗 经 》传 为 尹 吉 甫 采 集 、孔 子 编 订 而 成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开 端 ,在 先 秦 时 又 称 《诗 三 百 》。它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 篇 3 1 1 首 (现 存 305首 ),内容上分
为《风 》、《雅 》、《颂 》三 个 部 分 ,表 现手法有赋、比、兴 。《诗经》反映 了其所产生时期的近五百年的社 会 面 貌 ,被称之为周代时期社会 面 貌的一面镜子,后 世 大家盂子、 韩非子等人在自身论著中常有引 用 。汉武帝时期《诗经》被奉为儒 家 经 典 。史 学 家 司 马 迁 称 赞 《诗 经 》道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也 。”《荷马史诗》记述了公元前十 二世纪特洛伊战争的始末及特洛 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伊萨卡岛 王 国 的 遭 遇 和 故 事 ,它 全 篇 由 《伊 利 亚 特 》和《奥 德 赛 》上下两部组 成,均分为24卷 ,据传由古希腊诗 人 荷 马 创 作 而 成 。《荷 马 史 诗 》在 西 方 影 响 深 远 ,是古希腊口述文 学的重 要 开 端 代 表 作 ,也是古希 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 的 一 部 社 会 史 ,被 称 为 西 方 文 学 中最伟大的作品。 文 通过《诗 经 》与《荷 马 史 诗 》中带有神话色 彩的部分或篇目进行分析比较, 主要从它们不同的叙事模式和神 话人物形象探讨中西神话文化的 差异成因及其对后世文化产生的 重要影响进行细致的论述和梳 理 。当下学界对《诗经》与《荷马史
神话色彩之表现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非常丰 富 ,我 们 可 以 从 《山 海 经 》、《淮南 子》等古老的典籍中找到神话的 影 子 ,也可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的 楚 辞 、殷商青铜器的铸像、铭文等 寻 找 到 古 老 神 话 的 踪 迹 。它们呈 现 了 奇 伟 瑰 丽 ,灿烂辉煌的神话 色彩。但 是 ,我国古代神话元素与 西方 有 不 同 之 处 ,那就是没有形 成 完 整 而 系 统 的 记 录 和 保 存 。《诗 经》是我国最早以诗集的形式记 录 神 话 存 在 ,但它内容上的神话 素材主 要 集 中 在 颂 篇 ,篇幅也较 少 。而《荷马史诗》中的上部《伊利 亚特》篇中就包含有大量的古希 腊 神 话 ,与 下 部 《奥 德 赛 》及其赫 西俄德《神 谱 》共同创建了古希腊 完 整 的 、系统的神话体系。[_ 史 诗中神与人相互交流、影 响 ,神话 与 现 实 相 杂 ,天上人间融合成了 一 个 整 体 。《诗经》和《荷马史诗》 在内容上存在的诸多神话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分析
《诗经》与荷马史诗的比较
诗经与荷马史诗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东西方两部巨作,然而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它们分别对战争和爱情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
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
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
诗经中反映的是在足够的生存空间中生活的人们,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的生活,而荷马史诗却是在狭窄生活空间的窘迫下,有着强烈向外部扩大生存空间的欲望。
因此,我们看到诗经中战争是激昂和忧伤的,汉民族的军人是有德的君子,也是杰出的战士。
荷马史诗中战争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里面的英雄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
丝毫感受不到仁厚德性。
《诗经》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将一种细腻的感情或详尽的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但《荷马史诗》作为一种思想开放的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就相对的奔放,在言辞方面多通过直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
因此,《诗经》是简而精,而《荷马史诗》则是细而腻。
两者对英雄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在《诗经》里体现了一种中华文化,对英雄的定义一般都是有智有谋,德才兼备。
因此,对于《伊利亚特》所描写的“英雄”阿喀琉斯只不对是一位强悍残忍,野性十足,只懂在沙场上杀人而不赋仁厚之心的一介武夫。
但在古希腊文化中,最健美的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是体魄强壮、肌肉发达的人,正如其奥林匹克运动主旨也是以体现人的完美体态。
在他们的字典里,勇敢和美德是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式的,因此,在《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无托耳便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这一标准就是与中华文化的迥然不同。
此外,两者在所表达式的内容与思想也有所不同。
诗经里的主题目是十分丰富的,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也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表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
而《荷马史诗》包括两部,分别是《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这两部所表达的思想却有所差别。
《伊利亚特》主要是歌颂刚强勇武的战斗英雄,崇尚重视战斗荣誉的英雄主义,而《奥德修斯》歌颂的是人的智慧与毅力,同时也赞美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体现了新家庭制度的道德规范。
贯穿两部史诗的共同思想就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和积极态度。
虽然两者在写法和思想表达上有差异,但不能否定的是,上面的两部东方和西方巨作对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而《荷马史诗》则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是古希腊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不同风格的作品读起来有不同的感觉,即使是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时期或心态,读起来也别有滋味的。
这两部作品是值得我们去阅读的,历久不衰。
接下来,拿几首诗歌和《俄狄浦斯王》来举例说明两者的不同点。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歌开头以雎鸠起兴,借河水之中的小岛上的雎鸠和鸣,引出心中热烈的感情:可爱的姑娘啊,"我"心中的爱人.第二三节以采荇菜,衬托自己对姑娘的追求:可爱的姑娘啊,"我"日夜追求着你,但不能如愿,只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表达了作者热烈奔放的感情,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情大胆的追求和对自己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痛苦而欢快的情调.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
诗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的图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水中嬉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撩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
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形体所吸引,而后才有了进一步的交往,继而了解
对方的心灵,所以说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
把人在爱情审美过程中主体与自然统一这对关系揭示出来了。
《关雎》是一首婚歌,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
所以,诗歌在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
在诗歌中,这些关系和谐地同构于审美主体,因而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美观。
以上说的是它的情感美。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俄狄浦斯王的》的艺术特点成就:
1,精妙的结构,优化了情节的组合,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设置多重互为关联的铺垫,利用了巧妙的构思,按照可然和必然的原则组织情节,细致合理地使用每一个事件,匠心独运地引导观众,达到诗人的深层期望,构思的稳健与戏剧冲突并不矛盾。
2,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他用剧情的发展推动性格的塑造,让角色的个性历史服务于创作意图的实现。
所以,同一个人在不同作品呢里有了不同的表现,即不同的作品的不同立意决定了同一个任务的不同性格特征。
3,索福克勒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包括头韵,谐音,拟声,排比,对称和比喻等。
并注意局势结构的实际,精心安排词句的位置,成功地使用了对称修饰的各种样式。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
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
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
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
他把演员从两个增加到三个,这样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扮演各种人物,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
他又以对白代替合唱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
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
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
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
作者一方面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一方面也表现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
俄狄浦斯的遭遇是悲惨的,但他的自我结构上首创倒叙式的范例,剧情从故事将近结尾处展开,在向高潮推进的同时向前回溯,布局谨严,结构紧凑,情节起伏跌宕,发现、突转、悬念等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